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胸懷大志張煌言

張煌言去年八月鄉試中舉,由於北方戰亂不休,便沒有去京師赴春闈,而是準備安心讀書,等北方安定下來後再去考取舉人功名。張煌言十六歲考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可謂少年得志、意氣風。既然他只有二十二歲,自然不急着去考進士,而是在父親的告誡下安心讀書。

張煌言的父親張圭章也是舉人功名,曾任山西鹽運司判官、刑部員外郎。後北方戰亂,闖賊流寇禍亂中原,滿清韃虜屢次破關搶劫,張圭章不願爲官,便回了家鄉。他並沒有回到鄞縣老家,而是在杭州西子湖畔買了一座宅院,準備在風景秀麗之處安享晚年。

張煌言是一個胸有大志之人,他允文允武,酷愛兵法,並非是只知死讀書的書生。每日他都天不明就起來,在庭院中耍上幾趟拳腳,再練習一下劍術。等天明後,吃過早飯,他會再練習射箭。

張煌言考取秀才的時候,是崇禎八年。大明外有滿洲人不斷騷擾,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可謂是內外交困。崇禎皇帝急需人才,於是下令,考取秀才的考生要“試經義後,試射。”可憐大部分考生皆是文弱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哪裡射得了箭?所以紛紛面露難色。唯有張煌言手持強弓,連射三箭,箭箭中靶,令圍觀考生驚歎,令考官一致點贊。

張煌言的志向並非僅僅是考取進士爲官爲宦,而是立下了蕩清宵小、中興大明的宏願,故而每日堅持練習武藝,熟讀兵法。

這天,張煌言剛剛吃過早飯,正準備在庭院中練習射箭時,聽家中下人傳報,說有鄞縣同鄉任思齊來訪。

聽到任思齊的名字,張煌言眉頭皺了幾下。這任思齊原先是堂妹的未婚夫婿,也算自家的親戚,十五歲就中了秀才,考中時的年齡比張煌言還小,張煌言對任思齊的學識還算佩服。可沒想到兩個月前,任思齊竟然犯下殺人之罪,功名丟失被下了大牢。

對堂妹和任思齊的退婚,張煌言不便表意見,畢竟張蒹葭是自己堂妹,若是任思齊被處死,張蒹葭就算未婚先寡,勢必會影響再次的婚姻,張煌言也不願看到堂妹遭遇這樣的不幸。

後來他又聽說了任思齊越獄潛逃,任思齊洗刷罪名恢復清白身的事情最近幾日才生,還沒傳到張煌言耳中,故而他對任思齊的來訪很是驚訝,任思齊一個逃犯怎麼就敢大搖大擺的來到府上拜訪?

不過對方到底是鄉親,又曾是自家的親戚,張煌言想了一下,還是讓下人把任思齊領了進來。

任思齊在張府下人的指引下,來到了張煌言居住的院子,就見到張煌言正對着靶子射箭。

“啾”“啾”“啾”張煌言短時間內連續三箭,箭箭射中三十步外的靶心。

“蒼水兄好射術!”任思齊鼓起了掌,他早就聽說張煌言善射,今日才見到了張煌言的射技。

“你不是慣於走馬章臺嗎,也懂箭術?”張煌言手撫弓背,微帶嘲諷的說道。他胸有大志,對任思齊往日眠花宿柳的行爲很是看不上。

“略懂一二,蒼水兄可否讓我一試。”任思齊伸出了手,他原來在“福春號”船上時,時常向毛六討教箭術,所以也會射箭,雖然射的不怎麼準,但是十射也能中上兩三次。

張煌言默不作聲的把弓遞給了任思齊,然後就等着看笑話。他這張是一石半的強弓,不是鄞縣縣學那八斗的軟弓可比,他不相信任思齊能拉開。

任思齊接過弓來,從箭壺拔出一支羽箭搭在上面,雙腳曾肩寬站立,腰背挺直,側對着箭靶,緩緩拉動弓弦。

張煌言嘴角帶着一絲嘲笑的看着任思齊拉弓,慢慢的他嘴角的嘲笑消失了。就見弓弦在任思齊的手中慢慢被拉開,曾滿月形狀,就見任思齊右手一鬆弓弦,“啾”的一聲羽箭飛了出去,紮在了靶子的邊緣。

“見笑了,比蒼水兄的射技差遠了。”任思齊還回了弓,面帶訕笑道,他此時的手臂隱隱麻,張煌言這弓可比毛六用的弓要強!

