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眼前的三個人,忽必烈心中稍微安定下來。
對於再次南侵大秦,忽必烈是十分謹慎的,如果不是因爲國內的勢力都盯着他,他恐怕還不願意進行這次南征呢。
上次蒙哥汗的慘敗,讓整個蒙古國都爲之震動,蒙古大汗還是第一次戰死沙場,而敵人竟然是一向軟弱可期的漢人。
漢人頹廢了多少年了?
遼國建立後,就開始屢屢侵犯南朝,大部分情況都是勝利,宋國統一南方,也不能和遼國力敵。
最後,金國崛起,直接就將北宋覆滅,將中原都打了下來,南宋只能在江南一隅偏安而已,就像南宋的都城臨安的名字一樣,臨時平安,隨時都有覆滅的可能。
蒙古人崛起之後,漢人就加不用說了,被蒙古人蹂躪來,蹂躪去的,幾乎被玩壞了。
蒙古人覺得時間一到,連南宋都能輕易覆滅,漢人將徹底淪爲蒙古人的奴隸。
但是某一天事情發生了轉變,因爲一支軍隊出現了,或者說一個人出現了,而且是一個十來歲少年。
蒼飛,一個陌生得不能再陌生的名字,在他名揚天下之前,蒙古人壓根就不知道他的存在。
就是這個傢伙,組建的屠蒙軍,然後收復關中,打下了漢中,然後擊敗了蒙哥的二十萬大軍,殺死了大汗蒙哥,給了蒙古帝國建國以來,最爲沉重的一次打擊。
蒙古人首次見識到漢人的厲害,對漢人產生了警惕,當然更多的是憤怒。
蒙古人征戰歐亞數十年,從來沒有敗得那麼慘過。
二十萬大軍啊!
如果是蒙古帝國初期,遭到這樣的打擊,帝國可能都要因此而覆滅,甚至連蒙古族都不能倖存。
無邊的憤怒,充斥着所有蒙古族人的心。他們都認爲這是蒙古帝國最大的恥辱,希望能再戰一場,將這恥辱洗刷乾淨,千百萬倍的奉還給漢人。
忽必烈召集大軍的時候。無數的蒙古人願意接受徵集,希望可以加入這場戰事,他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復仇。
漢人擊敗了蒙古帝國二十萬大軍,那樣他們就在南朝。割下二千萬顆人口,將他們堆在陣亡的蒙古勇士的墳墓之前,以拜祭他們在天之靈。
蒙古大軍充滿了戾氣,這是蒙古人對漢人的仇恨,這種仇恨根本無法抑制,就算是新大汗忽必烈也一樣。
忽必烈在後世被譽爲一代明主,即便是異族皇帝,在中國也享有盛譽,自然不可能是一個無知平庸的傢伙。
在見識了太原之戰後,忽必烈已經明白大秦不好惹了。應該馬上對大秦進行打擊,否則的話,一旦讓大秦緩過口氣,那樣就後患無窮。
可惜,當時他不是蒙古大汗,而且他弟弟阿里不哥率先稱汗了,並將他視爲眼中釘,要將他除去。
忽必烈雖然很想給當時虛弱無比的大秦狠狠一擊,將這個新生的漢人政權覆滅掉,但是卻不得不和阿里不哥競爭大漢之位。否則的話,不要說覆滅大秦,他自個兒就會率先被他弟弟殺死。
一場蒙古的奪位之戰爆發,阿里不哥雖然率先稱汗。但終究還是不敵忽必烈,兵敗身死。
忽必烈勝利了,登上了他夢寐以求的蒙古大汗寶座,但是並沒有太多的興奮。
因爲他遇到的天大的麻煩,大秦已經恢復過來,並且攻下了南宋。大理都被它給吞併了,一統南方,實力大漲。
忽必烈頓時意識到,自己錯過了一個覆滅大秦的良好時機,但是他也只能長嘆一聲了。
而且,他還不能和強大起來的大秦言和,因爲他的兄長蒙哥汗就是死在大秦的手中,這是蒙古人集體的恥辱,如果他和大秦言和,他的大漢威嚴就會受到極大的損傷。
他是通過征戰,擊敗他弟弟才奪得汗位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不服氣,等着他行差踏錯,然後跳將出來奪取他的汗位。
爲了維護蒙古帝國的榮譽,忽必烈需要擊敗大秦,那樣他的大汗寶座才能穩固下來,否則他就不會得到其他蒙古部落首領的尊重,帝國將無法難寧,他甚至會汗位不保。
蒙古人不需要連一個大仇都報不了的大漢,否則蒙古帝國不用別人打,自己就會毀滅掉。
忽必烈明白這這一點,而且他也知道大秦不會甘心燕雲和河套地區繼續在蒙古帝國的手中,不久之後就會選擇北伐,所以他選擇了在大秦尚未準備妥當的時候,先一步南征大秦。
將戰場放在敵人土地上,受到牽連的百姓是別人的,總好過敵人在自己的領土上肆虐,不但百姓會遭受損失,他的面子也過不去。
自蒙古帝國建立以來,從來都是蒙古大軍橫掃他國,從來沒有其他國家的大軍,進入蒙古帝國之內肆虐的。
而爲了這一戰,他準備了良多,幾乎召集了自己所統治地區的可戰之兵,甚至不惜向其他關係密切的部落借兵。
他不希望自己失敗,不想落得和蒙哥汗一樣的下場。
如果說那五十大軍是他勝利的希望,那此時忽必烈帳中的三人,則是他保命的可能。
保命,是的,忽必烈在戰鬥之前,第一個想到的事情,就是保命,
他可不希望自己重蹈兄長蒙哥的覆轍,蒙哥就是以爲蒼飛的傳言誇大,不相信有人可以在蒙古大軍中輕易縱橫,斬殺統帥,纔會落敗身亡的。
結果很明顯,蒙哥汗被蒼飛斬殺掉,原本佔據上風的蒙古大軍,頃刻瓦解掉,這簡直就是作死了。
忽必烈知悉此事後,就開始研究這事兒,以前他對於所謂武林高手並不瞭解的,武功是什麼都東西,也絲毫不知道,只是覺得那是一些異人,懂得法術而已。
而從那一天之後,他就開始全面瞭解武功,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巧妙,甚至他還以身試法的修煉起來。
是的,爲了活命,避免被蒼飛陣前斬殺,忽必烈修煉起來武功來,希望可以成爲一代高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