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賊

“大田多稼,既種既戒,既備乃事。”————————【詩經·小雅·大田】

馬日磾等人又羞又愧,那句‘爲天下計,爲萬民計’正是前些日他們懇請皇帝出面祈雨時的託辭,如今卻被皇帝一字不落的還給了他們。

見皇帝將責任推到自己這些宰輔的頭上,意圖藉此發作,侍中、平尚書事楊琦心裡不忿,直起身來,硬聲硬氣的說道:“陛下容稟!臣等自奉詔以來,不敢懈怠,每日督勸各地搜捕蟲卵,數月之間,便燒燬蟲卵三四萬石。倘或真是地方辦事不力,三四月間便將有飛蝗殘境,何至於到七月纔有蝗羣害民?”

太尉董承有意挑撥,故意說道:“楊公,你的意思是陛下說錯了?”

“臣只是不欲見陛下如此武斷,蝗羣一日可飛百里,今日在此,明日覆在彼,如何說是關中蝗?前日鍾繇傳奏,說是涼州飛蝗如雲,風流過境,想來應是西來的蝗羣。”楊琦本是剛介強硬的性子,此時有自謂佔了理,冷眼看了董承一下,全然無懼:“地方不乏良吏,終日爲此奔波,勞苦尤甚,陛下所言,未免太讓人寒心!”

董承沒想到楊琦還真敢說,一時噎住了,待回過神來,又急忙向皇帝稽首伏下身去,打算就此劾奏。

皇帝這時回過神來,知道自己剛纔失言,被楊琦抓住話頭。他一開始本想趁機斥責一番、掌握主動,將這些人近日裡佔着有理、意圖迫使自己服軟的威風氣勢打盡,孰料楊琦心思敏銳,立即執言發難。這個時候皇帝自然不會說自己錯了,他依舊寒着臉,冷笑道:“朝廷要求搜捕蟲卵的詔書難道就只傳給三輔、弘農等郡麼?那雍涼諸州豈非漢土?”

一番話將楊琦有意混淆的概念重又釐清,朝廷下達給地方的詔書確實是發放給司隸、並、雍、涼等州,但由於目前朝廷的重心是放在關中,旱蝗的主要受災地也是在關中,所以楊琦才藉此有意發揮。若說關中各地郡府都盡心竭力,有效遏制住了蝗羣的形成,那麼這次蝗羣的來源地雍州刺史鍾繇豈不是難逃其咎?

楊琦態度軟了下來,開脫道:“年初朝廷南下討伐張魯,兵馬軍資皆經由雍州,上至刺史、下至郡守,無不爲此費心操持,其中有些疏忽也是難免。此外……”他頓了頓,又說道:“蝗羣源自何處,本無跡可尋,既是自西而來,便是從涼州始發,也猶未可知。”

“縱然是效力於前方軍事,這轄內民政的本分職事,竟也可以憑此耽誤了?我記得此番大軍過諸郡,沿途只叨擾了武都、漢陽這兩個雍州郡府吧?”董承忽然笑了一下,像是聽見什麼笑話了一樣。

馬日磾也在一旁皺眉說道:“別的不談,單是這次聽聞雍涼蝗羣飛至,朝廷便另有詔書,責令各地撲滅蝗蟲。如今其勢不減,竟還愈演愈烈,飛到宮裡來了,此事如何也得有個交代。”

還能有什麼交代?

未央宮不比其他地方,政治意義重大,當年孝靈皇帝在溫德殿發現一條青蛇都能引起外間衆說紛紜,何況是這一羣飛蝗入宮?

但皇帝顯然不欲在這個話題上繼續掰扯下去,他岔開了話頭,先提綱挈領,給事情定下基調:“如今當務之急,首在於滅蝗!若是修德便能讓蝗蟲自去,那天下還要治民的大臣做什麼?”

雖然皇帝改了規矩,以後凡遇到災異都不會推卸給臣下,而是一力承受,但這並不代表他樂意會爲了這些瑣事頻繁下罪己詔。

趙溫熟知皇帝心意,又明白皇帝眼下的難處都是由自己而起,於是趕緊接口附和道:“唯!光武皇帝在時,中興之世,仍時有蝗起,可見此非妖異,而是天道自然。故光武皇帝有詔書討除,其言懇切,保民農桑。今不妨出謁者爲捕蝗使者,一如各地督派糧草之侍御史,督促郡府、百姓殺滅蝗蟲。”

“古有討除螟蜮而不盡者,是人不用命而已。”皇帝點頭說道,其實也無怪他心急,督勸地方官員組織滅蝗的詔書他下了不知多少次,遲遲不見有大的成效。雖然滅蝗事務的確艱難,但皇帝已然無法徹底相信地方官員的辦事能力與效率了:“謁者臺多清正之士,此番由此擇選能員,分赴各郡。”

如今謁者臺長官謁者僕射之位空懸已久,遲遲未有任命,其下只有給事謁者趙諮、楊修諸人,相信這一次捕蝗使者的臨時職事,會讓彼等愈加用命,也會使某個人從中脫穎而出。

“黎庶多矇昧無知,我聽說時下有不少偏遠鄉村,事蝗如鬼神,輕易不敢殺傷。每遇蝗,皆跪伏祈禱,任由蝗蟲啃食莊稼。”皇帝漸漸地與趙溫一人一句、極有默契的將話題帶了回來:“此論實在荒謬至極,此番選派捕蝗使分赴下鄉,不但要督勸滅蝗,更要曉諭事理,讓地方百姓禁絕此等淫祠。害蟲斷絕生計,人人得而誅之,豈有供奉起來的道理?”

“陛下睿鑑。”趙溫拱手答道。

捕蝗使者的人選雖然落在謁者臺的頭上,但皇帝總有往新事物裡打上個人烙印的想法,他說:“捕蝗使者要總領一郡全局,其下捕蝗使則不同,他要親赴鄉里,與黎庶一同滅蝗。謁者臺人手不足,姑且只安排到各郡,至於屬下縣鄉,則詔告太學,初平三年入學的太學生若有敢於任事、願意爲國效力者,可自薦於闕下。”

如今距離皇帝重建太學已有快三年的時間了,由於皇帝將學制更改爲五年,所以在初平三年第一批入學的學子仍需要一年多的時間才能參與選官的策試。此時皇帝是見彼等在太學待久了,心裡難免會有些浮躁、或是遠離民間疾苦,所以特意給了這麼一個鍛鍊的機會。

當然,這種苦差事不是所有人都樂意去的,皇帝也只希望能通過這次篩選找出幾個好苗子來,故此有意不提任何的待遇以及福利,在旁人眼中完全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只有真正憂心黎庶、或者有遠見卓識的人才會選擇正確的道路。

趙溫等人知道捕蝗使都只是臨時指派,事無則撤的職務,只要不給品秩,請這些太學生做‘臨時工’也未嘗不可,還能從中彌補巨大的人員缺口,提高統籌調度的效率,於是都沒什麼好說的,一一應了下來。

釐清職權的滅蝗‘專項小組’成立之後,接下來君臣之間要討論的則是如何滅蝗了。

第一章 試騎虎豹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三百六十九章 懷瑾握瑜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五百四十六章 何彼穠矣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着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二百零七章第七十七章 一網打盡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六十九章 私心雜念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