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竊國之賊

襄陽城在一夜之間易主,大雨中貼張出來的安民榜文前還是聚集了許多百姓,大家望着這個熟悉卻又感覺陌生的城市,唏噓不已,劉備在荊州的政績很不錯,但高順的名聲一向也很好,他們也不知道這究竟是禍還是福!

掌握了全城防守之後,郭嘉很快便讓士兵去請城中當地的各族代表和官員,現從其他地方抽調官員還沒那麼快,眼下當然還是要靠這些當地的人才行,蒯家是最早來的,蒯良和蒯越全都到齊,再次表明了蒯家的態度!

一番安撫和商議之後,基本上全都暫時沒有太大的變動,而最爲主要的勸降和收納各郡縣的任務交給了蒯良,以蒯家在荊州的影響力和蒯良的能力,處理這件事最爲妥當!

基本上各郡都是望風而降,劉備都離開荊州了,他們小小的郡縣又怎麼能夠擋住這幾十萬的兵馬?與此同時,那些受災的郡縣在遞上降書的時候,也送來一封請求賑災的書文,沒辦法,既然接管了這些地盤,好的自然要取,壞的也要一力承擔,賑災的事情便交給了傅撰來處理!

天明時分,襄陽城外已經聚集了許多逃兵,這些不顧生死逃出去的士兵又返回來,讓負責城防的高覽大爲驚喜,報告郭嘉之後,所有的逃兵全部都集中到軍營之中,慢慢編制!

法正負責接待那些沒有來得及逃走的大臣,一夜變亂,等他們聽到動靜明白過來的時候,劉備已經帶着皇帝逃跑了,一位大臣都沒有帶走,這讓這些老頑固憤恨又悲傷,紛紛詛咒、唾罵一向以仁義著稱的劉備,什麼人面獸心、竊國之賊不一而足!

這些人大半生跟隨皇帝東奔西走,吃盡了苦頭,基本上已經一無所有,僅剩的便是追隨皇帝的名聲而已,現在皇帝也走了,劉備在新的地方一旦坐穩,一道聖旨下來,他們便一文不值,新的朝廷自然也會形成,不論他們是真心忠於漢室或者皇帝,都已經失去了最後的希望,對劉備的恨自然也就愈加深刻!

但現在事情已成定局,法正安撫了這些痛哭流涕、捶胸頓足的老人之後,便將他們安排在城中先休息,繼續等候消息至於那些謾罵和責怨,法正是一句也不想聽的,劉備是什麼人,他們和郭嘉在一起早已分析得太多了!

關索留守的麥城在一千騎兵到來的時候直接選擇了投降,騎兵顯然不是來攻城的,只要有點腦子的人都看出來執意不走的關索打得什麼主意,他連同家人以及關平都被送往襄陽,在原先劉備居住的院落安置,除了關興一人之外,關羽一家人團聚,關羽也說不上是欣喜還是失落,終日裡在院中發呆!

大雨在晚上肆意的閃電和驚人的雷鳴聲中停止,一夜之間,天氣轉晴,當朝陽忽然出現的時候,所有人心頭一輕,近一月的雨季,實在讓人憋悶透了!

一大早,早已忍耐不住的商客已經在泥濘中出發,他們囤積的貨物實在太久了,有的已經開始發黴,在雨季和戰爭中,他們不得不暫時停下來,現在終於有了機會,哪裡還會忍耐的住?

與此同時,一個震天的消息也被逃兵帶到了荊州,獻帝一似,那麼多人親眼目睹,劉備的軍心再次出現震動,逃兵又有許多,連夜返回了荊州,有主動到江陵、襄陽投降的,也有乾脆就此逃回家中或隱藏起來的,但這些人都帶來了一個同樣的消息,那就是獻帝已死!

霎時間荊州再次變得風起雲涌,雖然獻帝現在早無實權,但在普通百姓心中,至少皇帝還在,雖然這與他們的生活毫無關係,但這是一個若有若無的精神支柱,而一旦聽到這個消息,自然會人心浮動,有的百姓惶恐之餘,甚至都痛哭流涕,一國之主,就這樣莫名其妙的死了,而且連屍體都不見,這在當時,可是罪莫大焉!

