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於國,武重於文

儒家有一句話叫“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可他們只是將人們對成爲官員的渴望用文字表達出來。

實際上,自古以來有才能的人總是希望能夠得到統治者的賞識,那麼就造成一種現象,無論是學什麼都想要參與到國家的治理階層之中。

真的不單單是儒家才希望緊緊抱住統治者的大腿,論節操最低實際上是法家。

說法家在統治者面前沒有節操並不是貶義詞,律法的存在就是爲了保證統治者的利益,大體來說律法被創造出來就是用來限制別人,可在限制的過程中能夠使社會存在次序。

統治者就是領頭羊,而有一種很著名的“領頭羊的效應”,也就是說只有一名“至高者”其實有利於社會穩定。所以任何國家都只有一名最高領導人,而不是多個。

要說律法對權貴無用,那是歷朝歷代……永遠都會存在的現象,可律法的存在還是保證了普通人的利益,沒有律法的存在普通人其實才會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一個國家的法律再是虛設,絕對要比完全沒有法律好上很多。

劉彥當然渴望推廣教育,但是有一點必須要正視,那就是不能只用來教育人們讀書之後去做官,教育理應是方方面面,做到用於生活。

學習知識要的方法有許多,可以是精神領域的洗禮,儒家最爲擅長的就是這一點,按照現代的歸類來講,儒家作爲哲學是很強大的學問,用來在道德和思想上的薰陶也是極好,唯一不好的就是哲學家千萬別去當官。

目前的儒家並不是魯派獨大,幾個學派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儒生也還不像明代不識五穀。

現在的儒生,包括魯儒對禮、樂、射、御、書、數是每樣都要抓、每樣都要硬,要認真算起來的話,儒生在現如今真的是當之無愧的精英階層。而儒家的君子六藝,其實是從周室爲官的基本要求中繼承過來。

周王朝是一個分封的國家,那個時候的國家的周邊環境並不安全,能夠爲官的基本要求就一定要是貴族(或子嗣),也就是先看血統再擇才能。

貴族是自人聚居之後就存在的階層,早期就是那些帶領族羣進行開拓的階層,像是三皇五帝就是類似的階層。一直是到周室東遷之前,貴族絕對不是貶義的存在,他們的社會地位是來自於保護民衆,爲族裔開拓更多的生存空間,責任所帶來的就是應有的福利,比如社會地位或是生活質量。

每一個階層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腐化過程,一直是持續到根據血緣關係來繼承先輩的權柄成爲規則,光靠“我爹是誰”就能得到不屬於自己努力的東西,就爲權力的腐化埋下伏筆。

每一代的開拓者總是顯得睿智和能幹,他們屬於“開拓型”的那一羣人。開拓型的貴族並不能是什麼都不懂的蠢貨,本身也要有足夠的武力值,那麼怎麼來培養就成爲一個值得研究的事項。

《周禮·保氏》中明確指出了培養精英的方法和方式,既是“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這個就是所說的“通五經和貫六藝”中的“六藝”。

在周室想要做官,任何官員都需要進行考覈,還是那種多少年就有一次的考覈,考覈的內容就是六藝,並不需要六藝樣樣精通,但絕對不能是什麼都不懂,還區分出差勁、合格、優異的幾個等級。

像是很多朝代那樣,一個王朝的衰敗總是從內部開始,周室的衰敗就是從考覈官員上面開始。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有幾代君王的荒唐(比如烽火戲諸侯的那位),也有東遷之後周室王族的實力損失。

中央壓不住地方,實力上不足以震懾封臣,主弱臣強的後果就是諸侯不將周王族當回事,那麼就是周王室想要繼續執行官員考覈,那些諸侯能再接受來自中央的罷免和重新任命嗎?

一直是到孔子創建儒家,那已經是到了“禮崩樂壞”的年代。所謂的“禮崩樂壞”含義挺多,首先指的就是周王室無法再驅使諸侯,周王室也無法對諸侯任免官職有任何話語權,很多傳統逐漸被瓦解,其中就包括對官員的考覈這一項。

到春秋時期,六藝逐漸演變成爲貴族家庭用來教育後代的核心內容。孔子要求儒生必須學習六藝,實際上是希望用培養貴族的方式來培養儒生,他的這個做法被當時的貴族所排斥,更沒少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嘲笑。

“若是真要推廣教育,無需人人‘六藝’皆精。”劉彥從不覺得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全才:“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天賦,更專精於什麼,那就往那個方向着重培養。光是學習六藝亦是不足,知識來自生活,也應該用於生活。”

“是啊,善於打戰的人,只要識字,看得懂兵書,不需要能夠對詩和賦貫通,亦不需要能夠作詩、唱賦。”呂議只知道自己的建議有戲就行,一副難掩其興奮的模樣。他只要劉彥不反悔,那劉彥說什麼都是對的,也就不斷點着頭,說道:“不光要學,還要會用,知行合一乃是基礎。”

