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

紹聖七年十月廿三日的晚上,註定是一個讓人難以安睡的夜晚。

這一天的傍晚,在唐康率領步軍與火炮,最後一個趕到戰場時,遼國先鋒都統韓寶的三四萬大軍,就在深州與河間府的州界不遠處,被宋軍徹底逼入絕境。

西面從北到南,狹窄的戰場上分佈看慕容謙、唐康、王厚的三支大軍,北、東、南三面都有河流隔絕,不僅如此,何畏之的大軍還橫隔在韓寶的東南方向,而在東面更遠一些的地區,還有環州義勇佈下的密密麻麻數不清的真假炸炮,以及已經與環州義勇合兵一處的仁多觀國部——而這兩隻部隊與那些炸炮,韓寶甚至沒有機會知道他們的存在。

這是一片狹窄的區域,無論向哪個方向,遼軍最多都只有三四十里的空間,最窄處可能只有二十里。

西面有王厚與慕容謙的數萬騎兵保持着壓力,東南面的何畏之,在傍晚來臨之前,韓寶也曾經發動了一次試探性的攻擊,但何畏之只是將他的環營車環擺開架勢,然後對着遼軍示龘威性的一輪火炮齊轟,韓寶便已經知道,何畏之到底還是把火炮給運過來了,他已經無法再往東邊轉進。雄武一軍與鎮北軍表現出來的素質,打破了韓寶的幻想,在王厚與慕容謙數萬騎兵的威壓下,想要正面擊敗何畏之絕非易事。

但他同樣也不敢冒着被何畏之夾擊的風險,回過頭正面迎擊王厚與慕容謙。

繞開何畏之繼續東進更不可能——何畏之那些笨重的戰車與火炮的確不可能追得上韓寶的騎兵,但那意味看遼軍必須拋棄作戰隊形,騎馬疾馳!否則的話,何畏之再慢,也足夠牽制住他們了——這樣小的戰場,極大的削弱了騎兵的機動性。在王厚與慕容謙的數萬騎兵緊隨其後、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做這種事情,而前面還有河流隔斷,這和自殺沒有任何區別。

事實上,如若韓寶真的這麼做了,即使他冒險成功,甩掉了何畏之,前面還有何畏之早就安排好的伏兵等他——發現河面開始結冰,何灌率領的環州義勇立即沿着唐河到滹沱河的那條支流,開始大布炸地迷陣,這是手中炸炮不多的何灌想出來的一條計謀,他讓何畏之幫他造了數萬面各色小旗幟,然後將這些小旗幟插得到處都是,旗幟下面,可能是密集的炸炮陣,也可能是環州義勇事先挖好的陷馬坑、鐵蒺孽之類,也可能什麼都沒有……在短時間內,要通過這個炸炮迷陣,除了無畏的勇氣外,大概還需要被上天眷顧的運氣。而就算遼軍真有這樣的幸運,前面還有無意中路過此地的仁多觀國部,近三千鎮北軍騎兵加上神射軍殘部,雖然兵馬不多,但在何灌的配合下,稍作牽制,還是行有餘力的。

倘若韓寶真的那樣做了,遼軍此時可能早已經崩潰。

幸好韓寶還保持着冷靜。

如果實在無路可走,韓寶也寧可掉過頭去,冒着被夾擊的危險,與王厚、慕容謙決一死戰。這樣雖然不免於全軍覆沒的命運,但至少能給宋軍造成更大的損失,而且,多少也會有些部隊能突圍成功。

不過,生機也未必沒有,只是比較渺茫而已。

發現何畏之的環營車陣不好惹後,韓寶麾下的五員大將,對接下來的作戰方案,發生了嚴重的分歧。

彰愍宮先鋒都轄耶律亨、永興宮都轄耶律乙辛隱主張固守,等待耶律信的接應。大遼軍中,不少將領對於耶律信的能力有着近乎迷信的態度,直到此時,耶律亨與耶律乙辛隱仍然相信,耶律信能夠幫他們打開一條生路。若耶律信能擊退河間府的宋軍,率軍前來接應的話,這也未必不可能。事實上,這也是韓寶率領他們東進的初衷。

但是另外兩員大將積慶宮都轄耶律雕武與文忠王府都轄蕭吼卻力主另一個方案——趁夜突圍。夜戰大多數時候都是不得已的選擇。但對於突圍來說,卻也有有利的一面。耶律雕武與蕭吼有他們的自己的理由,軍中已然要糧盡,而他們卻處於被四面圍困的狀態,局勢已經比韓寶決定改道東進時所想的要惡劣不如道多少倍,這個時候不能再將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不管向哪個方向,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總之趁着還有再戰之力,先突圍出去,再想辦法。

連長寧宮都轄蕭垠也傾向這個方案。只不過蕭垠的擔憂來自於那些部族屬國軍。此時就算是再蠢的人,也知道遼軍的處境有多絕望。而那些“蠻夷胡狄”,都是些可以共富貴但不能共患難的。這個時候,不能給他們過多時間停下來思考,只有帶着他們不斷的打仗,這樣,他們纔會因爲習慣而跟着遼軍作戰。這樣的局面,一但讓他們好好想一想,甚至是幾個部族之間稍微交流一下,後果就將不堪設想。趁夜突圍也許過於孤注一擲,但在蕭垠看來,若無更好的選擇,冒險也是值得的。

