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9章 分歧(五)

第1439章 分歧(五)

先有“國民財富的總和”到底是啥玩意兒的鋪墊。

才能引出“宏觀上的無效勞動”的概念。

宏觀上的無效勞動,又引出了發展工商業的必要性。

而發展工商業,最終又是爲了讓“定以後國民財富的總和”增加。

故而,劉鈺把《國富論》斷章取義,一截爲二。

在大順,留下了國富的定義。

在歐洲,推銷了“優勢”理論,不過是李嘉圖修正後的“相對優勢”而不是原書的“絕對優勢”。

應該說,這種斷章取義,纔是最符合《國富論》原著精神的:國富是目的,爲了達成這個目的,批判英國的重商主義政策,因爲重商主義政策已經對英國的生產力發展有限制了。

精神內核在於“國富”,自由貿易只是手段,一種特定於當時英國政策的手段。

而劉鈺把《國富論》斷章取義,恰恰最貼近國富論的精髓:國富是目的,大順現在需要的,是重商主義、殖民擴張、高稅政策、國家強力、擴軍造艦、依靠軍事霸權取得商業霸權帶動手工業時代的工業發展,這些資本主義是怎麼來的精髓手段。這些東西,現在不但沒有對大順的生產力發展有限制,相反還極大地促進了大順生產力的發展,也即達成了“國富”之目的。

這個第一點,是“寫經”。

第二個關鍵點,就是:如何讓人均糧食這個概念,有現實意義。

這算是“釋經”。

簡單來說,南洋的大米,能和甘肅算平均嗎?算出來的平均,對甘肅有意義嗎?

這在後世,當然壓根就不是個問題。別說南洋的大米,就是東北的大米,也可以和甘肅算平均,而且有意義。

但在現在,這就是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連個從江南到京城的運河漕運都搞不明白、搞得天怒人怨,怎麼可能配談相隔萬里的【人均糧食擁有量】這個概念呢?

時代,便是這種感覺。

一些時代習以爲常的東西,在另一個時代,則是不可忽視的天大的事。

所以,在第二個關鍵點上,劉鈺拿出來幾樣東西,來讓這些相信了“經書”的人,看到了未來。

鐵路,是第一個。

世界上此時的先發國家,都在拼命搞基建。

英國在修運河,因爲英國適合運河。

法國在修公路,而且是靠勞役制度來修公路,這爲將來法革後的一個統一的法蘭西奠定了基礎。

大順在修鐵路。

因爲大順既不適合在北方修運河,也不適合修公路,至少以現在的條件和技術下,學法國修公路不行、學英國修運河在北方修不了。

蒸汽機,在大順的出現,劉鈺沒有傻乎乎地直接往紡織業上引。

而是從一開始,劉鈺就在往煤礦、鹽井、以及蒸汽車的方向上引。

靠着華北崩潰的生態、京城這個消費城市急需煤炭、以及皇帝對京城穩定性的格外關注,終於搞出了一條實驗性質的鐵路。

就現在來說,鐵路給大順帶來的意義,其象徵意義,是大於實際意義的。至少暫時是,因爲現在的動力不足、運力一般、還沒到相對於漕船等老傳統而驚天駭地的地步。

這種象徵意義,對於相信劉鈺描繪的“工商業容納足夠人口”這個未來的那批人而言,則意義更大。

不是在鐵路本身,也不在人征服自然的神奇。

而在於,這讓劉鈺提出的那個“人均糧食擁有量”和“國民財富、宏觀無效勞動”之類的“經文”,有了真正落地的可能。

鐵路帶給他們這批人的,是讓依託在人均糧食佔有量這個概念上的“新時代的國家”,得以理論上可以在現實裡存在了。

簡單來說,假如有一條從東北到河南的鐵路。那麼,如果河南理論上就可以種棉花了。

因爲,東北與河南,終於連爲一體了。東北的糧食,是可以隨時出現在河南、且價格不會因爲“千里不販糴”這個鐵器牛耕時代的總結而飛昂。

當然,種棉花只是一種濃縮的象徵,並不是書一定要去種、或者真的去種。

即便說,從封建統治、傳統士大夫思路的角度來看。這東西的出現,也使得“平糶”、“平價”之類的士大夫傳統夢想,也得以在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得以理論上落地實現。

