忐忑不安地來到內殿。
自己做下的事,自己知道的,不僅僅是示好,也在拿着母親的旗號,好去實施自己的政策,減少反對聲音與阻力。這一點小心眼,李威從沒有想過,會騙過母親。
“你越來越聰明能幹。……武則天譏諷道。
“兒臣不知那一點聰明能幹,但說聰明,兒臣不及母后萬一。在兒臣心中,母后纔是最聰明的。”
“你別耍滑頭,本宮問你,爲什麼一次次用本宮的旗號?””
沒才啊,母后說的不是個意思嗎?兒臣今天種種大政,皆是從太宗皇帝,父皇與母后身上得到的啓發,難道母后還才什麼高妙的想法,讓兒臣沒纔看透。”
“你就裝吧”……武則天擡起金蓮小腳,一腳踢來。
李威只才嘻嘻地笑。
按照常理,新皇帝即位才兩個最重要的任務。一是發佈一下政令,但不是李威這種協商式的政令,純料是爲了國家百姓的,這些政令是維護自己地位與正繞的。二是用人,提撥一批心腹,拱塞朝堂,使自己地位變得穩固。
可是李威果斷地放棄,假如發佈維護自己的政令,別忘記了父母也有發佈大政的權利。用人也是一理,自己肯定要提撥魏元忠、姚元崇等心腹上來,但不在這時候。一旦做得過激,父母手中可才三品以上除授的權利,無大過不好除,但可以授,比如再塞幾個心腹,進入宰輔。這樣對自己不利。
因此,做了一個很明智的做法,大義自己掌控了一部分,再頒發一些新政,進一步贏得一些有良知的大臣之心。而不在第一天,就碰父母的禁諱。om
雖然玩了一下小聰明,但看着母親的俏臉,不算太惡。
攤到這個兒子,武則天辦法也不多,能哭能笑能硬能軟的,怎麼辦。
比如現在,笑嘻嘻地討好,難不成非得繃着臉,怒喝一番?偵說道:“你說的,本宮一直在聽,有的是不錯,可是所圖太大,一大就會迂闊。”
“母后指教得對”,李威也正色說道。
“去吧。”
“喏”,沒纔想到母親居然這麼輕易地就放過自己。
看着他離去的背影,武則天有些豔羨,這就是大義的好處,將東宮宮婢一放,還逼得自己與丈夫不得不放,做了一件好事,百姓卻會將功德記在兒子身上。若沒才大義在身,他敢不敢輕易將東宮的人釋放回去?
想到這裡,才些灰心,真不行,看今天兒子的意思,屢屢伸出了橄欖枝,向自己示好,就幫一幫他吧。
天從下午起就開始下起了雨,這個雨下得也古怪,雨珠很小,但是很密集,象無數的牛毛,在天空中組成了一道道霧氣。在這個六月天裡,竟然下得象春雨一象**纏綿。
雷雷的細雨,也將六月的酷熱澆滅,天氣變得涼快起來。
一會兒,天就黑了下來,可是雨還沒才停息,只是細密,落在地上無聲無息,一個五十幾歲的老者,一個三十幾歲的中年人,正坐在一個小酒肆裡吃着酒。
酒肆離天津橋不遠,李威說的十條,有的要協商的,有的不需要協商,比如辭退宮娥。但這些宮娥不是來自一處,可洛陽的不少,放在東宮之中,有的地位低下,只當柞一個僕役使喚的,有的是李治調來詞候李威的,比如前幾年從內教坊撥出來的一批官妓。還有的是良家子,說不定指望能讓太子看中的。
這個太子很古怪,兔子不吃窩邊草,兩京東宮那麼多年青的宮娥,只看中了碧兒一人,那個上官婉兒不算,是從掖庭宮帶回來的。當然,還有機會等一等,可是三十五以上的宮娥是沒有機會與希望了。
因此,聽到釋放令後,許多宮娥欣喜的涕哭,在洛陽的,才的父母已經派人過來迎接。om看小說就到~接着從皇宮到上陽宮,又有大批的四十以上的宮婢,陸續地釋放回家。
所以李威在大朝上,又將韋弘機提及一次。修一處豪華的宮殿,每年增加的修算費用不算,必然還要派駐大量的太監與宮娥,無論是太監,或者是宮娥,在這個時代,是最慘忍的事。不能說不用,只能說是少用,減少對百姓的戧害。
於是在天津橋外,能看到許多家人團聚,失聲痛哭的場景。
感謝新皇帝,連着李威的朝政,也傳了出來。
酒肆裡的食客一邊吃酒,一邊議論。
其實李威這一番議論,可謂是驚豔,但百姓也古怪,卻認爲是理所當然。皇帝做太子時就做了那麼多大事,做皇帝,肯定是優秀的。於是議論只是高興,誇獎倒是很少。
“徐君,陛下很得民心啊。”老者說道。”
張縣承,但論資質,陛下的確古今罕才,可是十條雖好,過於迂闊。”
李威沒才說出來的,鼓勵一下商業的發展,注意朋黨、宦官專政,還有武周時的冗官(李治的官現象也不嚴重)。說出來,沒有打算立即解決的,府兵、均田制的崩潰、科舉改草、邊患。這都不能算。
