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關中幾乎夭折
公元617年7月,李淵挑選了三萬精兵強將,開始向關中進軍。李淵兵指長安,不是說要去創立自己的基業,而是打着一個漂亮的幌子,他要去擁戴楊侑當皇帝。
楊侑,是隋煬帝的孫子,被封爲代王,當時十四歲。隋煬帝南逃時,留下楊侑鎮守長安。楊侑自幼聰明,氣度非凡,但畢竟年齡太小,城中兵馬又不多,無法有所作爲。面對關中各地起義烽火,楊侑躲在長安孤城內,唉聲嘆氣,一籌莫展,只能祈求蒼天保佑。
楊侑聽說李淵兵進關中,揚言要扶立自己當皇帝,不由地大吃一驚。楊侑雖然年少,卻並不幼稚,他心裡很清楚,李淵前來,決不是爲了擁戴他,而是會要了他的小命。當時,多數起義軍都去圍攻洛陽,長安城暫時比較平穩,可是,如果李淵來了,關中地區必然會更換主人。
楊侑趕緊調兵遣將,派宋老生率兩萬人馬,去守山西霍州;派屈突通帶三萬精兵,據守山西永濟一帶。宋老生和屈突通都是隋朝名將,一生征戰,屢立戰功。楊侑希望這兩位將軍,能夠把李淵阻擋在關中地區之外。
李淵起兵時,傳檄各郡縣,大多數郡縣表示服從,只有山西汾陽郡丞高德儒拒不聽命。高德儒當過隋煬帝的親衛校尉,對隋煬帝十分忠心。汾陽擋在李淵進兵關中的路上,李淵必須首先拔掉它。
李淵命李建成爲主、李世民爲副,帶領一支部隊,去攻佔汾陽,打通進兵道路。這是李淵起兵的第一戰,兄弟倆都是血氣方剛,摩拳擦掌,他倆同心協力,只用九天時間,就攻克汾陽,殺了高德儒。李淵聞報,十分高興,說:“我有倆兒,足可以縱橫天下了。”
李淵率軍南下,進兵神速,不到十天,就逼近霍州。不料,此時正是雨季,大雨如注,連下十多天不停,無法行軍打仗。將士們泡在泥水裡,疲憊不堪。糧食快要吃完了,李淵派人回太原催運軍糧。就在李淵軍隊陷入困境的時候,又有一個驚人消息傳來,說突厥與劉武周聯合起來,要攻打太原。李淵大驚,急忙召集衆將商議。
《舊唐書》和《新唐書》記載說,當時有兩種意見:一是回師太原;二是繼續進兵。兩種意見各有各的道理,爭論得相當激烈,李淵面臨着兩難的選擇。
裴寂堅決主張回師太原。他說:“目前我軍陷入困境,將士疲憊,霍州有強敵據守,繼續進兵前景難測;太原是我們的大本營,如果有失,我軍將陷入進退兩難、腹背受敵的境地。因此,不如暫回太原,等到時機成熟,再出兵不遲。這是最穩妥的辦法”。
李世民堅決主張繼續進兵。他說:“突厥攻擊太原,只是傳言,並沒有元吉的公文。關中是成就大業之地,進可攻,退可守,目前空虛,正是趁虛而入的好機會,如果遲緩,被別人捷足先登,後悔就來不及了。何況我們興正義之師,遇到困難就退縮,還能幹成大事嗎?”
李淵面色凝重,心裡在反覆掂量,他是個謹慎穩重之人,最終採納了裴寂的意見,下令回師,並令先頭部隊即刻出發。李淵這次出兵,眼看就要夭折了。
李世民不甘心,想再去勸說父親,可天色已晚,李淵回帳休息了。侍衛擋住李世民,不讓他進帳。李世民站在帳外,不肯離去。他想想大業初創,就要半途而廢,心中傷悲,不由地嚎啕大哭起來。李淵聽見兒子嚎哭,便把他叫進來,問他緣故。
李世民哭泣着說:“我軍剛剛起事,憑得是仁義和士氣,如果就此退軍,半途而廢,必然會導致軍心渙散。到那時,敵軍乘勢從後面追殺,不僅大業不成,而且會死無葬身之地,所以感到悲傷。”
李淵見兒子進兵的意志如此堅強,受了感動,醒悟過來,取消了撤軍的命令,並讓李世民連夜把先頭部隊追回。
到了八月一日,雨過天晴,將士們處境轉好。這時,從太原運來的大批軍糧也到了,並報告太原平安無事,原來是個假消息。李淵長出了一口氣,將士們也歡欣鼓舞。李淵下令進兵,一舉攻佔霍州,殺了宋老生,然後沿汾水南下,佔臨汾,克絳郡,一路所向披靡,高奏凱歌,很快逼近關中地區。
兩唐書的這段記載,表現了李世民的遠見卓識和堅強意志,是他力挽狂瀾,挽救了面臨夭折的大唐帝業。李世民的頭上,又多了一道耀眼的光環。
不過,《大唐創業起居注》的記載,與兩唐書卻有出入。在李淵召集衆將商議的時候,李世民確實堅持繼續進兵的主張,但並沒有嚎哭之事。而且,長子李建成也是堅決主張進兵的,兄弟倆意見完全一致。可是,兩唐書只記載了李世民,而不提李建成。
李淵大軍逼近關中,抵達永濟。據守永濟的屈突通,是久經沙場的老將,經驗豐富,已經六十多歲了。屈突通憑堅據守,並不出戰,李淵多次攻城,不能奏效。於是,李淵兵分兩路,一路由李建成帶領,留下來繼續圍攻永濟,牽制屈突通;另一路由李世民爲先鋒,李淵親率大軍隨後,直奔長安城。
屈突通仍然堅守不出,後來聽說長安被圍,不得已率兵救援,卻被劉文靜率軍擊敗。屈突通無奈之下投降了唐朝,成爲李世民手下一員得力大將,在中原大戰時屢建功勞,並參加玄武門事變,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淵率大軍渡過黃河,直撲長安。李淵軍隊紀律嚴明,嚴禁騷擾百姓,又打下永豐倉,開倉賑糧,深受百姓擁護。老百姓扶老攜幼,夾道歡迎,紛紛獻上酒肉食物。青壯年踊躍參軍,每天都達數千人。關中地區的各路起義軍,聞知李淵威名,爭先恐後前來歸附。李淵的隊伍,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壯大,等到兵臨長安的時候,已經擴大到二十萬人了。
李淵看着這勃勃生機的局面,高興地合不攏嘴。讓李淵沒有想到而且喜出望外的是,他的寶貝女兒平陽公主,也率領着七萬多人的軍隊,正在長安城外迎接他呢。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