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這樣打似乎不對

通常,知道了太多世事滄桑的穿越者,因爲有着區別於常人的獨立思考的能力,便想得太多太雜。儘管他們也會努力融入現實的環境,卻註定了不能完全被同化。因爲他們的理念不會輕易被某種宣傳或某個人的話所左右,不管對錯,絕對服從誰誰,哪有那樣天經地義的死理兒?

陳文強的思緒卻並不平靜。處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無時不在的危機感讓他比別人要付出更多的心神。

想得多,看得遠,他面臨的問題就多,就要時常與別人覺察不到的恐懼和徬徨進行鬥爭。這種滋味也只有他自己品嚐,無法讓人分擔。

在新加坡的招資募股進行得很順利,畢竟陳文強名聲在外,剛剛獲獎歸來,華人的歡欣鼓舞、熱烈歡迎是可以預料的。而且這不同於革命的籌款,實業投資,前景光明,收益是穩定且有保證的。

但陳文強最關心的還不是這個,而是革命軍的糧餉問題。打仗打的就是後勤,起義,勝利,固然令人振奮,可背後沒有財政的支持,則是不可想象的。而與法國人的談判,則事關重大。

“由越入滇的人員要限制數量,每月百人,由法人駐越機構審覈放行。糧彈運輸則不予許可,法人聲稱要保持中立,是遵重國際中立規則。”宋復華皺着眉頭介紹着最新的進展,“這樣的話,就只能派人員攜錢款入滇,在當地購買物資。”

“這樣的花費會很大。”陳文強沉吟着說道:“如果是從泰國或者湄公河三角洲地區購糧,價格會比較低。”

“確實如此。”宋復華有些無奈地攤開手,“可法人不作退讓,難道真的要與法人大打出手?”

陳文強想了好一會兒,若有所思地說道:“雖然我對什麼中立法不是很瞭解。但人道主義救助應該不被禁止吧?法人應該是不同意外界直接援助革命軍,但換個旗號,換個說法呢?”

“比如——”宋復華似有所悟,但還是沒完全明白。

“比如紅十字會。”陳文強的思路清晰起來,“他們是可以穿越戰區,爲戰爭的受難者提供援助的吧?就象上海的萬國紅十字會上海支會。”

宋復華眨着眼睛。慢慢露出了笑容,點頭道:“這個辦法好。那咱們也沒有這樣受到國際承認的組織呀?大清紅十字會倒是有,可他們能爲咱們服務嗎?”

1904年,日俄雙方爲爭奪在中國的特權,爆發了日俄戰爭,數十萬同胞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當時,在旅順的外國僑民都由本國政府或紅十字會出面,接運撤離戰區。宣佈中立的清政府也派船接運中國同胞,遭到俄國的拒絕。船隻不準入港。爲救護中國難民,上海海關道沈敦和等人出於義憤,發起成立“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這是中國最早的和紅十字有關聯的組織。

爲得到國際上的承認,1904年3月,清朝商約大臣呂海寰、工部左侍郎盛宣懷等人在上海邀請中立的英、美、法、德代表,共同協商成立了“萬國紅十字會上海支會”。當年得到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承認。清政府得知後,立即予以承認,並撥白銀10萬兩作經費(各地紳商及衙門也勸募20萬兩白銀)。這是中國紅十字會的前身。後更名爲大清紅十字會。

“先掛牌成立,再謀求國際承認。”陳文強微微一笑。說道:“依我看來,法人是迫於清廷的抗議和壓力,對革命軍呢,也不敢徹底得罪。有個名義,他們多半會通融。這樣呢,不光是糧食。救助所需的藥品等物資也能名正言順地進入滇桂。”

“法人說是中立,也就變相地承認了革命軍是交戰團體。”宋復華點頭贊同,說道:“好,就這麼與法人交涉,成了最好。不成的話,咱們其實也達到了最低的要求。”

“最低的要求?”陳文強苦笑了一下,說道:“按照現在的收入和支出,恐怕咱們支撐不了多久吧?”

