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論菊

但狄仁傑卻又是一解。

本來四件大事,件件是大事,件件是善政,水利又衍生出來一些善政。太子監國多次,一直緘默少言,這一次頗有些象楚莊王,齊景公,無論象誰,都表明太子將是一個很有作爲的帝王。

有作爲,又仁愛,又到了二十多歲。皇帝陛下身體不好,時常生病,連奏摺都需要皇后讀給他聽,甚至索性讓皇后代爲批閱奏摺。不是皇帝年老無用,病情拖着,已經不是剛繼位時的皇上了。不比較罷了,一比較,皇上如何自處?

因此,得要有爭議,有了爭議,這幾件事,看起來就不完美。不完美對太子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

當狄仁傑將箇中原委一說,李威啼笑皆非。

其實這樣做,想得沒有那麼複雜,也不想有爭議的。只是看到楊徐二人之死,心中不快,某種意義,二人是李威的未來準丈人,惱恨父親做得太薄了,反擊一下。

李威又開始關注火藥,黑火藥爆炸時威力很小的,所以稱火藥,一個是火藥,一個是炸藥,這中間有很大的區別。不過黑火藥當作煙花爆竹,倒是可以。想提高威力,配方更要精確,以及更精純的硝石與硫磺。詢問了一下將作監與工部的官員,一個個莫明其妙,但有官員提醒李威,其中硫磺多用作藥方,可以詢問宮中的御醫。

詢問了一下御醫,御醫又說硫磺多用,硝石用得很少,皆是從民用所得,想要純度的硝石不知,只知道士煉丹時,使用了大量的硝石,以及硫磺,甚至都是他們自己所配製。

李威呆了一下,纔想起一件事,火藥豈不正是道士煉丹時所發明的?也不能說發明了火藥,只用來做煙花爆竹的,宋明同樣有許多火藥武器。不過對匠人的輕視,技術進步緩慢,才讓西方人超越。

想到這裡,再次來到大明宮。雖然說李治不重方士,可十分着重道教,只與李世民與李淵不同,李治將佛道二教擺在平等的位置。最好的煉丹道士,還是在皇宮,比如長安城中大明宮的三清殿。建築氣勢宏偉大,也是大明宮中唯一一處從平地起築高臺的建築物,裡面就供養了無數的道士。有的精通“法術”,有的精通道家真義,有的就善長煉丹。

但無論道教還是佛教,總體來說,現在只是滿足人們的一種嚮往,甚至某種意義上,也是教化百姓,並沒有發展到干涉政治的地步,更沒有什麼國師天師,出現在朝堂之上。因此,李威到來,這些道長們都很驚訝。

李威說明來意,幾個道長不敢怠慢,將幾個煉丹的道士請了出來。李威看了看,點了其中一個歲數最大的道長,問了他的名字,回答道號叫清虛。李威這才詢問硝石與硫磺的事。

找對了人,清虛立即做了祥細的解答。

硫磺在醫療上有很多作用,比如鎮咳祛痰,消炎緩瀉。不過無論是煉丹或者醫療,認爲硫磺是金石之藥,與砒霜一理,皆有巨毒。因此,在使用之前,用燒灼的形式伏一下,又叫伏火,使毒性失去或者減低。名醫孫思藐在丹經中也刻意提及此事,用硫磺與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砂罐子裡,掘坑與地平,一段時間後,掘起放在砂鍋裡用木炭炒。李威聽得冷汗涔涔,估計那一個環節沒有做好,否則這一炒絕對會出事。等燒不起焰火了,取入混合物。但這些煉丹家已經知道這三樣東西混合後,會有劇烈的反應,用了一些措施,控制反應速度。

攀談時還讓李威瞭解一段鮮爲人知的歷史,南北朝時候,北齊四面被圍,形式困窘,又失去了火舌的來源,於是宮女想出一個辦法,用柴棒沾上硫磺,放在火刀上劃,可以劃燃,名曰發燭。一度因爲生活艱難,某些后妃們刻意經營發燭,改善生活。因此,提煉硫磺很早就在爲之。只是關中硫磺產量很少,大多數在溫泉與火山口才有,但有。清虛也有一套完善的提煉純淨硫磺的辦法。畢竟想煉好丹,也需要各個材料純淨的。

