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混亂

第421章 混亂

倭人王宮內,倭王昭仁正在召見關白一條兼香,他並沒有得到大順軍已經在小濱登陸的消息。

此時所知道的滯後消息,是大順軍在米子登陸、大阪城代太田資晴帶兵前往攻擊。

關白一條兼香正,正在和倭王討論幕府將軍送來的書信。

德川吉宗說明了狡猾的唐國人藉口琉球之事來進攻日本,言辭間有些隱晦地提到了大順想要很多條件,幕府希望昭仁把這個大黑鍋背起來的意思。

雖然說得不死那麼明確,昭仁卻也聽懂了。

他和幕府的關係還算不錯,繼位之後,幕府甚至允許他舉行大嘗祭,就是類似於即位典禮的一種儀式,之前連這種儀式都被取消了。

幕府能允許昭仁巨型大嘗祭,實在是給足了昭仁面子。

就算昭仁還年輕,也明白自己只是個“天皇”而已,沒有什麼實權。

真要說插手軍事和政務,可能就要被迫退位。

御所附近的二條城、城中鎮守的京都所司代,是可以讓他的政令出不了王宮的。

所以,德川吉宗送來大順軍入侵的情況、以及隱晦提及大順想要諸多難以接受的條件時,昭仁就明白這是要讓自己背鍋。

否則,幕府處置什麼政務,不需要和他商量,只需要走個形式彙報一下即可。

關白一條兼香也好、“天皇”昭仁也罷,其實他們都是挺幕派的。

幕府最起碼還能維持日本的穩定,反正就是這樣了,換個人來當幕府將軍又有什麼區別?

還未必一定比德川家更好。

想着把握實權的天皇都是什麼下場,他們再清楚不過了。況且大名們野心勃勃,天皇無兵,最多也就是被其餘大名當成藉口。

到最後,還是換湯不換藥。都是做幕府的工具,給誰做不是做?

當工具人要有當工具人的覺悟,如何當好這個工具人,正是這些年來“天皇”作爲“太子”時候要學的必修課。

很明顯,現在幕府感覺打不過大順,想要和談。但幕府想要和談,卻不能主動和談,最好是各個外樣大名自己先受不了了,請求幕府和談。

只是德川吉宗等來等去,發現大順根本不按套路來,既沒有攻打九州島的西南諸藩,也沒有先攻長州長府等藩。

這些外樣大名們,除了仙台藩的伊達家覺得確實打不過,不如和談之外;九州島諸藩並沒有直觀地感受到威脅,誰也不想冒這個頭。

再者,雖然大順的目的並不是真正的爲了仁義禮法,但出兵的理由確確實實是因爲薩摩藩侵佔琉球。

萬一大順的和談條件,是必誅島津氏、撤薩摩藩,又怎麼辦?

幕府這邊若是答應,那就等於直接把所有的外樣大名都得罪了。

所以德川吉宗希望大順出兵,把九州島上各藩都打疼了。

唯有如此,才能一致同意把島津氏獻祭掉。到時候就是他死保島津氏,而諸藩大名不同意了。

然而大順並沒有按照這個套路走,苦等下去也不是辦法。

德川吉宗也知道,拖得越久,談判的條件只怕越不利。

如今還是試着走另一條路,讓昭仁背個鍋,下令命德川吉宗派人去和大順接洽。

看看大順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條件。

談判的內容,昭仁和關白都沒資格管。

兩人要商量的,便是如何給足幕府顏面,讓幕府的權威不至於喪失太多。

昭仁並不認爲幕府做錯了,也沒想過諸如倒幕之類的奇葩想法。而且幕府現在實力絕對強大,那些被壓制了百餘年的強藩,此時並無一丁點反抗的能力。

他想支持幕府,還要壓住各種非議,德川吉宗的意思雖然隱晦,卻也說的明白,再打下去,只會更慘。

現在不是內鬥的時候,日本需要一個幕府來維繫穩定,如此才能臥薪嚐膽,以待後來。

只是若大順的條件要的過於苛刻,各個外樣強藩,必要怒斥幕府喪權辱國,藉此機會反抗幕府。

關鍵是開戰的是天朝,不是南蠻。如果天朝要求朝貢呢?這是個和中華打交道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而和所謂南蠻的西洋諸國打交道,是不用考慮這個的。

