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錦州保衛戰

餘額不足

此時中軍前軍大陣,便離該處不遠,黃臺極、多爾袞麾下大批將領,都好奇聚在丘陵上,觀看健銳營炮兵們的佈置。

看到朱龍設立的麻袋垛口護牆,黃臺極心中嘆道:“這是典型的活學活用啊,誰說我們滿人不聰明?比着漢人那是一點也不差的。”

不過此時多爾袞,則看着那些龐大的紅夷大炮,眼中充滿渴望與嫉妒,恨不得將這些火炮,全部搶到自己營中去。

不過他也看出了,這些火炮太過沉重,青銅炮還好,那些鐵炮極重,所以都用四輪炮架。發射需要在地上挖開一些坑洞,並且打樁固定,這樣火炮轉動自然非常困難。

不過調角還好,同樣使用螺旋鐵柄,當然,炮手在轉動搖柄時會辛苦一些。

這些炮到了自己手裡,那纔算是物盡其用,到時,自己的分量,在各旗之中也應該是第一了,兩黃旗也要在自己之下。

不提他在沉思中,健銳營那些沉重的火炮,己經拉到丘陵上佈置好。該處高地,一字排開十五門紅衣大炮,三十門大口徑山炮,還有一些火炮佈置在餘處陣地。

至於火箭車等,打三百步或一里,此時發射,卻不是時候;神火飛鴉等大火箭,也要看風向,否則射不過兩裡,小口徑臼炮同樣射程不到兩裡,就暫時沒有佈置。

聽朱龍的安排,這些火炮分爲幾個批次發射,務使炮火源源不斷,幾年的摸索,他們的戰術還是成熟的。

這些火炮,每位都有好多個炮手,觀測手,裝填手,清膛手等一一具備。那些觀測手,盔甲華麗,一看就是勳貴子弟,因爲言語舉止中,都有類似朱龍等人的味道。

紅夷炮傳到中國後,後來傳到韃子之中,韃子認爲紅夷炮觀瞄之術乃軍國秘技,只讓可靠的勳貴子弟習用,所以炮手中,多爲勳貴子弟者,漢軍旗是不能學習和使用的。

炮陣一一布好,餘者健銳營戰士,則列陣炮陣周邊,作爲護衛之用,他們手持魯密銃,身前布着戰車,威風凜凜。還有大羣拉炮的牛羣,馬羣,則聚在丘陵後面,無聊地發着呆。

太陽慢慢升高,陽光照射下來,健銳營的觀測手們,手持千里鏡,還有一種器械,緊張估算敵人的距離。

那種器械,就是矩度,明人稱之爲方器,一種銅質的正方板,板的乙丙與丙丁兩邊,各均分成十二等分。然後從甲點向各分點作一聯機,名之爲度,每度還可依矩度之大小再加細分。

除了諸多刻度,方器下方還吊一墜子,配合千里鏡使用,就可算出敵人距離。

這些觀測手可能緊張了點,又或許技能生疏了點,好半天都沒有推算出明軍寨牆的遠近。

紅夷大炮,其實不可預先裝填彈藥,因爲你不知道目標的距離。而不同的距離,所用的發射火藥不一樣,所以需戰場臨時取用,這很考驗炮手們的精銳與合格度。

看他們樣子,多爾袞卻是心中不屑,這麼簡單的東西,還要算個老半天,還好不是雙方對戰,否則這些炮手不知死多少次了,這些東西還是讓漢人學好了,他們滿人只要統治漢人就行了。

不過再看看別人,便是黃臺極,都在耐心等待,絲毫沒有不悅神情。

在韃子朝,對炮營的炮手們,不論文官武將,都保持着極大的尊敬,認爲他們很神秘,便如當時百姓對文人的尊重一樣,因爲不普及,因爲未知,所以神秘。

健銳營的觀測手們爭議一陣,終於確定下來,觀測官喝道:“明軍寨牆,距離七百二十步!”

立時此起彼落的聲音響起:“距離七百二十步!”

“銃高五分四度!”

