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吳晨與趙雲一起來到新野,爲了未來的發展提前做準備,叮囑了趙雲很多事情。而結束了新野之行回到荊州之後,吳晨越發感覺時間不夠用,很希望能夠找到一些稱心的幫手,而臥龍鳳雛自然是吳晨最先想到的人選,於是安排胡駁打聽關於兩人的下落,功夫不負有心人,還真的讓吳晨得到了關於臥龍崗的消息,於是吳晨便馬不停蹄的趕往臥龍崗。如世外桃源般的景色讓吳晨流連忘返,甚至有那麼一刻都想要放下身上的擔子,只是迫於形勢壓力,他不得不繼續努力前進。而來到臥龍崗的那一刻能是心潮澎湃。
吳晨十分謙遜,對迎面出來的人躬身、作揖,以示尊重。就連說話的聲音都很輕。
“家父的確姓諸葛,不知先生所爲何事?”年輕的男子又問道。
既然已經確定了這裡就是自己要找的地方,吳晨也就放心了,於是向對方簡單的進行了一下自我介紹,並表明了自己的來意,同時也詢問了一下對方是否就是自己要找的諸葛亮。
年輕男子見來訪客人是要找諸葛亮,知道對方是認錯了人,於是解釋自己並非諸葛亮,而是諸葛亮的弟弟,名叫諸葛均,自己的哥哥諸葛亮此時正在屋裡看書。
吳晨是真的沒有想到自己的運氣居然如此好,第一次來到這裡就有機會結識諸葛亮。於是趕緊再次向諸葛均表示自己的來意,希望諸葛均能夠傳達吳晨的意思給諸葛亮,同時爲了表達自己的迫切之意,更是讓諸葛均代爲傳達自己的心情。
諸葛均也能夠從吳晨的言語中感受到那種急迫的心情,於是也並未耽擱,轉身回到屋中,將外面的事情都一一告知諸葛亮。
儘管此時的諸葛亮剛過弱冠年紀,但是他天資聰慧,自幼就開始熟讀各類書籍、文章,心中早有韜略,只是因爲年紀不大,對於外面的世界也沒有太多的嚮往,所以一直留在家中繼續學習。其實,此時的諸葛亮並沒有太大的名氣,並不是因爲此時的諸葛亮比被劉備請出山的時候能力有多少差距,而是心態。
吳晨其實對於諸葛亮早就有意結交,一方面是《三國演義》中對於諸葛亮的描述實在讓吳晨無法忽略這樣的大才;另一方面就是諸葛亮的赤膽忠心、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是吳晨特別敬佩的;最後的原因,其實是吳晨最不理解的地方,以諸葛亮常年在臥龍崗的情況來說,他又是如何瞭解這天下大事的,若是對於這天下大事不夠了解,又怎麼可能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給出“隆中對”,而“隆中對”提出的三分天下的理念或許並不是諸葛亮最先提出,但絕對是最適合劉備發展的路線,而諸葛亮出山之後也的確是按照自己之前的戰略去實行的,只是劉備的仁慈讓他放棄了荊州,而攻打西川時,有因爲仁慈而損失了龐統,若是劉備足夠狠決,按照諸葛亮最初的建議取得荊州的掌控權,與東吳聯盟,進而再取西川,之後的天下是否姓司馬還不好說。
而諸葛亮在沒有出山之前就已經有了如此清晰的戰略規劃,除了說明諸葛亮有出色的才能之外,是不是諸葛亮也有特殊的或許消息的渠道呢?而吳晨最近一直都在構建自己的消息網,若是能夠在這件事上借鑑諸葛亮的經驗,說不定自己的消息網絡會構建的更加迅速,收集消息也會更加效率和準確。當然這都是吳晨自己的猜測,畢竟諸葛亮也並非一直都在臥龍崗中,外出時自然會與外人接觸,這樣也是一種獲取信息的方式,只是這種道聽途說的方式,是否能夠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及時性就不太好說了。
對於諸葛亮吳晨有着自己結交的目的,而諸葛亮並不清楚這些,而聽到吳晨的名字時,諸葛亮也是十分驚訝的,這個人他並不是不知道,畢竟他本身就住在距離荊州並不算遠的南陽,荊襄之地出現了一個如此天才的年輕人物,自然會有不少人去關注,而諸葛亮這樣一個對自己要求極爲嚴格的人,對天下之事如此關心的人,又怎麼可能忽略掉這樣的一個人物呢,只是諸葛亮怎麼也沒有想到這樣一個年輕的翹楚,會來到自己居住的地方,畢竟相對於此時的吳晨來說,諸葛亮的名氣要小很多,對方又是從什麼地方得知自己的消息呢?而對方今日來到臥龍崗又有什麼目的呢?一系列的問題都是諸葛亮自己想不明白的,既然諸葛亮無法自己解答,那麼不如就見一見這位年少有爲的英雄人物。
