第957章 兵臨城下
朱瞻壑兵不血刃拿下天津,隨後他讓張忠留下,與張芾一同接管天津,畢竟這裡做爲他進攻大明的橋頭堡,只要天津不失,大漢的軍隊就可以進退自如。
至於朱瞻壑和帶兵的常威,兩人則沒有絲毫的停留,在手下的精銳大軍登陸後,立刻來到天津的火車站,坐上火車以最快的速度殺向北京城。
天津到北京的鐵路,就是當初大漢幫着大明修建的,而在修建這條鐵路之初,朱瞻壑就預見可能會有用到這條鐵路的一天,沒想到竟然一語成讖。
有了這條鐵路,朱瞻壑率領的大軍,僅僅在幾個時辰後,就殺到了北京城下。
不過朱瞻壑的動作雖快,但消息傳播的更快,特別是當初朱高煦曾經從天津奇襲過北京,而且還被他成功了,因此後來大明也吸取了教訓,天津派駐的錦衣衛,專門有人負責向北京城示警。
所以當朱瞻壑率領的大軍殺到北京城下時,北京已經接到了天津失守的消息,於是立刻關閉上城門,以北京城的堅固,就算朱瞻壑帶着最犀利的火炮,也不可能短時間內轟破城門。
來到北京城下,朱瞻壑並不急於攻城,因爲他知道的很清楚,朱祁鎮御駕親征,已經將北京城周圍的軍隊抽調一空,比如天津那邊,除了海軍外,駐紮在陸上的天津衛就被抽調了大半,這也是爲何張芾能那麼輕易就奪下天津的重要原因。
就算是北京城這麼重要的地方,現在城中的守軍也不超過三萬人。
歷史上土木堡之變後,也先挾持着朱祁鎮進攻北京城,而當時北京在於謙等人的主持下,花了一個月才徵召了二十二萬大軍,其中有鎧甲者卻只有兩萬多人,這兩萬多人才是北京城真正的守軍,剩下的全都是臨時徵召起來的軍隊。
兵臨城下,北京城也是亂成一團,畢竟朱祁鎮不在京城,唯一能做主的,也只有胡太后。
說起這位胡太后,也要感謝朱瞻壑,歷史上她被朱瞻基廢掉,四十多歲就去世了,但現在歷史改變,她不但活的很好,而且一直穩座太后之位,朱祁鎮雖然不是她親生的,但對她還算尊敬。
胡太后性格溫婉,遠不如張太后那麼強勢,平時她常居於深宮之中,也很少理會宮外的事務,現在大漢的軍隊壓境,留守的大臣也不得不請出這位胡太后主持大局,因爲朱祁鎮沒有其它的兄弟,而唯一的兒子也才兩歲,根本擔不起大局。
武英殿中,胡太后滿面驚惶之色,隔着一層簾子向外面的大臣問道:“各位都是大明的肱骨之臣,現在大軍兵臨城下,不知各位可有什麼應對之策?”
簾子外的胡濙、王直等大臣也都是相顧無言,畢竟誰也沒想到,大漢會在這個時候突襲北京,有心派人通知朱祁鎮撤軍回援,可他們現在連朱祁鎮在哪都不知道,更何況朱祁鎮那邊還有瓦剌大軍,萬一這時撤軍,瓦剌趁機進攻的話,那朱祁鎮可就危險了。
“太后,大漢雖然兵臨城下,但並沒有立刻攻城,所以臣以爲最好還是先派人出城,瞭解一下大漢的意圖再做決定!”
這時胡濙第一個站出來建議道。
“臣附議,大漢一向與我們大明交好,這次無故出兵,實在讓人想不通,臣懷疑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這時立刻有大臣站出來道,隨後其它的大臣也紛紛表態贊同。
不過就在這時,只見一個五十歲左右的官員站出來大聲道:“太后,派使節出城可以,但城中也必須做好防備,現在城中兵力空虛,但城中百姓衆多,完全可以徵召民間的青壯,增強京城的守禦!” “於侍郎,現在情況不明,如果咱們加強守禦,會不會激怒城外的漢軍,到時可就不好收場了?”
胡濙聽到這個中年官員的建議,也是眉頭一皺反問道。
這個中年官員正是大名鼎鼎的于謙,現任兵部左侍郎一職。
“胡公,大漢的軍隊都已經殺到京城了,守衛天津的海軍在張芾的帶領下叛變,顯然大漢是有備而來,所以咱們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
于謙卻堅持道,對於大漢的這次突襲,他本能的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危機,甚至一個搞不好,就可能重演當初朱高煦突襲京城,攻佔皇宮的恥辱。
“本宮覺得於侍郎的話有道理,這樣吧,於侍郎你負責召集城中的青壯,加強京城的防守,胡尚書您年老德高,而且又曾經多次出使大漢,不如就由您出城,詢問一下漢軍的來意!”
這時簾子後的胡太后忽然開口道,她一個婦道人家,最擔心的就是漢軍殺進城中,所以加強防禦還是很重要的。
“太后,兵部有王尚書在,不如請他負責徵召青壯,臣願意隨同胡尚書一起出城去見漢軍的主將!”
于謙卻主動請纓道,直到現在,北京城都不知道漢軍的主將就是朱瞻壑。
其它大臣也都有些驚訝的看向于謙,畢竟現在情況不明,雖然中原一向有交戰不斬來使的傳統,但大漢脫離中原多年,誰也不敢肯定使節會不會有危險?
聽到于謙竟然要求和自己一起出城,胡濙也是眉頭一皺,當即開口道:“於侍郎,你是兵部的人,又沒有出使的經驗,更沒接觸過大漢的人,不如還是留在京城,由老夫出城就行了!”
“胡尚書,正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現在我們對漢軍一無所知,萬一交戰,肯定十分吃虧,所以下官纔想趁此機會,親自前往漢軍的大營,看一看他們的虛實!”
于謙卻依然堅持道。
聽到于謙這麼說,胡濙也不好再反對,其它的官員也都覺得於謙說得有道理,最後連胡太后也開口道:“也好,既然於侍郎有此想法,那就辛苦你和胡尚書一同出城,不過到時一切以胡尚書爲主!”
“臣等遵命!”
胡濙和于謙同時行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