炮手們又使用圓器,也就是銃規,在弧上讀出炮管的仰角。

立時有較正手,拼命轉動每炮後的螺旋鐵柄,調整起炮管仰度來。

“距離七百二十步,銃高五分四度,用藥四斤八兩。”

健銳營炮手們大聲吼叫,讓營中沒什麼地位的裝填手快速裝藥裝彈,看得一干文官武將也緊張起來。

一片吼聲中,各彈藥手快速從彈藥車中取出發射藥包,一一放入炮膛之中。都是棉布整裝,上面注有編號,用量多少,介到看編號取用便是。

裝填手使用粗大的通條,將發射藥包用力推入膛內,又有傢伙使用尖利的鐵錐,從火門刺入,刺破內中的藥包。又有傢伙在火門上插上用紙加火藥做的引線。

這種引線,若預裝日久必結,線眼生澀,若倒上散裝的引藥,起了大風,又容易被風吹走,真是兩難。

最後各個裝填手們,抱着沉重的炮彈,使勁推入各炮炮膛之內。

各門火炮準備完畢,健銳營炮營準備完畢。

陽光照耀下,健銳營門門火炮閃閃發亮,對着東山的明軍陣地。

而在他們身後,攻山大軍列陣丘陵曠野,天地一片肅然!

清軍的動靜,不論東山下的皇太極,或是新安嶺與東山的明軍,都在鄭重關注着清軍的下一步動向。

黃臺極是個聰明人,此時此刻,他把手中的權利已經交出去了,他很明智,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帥才,指揮不了幾十萬大軍,所以,一切都拜託給了範文昌。

新安嶺的山頂,聳立着一個高大的空心敵臺,圍繞空心敵臺周邊,是密密的清軍營寨,壕溝深牆山上飄揚的,也盡是藍色,或是藍色外鑲紅邊的旗幟

敵臺上,兩杆巨大的織金龍纛豎立,龍纛下面,分別站立八旗滿洲鑲藍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正藍旗旗主,肅親王豪格特別豪格的織金龍纛,爲王子樣的三尖龍纛,三棱火炎銀頂式,華麗非常。

可是,這旗之中,卻是人人身上都有着一塊白布,就是大旗之上也是一塊白布,這是在爲豪格披麻戴孝,畢竟豪格是正藍旗旗主,此戰也要決出這正藍旗的旗主之位。

身後,還各立着旗中的參將、都統、巴牙喇纛章京,盡掌旗中最精銳的巴牙喇兵,掌管看護龍纛大旗又有大批旗中的梅勒章京,甲喇額真等官將肅立,都隨着中軍,往明軍陣地眺望。

在這敵臺的四周,還佈滿二旗精悍的巴牙喇兵戰士,各人一色明盔明甲,精良的甲葉外露,皆是厚實非常前後胸口有巨大的護心銅鏡,後背上,插着耀眼的紅纓火炎邊旗

這些戰士個個高大粗壯,手上提着的,也都是沉重武器,不是重劍,就是大錘,或是長柄挑刀身上的背的弓箭,盡是數石的強弓,數十步外,可透重甲

他們警惕侍立着,雖披着厚實沉重的盔甲,炎熱的天氣下,也是站立自己位置一動不動

濟爾哈朗目前是兩旗之主,當然正藍旗是暫代的,他也有着皇太極賞下的千里鏡,千里鏡中,可以清楚看到,明軍的炮營,即將對東山的守軍展開轟擊

收回千里鏡,濟爾哈朗不悅道:“禮親王你爲何阻止我率勇士出擊?你看看明軍的軍陣。”

他指着山下遠處左上位的明軍大陣怒聲說道:“若率數千大清鐵騎,從他們的後面,側面攻擊定可讓明軍大亂,攻下那處陣地,到時也可以算是一件大大的功勞。”

他憤怒的都不願意稱呼代善爲兄長了,畢竟這一戰關係着他是否能成爲正藍旗旗主的位置。

代善苦口婆心勸道:“肅親王,祖大壽用兵謹慎不會不考慮到這一點,你看看他們右側,至少有近萬人守護,而且我軍一旦上前和他們交戰,那麼想要拔除這個陣地,那是至少要兩天以上,我們如今要的是速戰速決,只要東山拿下,這處軍隊,自然而然的就要被拿下,現在遠不到時候。”

濟爾哈朗冷哼道:“不到時候?那要是明軍來了援軍怎麼辦?久攻東山不下怎麼辦?到時,我們現在佔領的地方,豈不是還要乖乖的讓出。”

代善還是搖頭說道:“援軍,哪有那麼容易?我們只要等着那些漢軍旗把東山拿下,到時我們順勢追擊,只要把錦州拿下,目前的這點點功勞算不得什麼?”

