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天作孽,猶可違;人作孽,不可活"之說,所蘊哲理殊爲豐富。現將東漢末年一個名叫公孫瓚的梟雄人生,作一闡述,籍以再證此理。
公孫瓚,出生年月不詳。遼西令支,即時下河北遷安縣人。公孫瓚雖然出身貴族家庭,但因母親地位卑賤,很少得到父親關愛。公孫瓚成年後,自謀小吏之職。公孫瓚相貌俊朗,機智善辯,漸爲涿郡太守劉其賞識,直至招爲女婿。仰仗岳父關照,公孫瓚仕途日益順風順水。
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劉其被人蔘奏,需押洛陽治罪。其時朝廷規定,長官犯法,下屬不得接近。公孫瓚感念岳父的知遇之恩,換上下人衣衫,謊稱自己僅系家奴,一路陪同去往洛陽。
經審理,劉其被判流放日南,即時下越南。公孫瓚決定與岳父同往。行前,他遙祭祖先:"昔爲人子,今爲人臣,當去日南。日南多瘴氣,恐或不還,便當就此長辭我公孫氏墳塋"。祭罷淚如雨下,不能自己。觀者無不讚嘆公孫瓚的至情至孝。也許是公孫瓚的忠孝,感動了蒼天,行程過半時,遇到朝廷大赦。翁婿倆喜得返回家鄉遼西。
遼西上下十分感動公孫瓚的事蹟,推薦他爲孝廉,委任邊疆防衛之官。這天,公孫瓚率50餘名騎兵巡邏,意外與鮮卑數百騎兵相遇。因力量懸殊,公孫瓚與部下退避,不想鮮卑騎兵竟然包圍過來。公孫瓚認爲橫豎是死,不如死得壯烈。於是帶着部下衝向敵陣,雖然折了一半弟兄,但也重創對方,打出了漢軍威風。鮮卑從此不敢侵犯遼西。
因屢建奇功,公孫瓚被朝廷加官進爵,一時風光無限,民間根據他常騎白馬,尊稱其爲"白馬將軍"。不過公孫瓚雖然打仗勇猛,但終歸是"強龍難壓地頭蛇",不能解決所有邊患問題。
爲了邊境長治久安,朝廷任命主張懷柔政策的劉虞爲幽州牧。劉虞是漢王朝的宗室成員,聰明睿智,仁義厚道。他一方面優待被捕的叛亂將士或犯邊的胡人民族,另一方面則施行保境安民之策。如此雙管齊下,邊境很快獲安。朝廷於是大加獎掖劉虞,並令公孫瓚受劉虞節制。
公元191年,被董卓挾往長安的漢獻帝劉協,欲回洛陽。考慮到劉虞兵馬雄壯,劉協私下指派在其身邊效力的劉虞之子劉和,前往幽州傳旨。不想劉和行至半道,被袁術軍士攔截。袁術也想乘機借光,要求劉虞派兵先到他處,然後兩軍會合再去迎接獻帝。劉虞同意,即派數千幽州騎兵前往袁術大營。
公孫瓚一直將幽州兵將看作是自己的財產,見劉虞這麼做,心中惱怒。但劉虞是一把手,硬頂不得,於是寫信給袁術,囑其扣留劉和,以牽制劉虞,同時派堂弟公孫越帶千餘騎兵去協助袁術。但沒想到,袁紹橫插一槓,派兵佔了袁術部分地盤。袁術惱怒,順便指令公孫越攻擊袁紹,不想交戰中,公孫越中箭身亡,而劉和則乘此亂狀,逃往袁紹一方。
偷雞不着蝕堂弟!公孫瓚從此視袁紹爲敵。等到平定了轄內黃巾亂軍後,公孫瓚即對袁紹宣戰。劉虞反對公孫瓚這麼做,多次叫停,但公孫瓚拒不執行。不得己,劉虞停撥供應糧草,以此鉗制公孫瓚。但公孫瓚卻以縱兵劫掠百姓、沒收劉虞賞賜胡人的財物等方法,自籌軍資。
劉虞忍無可忍,興兵十萬,討伐公孫瓚。開戰前,心慈的劉虞反覆告誡士兵,只打公孫瓚,不能傷害老百姓。這就導致交戰時,劉虞的將士畏首畏尾,放不開手腳。而公孫瓚則不管百姓死活,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諸多有利戰機,皆被其得,結果劉虞落敗被擒。公孫瓚本想殺了劉虞,但因忌憚他的愛民名聲,不敢下手。
也是劉虞命差。被曹操迎到許都的漢獻帝,不知劉虞已被公孫瓚控制的情況,派使者段訓前往幽州,加封劉虞,授權劉虞統掌六個州的所有事務。公孫瓚生怕權力驟增的劉虞,今後報復自己,就誣陷劉虞與袁紹密謀稱帝,實屬大逆不道,強迫段訓同意他殺死劉虞。面對公孫瓚淫威,自身難保的段訓不敢不從。劉虞遭難,百姓痛苦萬分。人人皆曰公孫瓚當該千刀萬剮。
棲居袁紹處的劉和,聞知父親死訊,誓言報仇。袁紹早就想討伐公孫瓚,眼下有了現成理由,便組建討伐聯軍。聯軍前期戰績豐碩,後因糧草不濟,不得不予退兵。
逃過此劫的公孫瓚,繼續窮兵黷武。這期間,幽州連遭旱災、蝗災,頻現人吃人慘劇。即便如此,公孫瓚也不開倉放糧,理由是:"倉庫屯的是軍糧,不是民糧。"生存艱難的百姓,揭竿而起,配合劉虞部將鮮于輔及劉和等部隊,討伐公孫瓚。
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公孫瓚每況愈下。公元l98年,公孫瓚被袁紹大軍圍困於易京城內。爲防遭遇暗算,公孫瓚龜縮一土樓,軍文批閱、將領彙報,都須通過身旁的婦人遞呈、引領。手下將領和智囊爲此唉聲嘆氣,軍隊士氣大爲削減。
守城期間,公孫瓚想到了黑山軍首領張燕。就派兒子公孫續攜信前往張燕大營求助。張燕原系草寇,後來歸降朝廷,但他素與袁紹交惡。閱罷公孫瓚之信,張燕同意出兵,聯手對付袁紹。
張燕大軍尚在路上,急不可耐的公孫瓚,又書一信於公孫續,囑他引領大兵到後,先帶五千騎兵埋伏城北低窪地帶,至夜舉火爲號,實施城內城外夾擊袁紹。但公孫瓚沒想到,信差被袁軍捉了。是夜,按約出城夾擊袁紹的公孫瓚,反遭袁紹伏擊,慘敗後逃回土樓。
袁紹就派軍士掘挖地道,估計到了土樓之下,即往地道里填充木、柴,然後縱火焚燒。泥土遇到驟熱膨脹,土樓逐漸傾斜。眼看逃生無望,公孫瓚將妻兒老少全部絞死後,投火自焚。
縱觀公孫瓚的一生,早期的重情重誼重孝,使他贏得了稱頌;後期的害國害民害己,使他得到了唾棄。
當切記:人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