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大回回名將
一、徐達
徐達,1332~1385,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十大回回將領之首。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出身農家,少有大志。
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達參加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隸朱元璋。從取滁州(今屬安徽)、和州(今和縣)等地,智勇兼備,戰功卓著,位於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克採石,下太平(今當塗),俘元萬戶納哈出。繼率軍克溧陽、溧水(今均屬江蘇)。次年,從朱元璋克集慶(今南京),繼奉命以大將軍領兵取鎮江,號令明肅,授淮興翼統軍元帥。十七年,率軍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陰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權首領張士誠軍西進。次年,留守應天(今南京),升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長江中游漢政權首領陳友諒兵攻池州(今安徽貴池),徐達與中翼大元帥常遇春在九華山下設伏,俘斬陳軍萬餘。又從朱元璋設伏應天城下,大敗陳友諒軍,俘7000餘人。二十一年,從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師先行,迫陳友諒退兵武昌,並追至漢陽,升中書右丞。二十三年,從援安豐(今安徽壽縣),敗張士誠部將呂珍,移師圍廬州(今合肥),旋從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陽湖之戰中,衝鋒陷陣,敗陳友諒軍前鋒,殺1500人,士氣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國。復引兵克廬州,繼揮師克江陵(今屬湖北荊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陳友諒餘部。二十五年,率師東向,遵朱元璋先克淮東、再佔浙西、後破平江(今江蘇蘇州)之方略,進攻張士誠,克泰州。次年克高郵、淮安、興化(今均屬江蘇)等地,悉平淮東。同年八月,以大將軍率舟師20萬,由太湖進圍湖州(今屬浙江),數敗張士誠軍,迫守將李伯升、張天騏以城降。十一月,轉兵北上,合圍平江,並申明軍紀,禁掠民財。二十七年九月,率將士破城,俘張士誠。師還,封信國公。
十月,徐達奉命以徵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率師25萬,北伐元軍,連戰皆捷,迫元濟南守將朵兒只降,佔領山東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進軍河南,以計收降元將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開封)。繼在塔兒灣(在今偃師境)大敗元兵5萬,迫元樑王阿魯溫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關,西取華州(今陝西華縣)。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戰,奏請乘勢直搗元都。閏七月,移師北上,連克衛輝(今屬河南)、磁州(今河北磁縣)。會諸軍於臨清(今屬山東),沿運河北進,大敗元軍於河西務(今河北武清西北),進破通州(今北京通縣),迫元順帝北走。八月初二,督軍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勝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懷慶(今山西沁陽)等地。時聞元將擴廓帖木兒自太原引兵出雁門將攻北平(今北京),遂與諸將商議,運用批亢搗虛戰術,乘其不備直搗太原,迫擴廓回軍救援。旋選精兵夜襲其營,迫擴廓率18騎遁,俘降4萬人,克太原,佔山西。二年,揮師入陝西,迫元將李思齊降,斬元將張思道,陝西平。三年,率師敗擴廓於定西(今屬甘肅),俘元王公、將領以下8.6萬餘人,因功授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次年,鎮守北平,練軍馬,修城池,總領北方軍事。五年,與左、右副將軍李文忠、馮勝,各率5萬騎分路出塞徵北元。自率中路輕敵冒進,至嶺北(治今蒙古國哈爾和林)遭北元軍伏擊,喪師萬餘(一說數萬)。次年,復率諸將出徵,敗北元軍於答剌海(今內蒙古達來諾爾湖)。還軍北平,戍守邊防。
徐達一生剛毅武勇,持重有謀,紀律嚴明,屢統大軍,轉戰南北,治軍嚴整,功高不矜,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被朱元璋譽爲“萬里長城”。
賀蘭雪 2005-07-22 03:31 PM
--------------------------------------------------------------------------------
回覆: 明朝十大回回名將
二、胡大海(?--1362)
字通甫,安徽泗縣人,祖籍波斯,爲朱元璋十大回回名將之一,也是明朝開國功臣之一。胡大海原是一個小商人,身材魁梧,勇力過人。1354年朱元璋屯兵安徽滁縣時大海前來拜見,朱元璋一見大海身材魁梧,相貌威嚴、憨厚,說話十分投機,非常愛慕,於是留于軍中,命爲前鋒。經過幾次大戰,立下戰功,成爲親率大軍的一員大將和指揮官。在平定浙江、江西等南方的各個戰役中戰功卓著。
大海待人誠懇,對降將也是如此,不料被降將蔣英暗算。大海遇害後,朱元璋作文以祭,特贈光祿大夫,追填封越國公。
三、馮國用(1324--1359)
馮國用(1324-1359)明開國時將領。定遠(今安徽)人*。元末與弟馮勝組織地主武裝,繼投朱元璋,渡江後,典親兵,攻佔集慶(今江蘇南京)、鎮江、丹江、寧國等地,累建軍功。後從徵金華、紹興。擢升至親軍都指揮使。不久死於軍中。
四、馮勝(?--1395)
明初大將。初名國勝,又名宗異。*。安徽定遠人。馮文質次子。 喜讀書,通兵法。元末農民紛紛起義,他與兄國用結寨自保,後歸附朱元璋義軍,從破滁州、和州,拔採石;取太平、鎮江、宜興.晉大元帥.兄卒,襲職.屢建奇功,僅次常遇春,封宋國公.
