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教

玄教是符籙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創始於元初,流傳至元末。

該派直接從龍虎宗分衍而來,其創始人爲元初龍虎山道士張留孫(248~32)。他在至元十三年(27),隨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趙闕覲元世祖,留侍闕下。此後以祈禱術‘有驗‘,爲元世祖所信任。十四年,賜號上卿,鑄寶劍與之。

十五年,賜號玄教宗師,授道教都提點,管領江北淮東淮西荊襄道教事,佩銀印。此後歷成宗、武宗、仁宗等朝,寵遇不衰,屢蒙加封,由上卿加特進上卿;由知集賢院事到領集賢院事;由玄教宗師到玄教大宗師,並加開府儀同三司。至延皊二年(35),頭銜爲‘開府儀同三司、特進上卿、輔成贊化保運玄教大宗師、志道弘教衝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賢院事、領諸路道教事。‘張留孫從至元十五年作玄教宗師以後,即陸續從龍虎山徵調道士到兩都崇真宮(後升崇真萬壽宮),或委以京師道職,或派至江南各地管理教務,以這批人爲骨幹,逐漸發展組織,最後形成一個規模較大、轄域較廣的一個道派,時人稱之爲玄教。

玄教的組織規模是比較大的。單就其領導骨幹而言,即有幾十人至百餘人。袁桷《玄教大宗師張公家傳》中,即載其主要弟子五十四人;首爲繼任玄教大宗師吳全節;其次,以真人佩銀印者三人夏文泳、毛穎達、王壽衍;以真人制書命者三人餘以誠、孫益謙、陳日新;以璽書命者九人何恩榮、李奕芳、張嗣房、薛廷鳳、舒致祥、張德隆、薛玄曦、徐天麟、丁應鬆;其他弟子三十八人上官與齡、何斯可、……

等。顯然這是玄教最主要的骨幹。趙孟瞓《玄教大宗師張公碑銘》謂張留孫有弟子七十五人。元明善《大元敕賜上清正一萬壽宮碑》謂張留孫弟子中,‘制授主名宮觀者百許人。‘由此可以推知其規模之大。

據玄教宮觀的分佈情況看,其傳播範圍也很大。現存資料記載,除張留孫坐鎮京師崇真萬壽宮外,又選派大批弟子主持各地宮觀。如餘以誠領鎮江路諸宮觀。孫益謙領杭州佑聖觀、延祥觀。陳日新除提點大都崇真萬壽宮外,又領龍興路玉隆萬壽宮,還領杭州宗陽宮。何恩榮提點信州真慶宮。李奕芳提點南嶽廟,兼領潭州路衡山昭聖宮、壽寧宮住持提點。

張嗣房提點潭州嶽麓宮。徐懋昭主常州路宜興州通真觀,並在信州龍虎山建仙源觀、神翁觀。上官與齡任常州路通真觀住持提點。王壽衍提舉杭州開元宮,兼領杭州路道教諸宮觀。

薛玄曦住持鎮江乾元宮,又住持杭州佑聖觀,兼領杭州諸宮觀。薛廷鳳領鎮江馬蹟山紫府觀,後領杭州四聖延祥觀,再後兼領鎮江道教。徐天麟、馮志廣住持龍虎山仙源觀。何斯可主信州仙岩元禧觀等。以上這些,僅是現存資料中的部分記錄,分別見於有關傳記、碑刻。實際上玄教弟子所領主要宮觀,遍佈今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東等省,加上在北方兩京附近的宮觀,可見傳播地域是比較廣的。組織規模、社會影響都超過當時南方諸符祭派和北方的真大道、太一道,較之北方的全真道也毫不遜色。

玄教之所以能在短期內發展成如此大的規模,主要是因爲得到了當時統治者的大力。其原因,一方面是,蒙古族世奉薩滿教,在思想上較易接受龍虎宗和玄教奉行的符籙道術;另方面,更主要的是因元前期全真道勢力發展過猛,對羣衆影響過大,引起了統治者的疑忌,從其統治的利益着想,必須對其略加制約,而把扶植道教的重點轉到張陵聽創道教這方面來。其得到元朝統治者的大力扶持,具體表現在玄教首領所受的尊寵上。前面說到,玄教創始人張留孫,從元世祖起,受到歷代皇帝的尊寵,其政治地位之高,道教權力之大,在當時道教諸派首領中是獨一無二的。不僅如此,他與他的弟子吳全節(玄教第二任掌教)還參與了元朝的政治,‘朝廷有大謀議,必見諮詢‘。多次受詔外出訪賢,向朝廷推薦官員;官吏間發生矛盾糾紛,又主動爲之疏解。趙孟瞓《玄教大宗師張公碑銘》說,張留孫‘每進見,必陳說古今治亂成敗之理,多所裨益。士大夫賴公薦揚,致位尊顯者,數十百人。及以過失獲譴,賴公救解,自貸於死者,亦如之‘。