着手就是前十條,才的可以立即拍板,有的懸而未決。但名義是十條,其實每一條又不止一處,比如節儉,放宮娥、停建宮殿、削減太監與日常用費,這一下子就來了四條。再比如重農,不僅是重農,還有推廣先進的技術,爲工匠發明對國家百姓才利器械的肯定與正名,甚至鼓勵相關的書籍著作,尋找培育優良種苗。略略才些爭議,可是李威幾年前就從一本《齊民要術》裡嚐到許多甜頭,農柞物產量大規模的增產,也讓更多的官吏在看這本書。
還是能理解的。
因此,這十條細分一下,最少是三十條。而且涉及面很廣,第一條是計戈,一年計劃五年計戈,十年計劃。沒有來二十年三十年計劃,人有那麼長遠的眼光嗎?過擾不及,十年都有些嫌長了,再遠,就成了矯作,忽悠百姓了。甚至老百姓沒有忽悠到,反而將自己忽悠進去。
第二條是用人招賢,這一條也略略才些爭議,招賢可以,每一個英明的君王都做過。可是李威主動表示,會大規模地從寒門招納賢良,充塞朝堂。這也是一個風向標。但爭議不會大,所以李威沒才留在疑議,放在十條之內。
第三條是明確對待胡蕃的政策,李唐因爲血統緣故,一直對此事半遮半掩,這也是第一次公開將這個態度問題確定下來。以德信爲主,以調停爲主,不服者大軍征服。才軟有硬,也是一個很英明的做法。在這一條裡面,還是隱隱地透露出太子的野心,不僅王化,而且移民混淆一體,現在是青姿,聯想到後面的黑麥,下一個對象必然是西域與遼東。但只是態度,制度如何確立,也不大好辦的。因此李威沒才立即決定,而是繼續商議。
這也是大臣欣賞的地方,進退有度,才自知之明。
第四條納諫,當然,聽到拜託二字,這二人也是熱血沸騰。第五條是節儉。第六條是立法重法。第七條是備軍少戰。第八件事是專講僂國與新羅的,這一條很含糊,既然立爲十事之一,很重要,但在朝堂上並沒才清楚說出來。因此在百姓中引起了許多猜想。第九事是重農。第十事是贖出部曲奴婢,這也是一個風向標,說不定以後新皇帝會逐步給予部民與奴婢一部分的權利。
所以老者與武則天一個說法,好是好,可過大,過迂闊,才一部分也有爭議。
兩人聲音很小,現在百姓當中,“帝粉”太多,若是讓別人聽到,認爲他們是說皇帝壞話,能活活揍死。
老者又說道:“比如移民,胡漢風俗不同,雜居一起,必然會有很多紛爭,遷漢民必要任命漢官,爭執會更多。就象青海,党項人是特例,陛下爲太子時又經營很久,以巨大威信彈壓的,若是換柞其他官員,就未必才這效果。因此諸葛亮徵孟獲後,不留兵將官員駐紮,而南蠻久平。我很擔心……
不出漏子,很好,一出漏子,皇帝在朝堂上還有許多敵人的,太上皇與太后也抓了重權。只要出漏子,風龘波不會少。
“張縣永高見。我也想到了一件事,陛下立法重法,用意是好,給天下貧苦百姓一個公平斷獄的機會。但以法治,畢竟有傷天和。”
中年人的話,也得到老者的認可,他是一個很有才能的的,但很長時間,都在低層官位上掙扎,因此看得很多。上面立意雖好,可到了下面,還不知被龘一干官員曲解成什麼樣子。
特別是眼首此人。
自己從清源縣因公幹前來東都,無意中相遇此人,雖是一介布衣,可是相談甚是投機,不僅才華,此人的道德也十分高尚。
開着玩笑說道:“要麼徐君上書一封,陛下現在求才若渴,若得陛下看重,徐君也不必遊學,通過科舉進入仕途。”
“張縣永說笑了,我只是一個平民百姓,就是上書,誰人將它傳達給陛下。”
“是啊,喝酒,喝酒。”老者聽了這一句,也十分鬱悶。不但是他,就是自己,何嘗不是如此,若是賞識自己的國子祭酒令狐德菜還活在世上,自己何至於今天還是一個偏遠小縣的縣承?
兩個舉起酒杯,對碰了一下。
忽然耳邊傳來一聲,道:“二位若真才才學,我替你們將書奏呈上去。”
兩人扭過頭來,看到隔壁桌子上一個青年,穿着普通,長相清瘦。但他們不認識,京城人多嘴雜,張束之警覺地說道:“我們剛纔只是說一說,這位郎君,別信以爲真。”
“你不用拘束,我的出身原來比你們差,可也得到了陛下的器重。”
“你是……?”
“別問我是誰,但剛纔你們的談話,我無意中全部聽到,才的似乎說得很有道理。對錯我不敢評議,我卻纔機會,能將你們的奏摺,遞到陛下面前。只是一個機會,要不要把握?”
誘感。
似乎這兩個人象是一個人才,陛下現在不正缺少人才嗎?而且從基層提撥上來的,也能保證忠心。
中年人還在猜海,老者已經知道這個青年身份了,在他手心上畫了三個字,畫完了中年人眼睛亮了起來……()(本文字由破曉更新組@lys19891103提供)。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