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建立密切的關係只有別人給予了孩子一些東西,他纔會樂於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我們發現,在最初兩年中受到了依附性養育的嬰兒更有可能在未來的歲月中成長爲樂意與別人分享的孩子,這有兩個原因。首先,受到了大人慷慨給予的孩子會照着大人爲他們樹立的榜樣去做,長大後將成爲慷慨、大方的人。內心有着良好感覺的孩子更願意與別人一起分享。其次,受到了依附性養育的孩子往往具有堅實、可靠的自我形象,在他的內心中,不需要太多外界的東西來證明自己。通過在兒科實踐中對受到依附性養育的孩子的研究,我們發現他們內心所需要的依戀對象比較少。他們更願意伸手去牽着媽媽的手,而不會緊緊地抓着一條毛毯不放。
教育孩子與別人一起分享
爲孩子做出慷慨大方的榜樣小孩子們看到什麼,他們就做什麼。如果大人與別人分享東西,那麼孩子們也會這麼做。當有人向你提出要借你的“玩具”時,你應該將此變成一個教育孩子的機會:“媽媽把她的烹調書借給了她的朋友。”你應該顯眼地把東西借給別人,以便讓孩子能注意到。你還應該和孩子一起分享東西:“想吃我的爆米花嗎?”“來和我們坐在一起——我們會挪出些地方給你坐。”如果你有好幾個孩子,尤其是如果他們年齡相近,那麼很多時候你會忙得分身乏術,不能很好地照應到每一個孩子。兩個孩子不可能都百分之一百地完全佔有母親或父親。你應該儘量公平地把自己的時間分配給每一個孩子。“不公平”是孩子們最頻繁地重複的唯一抱怨。你應該儘量做到爲孩子們提供均等的機會,同時又要教育孩子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其他因素也會帶來影響。
和孩子們一起玩遊戲和他們玩“分享爸爸”的遊戲,讓2歲大的孩子坐在你的一條腿上,4歲大的孩子坐在另一條腿上,教他們學會分享對自己有特殊意義的人。即使是2歲大的孩子也會玩“分享財富”的遊戲。給你2歲大的孩子一些鮮花、一些餅乾、一些積木或者玩具,要求他“把這些東西和房間裡的每一個人分享,分一個給大哥,分一個給爸爸”。你想要讓孩子明白的是,與別人分享東西是一種正常的生活方式,它能夠傳播快樂。瑪莎說過這麼一件事:“一天,勞琳在我的錢包裡發現一塊巧克力,她高興地把它吃了,然後又讓我看她發現的第二塊巧克力。我告訴她,那塊巧克力是留給斯蒂芬和馬修分着吃的,並且要她給他們送去,我心裡想着她一準會在半路上把這塊巧克力吃掉,因此並沒有費事地跟着她去看這件‘意料中的事情’發生。比爾後來告訴我說她簡直是可愛極了,她走近那兩個孩子,把那塊巧克力一半分給了斯蒂芬、另一半分給了馬修。”
教孩子學會分享
該在什麼時候介入儘管我們並不指望學步期的孩子會和別人分享玩具,但是我們會利用每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來鼓勵孩子們輪流玩玩具。要教孩子學會把自己的需要向小朋友表達出來,可以這麼對孩子說:“當凱瑟琳玩夠了這部汽車之後,你可以去玩它。你去問問她什麼時候能玩好?”或者“把你的手拿開,再等一等,她玩好了之後就會把那個洋娃娃給你。”當孩子們爲了搶玩具而發生爭吵時,有些時候比較明智的做法是不要馬上就衝過去進行干預,你應該給孩子們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去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你只管待在一邊看着他們爭執就是了。如果事態是向着好的方向發展,並且孩子們看上去正在自己解決彼此間的爭端,那你就待在一邊做個旁觀者。如果情況發生了惡化,那就該介入進去進行干預。孩子們自主地進行的學習,不論是否得到照料者的幫助,都會具有最爲持久的價值。
