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謀算荊州

樊城,這個被爭來爭去的城池還是屹立在沔水北岸,由於交戰,荊州通往中原的商路基本被切斷,所以樊城除了士兵多之外,其他的恩便顯得冷清了許多!

劉循在討伐蠻軍失敗之後,劉備便迫不及待的受邀前往益州評判,郭嘉和法正等人又豈能看不出劉備真正的意圖來?

所以當諸葛亮親自出徵的消息傳來之後,郭嘉、法正、陳宮等人便聚在一起開始商議乘機奪取襄陽之事!

“劉備此番貪心不足,欲藉此而得益州,恐怕要令他失望了!”陳宮還是一副相貌清矍的樣子,但說出來的話卻一點也不平常!

“公臺所言甚是!”法正也笑道:“今荊州水軍不復強盛,吾南陽有二十萬精兵,江州危如累卵,劉備若是再不找找退路,恐怕真的要成甕中之鱉了!”

郭嘉點頭道:“行了,先說說怎麼乘機攻破荊州吧,諸葛亮不在,就一個劉備,我們可以好好謀劃一番,沒有了他,倒也省了一番周折!”

司馬懿言道:“諸葛臨行之際,定會交代劉備死守,劉備對其言聽計從,恐難以誘出,還是要從外圍突破!”

郭嘉深以爲然:“仲達言之有理,劉備連遭大敗,恐不會出戰,加之荊州水軍不足,定然不會主動出擊,然其在港口築起長堤,當真令人頭疼!”

法正失笑道:“此計本爲奉孝所出,想不到到頭來,卻成了我們的棘手之事!”

郭嘉嘿嘿一笑,搖着羽扇頗有些無奈:“當時只想着省事來者,誰料到劉備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之身,連我一時也未有良計破之!”

司馬懿雖然年紀輕,但軍機大事,卻從不敢落後,這幾月來他也一直在想攻破荊州之法,只是諸葛亮一直都在,無論怎麼巧取,定會被他識破,現在諸葛亮不在,他的計劃便可實現。

“若從此兩處強攻,必定損失慘重,不若明攻這兩處,卻暗取其他港口,只要攻上岸去,一切就都好辦了!”

陳宮言道:“荊州除去中鹿、漢津港之外,便是烏林、公安可攻,其遠在荊州南部,近江陵而遠襄陽,就算攻下,援軍難以及時趕到,恐會被其復奪,若兵馬太多,又極易被發現,如何是好?”

雖然陳宮也認爲這個計策可行,但關鍵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到頭來功虧一簣,可不只是白忙一場那麼簡單,驚動了守軍,要想再用計,可就難了!

法正言道:“如今正值下月,後半夜纔有明月升起,據說諸葛亮派水軍偷襲房陵港,便是用白布蒙船,月色下難以分辨,我們何不效仿,多帶士兵前去,派一大將守住烏林,此事可成十之**!”

郭嘉笑道:“此乃上策,諸葛亮借用我築堤防守之法,我們便借他白衣渡江之法,此所謂禮尚往來也!”

幾人聞言相視大笑,能在兩軍對戰之時,還能如此輕鬆,談笑風生的,除了郭嘉這樣性情的,還真是不多見!

“聽說探馬所報,諸葛亮帶援軍三萬趕往益州,江陵之兵最多不會超過五萬,襄陽還有十萬兵力,孫劉聯合,烏林、公安守軍必定不多,可先探查清楚,再依計行事!”大概方向確定下來之後,郭嘉便讓大家各自去準備,而他則去了新野和趙雲商議出兵之事。

趙雲也覺得此時正是取荊州的良機,商議之後,他決定親自去取烏林,江陵的守將乃是關羽,如果到時候他率兵來奪烏林,免不了一場廝殺,這裡除了他和黃忠之外,雖然馬超和龐德也能抵擋,但這兩人可是實實在在的旱鴨子,尤其是馬超,一上戰船,就兩股戰戰,更不要說打仗了,所以馬超深以爲恥,不到萬不得已,是死活不肯下水的!