問題在於這件事並不是如說的那麼容易。

宋軍便近在咫尺,遼軍一舉一動,都在宋軍眼皮底下。王厚追上他們之後,並沒有急於發動進攻,而是停了下來,再次結陣相持,一面等待慕容謙與唐康,一面將驍勝軍當成了攔子馬部隊使用,在遼軍四面八方,一二十里內,宋軍有數千名騎兵四處活動,邀擊韓寶派出的攔子馬,小規模的戰鬥不斷髮生,這給遼軍造成了極大的麻煩,情報傳遞異常困難,極難清楚掌握戰場外圍的情況,而相反,對於宋軍來說,遼軍的任何行動他們都能很快察覺。

雖說入夜之後,雙方都已經收回了大部分的遊騎,但王厚、慕容謙、何畏之都是老於行伍,一定都會有所警惕,喪失了突然性的話,趁夜突圍就不過是挑起一場夜戰。這未必明智,韓寶麾下有三四萬的大軍,如果列成一個方陣的話,隨隨便便也是正面寬度超過七八里——這等重兵集團,極其依賴於旗鼓的指揮,特別是旗幟,而在夜晚,即便是一個月明星稀的晚上,士兵們多執火矩,也最多能看得見有一面面旗幟,至於旗幟的顏色、形制,在戰鬥當中,絕大部分將士都是很難分辨清楚的。因此,對夜戰來說,人馬越多,就越是容易混亂,無法指揮,一旦發生混戰,自相攻擊也屢見不鮮。[1]尤其是韓寶的麾下,還有大量的部族屬國軍。在夜戰當中,這些軍隊的存在,絕對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但這個時候,韓寶想拋下這些部族屬國軍帶着宮分軍突圍也已經不可能,否則的話只怕不用宋軍動手,遼軍內部立即就會內訌。

當然,這種混亂是雙方的,除非宋軍固守不出,否則他們一樣也要接受夜戰的考驗。這也是耶律雕武與蕭吼覺得值得冒險的理由之一。佔據優勢的宋軍有可能害怕混亂而不敢出戰,即使出戰,這種混亂也將讓勝負變得難以預料。但南下以來交戰的經驗,卻讓韓寶隱隱覺得,他所面對的宋軍,應對混戰的能力,可能要更強於大遼的軍隊。

此外,突圍的方向也是個問題。雖然蕭吼與耶律雕武覺得此事如今已不重要,但是,對於衆多的普通將領,還有部族屬國軍的衆首領來說,這可是至關重要的。向西突圍?就算成功了,前面還不照舊是絕地?在這個軍心已經十分脆弱的時候,這樣的計劃,就算在軍事上真有可行性,可要說服衆將追隨,卻幾近不可能。真正的選擇只有兩個方向,是一個向東,直奔肅寧;一是向南,取道饒陽。

無論如何選擇,都必須跨過何畏之這道坎。

然後,還要在夜間渡河!

耶律亨與耶律乙辛隱有足夠的理由反對這個極端冒險的方案,他們覺得這是不可能成功的。單說渡河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河面雖然結冰,但情況十分複雜,這麼多人馬就算白日渡河,也不是一時半會的事,況且現在滹沱河的情況他們並不瞭解,若在他們渡河時被宋軍追上,火炮齊轟,很容易就會造馬自相踐踏,形成潰敗之勢。

便連一向果決的韓寶,此時也不免幹猶疑難決。

而宋軍那邊,王厚的表現幾乎可以用“厚顏無恥”來形容。做爲追擊的一方,在慕容謙、唐康等部相繼趕到,而發現遼軍並無動靜之後,他立即下令諸軍扎硬寨——這個晚上,天色剛剛變黑,空中便又飄起雪來,同時還颳起了北風,風夾着雪,雪夾着風,這樣的氣候,宋軍居然還出動了不少人馬,在營寨外面挖陷馬坑!

不但如此,入夜時分,宋軍還調來了救千名隨軍腳伕,在他們的大營前面壘起土牆來。

王厚的意圖十分露骨,即便滿手的籌碼,他也根本不想主動進攻,而是打着等着遼軍不戰自潰的主意。如若遼軍在此再多耗一些時日,大概王厚還會調動更多的民夫來,圍着遼軍的營地築出一圈土牆來,生生困死他們。

儘管麾下將領們不住的嘲笑、咒罵王厚的“懦弱”、“無恥”,而且倘若易地而處,韓寶本人也絕不會選擇這樣的戰法,但他心裡卻也不能不佩服王厚真的沉得住氣。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世上絕大部分人,在這種時候,不得意忘形就算不錯了。

但時間的確站在王厚一邊,而且到了此時,每過一個時辰,宋軍的優勢都要增加一分,而遼軍的處境就要更加困難一分。只要遼軍不找上門來,他又有何必要主動進攻?

苦澀的是,王厚的從容,就意味着他韓寶的困窘。

而且,理智上理解王厚的戰術是一回事;感情上,卻又是另一回事。內心深處,韓寶更喜歡堂堂正正的一決勝負,如果是那樣的戰敗,他絕對會心服口服,但是,他自南征以來,幾乎沒有打過敗仗,怎麼竟也會落到這般田地?

