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

“彰善黜惡,期於必行,凡百君子,各宜自逸。”————————【優恤畿內百姓併除十縣令詔】

十月末是每年各地郡國向中央朝廷‘上計’日子,也就是要在期間向朝廷報告這一年的政績,譬如治下民戶滋生、盜賊消減、收成賦稅等等。隨着朝廷考課制度日益嚴格,尤其是吏部對考課法的執行之嚴,讓許多官吏,特別是那些來自關東諸州、才歸附朝廷不久的官員不堪重負。

只是皇帝態度堅決,吏部尚書傅巽又是最爲謹慎嚴厲,導致許多人想求情放寬都不可得,何況這一年的考課還多加了清查民戶。關中等地還好,經過了蘇則與龐統清查上雒、右扶風宋氏覆滅等事件,關中乃至於幷州的民戶數不僅比籍冊上記載的大有提升,更是來源清晰,鮮少有弄虛作假的。

爲此皇帝還特別嘉獎了董鳳、胡邈這幾個辦事得力的地方官,而相較之下,關東諸州郡的成績就有些不能入目了。

“朝廷矢志中興,竟還有人以爲活在從前,爲官一方,單隻用吹噓聲名、年末胡亂勾畫計簿,瞞哄朝廷就可以了麼?”皇帝指着一份明顯有水分的計簿,面色不善的說道。從孝桓皇帝開始,更甚者在此之前,朝廷對地方官的考覈漸漸流於形式,地方官員常常弄虛作假、粉飾功過。

如今這樣的陋習並未隨着戰爭的平息而消弭,反倒按照慣性,在一些不明時務的官吏手中重現了出來:“真該讓彼等看看關西的守令啊。”

關西是皇帝最開始施行新政的地方,多年以來,其官員早已被錘鍊、汰換出一批頗有能力的守令。平時的時候到看不出來,一到了互見真章的時候,雙方就儼然是兩種氣象了。

司徒、錄尚書事黃琬此次負有代表公府聽取地方上計的責任,在清查地方民戶的事情上更是肩挑重擔,皇帝無形中的指責讓他如芒在背,他低聲道:“陛下,朝廷廟算深遠,彼等一時難悟。又何況天下初定,關東俗事多擾,又較關西爲甚。今年既是恢復溝渠、募民返鄉,又要清查民戶……凡此種種皆是大事,一時事有未及,也不可過於強求。臣請陛下稍作寬限,命臣下留待黎庶安於田畝,不在流離,再做清查不遲。”

“既然不能體悟朝廷詔書裡的用心,那又何必爲官?”驃騎將軍、錄尚書事董承甕聲甕氣的說道:“倒不如依考課法,該黜則黜,該降則降,該罰則罰!懲處一干昏聵的庸官,再從關中選派精幹良員接替其任,看這到底是關東新附地方事務太多了辦不好,還是別人不願意辦好!”

“那也得用心查究,其中不乏果有盡心其事而一時無力爲之的,朝廷應一一釐清,豈有一紙詔書令下,全部罷黜的道理?”黃琬知道董承近來頗爲志得意滿、趾高氣昂,不但是因爲他終於剷除了宋氏,更是因爲董皇后懷孕後地位愈加穩固。如今見董承竟有籠絡關西士人的意思,黃琬不由得說道:“還請陛下慎重!”

“各地情形不同,的確應對症施藥。”司空、錄尚書事趙溫輕聲開口,彷彿是保持中立:“然案檢民戶無果,與案檢民戶不實,依臣淺見,這是兩回事。”

“是啊。”董承立即應聲說道:“前者是無能,後者是欺君,皆該依律治罪!”

聽着趙溫與董承兩人再旁一唱一和,黃琬終於感受到了孤立無援的無助,自楊琦退出朝堂以後,承明殿就再無人與他站在一起。尚書令吳碩最是見機得快,聽說是攀上了荀氏,而荀攸在這時候卻始終不發一言,致使吳碩更不會張口多說一句話。

這個荀公達!

黃琬在心裡暗想到,案檢民戶之後緊接着就會是度田,潁川那些人必然是首當其衝,連楊氏都要服軟了,彼等怎麼就不急呢!

可他卻是心急失算了,正是因爲最強勢的高門大族、弘農楊氏在皇帝手上受挫,不得不退避鋒芒,所以像是潁川荀氏這樣新興的士族豪強就愈不願輕易出頭。更何況,朝廷上因此產生的混亂纔是晉升的階梯,可想而知,一旦楊氏等望族退出朝堂,迅速補上的又會是誰呢?跟這個比起來,那點損失又算得了什麼?

“就依驃騎將軍所說的去辦。”皇帝最後下了決斷,沒有理會黃琬的辯解:“該如何就如何,關東各地除了諸州刺史、部分郡國守相是由朝廷派遣任命以外,大多都是原官留任。彼等有的是自行表薦,有的是袁氏或他人表立,更還是孝靈皇帝時候花錢買來的官。多少陳規陋習,沿用至今,還把今日的朝廷,當做以前的朝廷一般看待。此等風氣不可長,今年最後的這兩個月裡,先嚴厲處置那些在上計簿中弄虛作假,欺瞞朝廷之輩,然後再由吏部逐一查清彼等履歷、能力、品性,惟賢惟德,方可留用。”

皇帝藉口關東各地案檢民戶不力,準備掀起一場針對關東各地守令的釐清吏治的行動,好在皇帝並沒有將這件事交給私心過重的董承去做,而是全權交給了趙溫。這到底讓黃琬鬆了口氣,趙溫雖然圓滑、極有城府,但也不是那種是非不分的人。

朝廷不滿於這次十月上計的結果,要重新整頓吏治,關西的大多數官員到是說不上怕,因爲他們是早已經歷過的,也自覺平日辦事沒有太大差錯讓自己跌入這場風波之中,所以都全憑看好戲似的靜觀風雲。

短短半個月,就有好幾位郡守、國相被罷黜乃至入獄,其下的縣令、縣長因瀆職失職被判罪的也多以十數。

黃琬坐不住了,再這樣弄下去,等朝廷從關西調換一批能吏過來,之後案檢戶口的力度只會更加嚴厲!然而他心知,在楊氏不肯出面的情況下,光靠自己以及才重返朝廷不久、未能站穩腳跟的荊襄士人並不足以勸阻皇帝收手,還需另外謀求外援。

河北士人立場尷尬,是不能考慮了,江淮士人又不曾被黃琬放在眼裡,何況周瑜此人還是皇帝的姐夫。只有在朝堂上初成氣候的潁川士人,才足以與黃琬結成一氣,只是荀氏目前並沒有要動作的意圖,所以黃琬打算暗中逼他們一把。

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驟破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八十二章 不速之客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三百零三章 往事歷歷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着第一百章丨開門揖盜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