五、李文忠
1339~1384明朝開國名將,十大回回將領之一。字思本。盱眙(今屬江蘇)人。朱元璋外甥。元至正十七年(1357),率親兵增援池州(今安徽貴池),破長江中游漢政權首領陳友諒部。繼引兵東向,連挫元軍,於十八年克旌德(今屬安徽)、淳安(今浙江淳安西北)等地,升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繼與廣興翼元帥鄧愈會師,克浙西重鎮建德。不久,擊敗元陸軍,取部分首級置於木筏,順流而下,使元水軍驚慌逃遁。二十五年春,率軍救援新城(今諸暨南),乘霧進攻,俘斬江浙周政權首領張士誠軍數萬。次年秋,克杭州,獲張軍降兵3萬,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將軍從徵虜副將軍常遇春克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回師途中常遇春卒,李文忠率部援大同,屢敗北元軍。三年,以徵虜左副將軍率步騎10萬,與大將軍徐達分道北征,至應昌(在今達來諾爾湖西岸)獲元兵5萬,升左都督,封曹國公,同知軍國事。後又數次北征,屢勝。十二年,與西平侯沐英進兵洮州(今甘肅臨潭東),平定起事番民。還軍掌大都督府兼領國子監事。李文忠好學問,通韜略,交儒士,嚴治軍,臨陣奮勇,戰功卓著。後因勸朱元璋少誅戮而受責。不久病卒。
六、鄧愈
1337~1377。初名友德,字伯顏。虹縣(今安徽泗縣)人。明朝開國十大回回名將之一。17歲領兵抗元。次年, 率衆加入農民起義軍朱元璋部, 任管軍總管。 元至正十五年 (1355),從朱元璋渡長江,克太平(今安徽當塗);次年破集慶(今南京),取鎮江,屢立戰功,升廣興翼元帥。繼率部南下,取廣德(今屬安徽)、宣城(今宣州)、徽州(今歙縣)。十八年,轉戰浙西,屢敗元軍,升僉行樞密院事。後進兵江西,挫敗長江中游漢政權首領陳友諒部,升江南行省參政,總制各翼軍馬。二十二年,守洪都(今南昌),降將祝宗、康泰復叛,乘夜破城而入,鄧愈倉促率數十騎奔還應天(今南京)。次年,從大都督朱文正復守洪都,抵禦陳友諒大軍往攻,防守要衝,三月不解甲。鄱陽湖之戰後,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縣,升江西行省右丞。二十五年,調任湖廣行省平章。明洪武元年(1368),以征戍將軍率師克南陽、魯山(今均屬河南)諸地。三年,以左副副將軍從大將軍徐達遠征甘肅,擊敗北元軍。後分兵進克河州(今蘭州西南),招降吐蕃(在今川、青、藏交界地區)、烏斯藏(在今西藏中、西部)諸部,封衛國公。四年,赴襄陽操練軍馬,督運糧餉,保障明軍攻夏。十年,任徵西將軍,平定吐蕃反抗勢力,抵崑崙山而還,至壽春(今安徽壽縣)病卒。鄧愈爲人簡重慎密,智勇兼備,嚴於治軍,善撫降者,功著一時。
七、華雲龍
華雲龍,定遠人,*。聚衆居韭山。太祖起兵,來歸。從克滁、和,爲千夫長。從渡江,破採石水寨及方山營。下集慶路,生擒元將,得兵萬人,克鎮江,遷總管。攻拔廣德,戰舊館,擒湯元帥,進右副元帥。龍江之役,雲龍伏石灰山,接戰,殺傷相當。雲龍躍馬大呼,搗其中堅,遂大敗友諒兵,乘勝復太平。從下九江、南昌,分兵攻下瑞州、臨江、吉安。從援安豐,戰彭蠡,平武昌。累功至豹韜衛指揮使。從徐達帥兵取高郵,進克淮安,遂命守之,改淮安衛指揮使。尋攻嘉興,降吳將宋興。圍平江,軍於胥門。
八、丁德興
丁德興,定遠人,*。歸太祖於濠。偉其狀貌,以“黑丁”呼之。從取洪山寨,以百騎破賊數千,盡降其衆。從克滁、和,敗青山盜。從渡江,拔採石,取太平,分兵取溧水、溧陽,皆先登。從破蠻子海牙水寨,搗方山營,擒陳兆先,下集慶,取鎮江。以功進管軍總管。下金壇、廣德、寧國。從平常州。擢左翼元帥。寧國復叛,從胡大海復之。分兵下江陰,取徽州、石埭、池州、樅陽,攻江州,移兵擊安慶。所向皆捷。復援江陰,略江西傍近州縣,攻雙刀趙,挫其鋒。時徐達、邵榮攻宜興,久不下,太祖遣使謂曰:“宜興城西通太湖口,士誠餉道所由,斷其餉則必破。”達乃遣德興絕太湖口,而併力急攻,城遂拔。論功授鳳翔衛指揮使。
賀蘭雪 2005-07-22 03:39 PM
--------------------------------------------------------------------------------
回覆: 明朝十大回回名將
九、藍玉(?—1393)
鳳陽定遠(今屬安徽)*人,洪武后期的主要將領,多次領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爲明朝統一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關於藍玉早期的歷史,史籍記載不詳,只說他是常遇春妻弟,隸常遇春帳下,作戰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經常在朱元璋面前誇獎他,從而受到朱元璋的器重,初授管軍鎮撫。後升武德衛千戶,旋改任親軍千戶,積功至武德衛指揮使,地位不斷上升。
洪武二年(1369),常遇春北征開平,南歸途中暴死。當時的政治形勢是:東南已平,中原已定,北方廣大地區仍是北元勢力,甘寧一帶常與明廷有戰事,四川有夏的割據勢力,雲南樑王忠於北元,誓不附明。洪武三年(1370),藍玉被擢爲大都督府僉事,進入明朝最高軍政機構。次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湯和領水陸軍伐蜀,藍玉從傅友德行,經過幾戰,夏主明升(明玉珍子)投降,元末形成的最後一個割據勢力被平定。