“是啊,持續不斷的資金支出,確實是力有未逮。”宋復華停頓了一下,搖了搖頭,“隊伍擴充得太快了,這也是始料未及的事情。”

隊伍擴充得快,這是事實,但這並不意味着戰鬥力的大幅下降。首先是對兵員的選擇,革命軍可不是挖到筐裡就是菜,招降納叛過來的都原班接受。其實,革命軍的擴充速度要是照同盟會起事的辦法,可是一點也算不上快。

再者,革命軍的骨幹人員一直牢牢控制着部隊,而採取的“以老帶新”的練兵方式,也是儘快使新兵成熟起來的好辦法。開始時是一帶一,兵越來越多,便以一帶二,或以一帶三、以一帶七,甚至以一帶十。這樣,便可以快速形成具有戰鬥力的新部隊。況且,一個老兵帶一個新兵還是帶五個,對新兵的成長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當然,這也許會造成某些部隊戰鬥力強,某些部隊戰鬥力弱的現象。可本來人馬多了,戰力不一也是很正常且難以避免的事情,指揮官根據戰場形勢合理調派就是了。

“部隊擴充得並不算太快。”陳文強比較公允地說道:“你算算軍隊中的骨幹人員,不斷補充之下,總要佔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吧?這樣才能牢固地掌握和控制部隊。如果放鬆要求,原班收用那些降兵降將、散兵遊勇,現在的人馬還要超出一倍呢!”

“你說得沒錯,可現在這人馬上萬,每天光吃飯便需數千元之多。”宋復華直咧嘴,“革命真是大不易,以前想得簡單了。”

“我覺得吧——”陳文強的手沒有意義地揮舞了幾下,邊想邊說道:“革命軍的地盤還是太少了,以戰養戰難以實施。最近的行動計劃我看過了,清軍停駐不前,我軍也是集中了兵力,說是對峙吧。總是有些被動。被動地等着敵人分兵或再深入,這怕是不好吧?”

“如果能把這股清軍消滅,或予以重創,我軍在滇省便無人可擋了。”宋復華疑惑地問道:“那你是怎麼想的?分兵,那怎麼抵擋滇省這大股的清軍?”

“抵擋,你這話就讓我開竅了。”陳文強輕輕一拍大腿。說道:“原來的戰略是避敵擊虛,靈活機動,使敵人疲於奔命,然後再擇機殲滅。可這仗是不是打得太順了,信心膨脹了,雖然也向敵人防守虛弱的地區派遣兵將,但我覺得力度不夠。而且,現在底氣是不是足了,還擺開架勢。要與清軍大戰一場,要一仗定勝負了?”

“實力強了,自然不怕敵人。”宋復華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說道:“你也知道,現在清軍的主力盡在滇省,如果………”

“這樣好象是不對的。”陳文強連着搖頭,說道:“我要馬上回瓊州,與老吳他們好好商量一下。這恐怕不是戰略戰術的有意改變。而是實力增長之後,人心自然而然的變化。”

“根據敵我形勢變化作相應的調整。我看不出什麼問題。”宋復華停頓了一下,又接着說道:“不過,對於軍事,我是個外行。你與老吳,還有參謀部仔細商議一下,應該能作出正確的決定。”

“我也不敢說自己的猜想就是對的。”陳文強也不是很確定。微皺着眉頭,“只是這和起事前的設想有很大的出入,我覺得有些不對勁兒。”

宋復華笑了笑,岔開了話題,說到了這次大起義的影響。不只是南洋有復興會支部的地方。美洲各支部也迎來了一個發展的高潮。還有日本,中國留學生最多、革命氣氛最濃的地方,大批的青年都在申請加入或者已經加入。甚至是同盟會中的一些會員,也轉而投向復興會。