硝石又叫土硝,產地很廣,並且也知道將土硝,提煉硝酸鉀含量很高的水硝之法。

準確說,黑火藥各項技術,已經成形,離黑火藥出現,只隔着一層窗戶紙。比李威想的還要樂觀,李威這纔開口,說出自己的請求。當然,不能在三清殿試驗,弄不好讓三清殿出現火災,又要招惹口舌。還有,試驗時量不能太大。雖然威力小,可只要量足,炸死人,還不成問題的。又再三警告,不能接近火源等等。

總之,李威心情大好,還饒有興趣地參觀了一下清虛的煉丹過程。又發現了清虛所用的兩個小爐童竟是兩個十三四的少女,長得眉清目秀。不由多看了一眼,心裡在猜測這個牛鼻子,從什麼地方弄來的女童。

兩個小姑娘正在用扇子扇丹爐,讓他看得不好意思,扇子都扇偏了。

……

算是新政,可是冰火兩熱天。

新糧倉反對的人很少,而且就近運糧,節約了大量開支,又讓百姓少了許多徭役,甚至因爲朝廷出了重資,阻止了糧價下滑,愛益的人多,受害的人少。又不是謀利,上下一片贊成之聲。

可是幾個蕃市引起的彈劾比較多了。李威倒是聽到另一種聲音,原來唐朝立國之初,戰爭很多,又因爲突厥強大,西域以及靈武之地,有許多落在突厥人手裡,戰馬一直不足。所以下令禁止販馬。這些年,這條禁令鬆馳,不是經商的百姓都不知道此事。直到這道詔書下達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大型牲畜是禁止私人販賣的。

儒生們十分反對,認爲朝廷是奪利。可百姓都很是贊成,邊塞的胡人將馬牛羊當飯吃,放在中原多好。別的不說,就說長安郊外,多少戶人家合夥養一頭大牲口,都當作了寶貝。馬牛可以用來耕地,騾子與駱駝可以用來拉貨。一旦放開,價格會下跌,也是便民。只可惜北方放牧的是黃牛,江南迫切需要的水牛依然很罕見。

到了海市與出海,老百姓不懂,一個個緘默不語。但大儒們反對的人更多,遠遠超過上次議授幾個商人爵位之事。商人自己表現同樣不是很熱烈,對海外的種種不熟悉,雖然也看到聽到一些胡人與大食人靠絲綢之路與海運賺了許多錢。然而對大海陌生,怕有風險。又是爲新渠籌款的,出的錢少,得不到名額,出的錢多,自己又拿不出。能拿出的又不想謀這個財,居然僵持下來。最主要是看到衆儒羣情激憤,那個所謂的島主,只是虛銜,連一個正式的品階也沒有。朝廷又制訂了許多框架做了限制,讓許多人打退堂鼓了。

詢問的人有,有動向的人卻是很少。

這讓李威感到鬱悶。

秋天又深了一分,風一吹,已經聽到沙沙的落葉聲。

李威正在崇文館,聽大儒們講解經義。策劃是他的,具體執行,不管了。再說,也吵得狠,不大想聽。於是繼續代父親“監國”,甚至有意識嘗試批閱一些奏摺。但也感到自己還是有缺陷,因此,批閱得不多,多是以學習爲目標的。有時候也回到東宮,甚至繼續在崇文館學習經義。

這也是身體慢慢強壯起來,精力好了。換作前年的身體,絕對承受不起。

一個太監走了過來,說道:“殿下,皇后請你去大明宮。”

將李威引到蓬萊山腳下,緊挨着太掖池有一個涼亭。太掖池裡的荷葉全部開始漸漸枯萎,但涼亭東邊卻有許多菊花,開得正是濃烈。武則天就坐在涼亭裡,品着茶,看眼前的秋景。李威走過去,行過禮問道:“不知母后喊兒臣前來何事?”