元末政治軍事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擴廓帖木兒(王保保),這時退入西北,徐達曾和他進行過激烈戰鬥,但未將其擊垮,故時而從西北方面威脅新建立的明朝。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命徐達、李文忠、馮勝統兵去討伐,徐達出中路,都督藍玉爲前鋒。抵山西境敗擴廓部遊騎於野馬川,再進敗王保保於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土拉河),取得初勝。但王保保後退拒明軍於嶺北,明軍再攻失敗,死傷萬餘,無奈退兵。兩年以後,藍玉再度領兵北擊,攻下興和(元路名,治所在今張北,轄區相當今河北張北、懷安,山西天鎮,內蒙古集寧市之間地),俘獲一些殘元要人,取得勝利,但只解近憂,未能遠略。洪武八年擴廊帖木兒死去,從西北方面對明構成的威脅基本消除。
洪武十一年(1378)秋,藍玉等率兵出征甘、青。第二年取得勝利。朱元璋命置洮州衛,設官領兵駐守。師還以後,藍玉被封爲永昌侯,食祿二千五百石,進入明初新貴公侯行列。
甘、青大體平定以後,朱元璋用兵西南和東北,藍玉在這過程中發揮了日益重大的作用。雲南樑王把匝剌瓦爾密在元朝滅亡以後,負隅頑抗,一再拒絕明朝招降,最後竟將明使殺掉,朱元璋決定派兵征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藍玉爲左副將軍,跟右副將軍沐英一起,隨徵南將軍傅友德率三十萬兵征討雲南。“自九月朔出師,迄下雲南,僅百餘日。”次年閏二月,藍玉、沐英率兵西攻大理,再次取得勝利。其他一些民族地區,遣人招撫,大部不經戰鬥便歸順明朝。奉詔班師後,藍玉因功加祿五百石,其女被冊爲蜀王妃。
東北的納哈出是元朝世將,前曾被明軍俘獲,放還後仍與明朝對敵,據金山(今內蒙古哲裡木盟東境西遼河南岸)一帶屯兵蓄銳,待機南下,從東北方面構成對明的威脅。洪武二十年(1387)正月,藍玉爲右副將軍,和大將軍馮勝、左副將軍傅友德率兵出擊。根據朱元璋授意,大軍先駐通州,探明納哈出虛實後再作行動。駐通州後,探知慶州(治所在今遼寧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倫河源之白塔子)有納哈出部駐守,藍玉率輕騎冒大雪奇襲,取得勝利。明大軍出長城鬆亭關,築大寧、寬河、會州、富峪四城,駐兵大寧,儲草備糧,準備進擊金山。夏六月,馮勝留兵五萬守大寧,率大軍直趨前進,一路勝利,到達金山之西。與此同時,明派去勸降的人也見到納哈出,說明朝廷厚意。納哈出見久戰必敗,派人到大將軍馮勝處請降,馮勝派藍玉前往受降。藍玉設酒宴款待納哈出。納哈出斟酒謝藍玉。藍玉不喝,一定讓納哈出先穿上他的衣服,才喝納哈出斟的酒,意思是納哈出必須先降明稱臣。納哈出不肯,雙方爭執不下,形成僵局。納哈出將酒澆在地上,和隨從密語幾句,想走。在場的有人明白納哈出話的意思,告訴常茂(常遇春子,馮勝婿,藍玉外甥),常茂急上前阻攔,將納哈出砍傷。納哈出被擁至馮勝處,馮勝雖然待之以禮,但納哈出部衆聞納哈出被傷,四處驚散,馮勝派人花了很大氣力纔將其大部收服。回軍路上,明軍遭藏匿起來的納哈出餘衆伏擊,損失慘重,三千殿後騎兵全部覆沒。馮勝讓常茂承擔這個責任,到朱元璋面前去說明。常茂說明了情況,朱元璋說:“如爾言,勝亦不得無罪”,收回了馮勝的總兵印,命藍玉行總兵官事,不久又在軍中拜藍玉爲大將軍,藍玉成爲明戰時統兵的最高將領。
納哈出隨馮勝等一起南來,被封爲海西侯。元殘餘勢力從東北方面對明的威脅從此消除,且爲明向白山黑水一帶開拓廓清了道路。
擴廓帖木兒死後,納哈出降,北元勢力雖經明軍打擊,一再失利,但敗而未滅,仍然構成對明的威脅。擊敗納哈出的當年,藍玉爲大將軍,率兵征討,給北元進一步打擊。冬十一月藍玉報告:“元丞相哈剌章、乃兒不花遁入和林,乞進步剿滅。”朱元璋同意了藍玉的計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夏四月,藍玉率兵出發,自大寧進至慶州,聞元主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抄近路兼程而進。行至百眼井處,距捕魚兒海還有四十里,偵察不到元軍行跡,藍玉想引兵退還。部將王弼不同意,說我們領兵十萬,深入漠北,未見到敵人就回師,如何向上交待。藍玉同意王弼的意見,命諸軍繼續前進,並採用王弼計謀,穴地而炊,不使敵人見煙火,秘密前進。到達海南,仍未見到敵人。後偵知元主營在捕魚兒海東北八十里處。藍玉命王弼爲前鋒,疾馳直擊其營。元軍大意輕敵,以爲明軍缺水乏草,不會深入,未加設防,加之當時狂風大作,風沙彌漫,明軍到來,元方竟無察覺。明軍突然到達營前,元軍倉促應戰,傷亡慘重,元主脫古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人北遁,藍玉率精騎追趕,沒有趕上,俘獲其次子地保奴及妃、公主等數萬人和大量牲畜,並得其傳國璽、寶玉、金銀印章等物,取得巨大勝利。元主北逃後被人殺死,北元四分五裂,不久滅亡。藍玉勝利班師,途中又破哈剌章營,再獲勝利。朱元璋聞訊興奮異常,比藍玉爲衛青、李靖,大加褒獎,回來後封涼國公。藍玉的政治生涯、軍事武功達到巔峰。
封爲涼國公後,藍玉又奉命到西部民族地區進行過一些軍事活動,還奉命到陝西練兵,這些已是藍玉軍事活動的尾聲。