黃忠的神射營,還要留着攻打港口的時候壓制敵軍,算來算去,也就他最合適了,雖然趙雲長於常山,但自小雖師傅長大,略懂水性,雖然不敢和文聘等人相比,但上船遠行還是不成問題的!

計議已定,趙雲將軍中一應暫時交於黃忠統帥,自己悄悄去了江夏,偷襲烏林,還是要用江夏的水軍,江夏的大船利於兵馬運輸,免去了因船多而被守軍發現。

準備了三日之後,南陽的兵馬再次對荊州發起了進攻,湖陽港先後出動十萬兵馬,黃忠率一部攻打中鹿港,郭淮率一部攻打漢津港,荊州的水軍也早有準備,長堤上沾滿了嚴陣以待的弓箭手,而在港口附近,還有無數的投石車待命!

雖然劉備軍中的投石車射程還無法與高順的投石車相比,但對攻打的一方還是造成了巨大威脅,雖然水軍戰船上的投石車能夠攻打到港口,卻始終無法靠近,守軍撤進去之後,雖然看似港口空虛,但在密集的弓箭和無數投石的壓制下,根本無法靠前,一連幾日的進攻,雖然兩個港口的寨門被打得稀巴爛,但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

無論黃忠和郭淮露出多少的破綻給對方,但始終不見有人攻出來,只要敵軍在射程之外,他們便視而不見,一旦靠近,弓箭手和投石車就會發威,雙方又開始了與去年一樣的僵持!

面對白日嚴密把守,晚上燈火通明的港口,黃忠和郭淮連個偷襲的機會都沒有,這可是劉備最後的根基所在,防守方面肯定是滴水不漏,就算黃忠藉着神射營的超強能力射殺一些守軍,但也是杯水車薪,必定神射手就那麼幾百個,而能達到遠距離壓制的也就幾十人,在幾萬守軍跟前,根本起不了震懾作用。

郭嘉正在新野調兵,忽然從漢中來了一封密信,郭嘉拆開一看,不由一陣大笑:“賈文和啊賈文和,大哥說你是毒士,此言當真不假,有你相助,荊州已經落入吾掌中矣!”

饒是郭嘉性情懶散,但得了賈詡派人送來的密信之後,還是興沖沖的去找法正等人,有了賈詡的這個計策,再加上趙雲偷襲烏林,郭嘉已經看到了奪取荊州的希望,劉備從此失去根基,劉璋在益州無所作爲,他們唯一的對手便只剩下了孫權,平定天下的日子看上去不遠了。

接連幾日對戰,攻打的一方不好受,守軍其實也挺憋屈的,被動挨打不說,還不敢衝出去,明明看到對方的船隊混亂不堪,甚至不是擁擠,卻始終沒有出擊的將令,他們只能每天眼睜睜看着無數機會從眼前溜走!

漢津港的守軍還好一點,至少彼此損傷並不是很大,但中鹿港的守軍卻苦不堪言,因爲他們的對手除了攻城的船隊之外,還要提防那些弓箭手,在射程之外還能彎弓搭箭的射手,誰不害怕?

向寵自從前日在長堤上指揮作戰,被黃忠一箭射中肩膀之後,再也不敢明目張膽的拋頭露面了,一想起那一箭他就心驚肉跳,要不是自己反應夠快,那一箭射中的就不是他的肩膀,而是心窩了,至今還心有餘悸!

雖然江中的弓箭手僅有十餘人能夠射到長堤上來,最多也就殺死幾個守軍,威脅不算大,但長此以往,誰也受不了啊,巡邏的士兵更是膽戰心驚,時刻提防着遠處的弓箭手,鬧得人心惶惶的,每一日爲了巡邏之事,士兵們都要爭執一番,說不定誰倒黴,就一去不回了!

