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意欲一統華夏的曹操,揮師進逼東吳,拉開了中國戰爭史上盛名歷久彌新的"赤壁之戰“序幕。戰役實施期間,發生了"舌戰羣儒"、"草船借箭"、"蔣幹盜書"等膾炙人口的橋段。本文擷取曹操聽信謀士將幹之言,怒斬蔡瑁、張允一事中的蔡瑁其人,作一介紹,籍以豐富讀者談資。
蔡瑁,出生年月不詳,字德珪,襄陽蔡州,即時下湖北襄陽市人。蔡瑁出身名門望族,其父蔡諷,乃系東漢末年名士。因於這層身份,蔡瑁的不少至親,與朝廷大臣或地方官員結有姻親。蔡瑁的二姐,就是荊州刺史劉表的繼室。
劉表系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早年因參與太學生運動,受黨錮之禍牽連,逃亡在外。黨禁解除後,重入仕途。公元190年,長沙大守孫堅,聽信誣諂,迫使荊州刺史王睿吞金自殺。其時掌控朝廷的董卓,提議漢獻帝劉協,下旨遣派劉表代理荊州刺史。
劉表到任荊州,發現江南宗賊興盛,亟需剷除,於是啓用蔡瑁與南郡蒯越、蒯良等,共商平定江南諸多盜寇匪霸之策。基於措施紮實,社會治安很快得以改觀。出於感激,劉表先後委任蔡瑁爲江夏、南郡、章陵等太守之職,同時重用蒯越、蒯良等。時隔兩年,因平定江南有功,朝廷封賜劉表爲鎮南將軍。劉表不忘蔡瑁鼎力,任命其爲"鎮南將軍軍師"。
劉表統治荊州期間,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他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據地數千裡,帶甲十餘萬。劉表爲人多疑,但無跨州吞郡之志。
公元200年,跟隨袁紹的劉備,在其大將文丑死於亂軍之後,感覺袁紹敗相日顯,己然難以依靠,於是決定前往荊州投靠劉表。礙於本家情面,更主要的是防劉備坐大,劉表拔了幾千人馬,打發其去新野駐防。
這期間,發生了蔡瑁、張允欲謀劉備性命的事件。原來,蔡瑁與曹操乃系發小,兩人關係甚好。蔡瑁見戲弄曹操的劉備留駐荊州屬地,擔心他故技重演,架空劉表,自成一霸,因此與張允商議,趁劉表宴請劉備時,滅了劉備。好在有人告密,劉備便騎"的盧"逃命。蔡瑁、張允帶兵窮追不捨。劉備在檀溪受阻,絕望中哭喊:"的盧,的盧!果然害我!"的盧突現靈性,躍過檀溪,救了劉備。
劉表與髮妻育有兩子,長子劉琦,次子劉琮。因劉琦音容笑貌酷似劉表,故劉表對其十分寵愛,傾心培養劉琦。不想後來劉琮娶了蔡夫人堂兄弟之女爲妻,蔡夫人就在劉表面前老是讒言劉琦。劉表非常在乎這個後妻,因此凡是蔡夫人所言,皆予採信。劉琦漸趨失寵。劉琮則在蔡瑁和劉表的外甥張允等將領關照下,日益得寵。
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征伊始,本來身體有恙的劉表,每日熬受日趨緊張的戰況,病情越來越重。聞知父親病入膏肓,劉琦從江夏趕回襄陽探視。蔡瑁擔心劉琦與劉表相見,觸動父子感情,劉表來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冊立劉琦爲繼承人,故率先攔下劉琦,明裡勸導,暗含恐嚇:"將軍委派你鎮守江夏,責任十分重大。如今你擅離職守,將軍見到你一定會生氣,罵你是個不顧大局的小人。這種傷害親人感情,增加親人病勢做法,根本不是孝順,而是大逆不道。"說罷,蔡瑁就令手下,推搡劉琦出去,嚴禁他與劉表見面。劉琦無可奈何,流着眼淚返程。
劉表彌留之際,不見劉琦前來探視,自然憎恨劉琦無情,不久去世。蔡瑁、張允等就擁立劉琮繼任荊州牧。
這年九月,曹操大軍抵達新野,蔡瑁與張允脅迫劉琮服降曹操。曹操解決了荊州的歸屬問題後,專程前往襄陽,親自拜訪蔡瑁。史載,曹操徑入蔡瑁臥室,直呼要見蔡瑁之妻。見後對蔡妻說,他和蔡瑁是故交,今日再聚,實乃幸會。亦有野史謔傳,說曹操進入蔡家臥室時,只有蔡妻一人,於是有過一段外人不知的真空時間。更有人戲言,說曹操斬殺蔡瑁、張允,源於蔡瑁戴了綠帽後,常對張允發泄不滿,故被人告發,曹操索性借題發揮。
但據《三國志》記敘,蔡瑁投了曹操後,歷任曹魏從事中朗、司馬、長水校尉,直至封爵爲漢陽亭侯,平安無事,自然老死。
不過對於此說,有學者認爲破綻甚多。最大的疑點來自魏文帝曹丕對蔡瑁、張允的惡評:"佞邪穢政,愛惡敗俗,國有此二事,欲不危亡,不可得也。何進滅於吳匡、張璋,袁紹亡於審配、郭圖,劉表昏於蔡瑁、張允。匡、璋、配、圖、瑁、允之徒,固未足多怪,以後監前,無不烹菹夷滅,爲百世戮試。"將那麼長的一段古文譯成白話文,只需以下一句話:六人所犯之罪,足可烹煮,即使過了千百年也難解恨。
曹丕之所以對蔡瑁、張允之類如此仇恨,源因他的切膚之痛。當年曹昂戰死、曹衝病死,順勢成爲長子的曹丕,理所當然成爲世子,但朝中一批看好曹植的文武大臣,卻向曹操進言選擇曹植爲接班人。相信那段時間,曹丕的內心煎熬,一定難以言表。及至瓜熟蒂落那天,曹丕失聲痛哭。從中可見,世子之爭給他帶來的傷害。
大家知道,曹丕稱帝於公元220年,六年後駕崩。《三國演義》一書中蔡瑁、張允被斬這個情節,即使真是羅貫中杜撰,兩人也應該難以逃過曹丕的"差評",因此蔡、張兩人要想安享餘年,顯然不大可能。這也是蔡瑁卒年之所以不詳的原因吧。
如此看來,《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一定是充分認同了曹丕的說法,因此在時隔一千多年之後,以演義方式,對蔡瑁、張允再予"烹煮"一回。由於兩人被斬這個橋段,貫穿着周瑜將計就計、蔣幹急於邀功、曹操不分青紅皁白等情節,因此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必要感謝羅貫中演義出這麼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