西爾斯經典鏈接:通過遊戲教孩子學會生活的原則
爲孩子示範各種生活原則的一個好辦法就是和孩子一起玩耍。遊戲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得孩子能夠心情愉快地接受你教給他的東西。孩子們比較容易記起在玩耍的過程中學到的東西,而你對他們的說教他們是很難記得住的。應該注意通過簡單的遊戲來培養孩子的個性:幽默、公平、誠實、慷慨、專心、能變通、遵守紀律、敏感以及美國式的競爭意識。同時,很遺憾,你必須知道在遊戲中孩子們也會體驗到一些不健康的性格特點,比如自私、妒忌、說謊以及欺騙等等。你要在遊戲中讓孩子們明白應該怎樣進行生活,並且只允許孩子們按照規則去玩耍。
爲孩子們分配不同的時間來進行分享採用計時器可以幫助你調停孩子們爲爭奪玩具而發生的爭端。約翰尼和吉米爲一起玩玩具而鬧起了彆扭。這時你可以介入進去,要他們倆各自挑選一個數字,誰的數字和你心裡想的數字接近就誰先得到玩具。然後你就調整好計時器,對於年幼的孩子們來說,兩分鐘大體上是合適的選擇。你可以要求大一點的孩子等得久一些。在時間到了之後,就把玩具給第二個孩子,讓他玩上同樣長的時間(儘管他可能都已經忘了自己想要玩這個玩具)。也許你應該用一種簡單、生動的辦法來向小一點的孩子解釋你的做法。可以讓孩子們圍成一個圈,使他們可以挨個地輪流玩玩具,先從大一點的孩子或者更願意配合的孩子開始。例如,斯蒂芬拿着這個玩具已經兩分鐘了,計時器的鈴聲響了起來,你應該一邊對斯蒂芬說些鼓勵的話、一邊把玩具從他那裡拿過來,把它遞給勞琳,要讓斯蒂芬放心,鈴聲再次響起來的時候玩具又會回到他的手上。在幾個來回之後,孩子們或許就能夠做到在鈴聲響起來的時候自己微笑着把玩具傳遞出去,因爲他們知道玩具會再次回來的。我們在兒科實踐中遇到過一個採用這種計時器的辦法來爲孩子分配時間的家庭,他們告訴我們這種辦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大一點的孩子會跑到媽媽的身邊去說:“媽媽,把計時器調整好。蘇西不肯和我一起玩玩具。”不論是採用計時器,還是讓孩子自己在心裡計算時間,都能讓他們學會在將來的生活中十分有益的本領:和別人輪流地分享各種東西,暫時地剋制住自己的。
如果分配時間的辦法不能奏效的話,那你就乾脆把玩具收起來,放到書架的頂上去,向孩子們說明玩具會一直待在那兒,直到他們學會分享它。看着玩具在那兒卻不能玩,孩子們也許會撅上一會兒小嘴,但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會明白,與其完全失去這個玩具,倒不如和兄弟姐妹們一起來分享。於是,他們將學會彼此合作、共同分享;每個人最後都是贏家。
西爾斯經典鏈接:防治犯罪的處方
“1983年到1992年期間,因暴力犯罪而被逮捕的青少年數量增長了50%”這是聯邦調查局最近的一份關於青少年犯罪問題報告的標題。政客們對此問題的回答是把更多的警察派到街上去;犯罪心理學家們則認爲更有效的解決辦法是讓更多的父母待在家裡。在美國的大多數城市中,在大街上行走是不安全的,其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爲一個詞——“冷漠”,或者稱之爲“不敏感”。許多孩子都不關心別人。