除了這種技術上的進步外,還有對外擴張和對外戰爭掠奪殖民地、搶奪世界市場的諸多涉及到國家強力這種經濟力的政策。

這也使得“人均糧食佔有量”這個概念,在大順得以用另一種方法實現。

修鐵路,是糧食沒長腿,而鐵路能讓糧食去缺糧的地方,達成人均糧食的意義。

對外擴張、搶奪市場,是糧食沒長腿,但是人長了腿。糧食不能往人身邊湊,因爲沒腿;可人爲啥不靠腿,往糧食身邊湊呢?

大順的糧食在哪?

在關東高粱地、在蝦夷麥田、在南洋稻米種植園、在暹羅印度的出口米、在朝鮮的還米制、在日本的大名缺錢賣米和五公五民的實物稅租。

簡言之,在海邊。

憑藉這些年航海術的發展,海邊的糧食宏觀上,是非常充裕的。

既然說,在這套特用於大順的理論下,宏觀上糧食夠吃,那麼工商業就是一種“特殊的分配糧食”的方式。

那麼,第一次世界大戰,大順參加了,並且打贏了、並且保留了三角貿易體系卻將三角貿易中的“工業品”生產國的身份搶到手裡。

由此,把工商業視作一種“特殊的分配糧食”的方式,也即“糧食商品化,參與以白銀爲媒介的商品交換”,通過一戰勝利後的廣闊外部市場,在保證資本主義體系的內生矛盾短時間內不爆發的情況下,全力發展沿海先發地區的工商業。

在假設繼續發展的情況下,延續扶桑移民的總路線,實現人口的大規模向東流動。

而且是一場扶桑西海岸往落基山以東流、沿海地區往扶桑流西海岸流、內地地區往沿海流的波及到整個大順的超大型人口東遷。

鐵路,是給糧食加條腿。

一戰,是讓人自己的腿去靠近糧食。

這兩條腿都給接上,也就可以讓實學派真正看到未來的曙光,劉鈺鼓吹的未來也就理論上有落地實現的可能性。

當然,劉鈺鼓吹的未來,也是不涉及到更多的東西的。

只是被抽象成在封建統治者看來“不算太有害”的、抽象的工商業容納過多的人口。

至於說“極多的工商業人口”這玩意兒,對封建統治者有沒有害……現在看不出來,等着看出來的時候,早就晚了。

所以,劉鈺和皇帝以扶桑移民事試言之,大談剝削、剩餘價值的“好處”,大談這些東西“幫助”了皇帝解決了人口過多土地不足的問題。

實際上,也就是在鼓吹“第二種私有制”的合理性。

而老馬說的很清楚,第二種私有制要在第一種私有制的墳墓上生長起來。鼓吹第二種私有制的合理性,實則就是在爲“第一種私有制的毀滅”,敲敲邊鼓、打打預防針。

就現在來看,皇帝既不想均田、也沒有能力均田、更不想直接折騰出來個王莽改制。

故而,皇帝的思路就是依靠舊王朝的週期,算了算時間覺得差不多還有百餘年時間。那麼,只要這百餘年時間,能完成工商業發展的大爆發,容納足夠的人口,即便說將來內地均田,也減輕了很大的壓力。

