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

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

這種捧殺式的政治隱喻之外,劉鈺對於這場儒學爭論的態度,則是完全的置身事外。

一來他水平有限,根本沒資格摻和這件事。

二來就算他有,他也不敢。

大順皇權,不允許有個位極人臣的人,有“道統”。

因爲大順皇權怕三樣東西。

造反的李自成。

解經的王莽。

軍權的趙匡胤。

而劉鈺本身對儒學的理解就遠遠不足,水平極低。

他把希望寄託在經濟基礎的改變之下,有大儒站出來解經。

至於他自己,則是用很標準的解構法。

拆掉儒學的體系,或者說他本來不懂儒學的體系。

尋章摘句。

斷章取義。

拿出來一句話,來做政策的合法性解讀。

至於說儒學道統、學派、孔孟、宋儒這些東西,他是“他們的話對我有利的,我就拿來用”。

屬於是把一個完整的、成體系的儒學,搞成了“名人名言”了。

故而關於孟子的爭論,他基本上是站在認爲孔孟一家的角度去解讀的。

比如,土地稅改革問題。

反對他改革的人,認爲劉鈺搞的稅率過高了,一點不仁義。算下來,其實平均稅率接近10%了。相對於前朝的三十稅一,這簡直是暴政啊。

而劉鈺就引用了孟子的名人名言。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萬室之國,一人陶,則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穀不生,惟黍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爲國,況無君子乎?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於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劉鈺就直接搬出來孟子說事。

說三十稅一,是標準的夷狄做派,是夷狄那種幾乎不會行政管理、沒有完整管制、中央政府幾乎不管民生官僚的夷狄風氣。

夷狄,五穀不生,沒有城郭要營造、沒有宮室要維護、沒有宗廟要祭祀。也沒有百官、有司。

對地方几乎是不管不問的狀態,有了災荒也不救濟、出了問題也不管理,所以才能取二十稅一。

所以,孟子說,稅率過低的,就可以算作夷狄了。只是夷狄的程度是深還是淺的區別。

顧炎武說:元入中國,定天下田稅,上田每畝稅三升,中田二升半,下田二升,水田五升。

難道,蒙元不是夷狄嗎?所以,低稅率,就是夷狄的陋習。

因爲夷狄根本不懂得如何有效地管理一個國家,不知道政府要管理基層,不知道要撫卹民衆,不知道要修繕黃河,不知道要賑濟百姓,不知道要有一整套的行政體系來保證國家的正常運轉。

值此大爭之世,西洋人若英圭黎人,已經跳出了夷狄的範疇,稅率基本在國民生產總值的14%,甚至於在土地稅上,更是收入一磅而稅四先令,行五一稅;法蘭西國只能把稅收到國民生產總值的7%,所以法蘭西國人口數倍土地數倍卻不能佔據全面的上風。

本朝如果不想做夷狄,就要加稅。

朝廷有錢,才能夠修繕水利、賑濟災荒、保養軍隊、平衡財富、開辦學校、保護小民。

只有把稅收上來,才能擺脫蒙元以來,所殘留的夷狄惡習。

難道孟子的話,是沒有道理的嗎?

按照十億畝土地來算,按照每畝土地的收穫在200斤算,朝廷如果想要擺脫夷狄的惡習,土地上的財政收入要達到200億斤,也就是大約1億兩白銀,才能算作真正擺脫了夷狄的惡習。

現在只能收入這麼點錢,既不能管控基層,又不能撫育百姓,更不能廣建學校發展教育,還不能給予鰥寡孤獨一些財政補貼,這不是夷狄風氣的殘餘又是什麼呢?

劉鈺也沒從什麼朝廷收不上稅、基層只能搞攤派、士紳避稅之類的角度去論證。

而是直接擡出來了孟子的話,就說三十稅一就是夷狄習氣,低稅率放棄基層管控讓基層半自治的做法,就是蒙元殘餘。

他這種“對我有利我就引用之,而不論其體系”的做法,也使得這場“如皋之會”十分難搞。

要不要收稅、收多少稅、怎麼維繫一個朝廷運轉、怎麼搞地區平衡,本來是一個科學問題。

結果弄成什麼了?

