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

“自雲中、五原,西至漢陽二千餘里,匈奴、種羌,並擅其地,是爲漢疽伏疾,留滯脅下。”————————【後漢書·段熲傳】

“讓猛孫入太學是假,藉此試探朝廷的口風纔是真。”劉虞將奏疏傳給了對面的荀攸,緩緩說道:“此人居心難測,恐怕是想着回南單于庭。”

皇帝笑了笑,不置可否,他轉而問起另一件事:“於夫羅眼下尚在何處?”

賈詡躬身說道:“據耿衛尉與趙議郎等人稱,匈奴於夫羅於去年脅持張楊叛離袁紹,攻破黎陽營,後爲曹操所敗,如今下落不明。臣聽聞,於夫羅曾與黑山黃巾相結,如今河內黃巾爲袁紹所擊,其無所依,要麼北上附從張燕,要麼南下。而袁紹將在明年對黑山軍動兵,正當戰端之處,彼等不會貿然北去,理應南下。”

“前些時日,袁術爲了聲援朝廷,就劉公於冀州遇襲一事譴責袁紹,於是出兵陳留。”荀攸緩緩說道:“想必於夫羅是得知此事,渡河南下,投入袁術麾下去了。”

“記得於夫羅當年曾參與討伐董卓,也算得上是一員義士。”劉虞怫然不悅,冷聲說道:“誰知沒過多久便舉兵叛亂,不僅劫掠臣民,甚至還勾結蛾賊。本以爲這次他會認清形勢,一同聲討袁紹,怎料竟不發一聲的南下了。”

荀攸微微皺起眉頭,不動聲色的略過劉虞發的牢騷,說道:“當年南匈奴內訌,其國人起事殺死老單于,於夫羅身爲其子,理當繼位。而叛亂者擔心報復,於是另立單于,於夫羅復位無望,只得南下求朝廷主持公道……那時正值朝廷大亂,於夫羅求援無果,只得流竄於河東、河內等地。如今彼等竄入陳留等中原腹地,匈奴野性難馴之輩,好不容易安定的兗州恐怕又會興起戰端。”

“彼等手下不過千餘兵馬,兵甲朽鈍,即便有袁術給他提供資助,有曹操督兗州軍事,諒他也翻不起什麼風浪來。”皇帝想了想,說道:“就讓他在中原到處亂竄吧,朝廷正好趁着他這個單于之子不在,先把南匈奴那一攤子爛事給處理掉。”

“陛下說的是。”荀攸整理了一下腦海中的思路,說道:“眼下幷州各族之中,鮮卑地近塞外,暫且不足爲慮。幷州以內,則以匈奴、烏桓爲盛,眼下匈奴內亂,其勢已弱,而烏桓勢強。朝廷之官、兵甫一進入幷州,實不可直面強敵,招惹烏桓,以免與其徒作鷸蚌之爭。若欲專自樹威,當以匈奴爲先。”

皇帝輕聲問道:“那這個去卑,該如何處置?遣歸匈奴?”說着,皇帝指了指傳閱完又回到自己手上的奏疏說道:“他可是連質子都交出來了。”

“臣以爲,彼等既然示之以忠,朝廷自當還之以誠。”身爲幷州刺史,劉虞留在長安的這段時間裡對幷州做了一番功課,以他在幽州的施政理念與經驗看來,治理幷州其實也不難辦:“爲今之計,當以籠絡人心爲上。朝廷理應遣還去卑以示誠意,在另派使者說之,勸諸部族歸服,重新恢復藩屬貢獻、朝廷賞賚之制,以安異族之心。而後務求農桑,修養民力,不出數載便可太平。”

讓各族歸附朝廷,那是建立在赫赫武功以及壓倒性的武力的基礎上的,以前的朝廷尚且不能徹底制之,何況如今天下四分五裂、實力大不如前的朝廷?

劉虞雖善於與異族打交道,但只知懷柔,不知示威,看來還得派一個武將隨從幫襯,與其剛柔並濟纔好。這個武將至少得有公孫瓚的武略,而無公孫瓚的暴戾,最重要的是,他得是皇帝的心腹……

皇帝心裡在想着誰纔是合適的人選,面上卻是笑了笑,沒有急於評價劉虞的話,轉而問道荀攸與賈詡:“荀君、賈公以爲呢?”

賈詡坐在荀攸下首,聞言看了荀攸一眼,笑着示意對方先請。

於是荀攸方朗聲道:“朝廷眼下不宜對幷州諸部族興起刀兵,故而招遠徠服,方爲上策。只是若一味籠絡,而不加約束,只會徒讓其勢力坐大,屆時即便朝廷平定內亂,也會又多一勁敵。臣以爲,對待匈奴諸部,確要示以懷柔,但懷柔之餘,也當分而治之,爲我所用。”

“分而治之,這倒是個施之可行的法子。”皇帝若有所思,他點了點頭,問向賈詡:“都說幷州匈奴勢弱,卻不知弱到什麼地步?若是分而治之,其可能拒令不從?總得先知道對方的底細,才能做出合適的方略。”

安定涼並羌胡,是皇帝早就提出要亟待解決的大政,賈詡一直都放在心上,這些天他手下的平準監行走於蠻夷邸,來往於羌胡部,對幷州形勢大抵都有了一個清晰的瞭解。

此時聽見皇帝問詢,賈詡拱手答道:“當年朝廷爲了討伐張純、鮮卑,向匈奴調兵,結果南匈奴不堪其擾,其下部落休屠各胡攻殺刺史張懿,殺單于羌渠。所立單于須卜骨都侯不及一年便遭殺害。如今南匈奴單于之位一直懸置,唯一的血親於夫羅遠遁兗州。其內部爲了爭奪權利,屢加攻伐,又有烏桓等族時常侵併,以至人馬困頓,徒有其名而已。”

由於漢末氣候變化,第二次小冰河期的到來,不僅影響到漢朝內地的百姓,更是讓這些異族的生活陷入困境。他們糧草匱乏,兵甲朽爛,以至於戰鬥力底下,像流匪一樣四處劫掠,根本沒有數百年後五胡亂華時的氣勢,同樣也不是此時朝廷軍隊的敵手。

南匈奴歸順朝廷近兩百年,只要有足夠的利益,就能不費一兵一卒,逐漸分化其內部、拉攏親善勢力。

皇帝這才拊掌說道:“匈奴內部不和,正適合朝廷將其分化瓦解,逐一制之。”

思及此處,皇帝在衆人的目光中,做出了決斷道:“既然如此,那就準猛孫入太學,讓他讀明經科,再使人暗中監視。劉公與大鴻臚挑個時候,與右賢王去卑見上一面,說清利弊之後,便使其隨行前往幷州,說其匈奴中親善朝廷的部族來歸,安置在太原郡。此外,在於夫羅來朝之前,命去卑監國,另設五部治之。”

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六十五章丨殷勤探看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六十九章 私心雜念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七十七章 一網打盡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八章丨屈身奉上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