“本來是想借黃岡起義分散清軍的兵力,減輕革命軍的壓力,可效果卻是差強人意。”宋復華有些遺憾地搖了搖頭,“趕的時候不好,同盟會內部紛爭,影響到了對起義的支援。許雪秋等會員率領着一些比較堅定的義軍轉進了羅浮山,能否堅持下去,現在還不好推斷。”

“多少還是起到了一些作用的,李準不是奉命派出人馬增援潮州了。”陳文強摸着下巴說道:“這會黨啊,確實不靠譜,給清廷官府搗搗亂是可以,要想成事,難。”

“如果會黨能成事,那就好了。”宋復華嘆息道:“不說湖湘的哥老會,四川的袍哥,各省各地哪裡沒有這些江湖好漢?”

“當初華興會便是把發動會黨作爲主要革命手段吧?”陳文強沉吟了一下,說道:“同盟會內部紛爭,光復會獨立行動,他們在江浙應該是比較有實力的吧?讓老蔡試着與他們聯絡一下,搞出些動靜也對咱們有利吧?”

“這樣——不好吧?”宋復華覺得這個想法很象讓別人去送死,明知道會黨不可靠,卻讓別的革命團體去發動,白白犧牲就爲了給革命軍減輕壓力?

“嘿嘿,就是咱們不去聯絡,他們估計也不會閒着。”陳文強笑着撇了下嘴,“你說會黨不可靠,人家還以爲咱們是怕他們搶了革命的風頭呢!不實際經歷過,誰不覺得反清義士難能可貴?”

“那就不是咱們的責任了。”宋復華沉吟了一下,“都是革命團體,分歧是有,但也是有彌合的可能。適當地引導也好,誤導就不對了。”

“你呀,離政客,或者政治家,還差得遠呀!”陳文強有些無奈地搖了搖頭,“要說彌合,那是以後的事情;現在呢,可是競爭的關係。既然堅信自己的革命道路是正確的,就要當仁不讓地引領革命。要引領革命,你就要依靠組織,依靠咱們的復興會。那你就要爲復興會考慮,爲追隨、擁護你的同志們着想。”

宋復華沉思了一會兒,說道:“那也要有個底線吧?你不是也說過,不管做什麼事,都不能不擇手段,而且無關宗教和信仰。”

良心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着,但卻能約束一個人的行動,正如佛祖、上帝並不存在,但信奉他們則能使人產生敬畏之心。托爾斯泰說過:一個不信仰神(宗教)的人,是什麼樣的壞事都能幹出來的。而一個沒有良心的人,在陳文強眼中看來,還稱得上是一個人嗎?

陳文強愣怔着,苦笑起來,沒想到宋復華會用自己的話來辯解。他說得當然不是沒有道理,可他的設想算不上不擇手段,不講良心吧?

…………

陳文強對於自己的感覺,現在也不好判斷是對是錯,即便他匆匆忙忙坐船趕到瓊州,與得到消息早已等候的吳祿貞等人開始商議時,他的語氣也不是很堅定。

“當初起事時,定下的方針是儘量‘以戰養戰’,也就是說已經估計到了被封鎖後的困難。現在呢,革命軍打得相當好,可‘以戰養戰’卻至今難以實施。如果依然持續的話,咱們是實在是支撐不起呀!”

對陳文強上來便表示財政支持的困難,吳祿貞等人是有心理準備的,畢竟,總參謀部不光是管作戰,還有後勤供應的統計規劃。

“就地因糧暫時還是困難的。試想,現在是以一隅敵全國,那這一隅如果不夠堅實穩固,幾場戰亂下來,民衆死傷逃散,地方被毀成一片廢墟,如何還能支撐下去?”萬福華從百姓的角度來闡述自己的意見,“局勢未定之前,向百姓徵糧徵款,百姓必心生疑慮,不願遵行。”

“局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確定。”陳文強搖着頭,對此表示反對,“打敗了這股清軍,還會有那股,清廷豈會讓革命軍安穩?另外,革命軍最近的行動也讓我有些疑惑——”