郭嘉在得到消息的時候也是怔住了,他實在沒想到劉備連夜帶走獻帝,卻出了這樣的意外,雖然高順現在獨掌半壁江山,但並無自立爲王的意思,因爲至少皇帝還活着,他們可不想在這個時候招致非議,但現在皇帝忽然死於非難,那這個局勢就變得微妙起來,因爲獻帝並無子嗣,皇室似乎絕後了啊!

郭嘉不敢怠慢,趕緊將這個消息傳回洛陽和鄴城,同時也派人向高順送信,現在在江北一帶,已經全是高順的勢力,從新野就可以直接用信鴿往廬江送信,十分快捷!

當襄陽的那些遺留老臣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他們再也顧不上禮儀或者矜持,終於爆發出了對劉備最大的不滿,破口大罵,咬牙切齒,要說之前還是責怨,現在簡直就是憤恨,要不是劉備執意非要帶走獻帝,就算現在襄陽易主,皇帝還好好活着呢,這下可好,直接就死無全屍了,這在歷朝歷代,恐怕都沒有這樣的事件!

於是劉備欺世盜名、一意孤行、竊國之賊等等罪名全都坐實了,劉備的名聲也是一落千丈,甚至連當初稱帝的袁術都不如,袁術自立,也不過是狂妄自大,但劉備更甚,直接害死了皇帝,這還了得?

辛辛苦苦幾十年經營出來的名聲,一夜之間毀於一旦,劉備成了人人唾罵的****,百姓無不憤恨,若是有家人在劉備麾下,原先還可自傲,這一下子在鄰居面前連頭都擡不起來了!

亂歸亂,但郭嘉卻不管這些事,這都自有荀彧和田豐等人來商議對策,他現在主要的人物還是先把荊州管轄治理,大力提拔當地人才,王粲作爲荊州本土名士,也從襄陽拜別了蔡邕前來上任,郭嘉選拔的這些人裡最有能力的莫過於高順親自點名的馬氏五常中的馬良,連郭嘉都對他的才華欣賞不已!

安排政務之後,郭嘉很快便調動各部兵馬,留下一萬守軍在襄陽,其他的全都忘江陵調動,當陽以西的地方也臨時建立要塞,由郭淮帶一萬精兵防守,雖然劉備現在已經無力再捲土重來,但必要的防守還是要做,一時間荊州的軍事重地變成了江陵,加上趙雲原先的兵馬和降軍,江陵已經有四十萬兵馬聚集,聲勢浩大,壓力最大的當然就是孫瑜鎮守的南郡了!

南郡自從被周瑜用計賺到手之後,已經經過東吳三年政治,有十五萬人馬,與荊州的劉備對峙,劉備雖有近三十萬人,但他最大的對手是南陽的趙雲和郭嘉,自然無力顧及南郡,所以十五萬人足夠守住南郡了,但現在卻大大不同了,面對大軍壓境的高順兵馬,孫瑜一得到消息就驚慌失措,趕緊往秣陵送信求援,連劉備都不是郭嘉的對手,他僅有十五萬人,哪裡能夠守得住?

將沮授從新野調來襄陽,郭嘉和法正都去了江陵,不過他們並未急着立即出兵,剛剛到手的荊州還是需要一點時間來整頓的,光是糧草和兵馬調動,還有降軍訓練等等,沒有兩三月的時間是無法完成的,現在最主要的是先做出對南郡的作戰計劃!

在此之前,郭嘉已經讓蔡氏親手寫了書信,命蔡家最信賴的家丁在三個影龍衛的保護之下潛入交州,去找流竄在那裡的蔡瑁,據蔡氏交代,其實蔡瑁一直和他們暗中有聯繫,蔡瑁在交州已經站穩腳跟,甚至基本平定交州動亂,成爲交州勢力最強之人,實際與交州刺史無二,兵馬也有十萬之衆,只是有南郡阻隔,蔡瑁就算想找劉備報仇,也是鞭長莫及,如今有了這麼大的轉機,聯合蔡瑁攻打南郡,想必蔡瑁定然不會拒絕,畢竟荊州纔是他們蔡家之地,蔡瑁無時無刻不想着回到家中呢!

