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寬柔者,其聲溫和。”————————【逸周書·官人】
也不知是什麼緣故,王輔走後的第二天,便有使者來到孝裡,代天子詔拜欒規爲太學明經科博士;緊接着,負責太學行政事務的僕射潘勖也派人來到孝裡,言說太學內有專供博士、教習等職員居住的宅邸,敦請欒規移居。
王輔在皇帝面前如此說得上話,實在是出乎欒規夫婦的意料,相較於妻子的欣喜若狂,欒規更爲顯得憂慮重重。既擔心這不僅是一場簡單的論戰,更擔心王輔作爲外戚的政治影響力,畢竟王輔對權勢的熱衷和鑽營,跟他的師弟李儒簡直是太像、也太值得防範了。
就在他暗自思忖如何讓這個學生在歧路上越走越遠的時候,不知不覺間,他竟已走過了北宮門。
“欒公。”公車司馬令王端一邊用眼神示意屬下的丞、尉退下,一邊走到欒規身邊執弟子禮,笑道:“雖說彼此熟識,欒公也是奉詔前來,但這公事還是得辦的,學生得看看你的門籍。”
“喔、喔。”欒規回過神來,赧顏道:“老夫一時失神,讓你見笑了。”
王端淺笑着頷首,也不說話,徑直走到值廬旁,從北宮門司馬手中接過門籍,從最後面直接翻到了新添上去的欒規的個人信息。
漢制,每個守護宮門的司馬手中都有一塊長二尺的竹簡,裡頭記載着朝中所有公卿百官的年齡相貌,號曰門籍。不在門籍上的,有什麼情況只能謁闕上疏,沒有出入宮中的資格。
王端例行公事的看了兩看,將門籍還了回去,對欒規說道:“光祿大夫與趙博士他們都已經先入宮了,欒公初入宮省,有些地方不熟悉,還是讓學生送一程吧。”
欒規正好有話要說,於是便任其扶着上了車。
師徒兩人坐在車內,欒規稍微調整了一下坐姿,然後說道:“聽說你過幾天要與大鴻臚去琅邪國?”
王端擡眼看了下欒規,復又低下眼瞼,反問道:“此事尚未有所定論,欒公這是聽誰說起的?”
見他避而不談,欒規便知道這是朝廷機密,不由捋須嘆道:“除了仲弼,還能有誰?昨日我向他問起你,他原原本本的告訴老夫,你不日就要去一趟關東。”
“這混小子,當真是什麼話都敢往外說。”王端眼底閃過一絲惱意。
琅邪王劉容薨逝,按規章制度,朝廷應該派大鴻臚前往弔唁、並封拜王太子繼位。辦護藩王喪禮,是件毫無難度、又意義重大的事情,尤其是在當今劉氏衰微的情況下,只要把忠於朝廷的琅邪王的喪事辦得風風光光,就能起到當初趙岐奉詔在雒陽置辦靈懷皇后、孝懷皇帝陵園一樣振奮人心的作用。
這是個簡單易得的功勞,王端作爲皇帝的表兄,趁此機會出去公幹、順便鍍個金,回來了就能升任他職。
只是不知道爲何,皇帝早在多日之前就定下了琅邪王劉容的諡號以及喪儀,可偏是遲遲未有定下出使的主要人員、乃至於出使的時間。這讓太原郡守、劉容的弟弟劉邈心憂成疾,幾次上疏都沒有下文。
欒規壓下心頭疑惑,苦口婆心的勸道:“仲弼的性情最是乖張難馴,旁人容着他的脾性,那是看在他是國家表親的份上。你是做兄長的,得多管束纔是,到底不能讓他太恣意。”
他頓了頓,復又感慨道:“這麼多年了,你們王氏走到今天也不容易,可不要一時行差踏錯。”
似是回憶起皇帝的生母靈懷皇后當年遭人鴆殺,遠在趙國的王氏非但沒有因爲皇帝的緣故受到半點恩澤,反而處處受到何氏外戚的苛待,直到皇帝登基了也是不斷的遭人冷落白眼。王端一直認爲弟弟王輔能有今天這般叛逆的性格,跟他當初的成長環境有着莫大的關係,由是在心裡嘆惋着,嘴上同時應道:“學生明白。”
王端溫和沉靜的氣質與王輔簡直大相徑庭,在欒規眼中,正是因爲王氏有王端這樣知禮懂事的人,以後纔有可能不會衰落。
欒規欣慰的看着這個他一直都很賞識的年輕人,輕聲說道:“老夫倒是不擔心你,國家對你的安排恐怕在心裡早有成算,每一步都踏得很穩,不像以往的那些外戚,年紀輕輕,一出仕便是什麼城門校尉、河南尹,根底淺薄猶如蘆葦。而你們王氏不一樣,老夫看得出來,國家對你們很是上心。”
“謹諾。”王端深以爲然,點頭道:“君上對我父子三人寵渥殊異,我等自當勉勵爲事。”
欒規張了張嘴,猶疑着說道:“老夫有一事不明……若是有關機密,你大可不必言說。”
他先起了個頭,然後說道:“大鴻臚與你遲遲未曾出京,是不是與這次太學辯論有關?”
王端抿了抿嘴,沉吟片刻,方纔確認說道:“前往琅邪國的路上要途徑兗州、徐州等地,故而在此之前,君上需要太學議論出一個足以向天下人交代的定論。”
果然如此,這就是皇帝遲遲沒有決定出行日期的原因,也是皇帝真正給王端鋪好的路。
欒規心裡如此想着,嘴上卻是追問道:“什麼定論?曹操學伍員興師復仇,本沒有錯,但徐州之民未必如楚國那般無道。”
他也知道自己的論點有些站不住腳,昨天只是強行在王輔面前圓上了、司馬懿順水推舟,沒有戳穿而已。如今他即將面臨的對手是大儒鄭玄,而且又將面見皇帝。所以想來打探王端的看法,希冀能從中窺知皇帝的態度。
“欒公說的是。”王端還以爲欒規這是在考校自己,遂如實答道:“君上也曾與學生說過,曹操爲父復仇,目的沒有錯,但他卻放縱部下濫殺,這便是罪,此次無非是要個如何判罪的議論而已。”
“喔。”欒規這才放下心來。
不一時的功夫,車駕便行至前殿,王端下車送別以後,欒規便獨自一人走了上去。
內謁者令李堅早已在門下等着,見到兩人到了,急忙走下去,先是諂笑着對王端打了個招呼,再是熱情的帶着欒規一路走到宣室殿。
由於要同時傳詔接見,故而先來的人都在殿旁的偏廬內等候。欒規進去的時候,裡面正坐着四五個人,按品秩從高到低分別是侍中崔烈,光祿大夫伏完,御史中丞、帝師桓典,明經博士韓融、繆斐等人。
崔烈精通《京氏易》,伏氏與桓氏都是家傳今文《尚書》,韓融擅長辯理,繆斐博覽經傳,這幾人都是皇帝所看重的今文經學的大儒。相比之下,毫無名氣的欒規就是個野路子出身,只是通過王輔的關係而加進來的一個添頭,皇帝雖然想從中挑選合適的充作喉舌,但也並沒有把欒規看做此次論戰的主力。
幾人各自有着不同的陣營,但面對古今經學之爭的時候,無不是連氣同聲。欒規以前在朝廷做過博士,與崔烈、桓典等人算是有一面之交,彼此互相客氣的寒暄了幾句。沒過多久,李堅便一路小跑出來,氣喘吁吁道:“陛下有詔,請諸君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