藍玉自恃有功,驕橫不自檢束。早在徵雲南樑王勝利後,他就私搞鹽引(食鹽運銷專利憑證),派人到雲南販鹽,牟取暴利。打敗元主脫古思帖木兒後,他不僅私佔掠獲的大量珍寶、駝馬,還將元妃zhan有。朱元璋大怒,說:“玉無禮如此,豈大將軍所爲哉!”藍玉班師至喜峰關,因已入夜,守關人未及時納入,藍玉怒不可遏,縱兵破關而入,朱元璋知道後很不高興。藍玉領兵在外,經常擅自升降將校,進止自專,詔令有所不從,甚至違詔出師。在朱元璋面前,舉止不恭,語言傲慢,失君臣禮。更嚴重的是,藍玉蓄莊奴、假子數千人,橫行霸道,胡作非爲;他還強佔民田,魚肉百姓。百姓上告,御史官舉劾,他竟將御史打了逐出。
洪武二十六年(1393),錦衣衛官員告藍玉同景川侯曹震等謀反,藍玉被殺,夷三族,坐黨論死者一萬五千人,史稱“藍獄”①,是繼胡惟庸案後的又一次大案,連稱“胡、藍之獄”。
事過五百多年以後,1936年有人到藍玉家鄉進行了一次調查,寫成了一篇《王回崗*調查記》②,介紹說:“王回崗位安徽定遠縣東南,距城六十餘里,居民三千餘戶,盡悉*,以王姓居多,又以地勢頗高,故名曰王回崗。”王回崗之“古蹟”有“國公宅:明朝有藍國公,……朝廷認爲有叛意,拘而殺之,其家聞訊亦恐有被殺之虞,俱投入院中井內,現該井仍存”。
賀蘭雪 2005-07-22 03:41 PM
--------------------------------------------------------------------------------
回覆: 明朝十大回回名將
十、沐英(1345—1392)字文英
鳳陽定遠(今屬安徽)*人,明初重要將領。
沐英幼年時,父親早死,隨母避兵亂,母又死,八歲時被朱元璋收爲義子,從朱姓,在朱元璋夫婦身邊生活。當時朱元璋已投郭子興部下爲兵,沐英小時是在戰亂、兵營、征途中度過的。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下集慶(今南京),改爲應天府,派徐達攻佔鎮江,取得戰略性的勝利。沐英“數從上征伐,入侍帷幄,晝夜勤勵”,十八歲被授帳前都尉,參與守鎮江,開始擔當軍事要任。後擢指揮使,守江西重鎮廣信(今上饒)。至正二十七年,吳元年(1367),朱元璋派水陸軍取福建,沐英將兵自西攻,破江西福建交界處分水關,下崇安,再破閔溪十八寨,俘陳友定部將馮谷保。又奉命移鎮建寧,節制邵武、延平、汀州三衛(皆屬福建)。
洪武三年(1370),沐英被授鎮國將軍,僉大都督府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軍事中樞,掌天下兵馬,當時府中機務繁積。沐英在府中七年,處事果斷,剖決無滯,深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派沐英前往關陝,體察民情,布皇上恩惠,並給予了全權,又命他練兵準備征戰。同年十一月,鄧愈爲徵西將軍,沐英爲副將軍,隨鄧愈出征吐蕃。次年(1377)四月,鄧愈、沐英統兵至甘、青,分三路前進,略川藏,兵威至崑崙山。這次是得勝而回,沒有久留。回師途中鄧愈死,沐英率師返回,因功封西平侯。
洪武十一年(1378)八月,沐英爲徵西將軍,與藍玉等統兵徵西。初勝土門峽,再進俘洮州十八族頭領。翌年二月,朱元璋命在洮州設衛,說:“洮州,西番門戶,今築城戍守,是扼其咽喉也。”遂置洮州衛。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命沐英率兵進擊屯兵和林的由元國公脫火赤、知院愛足率領的一支殘元勢力。沐英由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渡黃河,越賀蘭山,涉流沙,七日至其境。距其營五十里處,沐英分兵四路前進,一路襲其背後,兩路左右夾擊,沐英自率精騎正面衝擊,四面合圍,一舉戰勝,俘脫火赤及其全部。洪武十四年(1381),大將軍徐達奉命北征。沐英領兵出古北口,獨當一面,再次勝利而歸。
平定雲南和治理雲南,是沐英一生的最大功績。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爲徵南將軍,藍玉、沐英爲副將軍,率三十萬軍征討雲南。朱元璋親自安排進軍路線,諭先取曲靖,出奇制勝,說:“曲靖,雲南之噤喉,彼必拼力於此,以抗我師。審察形勢,出奇制勝,正在於此。”沐英隨傅友德等率主力逼曲靖。元樑王聞訊,派平章達裡麻率十萬衆前去抵禦。沐英等率兵冒霧前進,“出奇制勝”,迅速到達曲靖。明軍突然出現,達裡麻大驚。當時達裡麻軍列陣白石江一岸,明軍臨另一岸。傅友德欲即刻渡江,沐英不同意,說敵方已兵陳對岸,扼制水面,這樣渡江於己不利。於是只擺出渡江的樣子,臨江而立,另派數十人從下流潛渡,到達對岸後鳴金吹角,大造聲勢,致使這裡麻軍陣勢開始動亂,明大軍趁機渡江。沐英以勇猛善泅者先行,登岸後破敵前鋒,達軍後撤。明軍渡江畢,與達軍展開大戰。沐英縱鐵騎直搗其中堅,戰數合,達軍大敗,達裡麻被俘。沐英將二萬被俘士兵悉數放還,各歸其業,明軍聲威大振,樑王把匝剌瓦爾密聞訊自殺。沐英、藍玉率兵直逼昆明,不攻而下。“自九月朔出師,迄下雲南,僅百餘日”。盤踞雲南的殘元勢力被消滅。
雲南西部大理一帶,存在段氏割據勢力。段氏世據大理已數百年。大理依點蒼山,面洱海,號稱天險。洪武十五年(1382)閏二月,沐英隨藍玉將兵西攻大理。段氏聚衆守下關(點蒼山有上、下二關,又稱龍首、龍尾關,守此二關大理可確保,下關尤爲重要)。沐英、藍玉遣王弼攻上關,自率兵攻下關,形成犄角之勢;另派一旅攀點蒼山背後而上,居高臨下策應。沐英“身先士卒,策馬渡河,水沒馬腹,將士隨之,莫敢後,遂斬關而入”。段氏不知背後虛實,陣勢潰亂,兵敗被俘。攻佔大理後,沐英、藍玉或分兵其他地區,或下諭招降,雲南西部大部歸附明朝。沐英、藍玉又取得平定雲南西部的勝利。