當然,你可以把這個問題歸咎於社會環境,要求多建造些廉價的住房和學校,但是建築物並不能造就有教養的公民;防止犯罪的着眼點必須落實在家庭內部的結構上面。在家庭中學習到的價值觀念會轉變成內在的控制力,這種自我控制能力是孩子成長爲快樂的、對社會有貢獻的公民所必需的。許多犯罪分子都缺乏同情和理解——他們不具備爲受害者的感受而感到苦惱的能力。他們心中的憤怒以及性格上的侵害性源自於小時候沒有受到依附性的養育,這是幼年時期與缺乏關懷、不善於教育的照料者在一起的必然結果。他們從來沒有學習過如何以一種健康的方式與那些在自己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人們建立起親密的關係,因而也就不懂得如何去與其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寫作本書的時候,美國國會批准了300億美元的預算,用來對付犯罪問題。聯邦政府已經在預防犯罪方面花費了大量的資金,這300億美元是追加的預算。這些資金將主要用於在城市地區增加警察的數量。和以往一樣,政府這一次又把錢花費在了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的措施上。如果把這300億美元拿過來用於對父母們實施援助的話,你可以想一想會帶來什麼樣的效果。經濟上的援助使那些單身母親以及低收入的雙親家庭中的母親能夠在孩子幼年的時候留在家中,她們可以專心地養育、管教自己的孩子,而不僅僅是把心思都放在生計上面。沒有養育經驗的母親們可以在哺乳、“把孩子穿在身上”(參見第二章——譯者注)、孩子的成長髮育以及養育孩子方面受到專業的指導。本身在童年時受到過虐待的父母可以得到專家的諮詢,從而防止類似的問題又重新出現在他們的孩子身上。父母們會得到幫助,從而能與孩子們建立起親密的關係;一旦在家庭裡大家有了親密的關係,同情、理解、自尊以及良好的教養也就隨之而來了。目前,這樣的一項示範性計劃已經在夏威夷付諸實施,它被稱爲“健康的起點”,在減少虐待孩子方面已經顯示出令人鼓舞的前景。
不論採用什麼方式,我們都必須防止街頭充斥着與父母感情疏遠的孩子的現象繼續發生。如果我們不能形成一套防止青少年犯罪的預防性養育方法,那麼無論是對於孩子還是大人,我們的城市就永遠都不會是一個安全的地方。
預先作好計劃如果你的孩子還不太願意與別人分享他的玩具,而他的一個小夥伴又來你家找他玩,你可以要求那個小朋友的父母讓他帶上玩具來你家。對於那些新鮮的玩具,孩子們是抵抗不住誘惑的。很快,你的孩子就會意識到如果要得到那個小夥伴的玩具,他就必須和小夥伴分享自己的玩具。如果你要帶着你那願意與別人分享的孩子去一個不願與人分享的孩子家,那麼也應該讓你的孩子帶上自己的玩具。有些孩子在很小的年齡就已經培養起了一種公平意識。我們的一個孩子曾經再也不願意到他的一個朋友家裡去,因爲“他不把玩具拿出來一起玩”。爲了把這件事作爲一次對他進行教育的機會,我們這樣表揚他:“你願意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這不是很值得高興嗎?我敢肯定孩子們都喜歡到我們家來玩。”
