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烈之士朱暉
義烈,就是爲人忠義,性情剛烈。東漢前期,出現了許多義烈之人,朱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後漢書》記載,朱暉是南陽宛縣人。朱家世代重視禮教,門風良好,在當地很有名聲。朱暉的父親死得早,朱暉年齡不大,就撐起家庭門面,孝敬母親,和睦鄉鄰,很有骨氣,人們都誇讚他。
在天下大亂的時候,有一次,朱暉與外婆的家人去宛城,路上遇到一夥起義軍,《後漢書》稱之爲盜賊。盜賊們手持利刃,氣勢洶洶,掠奪了他們的財物,又見婦女們穿的衣服鮮豔,喝令她們把衣服脫下來。同行的兄弟和賓客們,全都嚇得趴在地下,渾身顫抖,一句話也不敢說。
朱暉當時只有十三歲,卻毫不畏懼,拔劍上前,厲聲斥責:“光天化日,掠人衣服,大失禮儀。財物可以拿走,衣服不能脫下。否則,今天就是我朱暉的死日。”
盜賊們見他乳臭未乾,卻義正辭嚴,頗有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便笑着說:“孩子,把刀收起來吧。”於是,盜賊們捨棄他們走了。
朱暉的父親朱岑,與劉秀是太學時的同學,交情深厚。劉秀稱帝以後,四處尋找朱岑,想請他入朝做官,得知朱岑已死,就把他的兒子朱暉召進宮來,封爲郎官,後又送他到太學學習。如果是一般人,有這樣的關係,肯定會攀附依靠,朱暉卻不會這些,他行爲矜持嚴厲,進止必守禮節,人們都稱讚他品德高尚。
漢明帝時期,明帝的舅舅陰就仰慕朱暉的名聲,親自前去問候,朱暉看不上陰就的爲人,不願意與他交往,避而不見。陰就又派家臣,給朱暉送去禮物,朱暉堅辭不受。陰就嘆息說:“真是義烈之士!”
當時輔政的東平王劉蒼,也很器重朱暉,朱暉敬重劉蒼,倒願意與他交往。大年初一這天,劉蒼和諸大臣入朝祝賀,按照慣例,少府應當爲大臣們提供玉石作爲賀禮,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玉石遲遲沒有送到。
這個時候,皇帝召見的時間快要到了,劉蒼急得直搓手。朱暉見陰就的主簿手裡,拿着一塊玉石,就一把奪了過來,交給了劉蒼,幫劉蒼解了圍。
主簿沒想到朱暉如此大膽,竟敢搶奪侯爺的東西,怒氣衝衝地報告了陰就。陰就苦笑着說:“朱暉是義士,不要再向他索要了。”
漢明帝聽說了此事,連連稱讚朱暉的勇氣,任命他做了衛士令,負責皇宮宿衛。後來,又提拔朱暉擔任了臨淮太守。
東漢名臣張堪,與朱暉是同鄉。朱暉還是太學生的時候,張堪就認識他,對他的品行很讚賞,曾經握着他的手說:“我死了以後,想把妻子兒女託付給您,請您照顧他們。”
當時,張堪年齡比朱暉大許多,又是朝廷重臣,而朱暉只是一名年輕的太學生,所以,朱暉沒敢應諾。從此之後,兩人也沒有再見面。
若干年以後,張堪去世了。張堪爲官十分清廉,家中沒有積蓄,妻子兒女的生活遇到了困難。朱暉聞訊後,立即趕去,慷慨解囊,幫助他們度過了難關,以後又年復一年地資助和照顧他們。朱暉與張堪的交往,形成了歷史上一個著名成語,叫“情同朱張”,被人們傳爲美談。
朱暉的兒子感到奇怪,問父親:“您與張堪並無來往,爲何對他的家人如此關心呢?”朱暉說:“當初張堪把家人託付給我,我雖然沒有答應,但心裡感激他對我的信任,已經銘記在心了。張堪身居高位的時候,自然不需要我的幫助,如今他的家人有了困難,我豈能袖手旁觀?”