昭仁和關白一條兼香討論的,正是這個問題。

正在討論的時候,外面忽然傳來了幾聲劇烈的爆炸,隨後就是一陣混亂的叫喊。

昭仁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一條兼香也徹底愣住了,他們都沒經過戰事,即便知道和大順開戰了,卻也絲毫沒做好京都可能爆發戰爭的心理準備。

…………

王宮之外,吳芳瑞騎在馬上,身旁的兩個擲彈兵正將點燃了引線的手雷扔向一處木製建築建築。

這裡距離幕府將軍在京都的住所二條城很近,也距離倭國的王宮很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的倭人武士毫無防備。

三十多人攻入京都,七八人到處放火,剩下的人都集結在他旁邊。

吳芳瑞也知道,憑藉自己這點人,根本不可能攻下王宮或者二條城。

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製造混亂,等待後續的三百多兵力抵達。

一旦倭人王城陷入了混亂,指揮不靈,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的情況下,倭人最好的選擇就是老老實實地呆在王宮裡不要亂動,這纔是最安全的。

他對倭人王城不熟。

即便沒有城牆,可以輕易地突入這座自從萬曆四十三年後,已經百餘年不曾有過戰火的城市。

即便可以很輕鬆地找到王宮和二條城,但卻不知道京都所司代所在的地方於何處。

如果知道,那就好辦了,直接衝進去斬首,或者焚燒堵門都行。

只要京都所司代被斬首,或是京都所司代那陷入了混亂,倭人王城內根本不會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他雖不知道,卻也猜到應該就在王宮和二條城之間的某處,只要在這個區域內四處縱火即可。

跟隨而來的通譯,混入人羣之中,大聲叫喊着,製造着更大的混亂。

“大阪城代,太田資晴被斬殺了。唐國的軍隊攻到了三千院……”

士兵們則用手雷或者攻城工兵用的油火,到處投擲,木製的建築很快燒成連片大火,藉助風勢,火勢很快就難以控制。

城中已經徹底亂了,城中的百姓四處亂跑,都想着趕緊回到住處躲起來,亦或是從燃燒的房屋中跑出來,想辦法撲滅自家木屋的大火。

這種混亂的時刻,城中完全失去了組織。城中的武士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幾支成建制的巡邏稽盜的隊伍都被吳芳瑞帶人衝散,四處亂跑和救火的百姓混雜在一起,哭聲震天。

京都所司代土岐賴稔也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只能呼喊武士隨從,先堅守院落,再考慮下一步的動作。

他是有能力的,知道情況不明之下,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就地堅守,而不是如同無頭蒼蠅一樣亂竄。

城中的武士自會朝這個方向集結。

如果自己先亂了,那麼就靠身邊這幾個武士,是根本做不成什麼事的。

“大人!大人!城中有一些賊寇在縱火,他們騎着大馬,穿着武士的服裝。可能也混入了其餘的武士當中……”

從外面跑進來的武士焦急地彙報着消息,土岐賴稔頓時想到了一種可能。

多半是大順的細作摸到了這裡,可是他們是怎麼來的?

很快,又有人跑來。

“大人!城中有人呼喊,大阪城代被斬首,唐國的軍隊已經攻到了三千院!”

“不可能!”

土岐賴稔高聲喝止了報信的武士,這顯然是扯淡的。之前大順軍是在鳥取藩,就算太田資晴真的與大順軍交戰被斬首了,大順的軍隊也不可能會飛,怎麼可能飛到三千院?沿途竟然沒有任何消息?

