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

“或謂之賢者而不賢;謂之有罪而無罪;皆有跡可見;責有所歸;故不敢大爲欺罔。”————————【體要疏】

“青州前刺史焦和不識軍略,遇賊只知禱祈髃神、耆筮巫祝;其治民也是常愛清談、不理俗務,以致州郡蕭條,屢遭黃巾。”荀攸緩緩說道:“如今焦和已歿,青州爲三方所佔,一是冀州牧袁紹所置刺史臧洪,佔據平原、濟南;二是幽州牧公孫瓚所置刺史田楷,佔據齊國、樂安;三是朝廷所置北海相孔融。至於東萊諸縣,據說爲海寇所侵,其餘諸地散佈黃巾流賊、渠帥難以勝數。”

“侵佔東萊諸縣的不是什麼海寇,是遼東太守公孫度乘舟越海而來的兵馬。”對公孫氏這個漢末盤踞遼東數十年的地頭蛇,皇帝腦子裡還算有些影響,隨口插話道:“據聞東萊諸縣被其置爲營州,並且私設刺史。這應該是青州除了公孫瓚、袁紹、朝廷以及黃巾的第五方勢力。”

荀攸適才所說的青州局勢不是通過趙岐、裴茂等使者的敘述,以及荀彧等關東親友的來信中分析得出。即便如此,由於青州東萊位於半島最東端,道路斷絕,再加上戰亂不通商旅,以至於就連僅在兗州的荀彧,也只是知道東萊是被一夥實力強勁的海寇所佔,但具體是誰家的旗號,卻不得而知。

沒想到這種事情卻爲皇帝所知,而且看皇帝的語氣也不似作僞。荀攸不由對此心生疑竇,他腦子裡忽然想起了賈詡,但旋即又否認了這個猜測,平準監才設立多久?能鋪展整個關中已是極限,哪能把耳目伸到遙遠的青州去?

思來想去也沒能得出一個肯定的答案,荀攸又不好直接去問,只得在心裡如是想着:‘興許是陛下除了平準監,還有別的渠道得知此事’。

由此一來,荀攸愈加覺得皇帝的手段深不可測了,他拱了拱手,語氣有些由衷:“謹諾,陛下睿鑑,洞觀萬里。如此大事,臣尚然不知,實在有愧。”

“青州乃齊魯故土,也是曾出過孔孟的地方,沒想到如今也是久遭兵燹,成了戰亂之地。”皇帝沒有想到荀攸會因爲他隨口的一句話而在心中轉過無數個念頭,顧自嘆道:“真是社稷之不幸。”

“唯,愚臣淺見,治民先治亂、保境先安境。”荀攸說道:“眼下青州亟需的,不是治煩理劇的能臣,而是能弭平禍亂的良將。”

皇帝眼眸一亮:“荀君以爲誰適合牧守該處?”

荀攸這時立即俯首說道,因爲他認爲聽到這個人的名字後,會讓皇帝心裡不悅。畢竟此人跟王允有莫大的交情:“衛將軍呂布。”

皇帝果然面色一變,他本以爲荀攸會提出曹操或者劉備這樣的人物。

雖然他不知道曹操現在還有沒有‘徵西將軍’的志向,但敢肯定對方現在一定沒有‘魏武帝’的野心。眼下對方正處於忠臣與賊子之間的搖擺時期,若是能提前拉攏,說不得能少一個勁敵,多一個能臣。

至於劉備就更不用說了,他眼下的實力根本滋生不了他的野心,只要朝廷拋出了橄欖枝,給他名正言順的地盤,他不會不接。

所以皇帝一開始的打算就是藉助曹操與劉備這兩個歷史上的梟雄來制衡二袁,讓劉備做青州刺史什麼的,可沒想到荀攸跟自己想的不一樣,怎麼會——

“怎麼會是呂布?”

荀攸敏銳的瞧見了皇帝的臉色變化,不過他既然說了,顯然有他不一樣的想法:“呂布壯猛善戰,勇而少謀,正是一時之選。陛下若權且任之,必能代朝廷左右青州局勢。”

“武勇?”皇帝一邊思索這件事的可行性,一邊冷笑道:“當初李傕、郭汜擁兵造反,他領兵在新豐與之交戰,結果潰衆而逃。這且算了,他結果連長安都沒回,直接間道去投了袁術,這樣貪生怕死的人……”

皇帝忽然頓住,沒再往下說。

讓呂布赴任青州,確實是作爲攪屎棍的最佳人選,只是呂布的身份太敏感,不僅曾與王允交往過密,供其門下奔走;而且還有在危難之際,棄天子安危於不顧,擅自逃亡的劣跡。

這樣一個敗逃罪臣、未被清算的王允黨羽的核心成員,朝廷不予追究則罷,反倒還要給他授職?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理由,恐怕當初借罷黜王允而上位的馬日磾、楊氏等人都不會樂意接受,況且這也有可能被人解讀成是皇帝釋放的政治信號,反倒會在朝廷內部生出其他的變化……

荀攸一點就透,馬上接話道:“臣以爲,呂布雖有諸多惡劣情事,但只要任用的當,未必不能成朝廷助力。譬如這次裴茂等人囿於鄴城,各方聲援,呂布當時正在河內張楊處,也與張楊一同陳情立場。期間更是親自帶兵千人,護送種輯至朝歌,如此至少可見其人還是勤於王事的。”

皇帝略微擡頭,朗聲道:“邀迎使臣,那是大勢所趨,他爲了將功補過,不得不如此罷了。至於有多少是出乎忠義,那就尚未可知了。”

荀攸眼中精光一轉,咬咬嘴脣,垂首說道:“唯。”

皇帝想着一笑,忽然話鋒一轉,說道:“不過張楊、耿祉、趙威孫這些人都在此事中出過力、立過功。朝廷自然要量功賜賞,呂布既然也參與此事,那邊功過相抵吧——至於拔擢他去青州,荀君以爲,給他個什麼位置纔好?”

荀攸絲毫未曾感到壓力,在旁沉吟道:“聽聞北海國黃巾尤爲猖獗,國相孔融雖然頗有政聲,但不識軍事,屢爲黃巾所破。於此,朝廷不妨調其入朝,改授他官,另拜呂布爲北海相。”

“好。”皇帝坐得久了,在席上稍微挪了一下身子,現在他似乎有些摸清了荀攸的立場,別看對方雖然爲馬日磾所徵辟,但根子裡依然是與關東士人走得近。

徵召頗有聲望的孔融入朝,授王允的舊部呂布以重任,甚至還有隨同趙岐等人一起入朝的那批人……

皇帝忽然能理解以馬日磾爲首的關西士人,近來爲何那麼如臨大敵,覺得有危機感了……

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九十九章 嗟乎義士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驟破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