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也。”————————【易·繫辭下】

堂堂王太子,說話怎麼答非所問、語無倫次?

皇帝問的明明是田芬不給糧草相援的情況是否屬實,劉政置若罔聞,去誇曹操做什麼?

劉虞心裡不由得對這些王孫感到失望,他往對面看了一眼,發覺劉鬆正笑着捻鬚,一副認真的模樣,像是在聽什麼誌異故事一樣傾聽着劉政婆婆媽媽的哭訴。

他突然明白什麼了。

濟北國如果真是窮的揭不開鍋了,又哪來的路費與資財供這位王太子千里迢迢的趕赴長安?其背後一定是有人支持,而這番話顯然是出於那人的授意。

皇帝眉頭微皺,在聽完劉政的絮叨之後,他着即說道:“我聽說濟北王私下裡尋過曹操,可有此事?”

這話有些往藩王私交臣子的罪名上引了,再聯繫劉政剛纔所言,沒準田芬還沒處置,自己就先被嚴懲了。

劉政腦子還不算太笨,他聽出了皇帝語氣裡的不悅,臉色陡然變得異常蒼白,嚇得當場說不出話來。

當年朝廷剛剛遷都長安,琅邪王劉容第一時間便派弟弟劉邈奉章貢獻。劉邈身爲王弟,在皇帝與諸公面前,同樣是盛讚時任東郡太守的曹操忠於王室,有治世之能。也沒有人說劉邈結交外臣,反倒是被拜爲九江太守,封陽都侯。

這些事早在劉政來之前就打聽清楚了,自己剛纔的行爲也是有先例可循的,根本犯不上什麼忌諱。如今劉邈就在這裡,怎麼他當年誇得曹操,自己就不能了?

其實劉政弄錯了因果,劉邈被拜官封爵,是因爲他作爲第一批在朝廷遷都後還趕來朝拜的臣子,董卓爲了千金市骨,朝廷爲了彰顯威權,所以纔給他厚賞,而不是因爲誇了曹操。

劉政不清楚其中的前後關係,所以才犯了糊塗。

皇帝冷哼一聲,剛要說話,只見劉政身後一人突然說道:“回稟陛下,確有此事,東平相於濟北城外擊敗蛾賊,吾王爲了越冬錢糧一事,特意延請。誰知東平相言其國內用度亦是不足,未曾借與,還讓吾王書予刺史,請刺史籌措。”

那人不想將這件事越說越歪,並試圖將話題重新帶回正確的路線上去:“據臣等所知,東郡糧草頗豐,完全可以支應濟北,而刺史卻置之不理,反倒撥付糧草予臧洪,說是當務是弭平青州之患。可濟北國連番大戰,國內殘破,亟待恢復,刺史不知體恤治下,反倒擅助他郡,臣等殊爲不解!”

當初田芬還是少府的時候由於反對皇帝擴軍的主張,在王允的暗中支持下拒絕撥付軍需,結果被皇帝調走,拜至兗州。皇帝最初的意思是借刀殺人,打算讓曹操重現歷史上驅逐刺史的好戲,把田芬處置掉。誰知田芬竟與袁紹手下謀士田豐同出一系,曹操屈居袁氏門下,心裡縱然百般不願,最後還是捏着鼻子奉迎了這尊大佛。

現在看起來,曹操儘管大致掌握了兗州諸郡,卻仍然是對田芬這個正牌刺史如鯁在喉。所以纔想暗地裡示好濟北王室,讓其像當初劉邈給曹操說好話一樣,爲曹操爭取相應的權位。

“你喚作什麼名字?”皇帝垂下眼眸,問道。

“臣下劉廣,乃濟北國旁宗別子。”那人年紀輕輕,不過十六七歲的樣子,說話卻口齒清晰,毫不怯場,讓人不由驚歎。

“田芬那裡,朝廷自有戒書申斥,責其撥付。”皇帝點了點頭,對這件事做出了決斷:“若仍執意不給,那朝廷必當嚴辦,絕不姑息!”

劉政聞言一喜,如釋重負,伏身謝過。

他看了看這個叫劉廣的旁宗,問道:“依你之見,濟北國眼下急務是什麼?”

“自是安養生民,預備耕牛種子,以待來年春耕。”皇帝親口考校才能,讓劉廣大爲激動,他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侃侃而談道:“只要適時耕作,勸黎庶務植農桑,流民迴歸本業,期年即可安定郡國。”

“好,宗室有此等賢良,當浮一大白。”皇帝雙手舉起酒爵,先行喝了一口。

底下衆人知道這是宴飲正式開啓的信號,無不欣喜的雙手拿起酒爵,齊聲說道:“臣等謹爲陛下賀!”

諸王宗室想與皇帝拉近關係,其餘如劉放這等旁支何嘗不是心存此念?皇帝也有意考察這些旁支的能力,作爲己用,給了他們表現的機會。一場筵席下來,衆人高談闊論,觥籌交錯,端的是一副其樂融融的家宴景象。

宴散,皇帝又給諸王宗室、近支旁系賜錢穀布帛各有差,並放出話來,諸王宗室要留到年底,參與歲旦大朝,之後另有賞賜送其歸國。

侍中、平尚書事楊琦與荀攸一左一右扶持着皇帝進入宣室殿後的更衣中室,皇帝站在衣架前,擺手讓穆順退下,示意讓楊琦爲他解衣。

照料皇帝是生活起居,這本來就是侍中基本職責,楊琦神色平靜的上前,爲皇帝脫下繁瑣沉重的禮服。

“彼等宗室,楊公以爲如何?”皇帝挺直的站在原地,兩手平展,任由楊琦爲他解下冠冕,頭也不回的說道:“可有什麼出色的人物?”

楊琦爲皇帝換下了禮服,又從旁拿起一件寬大舒適的燕居常服來爲皇帝穿上,聽得皇帝發問,他手中動作不停,嘴上說道:“諸王子弟皆爲貴胄,臣不能置評。”

“不是不能置評,是不值一評。”皇帝穿好了常服,轉過身來看向楊琦,兩手親自整了整衣襟。他無不揶揄的說道:“爲人所謀而懵懂不知,反倒稱頌其能,簡直可笑。”

楊琦伸手爲皇帝系完腰帶,然後垂首往後退了幾步,與一旁沉默的荀攸並排站立,說道:“聽聞東平相曹操與兗州從事、別駕等人相善,特以書信相告,暫緩濟北之難。濟北王心憂其國,得此奧援,對曹操感激備至也在情理之中。”

皇帝走到席上坐好,示意二人也都坐下說話:“那也改不了他愚鈍的本性,當初劉邈都不曾這麼誇過曹操,瞧他剛纔的樣子,是給人家當說客麼?”

楊琦乾咳一聲,說道:“濟北王太子這次確實有處置不對的地方,陛下既有親親之義,而濟北國殘破難居,不如在歲旦大朝之後,將其留於長安?”

“就這麼辦。”皇帝想了想,說:“讓他留在長安也好,其家眷夫人也能時常入宮,與長公主等人敘敘話。”

劉廣的兒子名叫劉寔,是西晉大臣,漢濟北惠王劉壽之後,策拜司空,遷太保,轉太傅。劉寔是220年出生,此時是192年年底,由於古人生育能力低,所以姑且算是劉廣三十來歲有的劉寔。

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五百四十五章 聲勢促起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十三章 勢危而走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二百零七章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