紀昌眼睛一亮,重重地點頭:“是該知行合一。”

劉彥怎麼覺得“知行合一”這個詞有點熟?努力想了一小會,纔算是回憶過來。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爲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爲行便是知。這個是由有明一朝的思想家王守仁所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其實很是諷刺啊!有明一朝,讀書人爲了科舉苦心專研八股文。而八股文除了能讓讀書人中舉之外,其實一點能夠用於生活中的技能都沒有。要說歷代讀書人哪一代最符合米蟲這一特性,除明朝和“我大清”的讀書人再無其他,也就有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這個說法。

很多人提出的觀點和理論,其實是歷代先賢早就有相關的論點,差別就是那些先賢沒有系統化地進行歸納和寫出來(可能也是遺失了),王守仁在明朝那種社會環境中提出“知行合一”,估計是看到了讀書人除了讀書什麼玩意都不會,生出了憂患意識。

然而,事實證明在有明一代提“知行合一”就是一件諷刺的事情。讀書人之所以讀書,那是:老子們讀書和專研八股文只是爲了中舉。中舉之後老子們什麼都不會也沒有關係,有了免納稅納賦的權力之後,有的是人眼巴巴成爲老子們的佃戶,老子們吃、喝、度、用有的是人奉獻,並且老子們還能做官。到了該享福的時候,老子們還辛辛苦苦去學其他東西,不是純粹找罪受又是什麼。

劉彥剛剛還在思考推廣教育之後的社會變革,不管是兩宋還是有明一朝,要是推廣教育會變成類似的情況,那不推廣也罷。還沒有等他將自己的憂慮放大,呂議放出了“知行合一”的大招。

讀書不是什麼壞事,然而不怕壞人有多壞,怕的是壞人有文化,壞人不一定非得是窮兇極惡,最鬱悶也是最惡劣的是,壞人並不覺得自己是在做壞事,相反是認爲自己在幹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以兩宋的那些讀書人行爲最爲突出。

當然了,兩宋是因爲經歷過五代十國。而五代十國就是一個武將到處肆虐的時代,兩宋只不過是幹得太過矯枉過正。

【宋朝的讀書人,他們爲了自己的權力可是什麼都幹得出來,包括讓軍隊在國戰中失敗,然後出場以歲貢的方式服軟,並且不以爲恥反以爲榮,說什麼花點錢財保證安寧,全然不顧那樣的行爲對於國家軍民士氣是何等的打擊。】劉彥看模樣是在注視交換意見的紀昌和呂議,可眼眸實際上並沒有焦距:【絕對不要小看讀書人的無恥程度……當然也不能相信武將有多少節操……】

總的來說,一個國家要是武將失去控制,造成的危害的確是非常嚴重,勢必讓國家陷入連連的割據內戰,壞處當然是非常明顯。

武將的危害很鮮明,文人影響到的卻不單單是一朝一代。文人壞起來,造成一個國家的滅亡並不是最嚴重的,影響到的將是一個民族的後續,由文人來創造的思想和文化會一直傳續下去,要是思想和文化錯誤對子孫後代可謂遺禍無窮。

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間的繁華……這不是歌詞,是兩宋之前大多數讀書人真正在做的事情,像是很忙的李白,他出生於遙遠的西北邊疆,一生卻是幾乎踏遍了唐帝國有名的各處山川,足跡所過之處還大多數留下了傳於後世的篇章。

要是對詩、詞、歌、賦有研究,會發現一個很明顯的情況,那就是國家越是強大和強盛時期,當代的作品就會越帶着一種豪邁以及意氣風發;若是國家虛弱,昂或是沒有進取之心,當代的作品就會呈現出一種靡靡之意。

看一個國家或是民族,從文化作品裡面可以看清楚脈搏。宋之前的作品大多是昂昂向上的意境,到了宋和以後的朝代則就真的是風花雪月,可以清晰地發現文人越來越沒有進取之心,專注的是怎麼享樂。

“一國不可專注一事,大漢武風過於……”呂議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劉彥,幾乎是用冒死的悲壯在說:“武風太過了。”

劉彥的眉頭挑了挑,他剛剛纔想到兩宋給民族帶來的影響,不止是文化上面,還有社會的男女之別。

呂議是帶着強烈的期盼,用着幾乎弱不可聞的聲音說:“若是王上能夠勸導學文,那就太好了。”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劉彥很奇異自己竟然能夠記住宋真宗趙恆的《勵學篇》,用着冰冷的目光注視臉色已經開始在發白的呂議沒有吭聲,依然是陷入自己的情緒:【東華門唱名者方爲好漢……徹徹底底地打斷了屬於武人的脊樑。那些“好漢”在敵軍來襲時只顧惶恐與逃竄,皇帝被俘純屬活該,帝姬淪爲敵人玩物……可憐汴梁滿城百姓。】

“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劉彥在笑,眼神依然冰冷,問呂議:“如何?”