這是韓寶心裡所不甘、不服的。

只是他也明白,他無論懷抱着什麼樣的感情,都沒有任何意義。他的對手,彷彿一尊不動如山的石佛,絲毫不會在乎這些事情。

他大概還有最後一次抉擇的機會。

不是選擇更好的一個作戰方案,而是去選擇不是最壞的那個方案。

而這次的決定,將直接決定他的命運。

儘管心裡面波瀾起伏,前所未有的猶豫不決,但是,從外表上看,韓寶仍是顯得從容鎮定。他坐在胡牀上,用絹布仔細擦拭着他的佩劍——他身邊的人都很熟悉他的這個習慣,每一天,韓寶都會抽出一點時間來,擦拭着他的這柄寶劍,卻極少有人知道他的這個習慣是怎麼樣形成的。

這個習慣已經有十餘年了,每次擦拭這柄佩劍,韓寶就會想起十幾年前的那次戰敗,那是遼國重歸統一後的一場微不足道的小規模戰鬥,對手只是一個不服王化的小部落,但是,那個時候,作戰只知道勇往直前的韓寶,卻被敵人算計了,和三百餘名騎兵落入敵人的陷阱,全靠着部下拼死衝殺,韓寶才僥倖保住一條性命,但三百多名部下,最終沒有一個人活下來。後來他重整旗鼓,報了一箭之仇,乾淨利落的擊敗了這個部落,殺掉那個部族的頭領,這柄寶劍,原本便是那個頭領的佩劍。也因此之故,甚至沒有幾個人知道韓寶曾經打過那場敗仗,人們記住的,是他最後的勝利。

但韓寶自己卻始終記得那場戰鬥。

他每天都要擦拭這把寶劍,提醒自己,要多依靠自己的智慧,而不是勇猛。通常,這柄寶劍都能讓他平靜下來,冷靜的審時度勢,壓制住心中的得意忘形——這十餘年來,韓寶從來沒有打過敗仗,他主要提防的,都是勝利在望與勝利之後的頭腦發熱。

或許就是因爲這個原因,這一次,當他手中的絹布觸碰到劍身時,韓寶並沒有感覺以往心中的那種警醒,他只覺得渾身的血液,彷彿在這一刺,都燃燒起來。這前所未有的困境,彷彿也激發了韓寶心中沉寂已久的那種鬥志。

王厚以爲這樣便能困住他了麼?

他心中有兩個聲音激烈的交戰着。一個聲音告訴他,他應該要將這三四萬將士平安的帶回去,尤其是兩萬宮分軍,這些身經百戰的將士,關係到大遼的國運。但在心底裡,更深處,韓寶卻前所未有的渴望戰鬥!

他幾乎能感覺到手中的寶劍,飢渴欲飲,它渴望數不清的鮮血!

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韓寶自己不願意面對的聲音,也會時不時的冒出來,讓韓寶冷不丁的打上一個寒戰,又趕緊立即壓制下去,可這聲音,越是壓制,卻越是響亮——隱隱的,韓寶也意識到,若無耶律信的接應,突圍什麼的,不可能成功。也許,所有的算計,皆已無意義,他與他的三萬數千名將士,所能選擇的,只是一種死法而已。

這就是英雄末路的感覺麼?

爲何仔細品味,卻也沒什麼特別之處?

不知道靜龘坐了多久,韓寶終於起身,將鋥鋥發亮的佩劍小心的插入劍鞘,一直守候在帳外的蕭吼、耶律亨、耶律雕武、蕭垠、耶律乙辛隱,彷彿是感覺到什麼,也在這一刻,揭開簾門,魚貫進到帳中。

五人看到韓寶高大的背影,立即欠身行禮:“晉公。”

“吾意已決。”韓寶將寶劍輕輕擱到劍架上,緩緩轉過身來,眼睛中閃爍看懾人的寒光,“我大遼鐵騎,絕不能任人魚肉!”

“晉公是決意突圍了麼?”五人之中,耶律雕武率先擡起頭,眼中閃過一絲興奮的光芒。

韓寶搖了搖頭,“趁夜突圍,難以成功,最後恐不免於潰敗。然固守待援又過於消極。”他說到這兒,掃視了五人一眼,看着四人眼中的疑惑,沉聲說道:“我要反客爲主!”

此話一出,其餘四人也不由得擡起頭來,臉上皆有期盼之色。

韓寶沉默一會,凝視衆人,又說道:“君等五人,有追隨韓某十數年者,亦有素非韓某部屬者,然不論如何,君等皆爲我大遼忠貞肱骨之臣,故某不肯以詐術待諸君。”

“如今我軍局勢,亦不必諱言,實可謂危若累卵。宋人合兵七八萬之衆,兼山川地利,成四面合圍之勢。而我可戰之兵,實不足兩萬,兼以人馬疲憊,糧草新磬,惟一的生機,便是指望蘭陵王來救。然河間之地,章敦、田烈武坐擁數萬精兵,宣武、鐵林,皆南朝精銳,蘭陵王未必來得了。”

韓寶如此直言不諱,衆人臉色都變得有些難看。韓寶舉手止住想要說話的耶律乙辛隱,又繼續說道:“事已至此,豈可諱病忌醫。自南征以來,某兵鋒所向,無不披靡,不料一朝失算,竟至於此。所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韓某之罪,實不容誅。”

“晉公……”

韓寶擺擺手,又止住蕭吼,笑道:“你不必擔心,某隻不過是反躬自身,非是志氣消沉。君等可知猛虎何時最危險最可怕麼?”

