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回到公元243年,也就是司馬炎還玩兒尿泥的時候。
當時,魏國的實際權力控制在託孤大臣司馬懿和皇族曹爽手中,兩個人已經面和心不和,魏國中央的政治局面已經呈現出不穩的跡象。在這個大背景下,當時的皇族成員曹冏,給皇帝曹芳、其實是給曹爽寫了一封信,主要說的是國家應該如何處理任用皇族和外族,纔不會使國家陷入混亂。
以我個人來看,這篇文章,簡直可是說是古代君主專制體制下,對政治權力平衡和制衡方面最完美的建議,下面我們簡要的說說曹囧先生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曹囧先生指出,君主專制國家要同時任用皇族成員和外族成員。過於信任皇族成員,會造成皇族自相殘殺和國家人才被壓制的慘痛局面。而過於信任外姓大臣,又會產生皇帝江山被他人奪取的情況。所以,要同時避免皇族和外姓權力過大的現象,保持二者掌握權利的平衡。
當年的曹家,就是因爲皇族曹爽被司馬懿除掉,結果國內沒人能夠制衡司馬家族這個外姓,才丟了江山。
二十年後剛剛登基的司馬炎,同樣面臨着這個問題。
直到今日,我們很多人在看待問題時,都有一個通病:不能理性的看待事物,過於偏激,說某些人某些事好,簡直就是流芳百世,說某些人某些事不好,簡直就是遺臭萬年,不是好就是不好。
很不幸的是,作爲古人的司馬炎,似乎也犯了這個毛病。
由於曹魏帝國當時實行的就是對同姓親王嚴防死守的政策,所以才直接造成了皇族力量過於弱小,外姓士族力量過於強大的局面。按照我國史學界通常的解釋,是司馬炎深深體會到了曹魏帝國過於懷疑同族的危險性。所以,他決定反着來,給同族的親王們前所未有的實權,不光要給司馬家族的親王們大量的土地和女人,還要給他們大量的軍隊和直屬官員,並且,司馬炎還要讓這些在地方上已經具有極大實力的親王們進入中央,直接參與中央的朝政。總之,就是讓他們積極的參與國家的中央與地方政治,使他們既控制地方,又控制中央。
說白了就是,我們司馬家的人要儘可能的直接控制中國的一切!
在這種中心思想的引導下,在公元265年12月18日,也就是司馬炎封曹奐當陳留王的當天,他一口氣封了十七個親王,這些封王和封地分別是:
安平王司馬孚,司馬懿的弟弟,封地爲冀州安平國,國都在信都(河北冀縣);
平原王司馬乾,司馬懿的兒子,封地爲冀州平原國,國都在平原(河南平原);
扶風王司馬亮,司馬懿的兒子,封地在雍州扶風國,國都在郿縣(陝西眉縣);
東莞王司馬伷,司馬懿的兒子,封地在徐州東莞國,國都在原東莞郡城(山東沂水東北);
汝陰王司馬駿,司馬懿的兒子,封地在豫州汝陰國,國都在原汝陰郡郡城(河南阜陽);
樑王司馬肜,司馬懿的兒子,封地在豫州樑國,國都在睢陽(河南商丘);
琅邪王司馬倫,司馬懿的兒子,封地在冀州趙國,國都在房子(山東臨沂北);
齊王司馬攸,司馬炎的親弟弟,封地在青州齊國,國都在淄博(山東淄博北);
樂安王司馬鑑,司馬炎的親弟弟,封地在青州樂安國,國都在高苑(山東臨淄西北);
燕王司馬機,司馬炎的親弟弟,封地在幽州燕國,國都在薊縣(北京);
義陽王司馬望,司馬孚的二兒子,過繼給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做兒子,封地在荊州義陽國,國都在新野(河南新野);
渤海王司馬輔,司馬孚的三兒子,封地在冀州渤海國,國都在南皮(河北南皮);
下邳王司馬晃,司馬孚的五兒子,封地在徐州下邳國,國都在下邳(安徽邳縣南);
太原王司馬環,司馬孚的六兒子,封地在幷州太原國,國都在晉陽(山西太原);