“本宮好久沒有看到你了,喊你過來陪本宮說說話。”

“兒臣不勝榮幸,”李威答道。

隨便聊了幾句,武則天便詢問起他的幾項新政進展。

經過這麼長時間,老謀深算稱不上,但對政治懂了許多。也看出來了,現在母親權利是在內宮之中,朝堂上的基礎卻是很薄弱。對朝堂的影響是寄附在父親身上,父親不給母親處理政事的權利,母親依然只是一個純粹的皇后。又因爲母親這段時間,做人低調,幾乎朝堂上的所有重臣都將母親遺忘了。

但李威不敢疏忽母親的,小心地將這段時間發生的種種說了出來。

武則天只是聆聽,一直沒有說話。等到李威說完了,才說道:“好久沒有聽到你寫的詩了,這四周菊花皆已金黃,可否爲本宮作一首詩?”

更不明白母親心意,心情又不大好,隨便揀了一首詩吟了出來,道:“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武則天道:“這首詩中略有肅殺之氣。”

不過每人喜歡的花卉皆是不同,這個兒子多半喜歡的是荷花,自己卻是牡丹,又說道:“自從陶淵明一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皆以菊花雅淡。其實本宮不是很贊同,菊綻放在秋天,是他花凋零之時,孤芳自傲,性格潑烈,不能算作雅約。一到了秋天,萬物開始凋零,正是冷肅之季,雖然開得芬芳,更不能說是淡然澹泊。”

不知道母親是隨口而說,或是另有所指,或者對陶淵明沒有好感,李威應了聲:“是。”

“你既然作出這首詩,心情大約不快。其實馭人之道,亦同馭馬,一味軟弱,便是可欺了。”

武則天語氣很柔和,可話音裡分明帶着濃濃的殺戳之氣,話音剛落,四周一片金黃的菊花,都彷彿害怕地低下頭去。

然後又說道:“去吧。”

李威雲裡霧裡,不可能母親喊自己前來,詢問幾項新政進展,其實不問,想母親在大明宮估計都清楚地知道了。又不可能與自己談秋天談菊花。或者另有所指,想不出來。於是到了傍晚時分,來到狄仁傑府上。老奴端上了茶,李威喝了一口,道:“狄卿,今天孤有一事不明,特來請教。”

沒有辦法了,想不明白,只好詢問狄仁傑。

“臣不敢,殿下請說。”

李威將母親傳喚自己的經過說了一遍,狄仁傑皺着眉頭思考了一下道:“皇后昔日馴馬之舉,殿下可聽說過?”

“聽過,”豈只是聽過,這則故事在將來源遠流長。

“皇后與殿下交談時,臣不在場,也不敢妄自揣測,可能皇后想法……是想殿下對言官態度稍作強硬?”狄仁傑擰着眉頭,不大確定地說着。

“對言官強硬?”李威驚訝起來。

言者無罪,比如朱敬則對自己父親發飆,父親雖惱怒,仍然給予獎勵,也就是鼓勵大臣進諫的。確實,某些儒生與言官的進諫與上書,給幾項新政執行,帶來了很大的困惑,甚至打消了商人的積極性。

但不能說言官不好,沒有言官的進諫監督,君王就會自大妄爲,下面的大臣也會欺上瞞下。良性作用遠遠大於負面作用的。對言官的進諫,採取強硬的態度,就是父親,也不敢。

不過又狐疑地問道:“母后是幫助我?”