他冷不丁的一問,衆人皆是一怔,只有耶律雕武沉聲回道:“自是它被逼入絕境之時。”

韓寶讚許的瞥了耶律雕武一眼,“身處絕境,心無妄想,纔是決一死戰之時。”

“君等不必再去想蘭陵王的接應,我兩萬宮衛將士的血與刀,足以主宰自己的命運。”

“君等亦不必再去想甚麼突圍,北、南、西三面,皆是死路,就算殺出重圍,宋軍依舊會窮追不捨:東邊亦不是退路,縱使我軍能擊敗何畏之,要渡河亦非易事。久戰之後,人馬疲憊,到時只要被王厚追上,滹沱河邊,便是我等葬身之所。十停人馬,至多能有二三停突圍成功,而宋人甚至不會有多少損傷。我軍實是已經無路可退!”

“與其如此,不如死中求生!”

“存必死之心,以寡擊衆,與王厚的主力決一死戰,我大遼鐵騎,就算要死,亦不能毫無意義的去死!王厚所部,皆是南朝精華,倘能將之重創,縱是全軍覆沒,亦可爲我大遼贏得十年平安。倘得蒼天庇佑,轉禍爲福,纔是我兩萬將士真正的一絲生機!”

韓寶慨然而語,聽得五人皆是熱血沸騰。其實遼軍將領中,從來沒有幾個人認爲大遼鐵騎會打不過宋軍,然而自從在安平被慕容謙牽制以來,這仗便打得極其憋氣,宋軍聚集重兵,卻始終躲在營寨裡面,就是不肯出寨一決勝負,偏偏他們還無可奈何。加上二十三日白天這一仗,三四萬大軍,幾乎是其名其妙就落到這般困境,衆人心中都不免憋着一股鳥氣。甚至頗多將領已然有些腹誹,以爲與其如此,不如白天就拉開陣勢,與王厚、慕容謙在木刀溝一帶一決生死。此時若以局外人看來,韓寶所感覺的困境,自不算是矯揉造作;可對他座下的衆多將領來說,現實的困境與過往的驕傲夾雜在一起,哪怕理智上明明白白的知道處境有多麼危險,在心底裡,卻不免總會覺得這一次的結果,仍然會和過去一樣。戰敗似乎一直是很遙遠的事情。

這樣的心態下,此時韓寶“改變”主意,馬上便得到衆將的衷心擁戴。

蕭吼昂着脖子,高聲說道:“末將就怕王厚那老烏龜不肯出殼,平原野戰,就算以寡敵衆,我契丹鐵騎,又有何懼?!”耶律亨也大聲說道:“蕭將軍說得極是,末將也以爲這麼窩窩囊囊,被人跟着屁股後面想撿便宜,倒不如拉開陣仗,好好幹一仗。”便連素來用兵謹慎的永興宮都轄耶律己辛隱也說道:“末將也以爲,奮力一戰,未必不能轉危爲安。”

耶律雕武與蕭垠倒還算保持着冷靜,二人對視一眼,問道:“然不知晉公有何良策?自我軍與之在安平相持以來,王厚那個老烏龜,一直都是堅守不出,絕不肯與我軍堂堂正正決戰的。末將等看他今日這個打算,實與安平時無異……”

兩人這麼一問,耶律己辛隱也清醒了幾分,也說道:“要想與王厚主力決戰,何畏之部的夾擊亦不可不慮……”

韓寶看三人一眼,又看了一眼蕭吼與耶律亨,二人嘴上雖然不說,但眼中所流露的神色,顯然也是極關心這兩件事。他並不馬上回答,而是轉過身去,在案几上鋪開一幅地圖,一面朝五人招了招手。蕭吼諸人不敢怠慢,告了罪湊上前去,卻見韓寶手指落在一處,淡淡說道:“吾意便在此處與宋人決戰!”

五人的目光不約而同的落到韓寶手指所指之處,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掩飾不住的驚駭之色。

韓寶指向的地方,竟然是滹沱河邊!

