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

“人不相信,由政之不平也,政之不平,吏之罪也。”————————【亢倉子·政道】

依漢制,除了尚書檯需要每夜留人值守以外,承明殿兩旁的廬舍內也要安排侍從大臣每夜輪守,以備傳召。

在這四個人裡,除了黃門侍郎射堅因爲王斌的關係,得以被皇帝親近以外,其餘三人,皇帝只是粗略的知道他們的履歷而已。比如劉艾,河內人,原是陝令,因爲交結董卓得以成爲太師府長史,備受親信。由於脫身得早,又參與王允誅董大計,爲其傳達情報,立下汗馬功勞,董卓死後,其侄子侍中董璜被殺,王允爲了酬功,同時也是爲了監視皇帝,特拜劉艾爲侍中。

皇帝雖然不喜歡王允在身邊安插親信的任命,但出於麻痹王允,讓其自大,多方樹敵的目的,他還是捏着鼻子認了下來。而劉艾低調謙遜的作風,和深厚紮實的學識,很快就博得了皇帝的好感。在皇帝眼中,劉艾在怎麼也是漢室宗親,當初委身事董的時候都不忘本心,敢於刺董,這回雖然投身王允門下,只要找着機會,未嘗不能拉攏一二。

至於兩個尚書郎,尚書郎吳碩,爲人狡詐,好投機鑽營。董卓得勢,他就投入董卓門下。王允誅殺董卓後又立即倒向王允,諂媚逢迎。當初蔡邕下獄,尚書檯攝於盛名,無人敢擬詔,唯有吳碩親自擬寫了將蔡邕下獄論罪的詔書,並將此當做了給王允的投名狀。

與之相比,另一個尚書郎就正直多了,潘勖,字元茂,滎陽中牟人,是尚書檯二千石曹下侍郎,參預司法訴訟等事務,聰敏有才,又通曉國朝典章故事,又正是二十六七歲的年紀,可謂是年輕有爲。

內謁者令李堅在殿外一傳就到,他掌管內外傳旨通報之事,凡是皇帝召見大臣,都由其傳達引見。穆順一人得道,過往相識雞犬升天,各獲官職。李堅比穆順年長二十餘歲,曾是孝靈皇帝的西園鼓吹,擅長《鞞舞》,孝靈皇帝喜歡文藝雅樂,西園鼓吹就是他常在西園遊玩時組建的一支樂隊。

後因遭亂,他隨洛陽餘宦遷往長安,由於在穆順危難時對其多有照顧,穆順發達後將其視爲親信,向皇帝舉薦爲內謁者令。

他從外面小趨着近前來,跪下稽首道:“國家喚奴婢有何吩咐?”

“我見着月色還不錯,起了些興致,想找人說說話。你去承明廬和尚書檯傳旨,宣黃門侍郎射堅,尚書郎潘勖二人來見。”皇帝看在王允的面子上,覺得不能太冷落吳碩,免得吳碩在懷恨譖言;“尚書檯不能無人值守,尚書郎吳碩值宿中臺,勞苦可嘉,讓太官令孫篤送些膳食過去。”

承明殿在未央宮北,距石渠閣不遠,歷來是著述校對經典的地方。而承明廬是承明殿旁邊的小屋,專供值宿的侍臣居住。黃門侍郎射堅還處於睡夢之中,在以往皇帝從未深夜召見過值宿侍臣,所以這讓射堅在接到傳旨時有些措手不及。好不容易更衣梳洗,小心不吵醒隔壁房間的侍中劉艾後,跟着李堅來到宣室,見到皇帝正在與尚書郎潘勖相對而坐,不發一言。

射堅很不適應此時尷尬的氣氛,他趕緊近前,在離皇帝還有幾步遠的地方跪下稽首:“黃門侍郎臣堅叩見陛下,奉詔來遲,還望陛下恕罪。”

尚書郎潘勖比射堅早來一步,所以皇帝與他先說了會話,聊得也不是別的,正是近來引起各方關注的蔡邕案。

正在與潘勖說到關鍵之處的皇帝注意到了射堅,他嘴角含笑,神采奕奕。

果如內謁者令李堅所說,皇帝確是失眠睡不着,想找人說話:“承明廬距宣室少說也有段路程,就算乘車也得花費一些功夫,何況我又是深夜宣召,你來的遲些也不打緊。你且起身,近前說話,剛纔潘郎與我說起蔡中郎入獄一事,以爲其雖有阿附董賊之實,但未犯大罪,不該論死。你是怎麼想的呢?”

內外皆知,董卓被誅之時,蔡邕正與司徒王允對坐,在得聞董卓死訊,蔡邕爲之而嘆,神色動容,有緬懷不忍之意。王允與其素來有嫌隙,此時公報私仇,將蔡邕收付廷尉,不日問斬。

蔡邕是聞名天下的大儒,哪怕董卓專橫,遇到蔡邕也要禮讓三分。而王允竟敢犯天下之大不韙,以小罪而論重刑,要置蔡邕於死地,滿朝公卿都憐惜蔡邕之才,紛紛進諫,勸王允網開一面。怎料越是如此,王允便對蔡邕越是忌憚,對蔡邕的殺心就越重。

射堅身在朝中,自然是知道這個事,蔡邕名滿天下,他的入獄雖讓射堅嘆惋不已,但如今皇帝要問他在對此事的看法,反倒讓射堅越發的謹慎起來。他沒有忘記自己與安定皇甫氏親密的關係,他的表態在旁人看來,無疑可以視爲是皇甫嵩的決議。射堅不相信皇帝會忘記這一點,那麼先前這一問,與其是問他,倒不如說是皇帝在借他之口問皇甫嵩的意見。

但皇甫嵩早已對他有言在先,在皇帝與王允之間堅決的表示中立,不干涉兩人之間的爭鬥,連帶着射堅也不能輕易的表露心跡。對於皇甫嵩的庸碌無爲,不敢進取的態度,射堅心裡是大爲鄙夷的。他年紀不大,還未能理解皇甫嵩經歷宦海沉浮後的老到,只覺得自己既然深受國舅王斌的青睞,那麼皇甫嵩還要拒絕皇帝招攬,這已實屬不智,再加上自己當日受皇帝耳提面命過府勸服,也未能說動分毫。

可見皇甫嵩畏畏縮縮,難成大器,連帶着射堅在皇帝面前的地位都搖搖欲墜了。所以在蔡邕的這件事上,無疑是皇帝給皇甫嵩與他的第三次機會,若還是執迷不悟,皇甫嵩不好說,射堅的仕途恐怕就要到頭了。這幾日皇帝逐漸在朝廷佔據上風,射堅考慮再三,這回終於不願再聽從皇甫嵩的意見,打算自己做決定了。

射堅往皇帝哪兒趨近了幾步,一直走到皇帝面前,再次稽首跪伏:“董卓擅專朝廷,滿朝誰不屈節侍奉?若是要以此問罪,則半數朝臣都該入獄,又何必只加刑于蔡邕一人?更何況蔡邕未有背國不忠之行,折節之罪,何至於死?臣知國家乃有爲之君,還請彰顯聖明,饒他一命,以繼漢史。”

一旁潘勖頓時有所動作,也走來並排跪伏在地,用上了親近之臣纔會叫的稱呼,齊聲道:“黃門侍郎臣堅、尚書郎臣勖,伏請國家聖裁,網開一面。”

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九十九章 嗟乎義士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五百八十章 如鳥之集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親是任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二百零七章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四百零五章 異相尋配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