他們的這些活動,一方面取得了皇帝更大的信任,將他們‘比於親臣‘;另方面,交結大臣並在其中獲得令譽。當延皊四年(37),張留孫年滿七十時,仁宗爲之大舉祝壽,‘賜宴崇真宮,內外有司各以其職供具,宰相百官鹹與焉‘。元惠宗至元四年(338),吳全節年滿七十,慶典一如張留孫。張留孫死後,送回龍虎山安葬,‘自京師至其鄉,水陸數千裡,所過郡縣,迎送設奠,不約而集。比葬,四方弔問之使交至‘。‘自王公以下,治喪致客,未有若此盛者‘。張留孫輩利用元室對玄教首領的尊寵和優越的政治地位,使玄教獲得很大的發展。

玄教是從龍虎宗分裂出來的,張留孫和他的許多弟子,都出身龍虎山,其基本信仰和主要方術,亦與龍虎宗無異。但是,它有自己的傳承系統,有獨立的組織體制。因而它是一個獨立的道派,與原龍虎宗有別。

其傳承系統共歷五代。第一代掌教張留孫,掌教四十四年。其生前所受的封號,除開府儀同三司以外,其餘各項,皆爲其後歷代繼任者所承襲。第二代掌教吳全節(29~34),字成季,號閒閒。龍虎山道士。於張留孫逝世之次年,即至治二年(322),繼任掌教二十五年,於至正六年(34)逝世。第三代掌教夏文泳(277~349)。字明適,號紫清。龍虎山道士。延皊七年(320),張留孫預將教事付吳全節時,命夏文泳繼吳之後嗣教。至順二年(33),吳全節告老,夏即遵囑嗣教。至正六年(34),吳全節逝世後,正式繼任掌教。但僅四年,於至正九年逝世。第四代掌教張德隆(生卒不詳)。字元傑,自號環溪。張留孫從子。早年學道龍虎山。至正九年繼夏文泳掌教。時已至元代末期,至正十一年,韓山童的白蓮教和劉福通的紅巾軍相繼起事,天下大亂,元統治處於風雨飄搖中。張德隆掌教至何年,未見記載。

一般學者皆以張德隆爲玄教最末一任掌教。但從王禕《馬跡山紫府觀碑》和蘇伯衡《樑道士傳》的記載中,發現繼張德隆之後,還有一個於大宗師掌領玄教,而據《漢天師世家》卷三《張正言傳》考之,此於大宗師當爲於有興。他先後拜師何恩榮、薛廷鳳、薛玄曦,爲張留孫之再傳。考上述諸文所記,至正十四年,於有興已任掌教,至正十八年仍在掌教任中。此時離元亡已不到十年,他可能是玄教最末一代掌教了。

在玄教掌教的嬗遞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掌教傳承製度。主要的有第一,除第一代掌教張留孫由元世祖直接任命外,其後的幾代掌教皆由前任掌教選定,推薦給皇帝,由皇帝降‘璽書‘加以任命。第二,繼任掌教在接任時,除必須有皇帝正式任命的‘璽書‘外,又須以張留孫遺下的大宗師印和寶劍相承傳,以爲內部憑證。據袁桷《玄教大宗師家傳》記載,寶劍爲至元十四年由元世祖所賜,上刻‘大元賜張上卿‘;印則是皇慶二年(33)仁宗所賜,上刻‘玄教大宗師‘,手授曰‘以是傳教俾永遠‘。這種以印、劍象徵教權的傳承辦法,是模仿歷代天師以張陵都功印和佩劍相傳承的制度而來。但玄教大宗師的印、劍都來自皇帝所賜,比張陵的印、劍更具有權威性。玄教掌教所受的璽書和印、劍,又明確表明其教權直接來自皇帝,他們可以憑藉這些象徵教權、皇權之物,獨立自主地行使對該教派的管理權,不必再聽命於天師。因此,無論該教派所轄區域道官的任命、宮觀的建立,以及道士的吸收等,都是由玄教歷任掌教獨自處理。

玄教又有獨立的組織領導體制。其首腦機關在大都崇真萬壽宮,最高首領是玄教大宗師。下設玄教嗣師、崇真萬壽宮提點、江淮荊襄道教都提點等職,以輔助大宗師工作。其下根據元朝的行政區劃,設立各級地方組織。路設道錄司,職其事者爲道錄、道判;州設道正司,職其事者爲道正、道判;

縣設威儀司,職其事者爲威儀;最基層是宮觀,設住持、提點、提舉。可見其組織體系已經相當完備,這是多年經驗積累的結果。

玄教在元代雖然興盛,但它在道教理論上卻無建樹,倒是有不少弟子在儒學方面有相當造詣。其中以玄教第二代掌教吳全節最爲突出。其師張留孫‘每與廷臣議論,及奏對上前,及於儒學之事,必曰‘臣留孫之弟子全節深知儒學,可備顧問。‘是以武宗、仁宗之世,嘗欲使返初服,而置諸輔弼焉‘。當時大儒吳澄也對吳全節的儒學十分稱讚,謂‘吳真人全節寄跡道家,遊意儒術,明粹開豁,超出流俗。‘(吳澄《題吳真人封贈祖父誥詞後》)許有壬曾奉敕給吳全節的畫像寫讚語,其中有兩句雲‘人以(公)爲仙,我以(公)爲儒。‘