“背水一戰……”過了好一會,耶律雕武才顫聲說道:“晉公,這可非同小可。”

“置之死地而後生。”韓寶的聲音,如銅鐵一般,“明日一早,我軍便兵分三路,假作突圍,繞開東南何畏之部,向南邊滹沱河集結,讓王厚以爲我軍是想要取道饒陽進入河間。如此其必然要調兵追擊,以配合何畏之的步軍阻擊、遲緩我軍,因其絕對想不到,我軍突圍之意,不爲渡河,故此,以王厚的用兵,他不會逼得太急,而是會緩緩調動各部,待我軍到達滹沱河邊,陣腳未穩,數萬人馬急於渡河之時,纔會是他最好的進攻時間——利用好這一點,我軍便有足夠的時間,擺脫何畏之部,至滹沱河邊列陣,狠狠的殺個回馬槍。”

“如此一來,王厚、慕容謙、何畏之部,便全部到了我軍的北面。”耶律雕武低聲說道,突然打了個寒戰,“背面是滹沱河,北邊是至少六七萬宋軍……死地……”

“以兵法而言,這是不折不扣的死地。”韓寶聲音中不帶半點感情,“然而我軍也不用再擔心腹背受敵。宋軍兵馬雖多,戰場卻只有這麼大,他們同樣展開不了,能同時與我軍作戰的兵馬,也就是那麼多。以今晚風雪之勢,明日積雪更厚,宋軍步兵大量輜重,行動更加艱難,其騎兵也定然會比步軍先趕到戰場。我軍能有六成的機會,達償所願。”

“只不過,這既然是死地。若是做不到死中求生,那就必然會全軍覆沒!”

大帳之內,竟然死一般的沉寂。

直到此時,蕭吼等人才真正意識到,韓寶制定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計劃。

說得不祥一點,這就是所謂的“困獸之鬥”。

過了好一會,才聽蕭吼咬牙說道:“直娘賊,拼了!”

此時,數十里外,東北面的肅寧寨,同樣也是營火通明。

白天趙隆對肅寧寨的偷襲,給遼軍造成的損失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大軍回寨清點之後,發現不過是一些營帳、木城被燒燬,此外就是死傷了近百名留守的老弱士兵,但趙隆的主攻目標——遼軍的糧草積蓄,安然無恙。也因此,肅寧遼軍的軍心,迅速穩定下來。

只要糧草無事,就沒什麼好害怕的。

從留守遼軍的回憶來看,趙隆的這次偷襲,看起來也不是蓄謀已久,而是屬於臨時起意。他們的兵馬不多,大概只有兩千人左右,騎兵不足百騎,對木城、營帳的襲擊,只是聲東擊西,因爲耶律信幾乎是傾巢而出,只留下兩千兵馬看守糧草,其他的地方几乎沒有兵馬守護,再加上也沒有人想到趙隆居然敢襲擊肅寧寨,所以他才能出其不意。但守衛糧草的將領是個謹慎老成的老將,肅寧寨雖然亂成一團,他始終堅守不動,趙隆眼看佔不到便宜,也不敢久留,放了幾把火,便即呼嘯而去。

然而,肅寧寨並沒有因此而真正平靜下來。

趙隆偷襲肅寧寨留下的斷瓦殘垣,特別是到處可見的燒得焦黑的木頭,觸目驚心,南征以來,肅寧差不多都是遼軍在宋朝境內的大本營,在一般遼軍將士的心中,這裡是絕對安全的。然而,這種信念如今轟然倒塌,再加上白天與鐵林軍、雲騎軍作戰時所感受到的宋軍那種頑強,讓許多人心裡都生出不好的感覺來。對於歸國的期望,也愈發的迫切。官階較高的將領,更是聽到了關於蘭陵王咯血的各種傳聞,關於宋軍援軍,關於安平韓寶部的……他們雖然不敢公開討論這些話題,但每個人臉上的神色,都顯得比平時更加緊張。

尤其是那些能參預軍機的高級將領,西方几十里外韓寶部的戰況,有如一塊巨大的石頭,沉甸甸的壓在每個人的心上,讓人感到窒息。

自從何畏之佔據饒陽後,宋遼兩軍對於戰區的封鎖與反封鎖便漸漸白熱化,何畏之一面派出何灌的環州義勇肆無忌憚的四處出擊,刺探情報;一面又加強對安平與肅寧之間聯繫通道的封鎖,先是用快艇小船封鎖河道,其後又從軍中挑選豪傑之士,在安平與肅寧之間四散巡邏,邀擊遼軍的攔子馬與信使,企圖徹底切斷耶律信與韓寶的聯繫。遼軍並不十分習慣這種戰爭方式,不過,做爲迴應,每當遼軍有重要行動,耶律信都會派出大量的攔子馬部隊,清剿四周的宋軍探馬。總體來說,這場封鎖戰,在河間、肅寧、君子館之間,遼軍是佔據優勢的,只是他們因爲不習慣這樣的戰法,而很難持續的保持強度;而在安平與肅寧之間的那片地區,何畏之卻掌握着絕對的主動,耶律信付了不小的代價,也就是能勉強保持和韓寶最基本的聯繫而已。

儘管如此,對於安平戰場雙方的部署,肅寧的這些遼軍將領們掌握的情報,可能比身陷包圍的韓寶還要多。

但也正因如此,他們的士氣更加低落。

傍晚時那名探馬,用自己的生命帶回了寶貴的情報,讓他們得以知道韓寶已經被迫東進,而在肅寧的西南方,唐河與滹沱河北流之間的那條支流[2]的南岸,在一夜之間,地面上忽然出現了數不清的小旗幟,那名探馬所在的小隊,付了數人死亡的代價,才探清楚那是一個炸炮陣。