轉向了吳祿貞,陳文強繼續說道:“本來是要誘敵深入,再伺機打擊,可敵人不動了,革命軍就這麼與清軍耗着?起事前的計劃不是要避實擊虛,靈活機動,使敵人疲於奔命,然後再擇機殲滅嗎?滇省清軍已經被大部調至昆明附近,滇西、滇西南、滇西北大片地區守衛空虛,革命軍是不是應該實施大規模轉進,在這些地區開拓根據地。既爲徵糧徵款打下基礎,又能調動清軍,迫其分兵。”

“主力實施轉進,當面清軍若南下攻擊,抵擋的力量便不足。”吳祿貞指點着地圖,解說道:“若清軍佔領滇南,豈不是把革命軍分爲了兩部?”

……

第125章 思路引導,誰虧誰賺第182章 海上,領獎,抵德第57章 辣手摧磨第120章 狙殺,施恩惠民第12章 麻皮的忿怒第170章 入川之議第16章 人才儲備,聲名鵲起第117章 義軍第264章 挑拔,發動聲勢第289章 中德密商第54章 一切順遂第156章 拉打結合第223章 退位第172章 首鼠兩端第63章 問題和展望第151章 大家來跳舞,新藥第195章 戰略轉變,重回廣州第277章 巧舌如簧第177章 潛伏,裡挑外掘第211章 猛烈攻擊第180章 大舉南下,密商對策第157章 殺伐果決,栽贓陷害第58章 行前瑣事第188章 滇省震動第61章 陷阱,等待第182章 海上,領獎,抵德第214章 宗社黨,袁氏阻礙第281章 載譽而歸,海南建設第239章 編練新軍,惠州清鄉第72章 南洋,軍火第204章 滇西南新佈置第282章 提前準備的中日戰事第182章 同盟會的孤注一擲第246章 北京,強行籌款第236章 高調歸羊城第27章 身跨青紅第196章 積聚的實力,總體良好第76章 黑名單的威懾第148章 喧賓奪主,袁大頭爽約第25章 綁架第40章 打響聲名,談妥生意第221章 多管齊下,西南第214章 宗社黨,袁氏阻礙第72章 南洋,軍火第220章 大權在握,雷厲風行第178章 將以有爲?當頭棒喝第151章 大家來跳舞,新藥第9章 接客,賣唱第204章 獨立,獨立……第127章 大革命家閃亮登場第243章 兵變,坑爹第144章 內部支持,德國外債第140章 巧舌如簧,遊說第109章 攀丹羣雄聚第227章 翻臉如翻書第57章 辣手摧磨第279章 制海權和炮艦外交第143章 不投脾氣,鐵血夢想第27章 身跨青紅第247章 清室安置第63章 戲園之想,禮物第258章 蒙亂第17章 觸痛,招聘第192章 歸途雜想,不可避免的革命第20章 紅頭阿三,阿貓跟蹤第33章 遠方客商第240章 東北初定第256章 革命吸引,領先意識第94章 瓊州之基第46章 茶館較量第95章 換馬,革命聯合第159章 無題第145章 低估,再加條件第25章 勒索投資,強買強賣第56章 無情殺戮第241章 無題第179章 深謀,革命成功的第一條件第177章 生不逢時,西南劇變第32章 攫取黑金,革命者第251章 招商引資,軍人責任第257章 招攬,變化第16章 人才儲備,聲名鵲起第238章 滇西拓展,革命聯合第6章 新藥,說和第268章 重創,英法的態度第42章 家事第66章 慶生第65章 海上第291章 交還青島,無理挑戰第91章 官屠接見,投其所好第213章 國際形勢第65章 理工人才,整合幫派第89章 少年,去東京戰鬥吧!第281章 載譽而歸,海南建設第262章 澳葡驚慌第103章 震懾,談說同盟會第262章 澳葡驚慌第248章 北京新面貌第6章 安頓託付第165章 國內社會的感觸,起事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