保護孩子喜歡的東西如果你的孩子十分的依戀他的那些寶貴的東西,那你就應該尊重他的這種感情,同時還應該教育他要做到慷慨、大方。孩子對於有些玩具會表現得很自私,而對於另一些玩具又會表現得相當大方,這是正常的。你要保護好孩子看重的玩具,當別的孩子要把它搶過去時,你應該把它拿走,對於這些玩具,你應該爲孩子背起不願和別人分享的責任。要讓孩子慢慢地學會與小朋友們分享玩具。在遊戲開始之前,你應該幫助孩子區分哪些玩具是他要和小夥伴們一起分享的,哪些是他要放起來、留着自己玩的。你可能還需要充當裁判的角色:“這個特殊的玩具是蘇西的生日禮物;在她願意和你一起玩這個玩具之前,你可以先玩別的玩具。”尊重孩子的所有權。家庭越大,就越有必要平衡好尊重個人的所有權和教孩子學會分享之間的關係。應該向孩子指出“那是科林的玩具……這個玩具是屬於整個家庭的”。當然,你還應該鼓勵孩子交換玩具。孩子們很容易掌握家庭玩具的概念,比如立體聲錄音機,是家裡每個人都可以用的。有一個大家庭,四個孩子的年齡相當接近,那位媽媽在家裡採取了這麼一種策略:孩子得到的禮物先由擁有者享用一天,然後就必須貢獻出來、放到大家都可以玩的玩具箱裡去。需要單獨保管的那些特殊玩具被分開放在各自擁有者的房間裡。
爲孩子創造與別人分享的機會爲了鼓勵孩子與別人分享玩具,珍妮特把一整塊餅乾給了4歲大的本傑明,並向他提出了要求:“請你把餅乾分一些給羅賓。”他掰下了一塊餅乾,遞給了羅賓。本傑明做得很好,而且,從他做出的榜樣當中,2歲大的羅賓也明白了什麼是分享。通過讓年齡比較大的孩子做出榜樣,你能夠教那些比較小的孩子學會分享。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做出了榜樣的小老師還是學習榜樣的學生,都上了一堂學習慷慨大方的課程。
西爾斯經典鏈接: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
傳統看法認爲在“懂道理的年齡”(通常認爲是7歲左右)之前,孩子還不具有是非觀念。然而,從孩子出生的時候起,你就開始了對他是非觀念的培養。在出生後的最初幾年中,由於看到了身邊的那些榜樣們是如何生活的,並且處理過千百次的是非選擇,孩子就收集、存儲起了大量的有關“正常行爲”的資料,作爲他行爲處事的準則。一旦孩子將內心中的這些準則(他的行爲規範)和成長中的自我融爲了一體,那麼他偏離這些規範之後就會感到內心的不安。
在7~10歲之間,孩子發生了一個在道德推理上的主要進步——形成了判斷一個行爲正確與否的能力,並不是因爲父母告訴了他是對還是錯,也不是出於擔心受到懲罰,而是因爲孩子已經懂得了對錯。這是真正的是非觀念的雛形。孩子已經把你的價值觀轉化成了他自己內心的準則,這時,他還開始主動地去吸收別的價值觀念。構建孩子是非觀念體系的關鍵,在於儘早地讓孩子處於各種正確選擇的包圍之中,從而使這些正確的選擇成爲孩子自身的一部分,當他不可避免地面臨錯誤選擇的時候,這些已經在他心中紮下了根的正確選擇會讓他感到內心的不安。
在9~10歲之前,孩子的是非觀念還沒有成熟,但是,它是從出生開始就在逐步地培養的。如果孩子在進入應該具備是非觀念的年齡段時還缺乏內在的參考體系,那就會造成不利的局面。就好比園丁耽誤了播種的時機,父母們會發現,如果過遲地讓孩子接受價值觀教育的話,儘管你教授的價值觀念也會在孩子的心中生下根,但是這些根鬚不會像你在正確的季節播種那樣來得深。
你應該在孩子差不多6~7歲的時候就開始教育他是非觀念,或者在你認爲孩子已經有能力理解是非的時候來進行這樣的教育。你可以採用我們所謂的“匹諾曹原則”來教育你的孩子:“在你的心裡有兩個聲音,一個是‘做正確事情’的聲音,另一個是‘做錯誤事情’的聲音。有時候,你更容易受到‘做錯誤事情’的聲音的誘惑,它看起來好像會給你帶來更多的一時之樂。但是,如果你選擇聽從它的擺佈的話,那麼你終將知道那是錯誤的選擇,因爲你的內心不會感到幸福、安寧。你應該聽從自己心裡那個要你做正確事情的聲音,這個聲音纔會給你帶來幸福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