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發現人才並決定培養方式

教授發現人才並決定培養方式

人生的扭轉

“發現李政道”,是西南聯大和物理學界的一段佳話。青年李政道懷揣着浙大導師的一封推薦信,穿越萬水千山,到雲南來尋找聯大導師,那位使他人生髮生突變的中國物理學界著名大師吳大猷。李政道說:

我是1945年轉到聯大的。我一年級在浙大,二年級轉學到昆明。1946年5月,我離開聯大,從昆明經上海,到美國去。

聯大對我一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可以說是一個大轉變,雖然我在聯大就待了一年。

在烽火連天的路途中,李政道經歷過翻車之禍,並住院療傷,然後繼續前行。上天總是垂愛於那些歷經考驗而不退縮者。

聯大的教育我覺得是非常成功的,學生雖然很少,最後出來的人才很多。聯大對我的深刻影響,可以說是我一生的扭轉點。

李博士用“人生扭轉”來道破聯大對他一生髮生巨大作用。

聯大的教育是很重要的。我在聯大不光是受到教育,我通過聯大得到去美國的機會,我1946年到美國了。所以它在你一生裡面,作用是很大的。我想每個人都是跟以前聯繫起來的。

來到昆明北郊崗頭村,當李政道敲開吳大猷的家門,一個物理奇才從此開始他的征服世界之旅。

經過是這樣:1945年,他讓我看本英國的書,它習題很多很多的,過幾天我就還給他,他說:“怎麼樣?”我說“我看了。”他說:“習題怎麼樣?”我說:“做了。”我不知道有多少習題,總歸有一兩百題,我是沒問題的。他就找了最後幾道習題,問我,我就把答案告訴他。

吳大猷對聯大物理系的同仁們聲稱:發現了一名物理奇才。

我在聯大的時候,因爲雖然是二年級學生,帶我的主要是吳大猷先生和葉企孫先生。他們答應我,選二年級的課,教我三年級的。不過二年級的課,我不上課就去考試,上的是三年級和四年級的課,物理與數學。所以在考試的時候,雖然算是二年級,實際上我三年級、四年級的課都完成了。

李政道其實是在浙大就被發現了的。浙大的導師感到,這個有天賦的學生,應該到一個更高水平的地方去學習,給他指點了方向,寫了推薦信。“聯大的發現是一個逐漸的經過,所以說,人生是一個扭轉,並不是說以前這個人瞭解自己的潛力。”吳大猷打開那封信看,自己並不認識寫信的人。但是物理學界的人知道吳大猷,他想可能是對方把自己器重的學生介紹與託付給自己了。這個遠來的學子從此獲得了一個被發現、被培養的機會。

我想是這樣,西南聯大是三個大學聯合起來的:北大、清華、南開,它學生的總數跟浙大是差不多的。不過老師的力量,基本上比浙大多了三倍,所以集中的比其他學校強。其他大學也同樣面臨抗戰的,老師對學生培養的精力是很高的。比如說,我在浙大時跟的導師也很注重培養學生。

我那時候是大學一年級,他們看見有一個優秀的學生都是全副精神來培養的。我到西南聯大,它人更多,老師是最主要的。這些名教授集中教給你,我覺得這對學生學習起來幫助比較大。

奇才進入了大師的視野。中國話所謂“得其所哉”。導師有了用武之地,英才也得到了高明的指教。

李政道一生視吳大猷如同父親,我看到幾幅照片,李博士推着吳老師的輪椅,二人之間有一種由衷的歡樂。李政道說:“吳先生,當時可以說是1945年一直到現在,五十五年。我們從師生的關係到很深厚的朋友的感情。”在導師去世後,李政道自己動手製作了一套幻燈片,內容是吳大猷生平,他親自爲人們放映。第一幅是吳大猷呱呱落地時的嬰兒照片。

“一日爲師,終身爲父。”人們只有對生身父親纔會有這樣的追念之情。

“不是一個模子出來的”

因其超凡的物理天賦,李政道得到了破格的安排。“我的學習集中性是很強的。雖然有升學制,但對一個好學生,他們給他一個機會,讓他有機會破格學習。”聯大物理系並沒有用年級的升學制來限制他。“我把大學所有物理和數學的科目,集中來學習,實際上是很鍛鍊人的,所以我到美國去,就可以去研究院。”

在吳大猷的舉薦和安排下,聯大若干著名導師對李政道進行輪番的談話。用李的話說是一個彷彿“集焦照射”的培養。

吳先生別的事情很多,所以幫我和其他人講了一下,別人同意,我可以去問他們。這個做法在聯大可能是第一次,所以我可以把二三年的課程同時都接受、都看。

李政道在聯大獲得一種上下求索的自由,他可以去找任何一個導師請教。吳大猷介紹他和來往於國際的學術人士連續地交談:

他就把我介紹給他以前的學生馬仕駿老師。馬老師是吳老師北大時期的學生,那時候從劍橋剛剛回來,他正要去美國。那是1945年。馬先生來到聯大,我跟他一個禮拜兩次談話,談了幾個月,好像有兩個多月,他到美國去了。他去學的是相對論方向,談論到高等量子力學。我跟他就是聊天的方法來交流。我有一些問題,他來說說。不是正式的教課式的,完全不是灌輸,他就是聽了我的問題,他來給些回答。