呂議是被劉彥嚇得一個音節都發不出來。

紀昌因爲角度的關係沒有看到劉彥眼中的冰冷,第一個反應是霍地站起來,幾乎是吼一樣:“不妥,大大地不妥!”

劉彥眨了一下眼睛,看向紀昌的時候依然是笑眯眯的模樣,問:“爲何不妥?”

“若王上做此等事,大漢是文風盛行,可……”紀昌說到這裡幾乎是用能殺人的目光掃一眼呂議,重新看向劉彥的時候重重地跪下去:“教化自然需要,卻不能如此。胡虜禍亂中原前車之鑑不遠,國家之首重在於兵事,王上啊,大漢寧願不要教化,也不能沒有可戰之兵啊!”

呂議剛纔還只是被劉彥的眼神給嚇住,嚼一嚼劉彥唸的那些句子,下一刻是冷汗止不住地往外冒。

只要讀書就什麼都能得到,那光去讀書就好了,除了讀書就什麼都不用幹了。其中又以“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這句殺傷力最大,勢必會讓讀書人變成死讀書的書呆子,不但是國家武風不再,連帶專研實用技能的人也會越來越少。

“國可無文人,卻不能沒有武人。”紀昌不顧劉彥走過來要扶起,是執着於跪拜勸諫的姿勢:“沒有了武人,再是文風鼎盛,再是舉國富庶,便如待宰之羊羔,不過爲敵人徒做嫁衣。”

第879章 心好累第640章 一切都是爲了國家嘛第434章 關鍵在棘津第515章 也許真的該休養生息一下?第188章 敲鑼唱大戲第733章 人性如此第372章 這是“藥丸”(上)第1000章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第565章 追悔莫及第86章 長廣李家第109章 陰魂不散第295章 什麼?又扣押人!第220章 胡人可稱漢,唯漢人不允第597章 哪來那麼多悲傷春秋第783章 老劉家的江山穩了?第1078章 羽林!羽林!第564章 會盟在即第14章 除一後患第811章 遍處戰爭創傷第282章 三件大事第656章 糧食不夠?去搶啊!第964章 兩大帝國的糟心事第1094章 很快見結果了第207章 最後嘗試(下)第141章 無往不“利”第395章 更詳盡的前涼第361章 不服來戰第189章 荒謬的事實第147章 強襲燕使團第942章 一段故事第1065章 自己人也有競爭第826章 別笑,嚴肅點!第495章 難有全屍第805章 不是同一個時代第429章 沒一個正常人第13章 深夜襲擊第16章 以軍威,以利許第961章 永不放棄第413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142章 與慕容鮮卑勢不兩立第818章 在世神靈第459章 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第413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344章 大漢即將再現的消息第787章 學英國佬地幹活第1008章 佛門在行動第749章 百萬大軍什麼的第691章 不可坐井觀天第1004章 歷史長河啊……第181章 詭異局面第280章 什麼都不習慣第620章 擅忍之輩第942章 一段故事第726章 不作不會死第276章 此類人等皆可殺第927章 稱帝進行時第168章 席捲青州的開端第169章 進取之心第785章 陛下聖明第641章 可別往死裡作第755章 欺負小朋友第213章 時不待我第1093章 不是一個等級第594章 事態驟變第192章 論投胎正確的關鍵性第291章 我們在南岸談笑風生第426章 僧人的冒頭第305章 有點血性,行嗎!?第736章 沒什麼是一成不變的第235章 正確的應對方式第170章 一郡之地到手第55章 尋覓獵物第609章 滅燕之戰(一)第565章 追悔莫及第873章 觀戰第678章 軍靴所踏皆爲漢土第737章 傾覆之危第609章 滅燕之戰(一)第101章 就食令第261章 爲世家正名第943章 未雨綢繆?第504章 冉閔唯一的關注第768章 恐“漢”症第292章 狂暴前總顯寧靜第477章 萬衆百姓可爲兵第972章 不能齊頭並進嗎?第1066章 我們是無敵的!第720章 不止是傳統節日第22章 羣狼環伺第986章 有志者事竟成嘛!第1019章 舉世攻漢(十)第204章 第四支部隊第178章 青州如棋盤第513章 小朝廷之亡(六)第466章 冬去春將來第912章 人不爲己……第100章 因時應勢第829章 羅馬人的誠意第447章 天下處處喊殺聲第986章 有志者事竟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