七月,沐英率師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鎮平一些復叛地區。九月,當傅友德、沐英再次領兵征服一些地區時,土官楊苴散佈明大軍已回,糾衆二十萬攻昆明。當時守昆明的是馮誠(馮國用子)。城中缺糧,士卒多病,形勢危急。沐英聞訊,率兵返回,和馮誠合力,打敗段軍,確保了昆明,穩住了局勢。
洪武十六年(1383)三月,詔傅友德、藍玉班師,由沐英率數萬衆留守雲南。
早在洪武十五年春,明廷就在雲南設置都指揮使司、雲南布政使司,建立起統理雲南的軍政機構。地方置衛、所,闢築驛道,形成一套統轄系統。以後分雲南爲五十二府,六十三州,五十四縣,民政系統亦趨完備。
沐英治理雲南,大抓屯田,解決糧食問題。洪武十九年(1386)九月,他上疏朱元璋,說“雲南地廣,宜置屯田,令軍士開耕,以備儲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議。沐英令軍士且戍且屯,既解決吃糧又穩固駐守,一舉兼得。沐英還招攜省外人來滇屯田,朱元璋命外省軍人到雲南屯田,一時雲南屯田大興,糧食收穫大有增加。沐英還以屯田的增減考察官吏的政績,賞罰官員。主滇九年,屯田總數百萬餘畝,促進了雲南的農業發展。
沐英還組織民工疏浚河道,擴廣滇池,興修水利;招商人入滇,運進米穀帛鹽,發展商業。開發鹽井,增加財源,是沐英治滇的重要內容。他還整修道路,保護糧運,使雲南農商都有發展。
沐英增設府、州、縣學達幾十所,擇選民間優秀及土官子弟入學,月賜飲膳,年賜衣服。他本人“居常讀書不釋卷,暇則延諸儒生講說經史”。
在沐英統治時期,雲南相當安定。
洪武二十二年(1389)冬,沐英入朝,朱元璋賜宴奉天殿(皇帝辦公的正殿),給予厚重賞賜。朱元璋高興地說:“使我高枕無南顧憂者,汝英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六月,沐英病卒於雲南,年僅四十八。朱元璋十分痛心,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諡昭靖,侑享太廟。
沐英去世後,他的子孫世鎮雲南。長子沐春十七歲隨沐英徵西,以後又徵雲南,材武有父風,積功授後軍都督府僉事。沐英死後,襲父職,鎮守雲南。修屯政,闢田三十餘萬畝,鑿鐵池河,灌溉宜良涸田數萬畝,使五千餘戶民有生業,文治武功都效法其父,惜年僅三十六而卒。
沐春無子,其弟沐晟(沐英次子)繼其位。沐晟性格似其父,喜讀書,凝重寡言笑,得到朱元璋喜愛,歷官後軍左都督,永樂年間徵南,論功封黔國公,正統四年(1439)死於出征回師途中,贈定遠王,沐晟承其父兄業,久鎮雲南,名聲遠揚,沐氏在雲南威權日重。
沐晟子沐斌,因年幼居京師,由沐昂(沐英三子)代鎮雲南。以後沐氏子孫相繼鎮守,直到明朝終了,達二百多年。
賀蘭雪 2005-07-22 04:03 PM
--------------------------------------------------------------------------------
明朝優秀*人物
偉大的航海家,和平的使者--鄭和
鄭和,雲南昆陽(今晉寧)人,*,原姓馬名和,小字三寶。據傳,其三十七世祖是***教創始人穆罕默德。他的祖父及父親都曾到***教聖地麥加去朝聖。出身***教名門望族的鄭和自幼受過良好教育,並對西洋事物有所耳聞。鄭和幼年參加明軍,爲燕王朱棣太監。《明史》鄭和有傳,稱鄭和“自幼有材志”、“豐軀偉貌”、“博辯機敏”、“謙恭謹密”、“出入戰陣多建奇功”。鄭和受到做了皇帝的明成祖朱棣的信任,被提升爲內官監太監,永樂二年(1404年)賜姓鄭,從此名鄭和。
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遺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序幕。鄭和出使西洋的人員組成,主要人員有水手、官兵、採辦、工匠、醫生、翻譯等27800多人。鄭和船隊,性能、裝備及規模都是當時世界一流的。船隊中較大的船舶稱爲寶船。寶船最大者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九桅十二帆,十六櫓至二十櫓,舵重4810公斤。1957年5月在南京下關三叉河明寶船廠遺址發現巨型舵杆,鐵力木製成,全長11.07米。經測算這支舵的高度應在6.25米左右,可作爲上述寶船大小記載的實物證明。鄭和船隊有寶船六十二艘,滿載絲綢、瓷器、金銀、銅鐵、布匹等物從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古稱劉家港)出發,經福建——廣東到達占城(今越南中部)—爪哇—舊港(今蘇門答臘島東南部巨港)—南巫裡(今蘇門答臘班達牙齊)—錫蘭(今斯里蘭卡)—古裡(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地。鄭和前三次下西洋到達的主要爲今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及南亞的印度等國沿海地區。每到一個國家鄭和都以中國使者的身份登上海岸進行訪問,向他們頒賜錦綺紗羅、瓷器、金銀等禮品。鄭和的船隊航行至暹羅(今泰國)曼谷灣時,曼谷海濱高大蒼翠的椰子樹在微風中輕輕地搖曳。旭日升起,火紅的朝霞灑遍鄭和的龐大的船隊。鄭和在其助手的簇擁下走下舷梯。碼頭上人羣熱情地向他致意。僧侶們向他膜拜。人羣中來自中國福建、廣東的中國商人跪迎鄭和的光臨。鄭和向當地官員贈送禮品。