“已經很不錯了!”張煌言讚許的點點頭,讀書人裡能有任思齊這樣的臂力、射技的很是難得。

“小弟我對弓箭不太熟悉,我擅長的是火器。”任思齊不知爲何不願在張煌言面前失了面子,便取出了隨身攜帶的火槍。

張煌言好奇的看着任思齊取出腰間掛着的一個布袋,打開口,從裡面取出一柄很短的火槍。火槍張煌言自然見過,並且還親自打過,不過這麼短的火槍他就沒見過了。

就見任思齊把槍口豎起,又從袋子裡摸出一個紙包,用口咬破了紙,把裡面的火藥倒入槍口,然後把一個圓圓的鉛丸塞進槍口,取下通條捅了幾下,便結束了火槍裝填的過程。

任思齊舉起右手火槍,左手託着右手手腕,微微瞄準,便果斷的扣動了扳機。

“砰”的一聲巨響,火光閃過青煙冒起,張煌言就看見箭靶靠着靶心的位置出現一個圓洞。這箭靶乃是硬木所制,箭根本射不透,沒想到這火槍輕而易舉的就把它打穿。

“好厲害的火器!”張煌言嘴裡出讚歎聲,“你這火槍與衆不同,竟然不需要火繩即可射,那麼在雨天也可射了?”

張煌言果然厲害,一下子就看出了這燧火槍的優點所在。

“蒼水兄說的是,這叫燧槍,在裡面有個火石,只要撞擊就可打出火來,引燃火藥。”任思齊把燧槍的原理仔細向張煌言講解了一番。

張煌言學識淵博,自然能聽得懂。不過在大明軍隊火器應用很多,並不缺乏厲害的火器,張煌言瞭解過後,也就不太在意。

“不知你來到我家所爲何事?”張煌言終於問起任思齊的來意。

看着張煌言警惕的樣子,任思齊知道他也許還不知道自己平冤昭雪之事,便掏出了張敬賢所寫之信,默默的遞了過去。

第十三章 海戰(2)第一百四十七章 衝突第四百八十八章 隆武朝廷第二百四十一章 雙方第二百五十四章 相見第四百四十九章 閻應元第四百零九章 大撤退第四百一十二章 崇明(3)第二百四十二章 前翁婿第五十四章 內訌(下)第四百一十四章 監國第二百五十四章 相見第一百四十六章 李國助(下)第一百零八章 入夥第三百九十三章 局勢突變第四百八十八章 隆武朝廷第二百三十一章 黃斌卿又升官了第四百二十四章 金山衛第十六章 戴維第一百七十章 種田第六十三章 真相(2)第二百二十三章 流民浪潮第十四章 海戰(3)第五章 越獄第二十二章 交易第二百八十二章 李士元的抉擇第四百三十一章 拒入第一百六十九章 編制和掌控第二百八十章 清兵來了第三百三十六章 勸降第三百四十二章 追兵第一百三十七章 船戰第四百五十六章 整風第一百六十七章 籌劃第八十七章 合作第二百五十四章 相見第九十四章 傅斌之死第四百六十五章 詐降第三百七十三章 反他孃的!第三百六十六章 查抄王家第三百零二章 “隆中對”第一百三十一章 船鬥(上)第一百一十八章 犁庭掃穴(2)第四百一十三章 杭州陷落第五十一章 合縱連橫第三百七十七章 崇明島第一百五十五章 鄭家與荷蘭人第十章 矛盾第八十七章 合作第二百九十六章 城頭激戰第二百六十七章 襲城第四百五十四章 暗爭第二百零九章 剿匪第四百一十五章 無題第一百三十八章 無名荒島第五百章 大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海戰(3)第二百六十七章 襲城第四百九十六章 狼狽奔逃隆武帝第三十四章 襲擊第二百七十六章 清兵的反應第一百八十章 入夥(上)第八十二章 夜襲第一百六十二章 海戰(4)第二百六十章 黃鳳舞的條件第四百零九章 大撤退第一百六十五章 戰後第二百二十一章 山東局勢第一百零四章 薛雨來來了第四百八十五章 繼統之爭第五百零一章 大敗清軍第一百零八章 入夥第四十三章 殺戮第五十二章 葬禮第三十章 起航第三章 岳父探監第三十八章 無名島嶼(求收藏)第五十章 操帆第四百二十二章 掌控(爲舵主R aymond5459加更)第三百六十章 “援軍”入城第一百九十三章 火攻第四百二十章 議戰第三百四十五章 救兵來了第一百六十四章 海戰(完)第八十一章 船家少女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東尼歸來第三百六十二章 心存死志的史可法第三百四十九章 降將和主子第一百二十一章 繳獲第三百一十九章 兵至蕪湖第一百四十八章 鄭鴻逵的決斷第四百四十三章 出擊第二百九十八章 甕城火攻第二百六十五章 登萊巡撫曾化龍第三百五十五章 慣例第四百一十章 崇明(1)第二百零一章 心跳第二百六十九章 柯永勝第三百四十五章 救兵來了第三百六十八章 清軍攻城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