那些探馬,以及收到情報的耶律信與他麾下的將領們,並不知道那只是一個炸地迷陣。對於在炸地上還故意插上小旗的行爲,是可以有很多解釋的,所謂“實則虛之,虛則實之”,虛虛實實,本就難說得很。也許宋人這樣做,只是故意引遼軍進陣的把戲呢?至於接近真相的猜測,認爲宋人沒有足夠的炸炮佈陣,反而是最不可信的。遼軍中沒有人會懷疑宋朝的生產能力,僅僅是那幾十里的炸炮帶,對遼國來說也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如果宋人想做,他們就可以找到足夠的工匠,做出那麼多炸地來。儘管這對宋朝來說,也不免會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可是,這隻能讓他們覺得宋人是蓄謀已久、煞費苦心,而正這好說明韓寶已經徹底落入宋軍的圈套。

這數十里的炸炮陣,若是事先有所準備,自然不足爲懼。但是突然出現在關鍵時刻,配合着王厚、慕容謙的數萬大軍,便足以抵數萬甲兵。它割斷了肅寧遼軍接應韓寶的首選路徑,通過那條唐河支流,原本是路程最近,而且宋軍防守也最薄弱的一條道路。

如此一來,接應韓寶部便只能取道饒陽以北的滹沱河北流,那裡不僅河面更寬,冰情更加複雜,渡河難度倍增,而且,北有何畏之部的狙擊,南有河間宋軍的配合!

耶律信要走這條路去接應,幾乎就得在田烈武的眼皮底下通過。

白天一戰,遼軍已知田烈武絕非是可以輕視的“公人將軍”,鐵林、雲騎之韌性,頗令人無可奈何。更何況,戰場上宋軍還意外出現了一隻數萬人馬的援軍!

將這所有的一切聯繫起來,若說這不是宋人苦心經營、步步設套,誰人肯信?

此時再去想出現在北邊的吳安國部,考慮到該部如今所在的位置,有人甚至堅信,吳安國部可能是南朝事先部署的,那是防止韓寶部萬一北渡唐河後的最後一道防線。

南朝處心積慮的想要圍殲韓寶的四萬大軍,這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然而,可怕的是,南朝的這個戰略,可能是很早就已經制定,而非戰局自然發展的結果,而大遼事先竟然無人覺察,而是始終都覺得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真讓人不寒而慄。

只要想想四萬鐵騎竟要被南朝圍殲,而堂堂蘭陵王耶律信就在數十里外眼睜睜的束手無策……只要早幾個時辰,任何人說這種話,都會被當成最拙劣的笑話來看待。而如今,這些將軍們突然發現,這竟然將成爲現實。

這已經不止損失兩萬宮分軍的問題,此事對於大遼的士氣、民心,都會是致命的打擊。每個人都意識到,這可能將是徹底葬送遼軍對南朝心理優勢的一戰。契丹鐵騎的驕傲,與他們最優秀的將軍之一,將一同被埋葬在滹沱河畔。

而他們卻在幾十裡外,什麼事都做不了。

相比之下,蕭嵐在君子館擊退宣武一軍的追擊,成功保護大批的擄獲踏上歸程,成了根本不值一提的勝利。

挫敗感在蘭陵郡王耶律信的大帳內瀰漫,越是驕傲的將軍,此刻越是氣急敗壞。許多人因爲根本無法接受中興的大遼軍隊,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遼軍隊,讓無數塞北部族聞名變色的大遼軍隊,在他們最出色的將軍的統率下,竟然可能會有四萬鐵騎被人圍殲的事情發生,已經處於失控的邊緣。

因此,當耶律信說出他的抉擇時,素有幾分桀驁不馴的左皮室軍都統蕭春立時便跳了出來。

“班師?!”他的聲音震得大帳上面的積雪都簌簌直落,一雙大眼兇狠的瞪着坐在帥座上的耶律信,彷彿要把耶律信吃了一般,“蘭陵王,你的意識是要將晉國公與兩萬將士扔給宋人,自己逃回國內麼?”

“蕭春,爾焉敢無禮?!”

耶律信還未及答話,聽到蕭春言語不敬,幾名忠於耶律信的部將馬上站了出來,朝着蕭春厲聲喝斥,他們的手已習慣伸向腰間——若非所有將領進帳議事前,都必須卸下武器,只怕早已兵刃相向。

但蕭春卻只是惡狠狠的瞥了他們一眼,旋即轉頭望向右皮室軍都統耶律密,高聲問道:“右都統[3],莫非你也同意班師麼?”

耶律密避開蕭春凌厲的目光,嚅嚅不應,轉頭望向耶律信,卻見後者臉色蒼白,但神情冷漠,眼神之間,仍然是那種萬年不變的鎮定,或者說倔強。一時之間,他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大遼的新軍制,皮室軍五都統,只直接聽命大遼皇帝與皇后陛下,如耶律密、蕭春等人,在軍中的名聲、地位,固然無法與兩耶律、韓寶等人相提並論,卻也是地位超然。能夠出任五都統的人,不僅都要在軍中有一定聲望,立過戰功,而且一定出自耶律與蕭氏二族,是大遼皇帝與皇后十分信任的心腹之臣——這也是因爲當今遼主靠着兵變奪得帝位,懲前毖後,自己當然不願意重蹈他父親耶律洪基的覆轍,故而定下這般制度。因此在南征的遼軍中,如蕭春與耶律密,其雖然要聽耶律信的指揮,但地位是與韓寶等各路主帥相當的,非尋常將領可比。