恐怕,是大順軍的細作乘船從大阪附近登陸,悄悄攻入了毫無防守的京都,四處放火而已。

現在城中這麼亂,自己應該先帶人去往御所,告知天皇,以免御所內驚慌。

先用梯子爬到高處,觀察了一下週邊的動靜,土岐賴稔發現事情有些超出了他的掌控。

城中亂成一團,百姓四散奔逃,到處都有火光濃煙,時不時就傳來一陣爆炸聲。

朝這邊涌來的武士被百姓裹挾,幾個武士拔刀砍死了一些逃命的百姓,使得百姓更加慌亂。

越是這種混亂的時候,越不能慌亂,否則只會越來越亂。

既然只是細作入城放火,土岐賴稔考慮了一下,便下令道:“豎起旗幟,前所御所參見。”

這時候是很難穩住局面的,只能先確保天皇那邊不要驚慌,然後才能來處置城中的大火。

顯然,細作放火是爲了製造混亂,藉助混亂很容易溜走,這時候抓人是抓不住的。

京都又沒有城牆包裹,不像是大順這邊,出了事可以封鎖城門,便可保證逃不出去,日後可以搜檢。

土岐賴稔還是很清醒的,當務之急不是抓住那些製造混亂的細作,而是穩住局面,集結武士。很可能,這些細作已經逃走了,將精力花在毫無意義的事上,可並不明智。

他猜的沒錯,吳芳瑞指揮人到處放火之後,便帶着人沿着來時的路狂奔離開。

要在北邊接應後續的部隊,依靠此時混亂的局面,先把倭人的王宮攻下。

只要能夠攻下王宮,以人質爲要挾、或者以放火燒燬王宮爲要挾,就可自保。

後續的主力部隊,就算再慢,七八日之內卻也到了。到時候,這天大的功勞就算是成了。

(本章完)

第775章 商人的期待第149章 膽子這麼小,還想當軍官?第1251章 復辟的代價(上)第47章 先把地圈起來第1117章 傳承第796章 工商局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381章 臚音第1095章 工業革命(八)第999章 和過去不一樣了第690章 錫蘭的雙重屬性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1153章 多歧路,今安在(八)第1111章 上國心態(五)第1500章 終章 九三年(十八)第75章 五拜三叩首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230章 科技攻關小組第1407章 遷徙路(十)第509章 回報率第1336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七)第1446章 三山合一(上)第451章 破除好感第82章 賣第25章 前朝舊事今日師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784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一)第922章 歸來第477章 四凶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1192章 還得靠爭霸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1380章 凡爾賽和約(七)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240章 納稅做個好商人第1291章 死與復仇(十二)第1258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四)第342章 摸不到的理想國是最美的第729章 最後的平靜第381章 臚音第188章 對策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378章 還是朝貢第874章 從長計議第1359章 國富論(二)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263章 中法京城密約第540章 帶緊箍咒的好漢(下)第576章 另一種空想(下)第130章 暴論第715章 歸義軍(中)第251章 壓力第1136章 近代的門檻第193章 恐嚇威脅第1439章 分歧(五)第479章 全套一條龍服務第1278章 夷丁第1509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七)第685章 試試看第140章 錯路第373章 強盜邏輯第1307章 死與復仇(二八)第1418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九)第656章 光榮復辟(上)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1102章 工業革命(十五)第1257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三)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1059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三)第25章 前朝舊事今日師第655章 兩幅面孔第477章 四凶第1394章 優勢第1247章 鑽石灣屠殺(三)第924章 開眼看世界第418章 諸君免送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639章 製造英俄矛盾第270章 先驅者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800章 時代的浪漫(中)第111章 廷議菜市場第466章 爲何要抑商第134章 懂倭語的第726章 昨日投名狀 今日罪名簿第570章 上黨歸趙之舊事第167章 論跡第1037章 大獲成功(二)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一)第1046章 破綻第625章 手段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五)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現第646章 亮相帶來的思維改變第163章 投機性種糧第1240章 三戰定印度(七)第1501章 終章 九三年(十九)第305章 外交無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