任濟爾哈朗怎麼說,代善只是謹慎頑固,濟爾哈朗心中惱怒,卻沒有辦法,代善是被派來的監軍,他的正紅旗沒來多少軍隊,所以也不擔心有什麼損失,而且他也不需要有多少功勞,也不敢要多少功勞。

努爾哈赤死後,本來應該是他接位的,可是代善卻把位置讓給了黃臺極,這也是因爲黃臺極的本事比他大,還有就是努爾哈赤的遺詔是把位置傳給多爾袞,讓他們幾兄弟輔佐,可是幾個人都不願意這麼做。

可是,他們之中誰上位也是一個難事,倒是讓黃臺極說動了代善,給了他一個鐵帽子王的位置。

有着幾個兄弟支持的黃臺極就登上了位置,但是,對着幾個兄弟還是防範得很的,可是又不得不用,所以,黃臺極就沒有斬草除根,多爾袞和多鐸都活了下來,還成爲了正白旗和鑲白旗的旗主。

代善也是一個聰明人,既然不做皇帝,那麼他也就老老實實的配合黃臺極,基本上也是什麼功勞都不搶佔,任憑別人怎麼說!

第123章 稱王第25章 安排第37章 選官第37章 輕薄第99章 李自成第53章 戰爭準備(3)第140章 行軍中第29章 刺殺(1)第39章 逃跑第142章 四渡黃河出奇兵第131章 宜昌軍事調整第151章 堂堂正正的戰第18章 問案第53章 戰爭準備(2)第6章 殺人第129章 投名狀第50章 板甲第2章 查案第4章 劍門保衛戰(4)第5章 戰前準備第140章 行軍中第132章 背後陰謀第116章 姐姐妹妹第87章 夜戰第2章 查案第1章 通緝第67章 水泥第54章 山歌第124章 對策第3章 釋放人質第7章 新案第123章 稱王第11章 武功第8章 初站小勝第54章 戰爭準備(4)第104章 破城第83章 兩個女人第83章 兩個女人第7章 錦州保衛戰第7章 斬馬腿第14章 善後第35章 後續第132章 磨刀霍霍向豬羊第38章 選官(2)第61章 新兵第111章 卞賽第69章 洞房花燭夜第110章 陰謀第21章 陰謀乍現第10章 疑惑 秘密第66章 十面埋伏(4)第9章 錦州保衛戰第107章 奢華第120章 吳梅村第6章 劍門保衛戰(完)第107章 奢華第77章 久別勝新婚第138章 日行百里第129章 內訌(下)第36章 談話第65章 行軍第17章 變化第126章 劫匪第45章 最長的一天(1)第99章 李自成第15章 新官再上任第54章 山歌第124章 對策第9章 錦州保衛戰第54章 戰爭準備(4)第44章 升官第39章 逃跑第93章 堂妹第3章 劍門保衛戰(3)第2章 劍門保衛戰(2)第63章 十面埋伏(1)第67章 十面埋伏(5)第28章 悔過(3)第39章 選官(3)第33章 刺殺第76章 論羣雄第68章 十面埋伏(6)第89章 科學院與戰爭(2)第86章 豬隊友第130章 定策第57章 奪權(2)第77章 女人第1章 戰潮暗涌第77章 女人第59章 戰火洶涌(2)第110章 不認罪第137章 秦良玉(3)第10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第44章 升官第112章 玉京第66章 監獄巡視第128章 文武不和第96章 認捐第40章 配合第94章 閨房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