因爲這個原因,蕭春自然也不可能象一般的遼軍將領那樣,對耶律信惟命是從。耶律密更是知道他少年得志,一向野心勃勃,儘管其資歷名望,遠遜於兩耶律、韓寶等大遼名將,但這反而更加激勵蕭春,此次遼軍南征,蕭春便是一個狂熱支持者。甚至當遼主以久戰無功,決意班師回朝之時,蕭春也是曾經極力反對的,他認爲戰況不盡如人意的原因是大遼投入兵力過少,獅子搏免,必出全力,何況是對付龐然大物的南朝,因此他力諫遼主,宣稱只要大遼敢於擴大戰爭規模,徵調國內所有適齡青壯男子參戰,以契丹人充騎兵野戰,以其餘各族士兵充步兵攻城,就一定能夠徹底擊敗宋朝,逼迫宋朝議和。

故此,當蕭春得知韓寶的處境之時,整個人已接近於狂怒。他雖然外號“小韓寶”,不過與韓寶並無多少私交可言,只是與這帳中的其他遼軍將領一樣,在此之前,雖然也知道宋軍的企圖,並且知道有所謂的“危險”——但這就如同看一個伎藝高超的人緣杆[4],人人都知道那種表演其實是命懸一線,可實際上,也不會有幾個人會杞人憂天的擔心緣杆的人會真的摔下來。而一旦這種“危險”突然真的就要變成現實,對於蕭春這種極度崇信大遼武力的人來說,打擊之重,不免又要遠過於旁人。

耶律密相信,蕭春此時惟一想的,就是不惜代價的接應韓寶突出重圍,最好是重創宋軍,給不知天高地厚的宋軍一個教訓。

而耶律信竟然說出要在這個時候撤兵的話,蕭春豈能接受?

甚至連耶律密都覺得接受不了。

難道局勢真的已經無可救藥了嗎?

撤兵對韓寶的那幾萬人馬意味着什麼,是顯而易見的。相應的,這對於耶律信意味着什麼,也是可以想象的。耶律密看着耶律信的神色,便知道那一定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他心裡明白,倘若還有一線希望,耶律信就斷不至於棄韓寶於不顧。因爲,救韓寶,就是救他自己。

他做出這般決斷,就意味看,在耶律信看來,韓寶的那幾萬人馬,已經沒有生路,任何行動都只是徒勞,還可能將河間的遼軍也置於更大的危險中。而這也意味着,大遼的這次南征的徹底失敗,這場對大遼來說虎頭蛇尾的戰爭,不過是如同元嘉北伐那樣的笑柄……

耶律密無法想象,耶律信竟然甘願接受這樣的結局。

在理智上,如果耶律信認爲已經是該班師的時候,那麼耶律密便相信,這的確是已經該班師的時候。但是,這樣的決定,在軍事上也許是明智的,但在政治上明智麼?

至少也應該做一個接應的姿態,等到韓寶那邊塵埃落定,再迫不得己班師回國——這樣,當他們回到大遼之後,才能少受一些責難吧,越是失敗無可避免,就越是需要藉口,越多越好。

耶律密也很難分辨得了,耶律信這時候就決定班師,是一種果斷,避免肅寧的遼軍也陷入更大的危險中;還是一種內疚,或者說是驕傲,既然怎麼樣也沒用了,他就用這樣的方式,來告訴天下人,這一切都是因爲他的無能……

他不願意或者不屑於逃避責任,那麼,見死不救,自顧北撤,的確是可以保全敗軍之將韓寶的名聲。

雖然,那樣的話,蘭陵郡王耶律信,將掉入一個萬劫不復的深淵。

“蘭陵王。”耶律密沉吟再三,終於還是開口說道:“是否再遣一員大將,再去探探那個炸炮陣……”

“不必了。”耶律信的語氣仍然是那麼冷淡,或許是明白耶律密是好意,他又難得的多解釋了幾句:“本王早已派出一支人馬再去打探,在河岸還發現了一支南朝騎兵,以營寨數量來看,當有三四千騎,南朝既然已有防範,渡河殊爲不易。”

他剛剛說完,蕭春便又叫了起來:“區區三四千騎,有甚好怕的?!蕭某願率本部兵馬,只要一個時辰,定然攻過河去。”

耶律密不滿的皺了皺眉。白日一戰,連雲騎軍都不可以小覷,宋人又是據河而守,佔盡地利,蕭春此言,未免有些託大。他攻過河去雖然是可以做到,然捐失恐怕也不會小。而過河之後,宋人恐怕也不會幹坐看等他們去破壞炸炮陣。不過這些還是次要的,最大的麻煩是,他們兵馬一動,田烈武必不會生視——他們已經知道,田烈武部的宋軍與那數萬援軍,並沒有回河間府,而是在野外紮營,其意叵測。

他心裡計算着,卻聽耶律信已經冷冰冰的否決:“不許!”

蕭春臉色頓時漲得通紅,他尚未及說話,又聽耶律信已沉聲下令:“軍中若有人敢違本王節度,軍法從事!”