幸好這幾日劉備和張飛不斷到兩邊港口中走動,鼓舞士氣,要不然中鹿港這裡,首先就要軍心不穩,這幾日劉備也是心神不寧,生怕對方強攻,又增派了不少兵力,就連晚上,也不敢多睡,每日一早一晚來巡營,從未間斷過!

而黃忠卻藉此機會又發現了幾位資質不錯的狙擊手,有了這麼好的練習機會,黃忠怎會放過,每日帶着挑選出來的弓箭手在江上試練,每個人都不斷彎弓搭箭,總結自己的得失,黃忠又在一旁不時指點,甚至不斷師範,將那些守軍當成了箭靶!

這可比平日裡在軍營中訓練強多了,實地練習,那些守軍可是活生生的人,不會像箭靶一樣等死,他會躲避,會抵擋,作爲一名優秀的狙擊手,必須要將這些全部算計在內,到現在位置,黃忠的狙擊營也才只有一千人,雖然聽上去很多,但在幾十萬大軍之中,纔有這點人合格,而且真正能達到黃忠預期,讓他滿意的,連一半都不到,可見選拔培養有多難!

這幾日的練習讓他的士兵實力增長極快,尤其是新提拔上來的那幾個狙擊手,更是天賦不錯,沒想到平日裡訓練看不出來,上了戰場,這些人反而發揮得很不錯,面對真正的敵人、在血與汗的實戰之下,才能訓練出真正的精兵!

中鹿港的守軍被弓箭手偷襲的十分精明瞭,黃忠便留下了一些老兵繼續鍛鍊,而降那些剛剛提拔上來的新手派去了郭淮那裡,由三個老兵帶領,想必初來乍到的狙擊手,一定會給漢津港的守軍帶來許多驚喜!

第639章 東吳備戰第278章 攻守較量第590章 騎兵來臨第205章 你是何人第488章 引火燒身第442章 巡視司隸第289章 一紙破敵第421章 周郎妙計第318章 冀州消息第295章 各有心思第228章 連環計第495章 議立新君第688章 梟雄末路第584章 當年之約第298章 大俠童淵第470章 烏巢煮酒第700章 終極武器第188章 過猶不及第389章 冀州賊患第518章 樊城守軍第106章 勝者爲王第440章 漏網之魚第378章 一夜損失第143章 志得意滿第576章 兵不厭詐第238章 金蟬脫殼第317章 馬上絕技第482章 武力征服第701章 打開門戶第152章 難得一聚第727章 平定江東第542章 識路之人第697章 重創而歸第482章 武力征服第351章 主動出擊第365章 入主天水第706章 孤城待援第399章 光耀門楣第723章 虎士出動第680章 中間阻隔第246章 鄴城危機第469章 心有所感第483章 神威將軍第539章 倭寇動向第652章 突現其後第377章 拉風主將第449章 發檄討曹第485章 計滅鐵車第120章 大月氏國第20章 心血來潮第265章 時不待我第699章 第一水軍第272章 一反常態第585章 陣前立威第622章 陷陣殿後第453章 立功機會第96章 胃口漸長第135章 兩封書信第476章 組建水軍第54章 心存漢室第492章 系鈴之人第138章 黃梁之夢第171章 自作聰明第269章 微妙僵局第521章 相互偷襲第669章 以少勝多第447章 定時炸彈第548章 賣個破綻第631章 兵退濡須第632章 江夏水軍第298章 大俠童淵第480章 金城太守第490章 如此使者第88章 業有專攻第69章 惺惺相惜第184章 虛驚一場第719章 大勢已去第669章 以少勝多第152章 難得一聚第691章 開元建朝第350章 涼州之亂第402章 可造之材第10章 徒有虛名第570章 十里長堤第29章 北風怒號第418章 老當益壯第220章 善惡有報第170章 殺出重圍第227章 天道不再第295章 各有心思第349章 丹陽步兵第332章 陣法高手第603章 噩夢之地第616章 攻守相易第42章 名譽院長第329章 目不識珠第483章 神威將軍第95章 雲中建設第163章 悲涼人生第469章 心有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