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

“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念奴嬌】

建安元年二月中。

司空趙溫緩步走到承明殿,迎頭便遇見侍中荀攸、身後還跟着小黃門穆順,從殿內出來。見到趙溫,荀攸也不急着與他寒暄,直說道:“司空來得正巧,陛下在石渠閣詔你我商議要事,我等同路偕行吧。”

趙溫點點頭,連殿門都沒進,便轉身與荀攸一同走下殿階。兩人肩膀碰着肩膀,很是親密的樣子,穆順見狀,故意在後頭吊着距離,看似給人私密的談話空間,其實是在豎着耳朵偷聽。趙溫沒有什麼顧忌,一邊走一邊問道:“是議伐蜀?”

“嗯。”荀攸的聲音不徐不緩,簡短應道:“今年氣候暖的快,這才二月,北風就不再強勁了。如此看來,今年確有旱蝗,幸而朝廷早做籌備,不然屆時可得亂成一片。”

“所以得在此之前先伐蜀中,不然以後不知何時再能尋覓良機。”趙溫輕嘆了一聲,說道:“得蜀之後,朝廷調派兵馬鎮守,大可就食當地,以分擔部分軍需;又得盡力從蜀中調撥糧草入關,雖蜀道天險,耗費甚巨,那時也管不了許多了。”

“還是司空所見甚明。”荀攸在一旁讚許道。

趙溫眉頭一抖,不由得往荀攸身邊湊近了些,低聲問道:“既然要議論伐蜀,那麼說領兵人選,已然上意欽定了?”

“石渠閣裡還能有哪些人?”荀攸笑說道:“若未料錯,應該就是他了。”

“可他雖有些許名望,卻從未帶過兵,這未免也太……”趙溫語氣有些急了,話說到一半,又忍不住用眼角餘光瞥了下後方的穆順:“太輕率了!”

荀攸語氣平靜,不知道是對皇帝、還是對那個人很有信心,只是話到嘴邊,卻是說道:“且先看陛下有什麼說法吧,若是不成,我等再諫拒也不遲。”

看荀攸的神情、語氣,顯然是有所隱瞞了,這讓趙溫極大不悅,想他在此事上對荀攸可以說是互表心跡、立場一致,可最後卻還是在關鍵處不被信任。

雖然荀攸不肯坦誠相待,是很合乎情理的事,但趙溫還是有些不高興,他也不再說話,只向侍立在車旁的奉車郎點頭示意,便徑直登上了屬於自己的車駕。

二人一路無話,來到石渠閣後,侍候在廊下的新任黃門侍郎劉繇便搶先走進去稟告,略一停留,才模模糊糊的隔着門扉聽見皇帝在裡頭的聲音:“宣進吧。”

趙溫一進門便覺氣氛有些詭異,皇帝沒有像往常那樣坐在正座上,而是坐在層層書篋、書架相隔的一處臨窗角落裡。角落裡僅僅擺着一張桌案,此時以皇帝身前的桌案爲中心,四周團團圍坐着六個人,分別是衛將軍王斌、秘書丞朱皓、秘書郎法正、裴潛、司馬懿,此外還有一個陌生的、尚未見過的少年,與法正等人穿着同樣的袍服,端坐末尾。

除了皇帝以外,這六人幾乎都是一臉凝重,像是爭執、論戰到僵持,礙於皇帝的面子故不敢互相拍案了。

皇帝雙手捧着只雙耳雲紋漆碗,小心的呷着裡頭的熱茶。趙溫習慣性的打量着皇帝,只見他穿着件深色的燕居常服,上繡暗色的雲、龍等金線紋飾,華而不豔;頭上束髮冠笄,烏青的頭髮簡單的挽着,插着一支髮簪。年輕的皇帝生得一副好面容,雖然眉目棱角之間仍有些許稚嫩,但無疑已是一位大權在握的合格天子。