便見蕭春的臉色由赤紅又轉爲鐵青,他惡狠狠的昂然望着耶律信,怒極反笑,高聲一個字一個字的說道:“末將遵令!”

耶律信卻連正眼都不去看他,只轉頭看了一眼耶律密,道:“右都統,本王知道你要問甚麼。”

耶律密連忙欠身,便聽耶律信長嘆了口氣,說道:“王厚、慕容謙不會讓晉國公突破炸炮陣。本王並非不想去接應晉國公,只是,田烈武既得強援,明日一早,恐怕便會大舉進攻肅寧!”

他此言一出,大帳之內,頓時一片沉寂。連蕭春臉色都是一變。耶律密訝聲道:“今日之戰,宋軍傷亡亦不小……”

“戰局變化至此,我若是南朝主帥,就算事先並無此意,此時也必然要急令田烈武猛攻肅寧。”耶律信沉聲說道:“田烈武麾下有云騎、宣武、鐵林三軍,再加上今日出現的那兩三萬宋軍,兵馬雄厚,雖不能取勝,然我軍若要想守住肅寧,便無力再分兵;若是放棄肅寧……”

耶律信說到這兒,便不再多說。衆將心中都明白,倘若放棄肅寧,那就更加不可能自唐河支流這個方向接應韓寶,那兒離肅寧太近,根本不可能擺脫田烈武。他們只能選擇南下饒陽方向,走滹沱河北流——然而,那樣的話,他們又不可避免的要遭遇田烈武部,甚至還不需要田烈武來主動攻打肅寧。

這是事先料想不到的,原本以爲只需要小股兵力就足以牽制河間宋軍,而現在,不僅田烈武居然有能力來攻打肅寧,而他們竟然還必須全力應付。

在二十三日之前,大概也沒有誰會相信這樣的事。然而此時,帳內的遼軍將領們,都不得不默認田烈武有此能力。若遼軍全力以赴,田烈武當然沒有任何取勝的可能,卻至少能堅持數日不敗,也許時間會更長一些——那樣的話,韓寶部可能已經敗亡。而安平的宋軍若騰出手來……想到這裡,每個人都不由倒吸一口涼氣。

耶律信掃視衆將一眼,知道已經壓制住不滿的情緒,當下站起身來,寒聲說道:“諸公只需聽令行事。回國之後,本王自會向皇上領罪。”

[1]按:對古代之夜戰,常見所謂古人多“夜盲症”之說,甚至有進一步想當然以爲古代軍隊幾無夜戰,或者否定偷營劫寨之戰法等等,其實皆爲無稽之談,不說夜戰戰例史不絕書,絕非演義小說流,便兵書中亦對此頗爲重視,《武經總要》卷六便有專節“備夜戰法”,敘攻守戰法,若詬《武經總要》乃文人所着,則《練兵實紀》卷七有多節敘及夜間戰守事宜,如偷營劫寨,攻城守城,正是古代夜戰的主要形式。諸君可自翻查。又,如《武經總要》所言,其時“夜黑之後,必無與敵列陣剋期而戰”,所言雖是北宋一代之事,然亦庶幾近於事實,至於原因,該書說得清楚,“晝戰多旌旗,夜戰多火鼓”,參見本書第二卷附錄《攻戰志》對於宋朝兵陣之介紹,當可理解旗幟對於當時陣戰之重要。夜戰之時,軍隊之指揮行動,多賴於火鼓,而不能依靠旌旗,對當時的軍隊,實是極大的考驗。至於“夜盲症”

之說,恐爲以訛傳訛,本書不取。然以其流毒甚廣,故稍加辨析。是非可否,諸君可自行分辨,然阿越斷不能視景德元年瀛州城下晝夜攻城的十餘萬遼軍爲夜盲症患者。

[2]注:此處之滹沱河,有時文中亦稱高河,見前注。而文中有時特此支流亦直接稱爲滹沱河。

[3]注:遼軍重定軍制後,對五皮室軍主將的簡稱,其中“黃皮室軍”主將則稱“上都統”。

[4]注:當時頗爲流行的一種極具危險性的高難度雜技。表演者要爬上一根數丈長的固定細長杆,並在杆上做出各種驚險優美的動作。

第九章第6節 下第三十章第二十章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上)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六章第8章 上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15 汴京杭州3第二 卷尾聲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四)第8節 下第10章 下第八章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07節第七章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二)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一)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二)第3節 終南捷徑中(02)第3節 終南捷徑中(02)第三十章第四節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三)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一)第四節第18節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下(02)第九章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3節 婚姻大事(上)第3章 上第5章 上第4章 下第七節第四節第12節 再度交鋒(下)第六章第四節第3章 下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二)第2節 聲名鵲起上(02)第11節 天下才俊(上)第10章 上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第一節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2節 上第10章 下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上(02)第8節 離間計上(02)第8節 離間計上(02)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二)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12節 再度交鋒(下)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二)第14節 匪斧不克(中)第6章 上第9章 下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一)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上(02)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8節 上第九章第十四章第10節 呂氏復出上(02)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9節 上第8節 上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13節 婚姻大事(上)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三)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1節 熙寧二年(上)第八章第十章第7節 ?拗相公(下)第二十四節第3節 終南捷徑(下)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7節 拗相公上(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