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個傳統我以爲只是在文科保留一些。在北大,有的導師我沒有上他們的課,而是通過交談結識的。交談比課堂更接近人的思維,更有持續性。而所謂神秘的理科殿堂看來也是娓娓而談,融會貫通的。理科的大師們也是首先注重對一個人的考察、分析,包括他的個性,把這一切“配合起來”,進行施教的。

它是以培養人爲中心。它每一個人都要創新,要創新是要有特殊性的,要特殊性你就要跟那個人的性格配起來。啓發是有的,培養更是有的,更重要的它不是一個模子出來的。而出來的結果他們也不能預料,我也不能預料。就好像一個新的

種子,你要很注意培養好,這樣的注意,這樣的培養精神,讓我覺得聯大是可貴的。

把學生當作“一個新的種子”,尊重學生的個性,把學問的特殊性和人的性格配合起來。這聽起來好像是對一個藝術人才的培養。現在的學校只承認藝術是有天賦的,歌喉與身材是天生的;然而豈不知人的內在天賦,那些肉眼凡胎看不見的資質與個性,也是天生的,是與生俱來、難以移動的。

每一個人是不一樣的。一位好的教授,他爲了一個學生,並不是一下子固定好了,要怎麼發展;而是看你怎麼發展,他們就改變,甚至改變當時的方法和制度。

到老師家去上課

當吳大猷在臺灣病重的消息傳來,當時兩岸的關係緊張,朱光亞承擔着國防科委的重責,無法前去探望。朱光亞告訴我,他打電話給在美國的李政道,委託他轉達問候。

朱光亞回憶起當年到老師家上課的情景:

到西南聯大以後,師資是非常強的。電子力學是吳老師,還有三個學校的一些老師,當時我們班是他上課。他夫人身體不好,行動不方便。生病,基本上都躺在牀上。那時候還有空襲,所以他就沒有辦法到學校去上課。他得住到鄉下去。他不能到我們這種班講課。我們幾位研究生,就到他家裡去,每星期都要去。去的時候,買上點肉和菜,在那學習。

上老師家裡去,有的事我們幫助做。比如他夫人要到醫院去檢查,我就陪同去。學校裡派個汽車,到那兒的時候,揹着他夫人進去,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梅校長派出汽車,給吳先生的夫人看病。崗頭村在昆明北邊,山路崎嶇。車開到醫院附近,還有一段路無法開進。身材高大的朱光亞就背起師母去醫院。

到了1944年、1945年,他夫人稍微好一點以後,他搬過來,就開始講選修課。他的選修課非常吸引人,這麼豐富的內容在一個課程裡講,名字叫“普通物理”。我們開的這個課程裡就有他自己的創造。

當時我就是最後一年了,快畢業了。

吳大猷當年應邀到美國去,他挑選了學生李政道和助教朱光亞,將他們帶出國門深造。從此打開了他們的視野,使二人的發展有了一個開闊的平臺。

從1946年出去,他回他的母校密歇根大學,我也到那所大學裡去繼續學習,做些研究工作。那時大家還是很高興的。

臨走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插曲。就是要過問一下政治面貌。“就是問你是不是共產黨,我那時候不是。”而朱光亞出去前,實際上已經向地下黨作了請示,得到認可。“當時我找了王剛,我說有這麼一個機會出去。他是黨員,他同意。那我就去了。……那個時候,算是被蔣介石派出去的。但是,蔣介石忙着打內戰,這時特別自由。大家很高興,所以和吳老師同在他的母校進修。後來他就到紐約去了。”

吳大猷,一個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與崛起做出卓著貢獻的西南聯大導師。

(本章完)

第二章 山城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樹立學風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傳授學術和對民族的熱情第七章 北歸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引導學生志向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樹立學風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引導學生志向第六章 學潮第二章 山城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關懷社會第一章 南遷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樹立學風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樹立學風第八章 兩岸第二章 山城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完善的流程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傳授學術和對民族的熱情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關懷社會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六章 學潮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樹立學風第一章 南遷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關懷社會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引導學生志向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是學術的核心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傳授學術和對民族的熱情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指導社團第二章 山城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樹立學風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指導社團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傳授學術和對民族的熱情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是學術的核心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校園自由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關懷社會第一章 南遷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指導社團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引導學生志向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完善的流程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關懷社會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關懷社會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是學術的核心第五章 從軍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樹立學風第八章 兩岸第一章 南遷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是學術的核心第七章 北歸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完善的流程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引導學生志向附錄_《西南聯大啓示錄》觀後感第二章 山城第七章 北歸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完善的流程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發現人才並決定培養方式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傳授學術和對民族的熱情第一章 南遷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引導學生志向第八章 兩岸第六章 學潮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指導社團第七章 北歸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是學術的核心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傳授學術和對民族的熱情第六章 學潮第五章 從軍第六章 學潮第七章 北歸第一章 南遷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關懷社會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是學術的核心第二章 山城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關懷社會第五章 從軍第二章 山城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樹立學風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關懷社會第一章 南遷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指導社團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引導學生志向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引導學生志向第二章 山城第四章 弦誦:“無爲而治”_完善的流程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引導學生志向第五章 從軍第八章 兩岸第三章 弦誦:教授“立”校_教授傳授學術和對民族的熱情第七章 北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