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林千藍得了便宜還賣乖,她是真這樣想的。
她對萬藥峰沒有偏見,瞭解的也並不多,但架不住她有一顆經過訓練、善於分析的大腦。
丹藥對於修者的重要性不需贅述。
無論是促進靈氣吸收的速度,還是破除突破境界的障礙,對於每個修者都是至關重要甚至關乎生死的事,服用一顆小小的丹藥就可以做到,誰會不動心呢?
所謂近水樓臺心理,萬藥峰勢必是許多外門弟子嚮往的地方,若是得了哪位丹藥大師的青眼了,手指縫裡隨便露一露,都不用發愁丹藥了。
林千藍是真不想去這麼熱門的地方,怕的就是熱門的地方會人多嘴雜,再時常搞點勾心鬥角什麼的,萬一她被牽連其中,她還要不要修煉了?
她不可能一直躲在自己的住所裡修煉不與人交往,那樣的話,她不如離開宗門找個深山老林呆着呢。所以,與人打交道是必然和必須的。
再者,萬藥峰吸引其它外門弟子的地方——容易弄到丹藥,恰恰是她最不需要的,她的素鐲空間裡的丹藥足夠她用了。
雖然不是很合心意,但分析來分析去,萬藥峰還是她最好的選擇。
也是她好運,去五和峰轉換身份牌之前需先到雜事堂消掉雜役的身份,遇到的還是那位徐文管事,先恭喜了她一番後,又熱心地親自載她去了五和峰。
有徐文領着,五和峰當值的孫管事面子給的足足的,四個峰任她選,見她猶豫,也不催她,等她選定了萬藥峰很快就幫她辦妥了手續。
“好人啊。”提到徐文,林千藍就忍不住給他發好人卡。真善意還是別有心思,她還是能分得清的。當時若沒有他帶着來,不定她被分到哪峰了,若是分配到落煙峰去,那她是真慘了。
起來活動了下筋骨,隨着她動作的舒展,體內骨骼發出輕微的響聲。
走出屋子,在院子裡打了趟拳,身體微微出汗了方停。
林千藍知道,一般修真者很少會特地鍛鍊肉體,因爲覺着沒必要,隨着修爲的上升,體質會隨之提升。
凡人武者修煉外功幾十年可能做不到刀槍不入,練氣一層的修士輕輕鬆鬆就可做到。
但她是習慣了,打坐之後不活動活動就覺得不舒服。
而且,她並不是在做無用功,體質的提升是沒有修爲限制的,修爲練氣一層,體質相當於練氣五層都是可能的。
又拿出宗門統一配發的太虛劍,開始練習與太虛劍配套的太虛劍法。
虛天宗弟子人手一把太虛劍,若是不小心損壞的,拿着舊劍還可換把新的,是加入大宗門的好處之一,在知道,跟太虛劍差不多的下品法器,在坊市至少要賣到五六十塊下品靈石,一般新入門的弟子是買不起的。
素鐲空間好的法寶不少,但她的修爲一直上不去,想用都用不成。
太虛劍看着外形普通,裡面卻是加了精鐵的,性能不突出但操控時所需靈力較少,正適合她用,就認主做了她的第一件攻擊性法寶。
她修煉的功法也是宗門免費提供的。
引靈入體後,宗門免費提供一套修練功法,外門弟子是到五和峰的藏書閣內選取,她換好身份牌後就馬上去選了一部。
在練氣期的功法選擇上,不管是單靈根還是多靈根,一般情況下,都只會選擇單一屬性的功法。
一本水屬性的功法《凝水訣》,單一水屬性可修煉,雙靈根中有水靈根的也可選,就是五靈根也可選修此功法。
嚴格來說,練氣期只是修真的基礎階段,只有築基的修士纔算是真正走上了修真大道。
在練氣期,首要的是累積足夠的靈氣。
引靈入體後,經過不斷的修煉,靈氣累積的足夠時,就能衝破原本丹田和經脈的侷限,使得丹田和經脈進行一次擴充,便是進入了練氣期一層。
丹田和經脈擴充後,能容納比過去更多的靈氣,修士就可繼續修煉下去,直至擴充後丹田和經脈再次充盈後,打破新的侷限。
如此循環往復。
前人早留下經驗,修煉單一屬性的功法累積靈氣的速度,要比修煉兩種及以上屬性的功法快上許多。
在練氣期,除單一靈根外,丹田的靈氣屬性特徵並不明顯,也就是說,多靈根的人修煉其中一種靈根屬性功法,不影響其另外一種或幾種靈根屬性法術的修習、施放。
比如,一個水、土、火三靈根的人,在練氣期修煉的是水屬性的《凝水訣》,那他的靈力屬性並不是水屬性的,在使用土屬性和火屬性的法術的效果上,跟他使用水屬性法術的效果是一樣。
當然,並不是說練氣期的靈力就是真的無屬性的,水土火靈根的人,使用起本身不具備的金、木屬性的法術來,效果會遜色不少。
這種情況只是練氣期所特有的,等築基之後丹田內的靈力就會帶有明顯的屬性特徵,功法的選擇另有一套原則。
在如何選擇功法上,不管是哪種身份的弟子,去選擇功法時,都會免費得到一個與此有關的玉簡,以給予新引靈入體的弟子一個指點,這就是加入宗門的諸多好處之一。
拜了師的有師父幫忙或直接給一份,沒師父的如林千藍,只能依靠玉簡上所說的要點,自己拿主意。
騰二嘛,它一個妖修,不懂人修功法的好壞,想幫忙也幫不了。它能識別是不是寶物,可記載功法的玉簡質地都差不多,從外觀上看不出好壞來。
選什麼功法只能靠林千藍自己,她最後選了一門木屬性功法《萬木訣》。
《萬木訣》是木靈根的外門弟子常選的功法,它最大的優點就是修煉者可隨時更換其他的木屬性功法,而不會因功法不同,所修煉出的靈力起了排斥。
她倒是想選雷屬性的,但她的雷靈根的資質比木靈根要差上一些,而且,可供免費選取的雷屬性功法只有一門殘缺的《衍雷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