皇帝緩緩放下茶碗,低垂的目光往上擡起,他的臉色平淡,只是氣色不太好,趙溫再不敢多看,忙的收回目光,與荀攸稽首跪拜。

“不用拘禮,都起來吧。”皇帝語調平淡,將茶碗放在桌案上,又對坐成一圈的衆人說道:“諸君挪一挪,給趙公、荀君讓個位置。”

這自不需皇帝親自吩咐,自朱皓以下,衆人紛紛主動往旁邊擠了擠,穆順又往皇帝的左右添了兩方席榻,容趙溫與荀攸入席安坐。形成了司空趙溫與衛將軍王斌位居於皇帝左右,侍中荀攸與秘書丞朱皓等人依次下坐的格局。

等做完這一切,穆順便悄然往後退了幾步,將身子藏在層層書篋的陰影之中。無人關注穆順的這個舉動,唯有荀攸在坐定之後,多看了他一眼。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皇帝指了指鋪滿整個桌案的圖卷,輕聲說道:“古來入蜀,有陳倉、褒斜、子午等道,又有駱谷、峪谷等路。陳倉道多山澗河谷,路途綿長,路況險惡,入口離長安也是最遠;褒斜、子午道則多棧道,山道卻是比陳倉要好上些許,與長安的距離尚可;至於駱谷等處,也各有千秋。”

趙溫與荀攸定睛看去,發現案上的那幅圖卷正是由裴潛等人依據趙溫的描述而精心繪製的漢中地形圖,這副地圖與尋常的地圖大爲不同,其一角繪着一個箭頭,旁邊寫着一個‘北’字;其下則是一道橫線,線下寫着一個里程數字。除此之外,圖上的山川也不再僅是平面,而可以從中看出地勢起伏、流水曲直。

倒真如趙溫當初對荀攸所說,‘巴蜀山川城池,盡在眼底’。

荀攸點了點頭,深覺當初趙溫所言不虛,這副圖的精良程度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了,能想出這種製作方法的人……他擡眼看了看秘書郎裴潛,今後定然會有不凡之舉。

比例尺、方位、地勢、傾斜角、曲直,除了沒有經緯線,這副地圖已經具備了後世地形圖所該有的一切特徵,儘管在實地距離上會有很大的誤差,但已經足夠讓人們對着它排兵佈陣了。

皇帝將方纔幾人之間爭執的地方說了出來,原來是法正、司馬懿等人正在就選擇哪一條路南下漢中而爭執不休,司馬懿看中路況一般,距離長安最近的子午道,此路以棧道爲主,中興以來就是朝廷交通巴蜀的官方驛道;只是這個建議被法正所反對,他的理由是張魯在子午道出口築有黃金戍,出兵時又屬春季,雨水一來,山路滑塌,極易遭受損失。

法正嘴上批評司馬懿的想法風險極大,其實自己的主意也很冒險,他的想法是走駱谷,因爲這條路開口離長安相對較近,最主要的是他的路途最短。

“興勢山高峻險阻,只需數千兵馬在此紮寨,任你十萬士兵,於谷中又能奈其如何?”司馬懿往地圖上興勢山的位置點了點,不屑的說道:“你還說我犯險,我看你這纔是找死!”

“蜀中之民,少有經駱谷而出入者,此地根本不如子午、陳倉等道那般受人重視,知者甚少。”法正也有自己的理由,說道:“而駱谷與子午谷一樣,皆多毒蛇、水陸艱險,但其路程卻短於子午道,而且更爲接近南鄭!我料張魯必將兵馬分派至陽平關、黃金戍等地,至於從未有過兵馬行徑的駱谷,定是鮮少佈置,更不用說興勢山這等要隘!”

“你也說過從未有過大軍經途駱谷,可見此路不曾有過大舉開闢,山道險仄,平時走些商旅小民倒還罷了,如何能調派兵馬?”司馬懿不客氣的質問道。

法正毫不猶豫的說道:“只消數千人,先急行南下,只要奪得興勢山,駐好營寨,我等便能化地利爲己用,大軍可在後方徐徐而至。”

“你看,你這不是犯險是什麼?”

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賊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