鄭和船隊航行到錫蘭時,今日的科倫坡只是一個小海港。當時錫蘭科提王國的首都就在這裡。鄭和登上了錫蘭海岸,當地官員、僧侶、商人(包括中國商人)在碼頭歡迎中國船隊的到來。鄭和對錫蘭佛寺進行佈施,並立下碑記。碑文中寫道:“謹以金銀織錦、紡絲寶幡、香爐花瓶、表裡燈燭等物,佈施佛寺以充供養,惟世尊鑑之。”事隔500餘年後,該碑在錫蘭島加里鎮發現,現保存於斯里蘭卡博物館中。碑文是用漢文、泰米爾文及波斯文所刻。它不僅是中斯兩國友好交往的珍貴文物,而且是鄭和登上錫蘭海岸,並在錫蘭佛寺進行佈施的見證。鄭和的第四至第七次下西洋遠航中,最遠航行至非洲東海岸。途經主要國家及地區有滿刺加、爪哇、占城、蘇門答臘、阿魯、錫蘭、柯枝、古裡、甘把裡、阿丹、刺撒、南渤利、彭享(今馬來西亞彭京河口)、急蘭丹(今馬來西亞哥打巴魯)、加異勒、忽魯漠斯(今霍爾木茲海峽格什姆島)、比刺、淄山(馬爾代夫羣島)、孫刺、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亞的馬林迪)、僕刺喹、蘇祿、沙裡灣泥、竹步(今索馬里)等。鄭和歷經艱險,在28年(1450-1433)年航海生涯中到達東南亞、南亞、伊朗、阿拉伯、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共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第六次出使,曾到榜葛刺(今孟加拉)訪問。榜葛刺國王帶着官員及迎賓的禮儀用品,騎着馬,排起長長的隊列歡迎鄭和上岸。鄭和與國王一起,在身穿盔甲的軍士護衛下,向王宮走去。王宮大殿前設孔雀翎傘蓋百餘,又有百餘頭大象列隊,歡迎的場面降重而又熱烈。鄭和宣讀明成祖的詔書,國王拜接,並叩頭謝恩.隨後國王舉行盛大宴會款待鄭和。
鄭和船隊的訪問在亞洲、非洲沿海國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也激起這些國家對明朝的強烈想往。他們想看一看中國,想見一見明成祖。當時,渤泥(今加裡曼丹)和滿刺加的國王和王后都到過中國南京,明成祖盛情接待了他們。東非的麻林國王哇頓親自率衆訪問中國,不幸在福州病逝。另外,在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有十六國的使臣抵達南京。鄭和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使命就是護送忽魯漠斯等十六國使臣返回自己的國家。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還特地到***聖地麥加朝聖。鄭和七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沿海各國的聯繫和交流,亞、非許多國家的人民都非常懷念中國友好的使者三寶太監鄭和。至今,一些亞、非沿海國家還保留着許多有關鄭和的遺蹟。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上有三寶壠市和三寶公廟。在泰國有三寶廟和三寶塔。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的博物館裡還珍藏着鄭和當年建立的石碑。
當時,中國以南海爲界,把通往各國的海路劃分爲東洋和西洋。鄭和七次出使航海都是走的西洋航線,到達的國家大都是西洋國家,所以人們稱他的航行爲“鄭和下西洋”。鄭和是明成祖永樂皇帝信任的太監,人稱“三保太監”,佛家語音轉爲“三寶太監”。因此“鄭和下西洋”在史書上又稱“三寶太監下西洋”。
1405年到1433年的幾十年裡,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共訪問了30多個國家,加強了中國人民與亞非人民的友好關係,顯示了中國人在造船、航海等方面的高超技術,證明在當時,中國在世界航海事業中居於領先地位。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中國作爲一個封建大一統的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代表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最高峰。
月山鄭和紀念館旁的古亭裡,立有鄭和紀念碑,
亭上有對聯:月山如畫原是偉人梓里,滇池似靜曾照烈士丹心。
賀蘭雪 2005-07-22 04:08 PM
--------------------------------------------------------------------------------
隨鄭和的下西洋的馬歡、郭崇禮、費信、哈三、蒲日……
