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

“不妨事。”魯充寬宥道:“我是熟知你本性的,知道你向來不好儒經,只喜好兵書,經常尋訪藏書之家,搜尋兵書殘章對否?”

兵書一直屬於禁書的範疇,朝廷爲了維護統治,禁絕民間私自收藏,違者將處以重罪。只是這幾十年來法令廢弛,朝廷無力管控此事,只得聽之任之,於是有些民間世族多口授抄錄兵法,視爲家學,從不對外傳告。

法正嗜好兵家學說,不爲其父所喜,屢屢阻攔,後來見世道大亂,朝廷頻繁用兵,儒經不足以拯亂世,於是便默許法正在不耽誤家學的前提下,研讀兵書。此時被魯充提起,顯然不是問罪的意思,法正如實道:“是。”

“這就是了,兵書到底屬於禁書之列,民間雖多有流傳,但篇章不全,大族又不肯示之於外。”魯充看向法衍,又看了看法正,心知法正早慧,要想說服他參與承明殿試,首先就得投其所好。

於是他說道:“而朝中秘府藏書,都是遷都時由王司徒從洛陽蘭臺帶來,其中所藏可謂是天下一絕,但凡經文、圖籍、百家之學無不總攬。你若是有心精研,而今所能涉及的到底太過狹窄,倒不如讓你參與五日後的承明殿策試,萬一得選,入侍秘府,宮中藏書皆可披閱,不比你現在四處搜尋兵書殘篇要好?”

法衍在得聞自家在可以舉薦的資格範圍內,早已動了心,如果能讓兒子與皇帝打小一起讀書,結下情誼,那日後名列公卿,自然不在話下。

這實在是一個光耀家門的好機會,並且毫無風險,只需讓兒子法正去考試一場就好。他跟着說道:“你世叔說的確實有理,你也素愛兵書,宮中藏書甚多,不如去試一試。”

見兩位長輩都殷切的看着自己,十六歲的法正又是年輕氣盛、不肯服輸的年紀,也很想去承明殿試一試,順帶看看自己跟別人公卿名門家出來的子弟相比到底如何。

他點頭答道:“既然阿翁有願,兒必不負所托,誓要在承明殿考一個秘書郎回來。”

法衍沒料到兒子如此堅決,怕他萬一未中,心裡落差太大,連忙道:“我自知吾兒聰慧,但凡事還得盡力而爲,盡力而爲!”

魯充在一旁卻突然嘆道:“若吾大兒尚在,就能舉薦他與令郎一起了。”

法衍知道他年過而立,膝下子嗣皆未長大便不幸早夭,如今僅存一子魯芝也不過兩歲。此時見他思念亡子,氣氛漸漸變得悲傷,法衍不願讓友人傷心,故意打趣道:“六百石官員纔可舉薦子弟,你不過四百石官,哪裡敢發大言!”

魯充頓時假作不滿道:“好啊,你歲有六百石,便可瞧不起我了。罷,既如此,那我走便是,不敢登高門大堂!”說罷,便準備起身回去。

法衍連忙拉住他,笑道:“玩笑耳!君又何必當真?”

“我這也是玩笑,君又何必當真?”魯充回頭看着拉着他袖子的法衍,揶揄說道。

氣氛又復變得融洽起來,幾人說了幾句閒話,法正突然想起一事,發問道:“倒是不知承明殿的策試都要考些什麼?”

儒家的《孝經》等書都是漢代傳習百年的官學,皇帝要讀書,自然是要通曉這些官學的子弟伴讀,對此法衍理所當然的說道:“應是與童子郎試經一樣,那些年幼的孩童,無不是要考察通曉儒經的學識,譬如《孝經》、《尚書》等,往日讓你研讀經書,如今當可考校你是否用功了。”

但魯充卻有不同的回答:“除此之外,還有別的。自董卓伏誅以後,陛下幾乎日日都要去石渠閣讀書,勤學好問。我已幫忙打聽到了、其實也不需要刻意打探,這事在宮中人盡皆知;陛下最愛讀的不是經書文學,而是史書。”

“陛下在禁中常言其有‘三鑑’。”

魯充娓娓說道:“‘以銅爲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這是陛下曾說過的話,可謂是精煉無比,內臣無不稱善。是故五日後的承明殿策試,除了必要的經學,定然會論史。經學的題目,是詔諸博士擬定,再由陛下從中挑選合適的;而史書的題目,不出意外,應是陛下親自擬寫。”

法衍驚歎道:“想不到陛下如此重視這次策試,只是陛下的年紀,由他出題……”

話沒說完,法衍立即自覺的閉上了嘴,他這句話有失臣子的本分,居然質疑皇帝學識水平,不夠出題的資格。

魯充裝作沒有聽到法衍剛剛說的話,對法正說道:“陛下年紀雖小,但不可以孩童視之,他憂心天下,認爲讀史可知來者,如果我所料不差,陛下應該會考校你們對某件時事的看法。畢竟你們今後不僅僅是要陪伴陛下讀書,長大以後更是要擔負重任,或爲朝中公卿,或爲地方牧守,只知經典,不知治事,那是斷不可行的。”

這話裡帶有濃濃的告誡與期望,法正聽得心潮澎湃,凜然受教。他只知道如今未央宮裡的哪位小皇帝年幼聰慧,但拘於見識與年齡,他一時卻沒有想到秘書監會有這麼大的前景,寄託了皇帝如此厚望。

漸漸地,他對五日後的承明殿策試充滿了鬥志,恨不得現在就開始策試,儘快通過,好早點見到那位讓他好奇不已的皇帝。

魯充坐了一會兒後便告辭離去,這副場景在長安許多官吏家中不斷上演,皇帝要收伴讀的事情如同長了翅膀一樣,很快就傳遍了三輔諸地。

人們都對承明殿策試這既新奇又有例可循的選拔方式矚目不已,更多人只會想到皇帝要用這個方式挑選自己心儀的陪讀,好在身邊栽培成得力股肱,但只有極少的人從中嗅出了不一樣的味道。

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獨坐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三百六十九章 懷瑾握瑜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