諸葛亮聽自己的弟弟說完之後,親自從屋裡面走出來,迎接來訪的吳晨。吳晨原本並沒有想到諸葛亮會親自出來,只要對方同意見自己一面,他就已經非常知足了。而如今,諸葛均的前面走出來一個年級比他稍長一些,樣貌更加英雄的男子,不用問,吳晨也知道這個人就是自己要找的諸葛亮了。他沒有想到諸葛亮居然會如此平易近人。
當然,吳晨之所以會產生如此的想法,也是因爲《三國演義》的內容給他留下了過於深刻的印象。劉備何許人也,漢室宗親,當今天子的皇叔,被曹操認爲是與自己一樣的當世英雄,就是這樣的人,諸葛亮還讓對方三顧茅廬,還在睡醒之後吟唱: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一副慵懶散人的樣子,僅僅憑着胸中萬千溝壑,在劉備萬般懇求之下,才肯出山相助。而此時,吳晨僅僅是一個荊襄之地的小官,名聲並沒有多麼響亮,若不是長沙一役設計擒住了東吳大將太史慈,或許在這個世界根本沒人知道自己的名字。可就是自己這樣的人,居然能夠讓諸葛亮親自出來迎接,吳晨心裡那叫一個感動啊。
其實說實話,吳晨還是有些妄自菲薄了,諸葛亮也並不是真的沒有眼色之人,他之所以讓劉備三顧茅廬,是因爲他成竹在胸,他知道劉備對於人才的渴望,知道劉備對於失敗的痛恨,知道劉備對於匡扶漢室大業的執着,纔敢於那麼做。而此時不比那時,相對於隱居在臥龍崗的諸葛亮來說,吳晨的名氣更大,地爲更高,最爲關鍵的就是諸葛亮對於吳晨曾在長沙之戰中所使用的戰術非常認可,甚至反覆研究了很久,心中對於吳晨早就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所以纔會聽到吳晨的名字之後親自出來相迎。只是吳晨過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進而忽略掉了眼前的事實。
諸葛亮來到門口自報姓名之後,趕緊將吳晨請到了屋子裡面。兩人心中對對方都有着充分的敬意,因此言語之間頗爲和諧,諸葛均看到如此情況,自己便知趣的退了出來,雖然諸葛均的年紀此時並不算大,但是他一樣有着非常好的判斷能力,他自己的哥哥是什麼人物,他自然是清楚的,而吳晨與自己的哥哥年紀相仿,今日如此刻意地尋來,自然是有很重要的事情,他知道兩個人要談論的事情,短時間內可能無法結束。
簡單的一番交談之後,吳晨之前緊張激動的心情漸漸平復了下來,因爲他能夠從諸葛亮的言辭中感受到,對方並不是那種心高氣傲之輩,對自己的態度也十分謙和,這的確讓吳晨很受用。
吳晨雖然是第一次來到這裡,但是他自己本身有着明確的目的,爲了自己規劃中的未來,他自然是希望此時就能夠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可即便他心中的有這樣清晰的目標,但是也不能兩人見面之後就直接談及此時,而吳晨自然也要“考驗”一下諸葛亮,儘管可能是班門弄斧,但是吳晨還是要看一看此時諸葛亮到底達到了什麼程度。於是吳晨便將話題逐漸轉移到當今天下的局勢上面,中原的曹操、河北的袁氏、荊襄的劉表、江南的孫權、西川的劉璋、漢中張魯、西涼馬騰自然是他們談論的主要人物。吳晨並沒有表達自己的見解,而是想先聽一聽久在臥龍崗的諸葛亮對於這天下大勢是如何看待的。
“若以一言概論天下之勢,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矣。漢世自高祖斬蛇起義,收天下兵馬,歷文帝、景帝,至武帝、宣帝時盛極一時,光武帝即爲再續前景,如今已歷二十餘世,綿延近四百年,然宦官、奸臣當道,漢室不復昔日榮光,至此已有數十年,而今諸侯並起,能人輩出,雖百姓之苦亦百姓之幸。”諸葛亮繼續說道,“亂世之至,治世之兆。愚見百年之內,必歸於一統。”
諸葛亮所說之事,吳晨自然是知道的,但是並不是他在乎的,於是又問道:“若以先生之意,何人可爲此事?”
“曹孟德,雖勢不及袁氏,然挾天子之令,諸侯莫敢不從,且佔據中原之地,吞河北袁氏不過數年之功,彼時揮軍南下,荊襄、江南不可敵,是爲天下歸於一統之首。”諸葛亮不緊不慢的說道。
欲知諸葛亮將爲何認爲曹操最強,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