這一句話外之音,狄仁傑都沒有聽出來,小心地答道:“畢竟事關關中漕運未來,甚至可以爲國家帶來大筆的賦稅,殿下幾項議事,利大於弊。即使是皇后,也不想因爲言官進諫,使幾次新政最終取締。”

也不是很肯定,對言官肯定不能採取強行措施,不讓他們進諫。皇后難道還有其的話外之音?又或者是皇后隨口說說,並沒有其他的意思,可又不大象。因此又猜測道:“或者皇后,不是指言官,只是提醒殿下,做事要果斷一些。”

連狄仁傑都不能肯定,只有一點可以確定,說這句時皇后對太子沒有惡意。

第二天,韋弘機送來了廣通渠圖紙,這是初步的圖紙,正式開挖時,還要作進一步調查考證。李威看了看,再次找到幾位宰相。李敬玄等人看着圖紙商議,忽然李威靈機一動,讓太監將一些言官喊進來。上書反對的人很多,有言官,還有朝野的儒生,儒生沒有辦法了,只好動言官的主意。

幾十名言官一會兒走過來,李威說道:“你們立即去三門峽看一下,看完了回來,寫一份上疏給孤,孤對祖皇帝君是舟,民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民是何民一直不解,你們看過後,回來順便也告訴孤……”

第192章 人爲財死 鳥爲食亡第373章 香車血斾(三)第7章 春歸如過翼(一)第245章 獻藥第156章 李治無語 洛水敘情第321章 鏡裡朱顏都變盡第164章 探(二)第72章 天高海闊第329章 杜鵑枝上殘月第81章 王八之氣(下)第57章 封禪的耳光(上)第298章 算蛟龍(三)第55章 進宮(下)第131章 空還空 懼更懼第70章 公主大婚 上官婉兒(下)第267章 安慰第87章 前夕(五)第46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九)第119章 問琴(下)第74章 興唐於野 潤物無聲(上)第391章 憶往難寐(一)第149章 廢地爲寶 立體養殖(上)第398章 夜寒月白(三)第98章 第二次聲東擊西第143章 英冀鬥雞 老花之死第210章 仁,是吹笛子第167章 探(五)第299章 元不是池中物(一)第72章 沐猴而冠 難得糊塗第435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三)第318章 堪笑一葉飄零(二)第481章 天上人間夢裡(五)第471章 暗滴蛟珠墜(三)第29章 拒絕祥瑞 相約寒食第307章 橫槊題詩(二)第114章 搶刀子(下)第267章 安慰第289章 地下水第88章 獻畫閻相 千里追郎第90章 迴文對句 活捉美女(中)第85章 前夕(二)第314章 方來還有英傑(二)第27章 東郊籍田 一路哭聲第208章 揚威西南的第一戰(上)第268章 人選第317章 堪笑一葉飄零(一)第128章 終南真相 武后相譏第183章 卜者和山 父之福畤(下)第340章 蕃胡菸灰(四)第134章 絕色童姝 毒餅皇后(中)第448章 看往來神仙才子(一)第341章 數十年載(一)第147章 兩聖震怒 對鸝迴歸第211章 渡(上)第10章 一去無跡(一)第366章 長槍縵纓萬里(三)第222章 無厭王妃 悔放玄德第81章 小彩丸 乖兒子第455章 腸斷竹馬兒童(三)第4章 雷霆懿旨 中古絕症第7章 春歸如過翼(一)第448章 看往來神仙才子(一)第28章 曲轅犁出 國老心折第247章 親事(上)第155章 封賞玩味 高梁始重(下)第249章 亮劍第187章 對症下藥 君子以諷第446章 散紅光成綺(二)第33章 時叩窗隔(一)第156章 李治無語 洛水敘情第303章 風雨牢愁無着處第80章 王八之氣(上)第120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中)第207章 妃兒吹笛 甸子指路第337章 蕃胡菸灰(一)第56章 莫愁樂第177章 風輕雲淡 花好月圓第155章 啓航(一)第425章 未怕金吾呵醉(三)第132章 春雷(四)第104章 母親的懷抱(二)第171章 探(九)第108章 神人辦案 狄公瞎想第372章 香車血斾(二)第105章 兵臨城下第145章 定(七)第78章 拒監國 吃豆腐第185章 裴炎擔過 太子離家第342章 數十年載(二)第58章 封禪的耳光(中)第11章 一去無跡(二)第113章 搶刀子(上)第416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三)第259章 大婚(上)第250章 巧匠第128章 東都黃昏(七)第119章 問琴(下)第76章 試驗第271章 江談第115章 暴力繼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