馬歡,字宗道,別字汝欽,自號會稽山樵,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信奉***教。在鄭和下西洋廣招人才之際,馬歡以“善通番語”入選。第一次在永樂十一年(1413年),參加鄭和第四次下西洋;第二次在永樂十九年(1421年),參加鄭和第六次下西洋;第三次在宣德六年(1431年),參加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馬歡也是一位“才幹優裕”,胸有懷抱的有識之士,其“三入海洋,遍歷番國,金帛寶貨略不私己,而獨編次《瀛涯勝覽》一帙以歸。”《瀛涯勝覽》載占城、爪哇、舊港、暹羅、滿剌加、阿魯、蘇門答剌、那孤兒、黎代、南渤裡、錫蘭、小葛蘭、柯枝、古裡、溜山、祖法兒、阿丹、榜葛剌、忽魯謨斯、天方凡二十國。對鄭和使團所訪問這些國家的位置沿革、重要都會、形勝名跡、山川地理形勢、社會制度和政教刑法、生產狀況和商業貿易、人民生活狀況,社會風俗和宗教信仰,以及氣候、物產和動植物等,都作了翔實而生動的敘述。對鄭和使團在各國活動的一些情況,也作了重要的記錄。該書首卷並記有寶船長度以及鄭和使團人員組織的詳細情況。此書也是研究鄭和下西洋的基本史籍之一。
郭崇禮,杭州仁和人,*。與馬歡一樣,因“善通番語,遂膺是選,三隨並軺,跋涉萬里”。在《瀛涯勝覽》的編寫中,郭崇禮出力不小,特別是刻版印刷、找人作序,大都得力於他。明監察御使古樸曾稱讚他和馬歡“皆西域天方教,實奇萬之士也”。
費信,字公曉,吳郡崑山人,*,出身於***世家,通曉阿拉伯文字。先後四次隨鄭和下西洋,任通事之職。費信篤志好學,每到一地,即伏案運筆,敘綴篇章,將那裡的山關、人物、物候、風俗及光怪奇詭之事記錄下來,以備採納。在此基礎上,他編寫了一部名曰《星槎勝覽》的書,分前後兩集:前集爲作者親眼目睹之事,後集是採輯傳譯之聞。這部書可稱是《瀛涯勝覽》的姊妹等,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
哈三,西安人,*,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永樂十一年四月,鄭和第四次奉敕差往西域阿拉伯各國,道經陝西,請哈三爲之當翻譯、作顧問。出訪期間,哈三“揄揚威德,西夷震礱。及回旆,海中風濤橫作,幾至危險,乃哈三籲天,懇懇默禱於教宗馬聖人者。已而,風恬波寂,安孕得濟。”爲此,鄭和歸國後給哈三很大資助,重修了西安清淨寺。《萬曆重修清淨寺碑記》的上述記述,加有過分誇大哈三籲天之嫌,但也反映出這位掌教當時確實發揮了自己“通國語”、“佐信使”及安定人心於危險之中的作用。
蒲日和,字貴甫,泉州人,*。宋末泉州市舶使蒲壽庚家庭後裔。熱心信奉***教,曾在元末與金阿里同修泉州清淨寺。蒲氏家庭爲東南地區航海世家,熟知海外事務,故蒲日和被鄭和起用,參加了永樂15年的第五次出訪,先後訪問了波斯灣、阿拉伯半島、非洲東海岸的國家和地區。行前,鄭和曾到泉州靈山聖墓前行香遊墳,蒲日和爲之記立碑文,爲後人研究鄭和下西洋史留下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歸國後,蒲日和被加封爲泉州衛鎮撫,並負責管理靈山聖墓。
除上舉馬歡、郭崇禮、費信、哈三、蒲日和等五人外,在鄭和的下西洋船隊中還胡其他許多不知名姓的***。他們以自己的***身份和熟悉阿拉伯語的專長,爲中國與阿拉伯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據《瀛涯勝覽》載,宣德五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曾選差懂阿拉伯語的七個通事,齎帶麝香、磁器等物到麥加,往返一年,“買得各色奇貨異寶、麒麟、獅子、駝雞待物,並畫《天堂圖》真本回京。其默伽國王亦差使臣將方物跟同原去通事七人獻齎於朝廷。”這七位通事,事實上是組成了一支古代中國***教朝覲團;他們攜帶回京的《天堂圖》真本,恐怕是我國最早的一份麥加克爾白畫圖了。
賀蘭雪 2005-07-22 04:11 PM
--------------------------------------------------------------------------------
明王朝"第一夫人"馬秀英
朱元璋趕跑了元順帝,當上了明朝的開國皇帝。他封自己的結髮妻子馬秀英爲皇后。馬氏是郭子興的乾女兒,朱元璋正是因爲當了郭子興的乾女婿才一步一步的擡高了自己的身價,從一個親兵爬上了皇帝的寶座,朱元璋因此非常感激妻子馬秀英,兩人的感情非常好。
朱元璋和馬秀英剛結親時,一看馬秀英的一雙大腳,還真覺得有點頭疼,馬秀英看出他的心思了,就說:“我也不嫌你長得象個醜八怪,你也別嫌我大腳。咱們兩個兩將就吧
。”這馬皇后是一個沒有纏過足的大腳女人。
可別小看這“纏足”,在我國的封建社會裡,如果誰家的姑娘不纏足,長出和男人一樣大小的腳來,這姑娘即使長得再漂亮,身材再苗條,也會被別人看作醜八怪。當時就流行這麼一句話:“姑娘腳大,難找婆家。”姑娘們必須要有一雙“三寸金蓮”的小腳纔算得上漂亮。
馬皇后小時侯怎麼會不纏足呢?原來,她的父親馬公和郭子興同是*人,經常隨郭子興外出打仗,而她的母親死得特別早,家裡沒人照顧馬姑娘,所以馬姑娘的腳也就沒有纏。馬皇后當姑娘的時候,別人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馬大腳”。她當了皇后,別人自然不敢這麼叫了,可仍然還有很多人在背地裡暗暗叫她“大腳皇后”。
別看馬皇后腳長得特別大,心眼兒特別好。她很聰明,又很善良,溫柔體貼,爲人純樸,也很有才幹。朱元璋並不因爲這雙大腳就討厭她,而恰恰相反,朱元璋非常喜歡她。早在朱元璋還在郭子興帳前聽令的時候,這夫妻二人的感情已經非常深厚了。那時,朱元璋深得郭子興的信任,軍營裡無論出了什麼事兒,郭子興都喜歡找朱元璋商量商量。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朱元璋受到許多人的嫉妒。