朱暉又告誡兒子說:“做人,就應該注重道義。”朱暉的兒子,後來步入仕途,也是一位備受人們稱讚的好官。
朱暉有一個朋友早逝,留下了遺腹子陳友。朱暉自願承擔起養育陳友的責任,供他讀書,把他培養成才。南陽太守想提攜朱暉的兒子到府中任職,朱暉沒管兒子,而是把陳友送去。陳友不負衆望,勤奮努力,也成爲一名好官。
朱暉不僅對朋友重情重義,對普通百姓的疾苦,也是十分關心。他重義輕財,樂善好施,經常拿出錢財,救濟窮人。有一年,南陽發生大災荒,餓死了不少人。朱暉心中焦急,他把家產全部捐獻出來,全都分給了窮苦百姓。
漢章帝久聞朱暉的義烈之名,十分欣賞,提拔他入朝擔任尚書僕射,協助尚書令掌管尚書檯。東漢時期的尚書檯,是個決策機構和行政機構,位置相當重要。這個時候,朱暉已經八十歲了,仍然兢兢業業,不辭勞苦,而且性格依舊剛烈。時間不長,朱暉就和漢章帝幹上了。
當時,朝廷財政出現困難,有官員建議,恢復漢武帝時期的“均輸法”,就是由政府壟斷經營鹽、鐵等大宗商品。漢章帝很感興趣,認爲這是解決眼下財政困難的好辦法。朱暉卻堅決反對,認爲這是與民爭利,飲鴆止渴。可是,漢章帝實在不願意放棄這一生財之道,乾脆直接頒發詔書,要施行“均輸法”。
按照常規,皇帝下了令,臣子們自然要奉詔執行。因此,尚書們都表示服從,但唯有朱暉不幹,他單獨一人上書,說這樣做,必定會鬧得百姓怨恨,官吏腐敗,於國家不利,不是明君所爲。
漢章帝看到奏章,生氣了,因爲朱暉年老,不忍心責備他一人,便頒發詔書,嚴厲責備尚書檯。按照朝廷規矩,遭到皇帝斥責,官員應該主動請罪。於是,朱暉帶領尚書們,自動坐牢去了。尚書們受到連累,心裡都埋怨朱暉。
到了第三天,漢章帝氣消了,也想通了,下令放朱暉等人出來,並承認“均輸法”的詔書下得不對。尚書們都鬆了一口氣,各自辦公去了。可是,朱暉心裡的氣還沒有消,他噘着嘴,生悶氣,不肯多說一句話,也不辦公,以示抗議。
尚書令親自去勸他,朱暉硬梆梆地說:“如果阿從皇上的意思,就違背了臣子之義,我朱暉不幹這種違心的事。我都八十歲了,還怕什麼,只等着受死。”說完,朱暉就閉上嘴,再也不說話了。
朱暉的態度,讓尚書們剛放鬆的心,又揪了起來,他們害怕皇帝再次生氣,可能又會遷怒於整個尚書檯。怎麼辦呢?尚書們一嘀咕,便集體給漢章帝上了一道奏書,彈劾朱暉,說他抗旨不遵。尚書們這是爲了自保,皇帝如果再發怒,那就與他們沒關係了,由朱暉一人頂着吧。
沒有想到的是,漢章帝看了彈劾書,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被朱暉的剛直不阿所打動,他馬上派人,去慰問朱暉,讓御醫給他看病,賞給朱暉錢財衣物,還特意關照御膳房,每天做些好吃的給朱暉送去。
朱暉性情剛直,但並非不通情理,皇帝都做到這份上了,他也只能是表示謝罪,然後繼續辦公了。但施行“均輸法”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更沒有想到的是,不久,漢章帝提拔朱暉當了尚書令,由副職升爲正職了。漢章帝不愧是賢明之君,他十分清楚,在朱暉的心裡,裝的是整個國家,唯獨沒有他自己,這樣的大忠臣,正是他最需要的。
朱暉當了尚書令,那些彈劾過朱暉的尚書們,一個個全都傻了眼,十分尷尬。但朱暉是個正派人,根本不與他們計較,更不會打擊報復,給他們小鞋穿,而是繼續與他們公正相處。
朱暉一直活到漢和帝時期,才壽終正寢。《後漢書》沒有記載他的出生年月,不知道他享年多少,應該是相當高壽的。
朱暉受到後人的高度評價,讚譽他是奉行仁義禮智信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