當然,理論上來說,要是真的讓工商業徹底發展起來了,容納了足夠的人口,不需要考慮抑兼併、限田、均田等問題的話。

至少皇帝現在看來,似乎也少了許多麻煩。

畢竟說,即便有一個大致的思路,將來靠東來壓西,完成均田,在靠西來壓東維繫統治,基本上有這麼一個思路。

但思路歸思路。

真做起來,肯定也是兇險萬分。

且不說這得百年之後,說不定他的子孫就攤上個晉惠帝那樣的。

就說百年之後,他的子孫能力很強,但玩這麼大,稍有不慎,也是粉身碎骨。

這種關乎均田之類的改革,亦算是前所未有成功的。

唯一一個說起來大約表象上有點像的,結局是腦袋都被人揪下來成爲大漢第二王朝的鎮國法器。

至於說均田問題本身,劉鈺實際上非常支持,並且認爲不均田、不限制耕地的金融投機屬性、不依靠均田來抵消新時代誕生的劇痛,新時代是無法順利降生的。

但是,均田這件事,劉鈺不會和皇帝談。

既是沒大義上的意義,這玩意兒,在大順來說,本身就不是不可談的,最起碼是符合大順主流的政治正確的。

也沒有任何現實的意義,這玩意兒,就現在的大順,本身就不是可以完成的改革,最起碼現在是一點希望都沒有。

靠封建王朝均田……說句難聽點的,當年從西安一路打到京城的起義軍屬性,都沒完成,況於現在。

談均田無意義。

談工商業發展,纔有意義。

以後的事,以後說,工商業繼續發展、發展起來了,皇帝地主不均田也均不了,自有別的階級領頭,把田均了。

劉鈺只是把他那一套的“兩條腿”給皇帝講清楚,告訴皇帝,工商業容納大量無地人口這個“可以解決土地兼併導致失地百姓大起義這個封建王朝之癌”的未來,似乎是可以實現的。

當然,劉鈺不會給皇帝講代價:封建王朝之癌倒是能治,就是治的方法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工商業發展治王朝之癌的辦法,是工商業中所誕生的力量,化身絞索,勒死封建王朝。人都死了,癌不就不擴張了?這也是一種治,治標又治本。

(本章完)

第48章 不可抗力第579章 廢物第177章 機遇期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194章 卸力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1093章 工業革命(六)第545章 難題第861章 哄一鬨第952章 交出主動權第1505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三)第544章 皇權最可信的刀第1315章 逼着商人賺錢(下)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167章 論跡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1302章 死與復仇(二三)第276章 自立之心第987章 止步(下)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646章 亮相帶來的思維改變第58章 學習?學個屁!第40章 野心第116章 沿途見聞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575章 另一種空想(上)第793章 憧憬(上)第891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二)第815章 大事成矣(二)第1148章 多歧路,今安在(三)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505章 故技重施第89章 條約第638章 不調停的調停第595章 缺錢的世界第一大公司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1488章 終章 九三年(六)第1459章 最終的鬧劇(六)第1467章 最後的鬧劇(十四)第533章 荷蘭人也會以史爲鑑第641章 前科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1344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四)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1352章 英國的總崩潰(一)第305章 外交無用論第386章 黃道婆計劃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565章 制禮第1077章 爭功(二)第1166章 備戰(五)第1288章 死與復仇(九)第397章 等死吧,沒救了第170章 絕路之泣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1015章 虎兕出於柙第189章 虛張聲勢第128章 得分點和槽點第855章 短暫當人(上)第825章 海牙慘案(二)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481章 臨別告誡(七)第561章 啓蒙工具人(上)第123章 小團體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398章 主心骨第591章 不如歸去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727章 毀屍滅跡第925章 此刻非彼刻第343章 絕戶計第1100章 工業革命(十三)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下)第66章 認可第542章 惡毒第1041章 國運(上)第1027章 割裂(五)第743章 巴達維亞新政(四)第903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四)第302章 這大英,藥丸吶第965章 扣帽第373章 強盜邏輯第306章 你順也配碰瓷漢武?第956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二)第1034章 修補者的絕望(中)第945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下)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1186章 我殺我自己第335章 可利用的矛盾第525章 不敢殺第1400章 遷徙路(三)第250章 欺瞞第585章 要忍讓第860章 最終還是看天意(下)第603章 生產壟斷 市場壟斷第544章 皇權最可信的刀第1063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七)第834章 同病相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