高陽王司馬珪,司馬孚的七兒子,封地在冀州高陽國,國都在博陸(河北蠡縣);
常山王司馬衡,司馬孚的八兒子,封地在冀州常山國,國都在真定(河北石家莊北);
沛王司馬景,司馬孚的九兒子,封地在豫州沛國,國都在相縣(安徽淮北東);
彭城王司馬權,司馬懿的弟弟司馬馗的長子,封地在徐州彭城國,國都在彭城(安徽徐州);
隴西王司馬泰,司馬權的二弟,封地在雍州隴西國,國都在襄武(甘肅隴西);
范陽王司馬綏,司馬權和司馬泰的弟弟,封地在范陽國,國都在涿縣(河北涿州);
濟南王司馬遂,司馬懿弟弟司馬恂的兒子,封地在青州濟南國,國都在東平陵(山東章丘西);
譙王司馬遜,司馬懿弟弟司馬進的兒子,封地在豫州譙國,國都在譙縣(安徽毫縣);
中山王司馬睦,司馬遜的弟弟,封地在冀州中山國,國都在盧奴(河北定縣);
北海王司馬陵,司馬懿弟弟司馬通的兒子,封地在青州北海國,國都在平壽(山東濰坊北);
陳王司馬斌,司馬陵的小弟弟,封地在豫州陳國,國都在陳縣(河南淮陽);
河間王司馬洪,司馬望的次子,封地在冀州河間國,國都在樂城(河北獻縣東南);
東平王司馬楙(毛),司馬望的四兒子,封地在兗州東平國,國都在須昌(山東東平西)。
這些封國,幾乎全都坐落在現今的河北、山東、河南,當時,這些地方,當時都是西晉王朝最富饒的地區,跟據很多史書記載,在這些封國之內,親王們合法的擁有大量軍隊,可以合法的任命封國之內的絕大多數官員,說白了,這些封國,其實就是西晉王朝之內的獨立國家。
所有封國的地域雖然有大有小,但是各種機構的設置卻特別全面,可以說是一個王朝的迷你版。每個王爺的身邊,都有傅、友、文學三個高級顧問。傅其實也就是王爺的老師,友其實也是老師的一種,而文學就是文化顧問。因爲司馬師這個時候已經被追認爲皇帝,所有按照皇帝名字避諱的原因,本來應該叫做“王師”的官職被改成了“王傅”,這三個地位雖然非常崇高,但其實是沒有任何實權的。
再往下的內史,也就是封地的最高行政長官,在西晉初期的時候,他是向皇帝直接負責的,封地的王爺由於都在都城洛陽,並不能指揮他,以後隨着王爺們的權力逐漸擴大和返回封地,這些內史也就慢慢的成了王爺們真正的手下。內史的下面有郎中令(王宮警衛司令)、中尉(封國軍隊司令)、大農(封國農林部長),這三個官職被當時的人們稱爲
“三卿”。
在“三卿”下面,一般的封國都設置一名郎中(封國首席顧問),如果是地域比較大的封國,就不設郎中,而是設立左常侍、右常侍,職能和郎中完全一樣。郎中或者常侍們下設兩個侍郎(封王高級顧問);再下面就是典農(封國農業部長)、典祀(封國農業部長)、典衛(封國公安部長)、學官令(封國教育部長)、典書丞(封國圖書館長);再下面就是四位治書(封王貼身記錄官);再往下就是中尉司馬中尉(封國軍隊司令軍事總監)、世子庶子(封王繼承人首席顧問)、陵長(封國陵墓主任)、廟長(封國宗廟主任)、牧長(封國牧業主任)、典府(王府總管)、四名謁者(封國禮賓官)、六位中大夫(封王中級顧問)、十名舍人(封王顧問)。
很多學者都認爲,司馬炎在建國之初實行的這種過於依賴同姓親王和大力加強封國的做法,直接造成了西晉王朝快速的糜爛、腐化和崩潰,直接造成了中央皇帝權力的削弱和地方親王權力的尾大不掉,直接引發了以後滅亡西晉王朝的“八王之亂”。司馬炎不應該這麼做,他這麼做簡直是昏了頭了,在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司馬炎簡直就是個傻子,他怎麼能這樣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