最嫉妒他的要算郭子興的兩個公子郭天敘和郭天爵了。這兩個人本來就沒有多大本事,但卻依仗自己的父親是個大元帥而橫行霸道,他們很害怕父親將來把兵權交給朱元璋,就想法設法地對朱元璋加以陷害。郭子興和他父親郭公一樣貪財,如果他的部將把得到的戰利品送給他,他就會非常高興。而相反,如果他得知哪位將軍把得來的戰利品據爲己有,不孝敬他一點,他就會心懷不滿,弄不好將官們還會遭到殺身之禍。朱元璋軍紀非常嚴明,不許手下的官員搶劫財物,他自己當然也沒有什麼可以用來孝敬郭大元帥的了。天敘和天爵兄弟倆就在這方面大做文章,經常在父親的面前說朱元璋的壞話,說朱元璋得了如何如何多的珠寶,但卻不獻給父帥。時間一長,郭子興也就信以爲真了,對朱元璋也就漸漸冷淡起來。天敘和天爵看在眼裡,喜在心上。
這一天,狠毒的兄弟倆竟想除掉朱元璋。他們把朱元璋騙進帥府後面堆柴草的一間小屋裡,把門窗都鎖了起來,想活活地餓死他。朱元璋餓了想吃東西卻沒人給他送來,想出又出不去,就這樣在小屋裡整整餓了三天,滴水未進。一直到了第四天的早上,一個做飯的老軍到後院取柴,這才發現了被鎖在屋裡的朱元璋。朱元璋向老軍訴說了原由,並請他去給馬氏送信兒。馬秀英得知了這個消息,急忙來到後院看望丈夫,問他犯了什麼罪,竟遭到這樣的懲罰。朱元璋雖然明白是那倆個公子搞的鬼,但又不知道這是不是郭大元帥的意思,所以夫妻二人仍然不敢聲張出去。就這樣馬秀英每天偷偷地給丈夫送飯。這一天,馬修英又拿着剛剛烙好的大餅去給丈夫送飯,還未走到後院,突然發現張夫人帶着一羣丫鬟在前面遊玩。慌得馬秀英急忙把熱乎乎的大餅塞進了懷裡。張夫人看到馬秀英神色慌張,懷疑又出了什麼事兒,就上前來詢問。馬秀英垂頭不語,只是默默地流淚。這時,張夫人發現馬秀英懷裡冒出一股股熱氣,急忙上前解開她的衣服。張夫人發現了大餅,驚得目瞪口呆。馬秀英見事情暴露,只好對張夫人訴說了真情。張夫人不相信丈夫會幹出這種事情來,就立刻到前院找丈夫對質。郭子興聽了也大爲驚訝,他怒氣衝衝找來兩位公子,當着衆人的面大加訓斥,又每人重重的責打二十大板,算是給朱元璋出了一口怨氣。但從這以後,馬秀英的胸前留下了一塊馬掌大小的傷疤,這就是被烙餅燙傷留下的,這傷疤也成了他們夫妻之間恩愛的象徵。
馬秀英是個聰明人,他從義父、義母的交談中,聽出了是義父懷疑朱元璋把得來的財物佔爲己有,馬秀英很瞭解丈夫,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從來不搶百姓的財物,從戰場得來的戰利品都分給手下的將士,自己從來不私藏什麼珠寶。但她也知道現在過的是寄人籬下的生活,應該委曲求全,於是她便瞞着丈夫,經常把自己的金銀首飾送給郭大元帥和張夫人,假說是朱元璋讓她孝敬大帥夫妻的。這樣,朱元璋才得以平安無事。
平定天下以後,馬大腳當了皇后,而朱元璋自從當上了皇帝,脾氣變得越來越大,動不動就要殺人。馬皇后對丈夫很不放心,她經常勸說朱元璋遇事要冷靜,不要輕易處罰部下。每逢朱元璋發了脾氣,在馬皇后的勸阻下,不知使多少忠臣得救。
宋濂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做過太子朱標的教師。年輕的時候曾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給朱元璋出了不少主意,也算一個有功之臣了。朱元璋真是殺人紅了眼,這一天又藉口宋濂謀反,要處死宋濂。朱標一聽非常難過,就親自到父親面前給宋濂求情。朱元璋很不高興,臉色一沉說:“等你將來當皇帝再赦免他吧!”
朱標見求情不準,又覺得愧對自己的老師,竟去投水自殺。幸虧被一個老太監及時發現,這才保住了一條性命。晚飯的時候,朱元璋和馬皇后同桌進餐。馬皇后臉色抑鬱,滿臉愁容,朱元璋關心地問他是否身體欠安。馬皇后輕輕搖了搖頭,嘆了口氣說:
“老百姓家請個教師,還要讓兒子一輩子尊敬他,更何況我們帝王之家呀?而你卻無緣無故地要殺宋濂!我們沒有按照教師的禮節來對待他,我感到心裡非常難過,因此,這飯也吃不下去。”
馬皇后說着說着,兩隻眼裡滾下一串串傷心的淚珠兒。
朱元璋也放下了筷子,沉思了半天,覺得自己這樣做確實對不住那些爲自己效力的忠臣們。第二天便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馬皇后雖說人在深宮,但卻也是整日操勞,日夜爲國家大事勞神費心。幾年之後,馬皇后病倒了,朱元璋和大臣們都心急如焚,四處訪名醫,求仙藥,盼望皇后的玉體能早日康復。但馬皇后深知丈夫的缺點,她知道,如果給自己看病的醫生不能把自己的病治好,朱元璋一定會重重地懲罰他們,所以,他從來不讓任何醫生給自己看病,也不吃任何藥,無論朱元璋怎樣勸說,馬皇后就是不聽。她寧願自己病死,也不讓一個好人受到冤枉,馬皇后的心地是多麼善良呀!
馬皇后不求醫,不吃藥,病情很快就惡化了。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這位賢惠善良的皇后離開了人間,死時才五十一歲。
馬皇后一死,朱元璋和大臣們都很傷心,不少大臣們都得到皇后的恩惠,受到皇后的庇護,他們都爲失去了這樣一個善良的人而感到難過。朱元璋更是傷心,哭得悲悲切切,他發誓以後再也不立皇后了。
大腳皇后馬秀英,給後世留下許多佳話,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大腳馬皇后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