(許有壬《特進大宗師閒閒吳公輓詩序》)吳全節自幼向空山道士雷思齊學《易》,對《易》學有相當修養;又十分推崇陸學,向文宗皇帝進陸九淵《語錄》。第三代大宗師夏文泳對‘三教九流之書無所不讀,而深明於先儒理學之旨。又嘗受《河圖》於隱者,有昔人未睹之秘。而於《皇極經世》之說,亦瞭然胸臆間‘。在文學上有造詣的弟子則更多,如吳全節、陳義高、朱思本、陳日新、薛玄曦等,皆工詩能文,尤以詩著名當世。吳全節有詩集名《代祠稿》(現已不存);陳義高有詩文集名《沙漠稿》《秋巖稿》《西遊稿》《朔方稿》(四庫全書現存其《陳秋巖詩集》二卷);朱思本有詩文集名《貞一稿》(現存《委苑別藏》中);陳日新詩文集不存;薛玄曦有侍集《上清集》《樵者問》(現僅《茅山志》存詩幾首)。他們的詩文皆博得當時許多詩文大家的好評。

玄教在修習方術上雜採兼收。除承襲龍虎宗的符籙齋醮外,雜採衆家。如吳全節既向南宗道士陳可復學雷法,又向東華派首領林靈真學道法,還向南宗道士趙淇學內丹。夏文泳對‘道法、齋科悉加考訂、折衷,下至醫藥、卜筮,莫不精究‘。徐懋昭‘遊衡廬名山,遇真人授異書,能役鬼神致雷雨,祭星斗,弭災沴,所至,人迎候之唯恐不及‘。陳日新‘道書丹經,大洞玉訣,靈寶黃籙齋科等書,皆極精詣。‘‘又能論人生甲子,推之以言其禍福壽天,奇中‘。陳義高‘旁通百家,用於致雷雨,役鬼神,於卜筮、推步,俱有大過人者‘。玄教隨元世祖統一江南而興,隨元亡而亡,歷世既不長,對道教的建樹也不多,但在促成江南諸道派在元后期合併爲正一道中,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歷代天師雖然受命掌管江南道教,但他們卻長期住在遠離京城的江西龍虎山天師府,而把聯繫皇室和聯絡各派的在京據點崇真萬壽宮,交給玄教歷代掌教居住。因而歷代玄教首領實際成了天師在京的常住代表和代理人,由他們擔當起聯繫皇室和聯絡各派的責任。通過他們的工作,幫助江南各派解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協調了它們之間的關係,加強了它們的團結,爲江南諸派最後聯合成正一道大派作了必要的準備。另一方面,玄教組織的發展,又壯大了龍虎宗的力量,爲正一道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組織基礎。因此元代後期正一道的出現,不能忽視玄教所發揮的作用。它在道教發展史上的地位,也應予以應有的肯定。

《列子》說符第八八極拳簡介奇幻世界之曆法守序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騎士精神金鐘罩G-6式自行榴彈炮淺談少兒的古箏教學古箏的左手指法概述漢名相:陳平奇幻寫作指南(序)從秦式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質(二)晶壁|物種| 吸血鬼(一)(上)怎樣才能寫好小說鍍金保時捷西方怪物大百科(二)小說技法十一章藍龍如何彈好古箏輪抹的技法?如何彈好古箏輪抹的技法?推手五虎斷門刀競星劍紅酒藍寶石龍從浙派古箏藝技法說起武器騎士精神天象描寫篇 彩虹金龍道教天罡 地煞法術蘇-30mK轟炸機十八般兵器秦的軍用高速公路QSZ92式毫米手槍防禦等級中醫食療葬生巫術燈儀評估腐蝕機理63式107mm火箭炮空手道太平經(11—18)存思上清派秦與秦軍的誕生百臂巨人秦始皇兵馬俑出土兵器《史記》秦二世朝史實窺謎如何在彈奏“春苗”時掌握快板演奏天罡劍黑龍魔法師法拉利F430Spider古箏撥絃工具假指甲穿林劍吟遊詩人和他們的樂器符咒講座(類別及畫法)寇伯中醫武當龍門槍七路李氏太極劍天罡北斗陣十、接近戰兵器學古箏必須掌握的古箏搖類指法神話怪物太極拳秦的軍用高速公路ma機體設定餘首對聯五供古箏搖指淺談中國茶道秦始皇祖母陵“現身記”占星古箏樂曲介紹《小河淌水》阿努比薩斯房中術八卦龍形劍蒙恬秦始皇祖母陵“現身記”蠱苗杜甫世界十大未發掘的寶藏之謎被法老詛咒的五大稀世珍寶青龍戟師、軍、軍團與集團軍的分別秦代簡史中國古代氣功要籍導讀(一)雷斯林古代天文曆法名詞解釋南派張紫陽《悟真篇》(全)九式選編太極劍四路山海經(東 南 西 北 中)2房中術釋義女媧兄妹的故事牛頭機體介紹:特別型RX-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