弄成了讀經。

經說,要十一稅,不能二十稅一,於是十一稅是好的。

但也不能說這種做法完全不好,針對稅率問題引發的爭論,也確實引導了一些大儒去思考,收稅、治國、基層管控、朝廷的責任和義務等問題。

偏偏,這裡面又確實繞不開孟子。

政府行善政,就是仁政。

而在絕對皇權的基礎下,行善政的基礎又是什麼?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所以要修心。

而修心之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由上位者的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這就算是仁政的基礎了。

這也就是心性派壯大的緣故,不然,怎麼約束讓朝廷行善政呢?

這個,倒不是說孟子學說在這次變革中真正繞不開的地方,這玩意兒用處不能說沒有,但實際上就現實來看,頗爲有限。

一堆學了一輩子儒學、修了一輩子心的士紳,也沒見得真就自發行善了。

真正說繞不開的地方,在於孟子說的一些具體的實例。

比如這番話: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爲司徒,教以人倫……

這番話的本源,是反對農家的絕對平均主義,反對農家的小生產者公平交換理論的。

但因爲時代變遷,後世的重點,都放在了後面的“人與禽獸”的區別。

不過,如果想要解歪經,也不是不可以,甚至非常簡單。

即,孟子說的從大禹、到后稷,再到契的過程,是否可以理解爲是有“先後順序”的?

或者說,是有主次順序的?

治水,也就是人民的生命權、安全保障、生存保障是最優先的。

然後,纔去搞生產。

然後再去搞人倫教化?

如果有主次順序,或者先後順序,那麼是否可以說,現在劉鈺搞的工商業發展、鹽政改革、土地政策,發展生產力,在儒學概念中,也是有巨大意義的。

或者換另一個角度,孟子這番話,是否可以理解爲,政府必須要承擔諸如治水、保護人民、發展生產、教化百姓等等義務?

如果要承擔的話,錢從哪來?是不是要收稅?是不是要改革?是不是要加強朝廷的財政收入?

總之,把這些話都拆開的話,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的。

當然,要想融合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解決孔孟爭端、儒學流派等等問題,並且再從新角度解讀這些聖人之言,那就是大儒要做的事了。