江陵的沔陽、烏林、公安、江津等地都加強了兵力部署,各部人馬日夜訓練,士氣如虹,就是爲了給南郡增加壓力,而且接連的勝利已經讓這些士兵充滿了信心,相比於一向比較平靜的南郡的那些守軍,無疑是一塊大山壓在了他們的頭頂上,甚至都喘息不過來!

荊州僅剩的幾萬水軍繼續由劉磐率領,和原先從江夏調來的水軍一起統歸徐盛統率,共有十萬之衆,在烏林搭建水寨訓練,與江夏文聘的水軍形成掎角之勢,威懾柴桑,再加上廬江的兵馬,柴桑無論如何也不敢輕易調兵支援南郡,如果東吳想要增兵南郡,就要從更遠的會稽或者吳郡調動,而隨着太史慈率領的水軍主力到來,恐怕東吳也沒有過多的能力保護南郡。

南郡畢竟距離江東太遠,如果孫權想要集中兵力對抗高順大軍,未有放棄南郡,全力防守,但這樣一來如果趙雲的主力佔據南郡之後,就能從長沙陸路直接東進攻打會稽、柴桑,面對陸戰無敵的高順部曲,東吳又如何抵擋高順水路並進的夾攻?

眼下就要看孫權如何選擇了,無論分兵駐守還是全力龜縮,似乎對東吳都十分不利!

第472章 孤城勇士第658章 陣前較量第316章 清除兵哨第153章 一時之利第481章 初戰羌兵第642章 全軍調動第707章 決一死戰第287章 連夜奔波第692章 再起烽火第434章 各施手段第479章 金光大道第29章 北風怒號第418章 老當益壯第357章 意料之外第336章 兵敗身亡第256章 事出意料第198章 校場演武第199章 猛人兵器第17章 風起雲涌第462章 魚與熊掌第193章 擒賊擒王第620章 首破難題第517章 優劣未知第64章 一路向西第443章 謀奪荊州第403章 仲氏王朝第327章 陣前相交第708章 東吳危機第664章 劍走偏鋒第420章 無恥之徒第391章 不留面子第490章 如此使者第512章 賈詡之謀第499章 龍騰紫氣第160章 以假成真第44章 幷州五龍第457章 打造形象第183章 貿然而進第80章 坐地生金第276章 兵敗溴水第162章 衛氏家醜第182章 袁家活寶第284章 重重防線第387章 原樣照搬第62章 當朝三公第623章 命犯陷陣第658章 陣前較量第683章 兵進襄陽第350章 涼州之亂第600章 烏桓絕技第551章 遼西自大第4章 陷陣之謎第704章 致命一擊第689章 三去其二第96章 胃口漸長第352章 捉拿奸細第201章 一戰立威第350章 涼州之亂第111章 三合之敵第717章 焉知是計第671章 直衝中軍第391章 不留面子第680章 中間阻隔第711章 被迫應戰第488章 引火燒身第245章 專攻爲守第71章 滿載而歸第520章 可愛的人第493章 平定漢中第211章 進身之路第150章 勸邀法正第692章 再起烽火第579章 呂蒙用計第136章 萬事俱備第298章 大俠童淵第434章 各施手段第482章 武力征服第208章 孟德藍圖第498章 提前出山第242章 先登死士第496章 孫劉之盟第437章 過關遊戲第500章 偏偏是你第489章 順取漢中第256章 事出意料第427章 世界地圖第529章 明星見面會第689章 三去其二第463章 謀定徐州第700章 終極武器第182章 袁家活寶第475章 捆綁利益第576章 兵不厭詐第464章 孤城下邳第715章 立功心切第171章 自作聰明第80章 坐地生金第534章 隔牆有耳第60章 洛陽淘寶第238章 金蟬脫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