劉鈺肯定是沒這個本事的。

但他這種解經的角度,還真就確實得到了一些大儒的支持,也真的是順着劉鈺預想的角度,來理解劉鈺所進行的諸多改革。

甚至,人還不少。

但是……

但是,從惟新元年持續到惟新五年的江蘇改革中,最開始支持劉鈺的做法、甚至接近劉鈺解經角度的一些大儒,終於還是和劉鈺發生了分歧。

惟新元年改革之初,解決了廢鹽墾荒的基本規則之後,劉鈺邀請了一些大儒前往海州曬鹽工廠進行參觀。

這些本來就傾向於劉鈺改革的大儒們,很是支持,也很高興。

覺得這樣的好處確實很多。

朝廷可以控制鹽稅,這就可以有更多的錢賑災、治水等等。

而且,成本降低,商人得利、朝廷亦得利的同時,還能把成本降下來,這確實是有利於百姓。最起碼,百姓吃鹽比以前便宜了。

然而,伴隨着改革的深入,問題終於還是爆發了。

惟新三年初,淮安、揚州的大約兩萬鹽工,爆發了反抗朝廷更改鹽產區的集會,或者叫起義。

伴隨着鹽產區的改變、鹽業物流中心的改變,以及過於劇烈的改革速度,那邊也確實無法安置容納這麼多的原本以鹽爲業的鹽工。

這次起義,得到了普遍的同情,尤其是揚州、淮安本地人的同情和支持。

因爲不只是他們,其實變革過程中,整個淮安、揚州的日子,都不好過。

而且因爲變革的過於劇烈,揚州和淮安,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急速衰落。

運河加淮南鹽,就是揚州和淮安的根。

劉鈺把根直接刨了。

這麼說吧,連揚州城的妓,都反對劉鈺。甚至出了至少不下於四十部羞辱劉鈺的戲劇。

鹽工爲主體的起事,得到了揚州的普遍同情和支持,還給予了大量的資助。一些儒生甚至也投身到起事之中。

這些人起義的口號,也不是造反,而是反奸臣。直奔海州,要毀滅海州的曬鹽廠,給揚州、淮安的百萬百姓,留一條活路。

然後……被劉鈺這個劊子手,殘酷地鎮壓了。

打死了七百餘人,四千人被判處流放到南洋種植園、鯨海、錫蘭等地。剩下的人,給了點活路,讓他們去松江府那邊做工,但房子什麼的全都沒了,去那邊即便還做一樣的工作,生活水平也是比起在揚州時候直線下降。

真正噁心的地方倒不是鎮壓本身,而是劉鈺在擊潰了起事隊伍後,故意縱容一部分人做匪。

原本還算是有訴求、有儒生帶領的起事者,被打散之後,配合江蘇改革留下的不能全部覆蓋的極端貧困化的鹽戶、鹽丁等,迅速土匪化。

劉鈺故意縱容,混亂造成了幾年間,大量的富戶、商賈,或者說,資本,向長江以南的松江府、蘇州府等地遷徙。

短短數年,淮安、揚州的大量資本南遷。

之後的繼續衰敗,一次又一次的底層無法生存而導致的反抗,一次又一次的混亂。

然後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資本南遷。

唐朝時候,無數文人幻想的騎鶴下揚州的揚州;明朝時候,繁華之盛幾近京城的淮安。

一千年的繁華,幾年之內,被劉鈺折騰的,半死不活。

一切都在從大順廢運河、興海運、改鹽政的數年之內,巨大的反差,而很多人是見證過大順廢運河之前揚州、淮安的繁華的。

樓臺傾頹、花木凋零、蝸涎蛛網、衰草頹垣,舊城風景嘆凋零。

荒城圍敗瓦,窮賈坐空桐。

昔日繁華今日衰,觀之不墮淚者,非人哉。

(本章完)

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287章 女人的視角看政事第281章 專業行賄第509章 回報率第1320章 施加神聖性(下)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239章 教改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1082章 爲利而戰第1350章 三角貿易(下)第1035章 修補者的絕望(下)第811章 改革決心的對比第4章 衝突第653章 你只是枚棋子(六)第838章 賭國運(下)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335章 可利用的矛盾第805章 從道不從君第1031章 顯學胚子第739章 恩不能久第757章 表演戰(七)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840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二)第351章 舊相識第955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一)第1133章 濟天下和利自己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654章 你只是枚棋子(七)第102章 見人說人話第316章 結善緣第809章 閹黨(下)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199章 報捷第1111章 上國心態(五)第701章 優勢在我第1030章 氛圍第1120章 鄉約村社(一)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1276章 屬性相剋(上)第124章 女無脂粉閨中態第531章 兩頭下注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347章 君子聖徒第707章 海戰(五)第76章 恍然第302章 這大英,藥丸吶第321章 一牛之力第570章 上黨歸趙之舊事第521章 離開體系只是普通人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1140章 最後的佈置(一)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290章 翻譯運動第886章 恐嚇第1354章 英國的總崩潰(三)第912章 南洋大開發(七)第309章 無夷可徵的徵夷大將軍第672章 伐韓?伐蜀?(下)第857章 決心第1168章 備戰(七)第440章 嘉靖年間的古董第1488章 終章 九三年(六)第891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二)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339章 取義第1002章 獻禮第1377章 凡爾賽和約(四)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1108章 上國心態(二)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1148章 多歧路,今安在(三)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488章 海波尚未平第661章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矛盾(下)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第993章 直鉤第1027章 割裂(五)第1321章 熟人社會第948章 歐洲貿易區(中)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372章 當假裝外面世界不存在已成習慣第1209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上)第710章 點到即止第1371章 裡病外治(七)第438章 王土之界第647章 恍然大悟也晚了第1042章 國運(下)第1320章 施加神聖性(下)第44章 三百年後第256章 優劣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233章 壟斷權第308章 禮法還是利益第35章 府兵第1092章 工業革命(五)第563章 啓蒙工具人(下)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