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猛烈展開,北上會袁

陳文強在打理着自己的產業,改進的改進,擴張的擴張,新建的新建,既是爲自己增加着財富,也爲革命積累着資金。同時,也使這個國家薄弱的工業基礎能夠堅實一些。

對於革命軍的奮戰,陳文強只能是從財政上予以儘量的支持,具體的行動他不過多插手。畢竟,他更擅長的還是在工商領域,還是在交結各方人物,爲將來的革命爭取更多的同情和支持。

而革命軍的批亢搗虛顯然是出乎清軍意料的,他們沒有想到革命軍會置壓在當頭的大軍不顧,轉而向東西兩個方向流竄。是的,在清軍看來,這就是流竄。只不過,這流竄來得突然,來得猛烈。

普洱、臨滄相繼被合流的革命軍攻破,總兵力達到三千多、且裝備精良的滇西革命軍已經具備了縱橫攻掠的實力,被大量抽調的地方清軍根本抵擋不住這迅猛的攻勢。

而元江以南,向來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政府的控制力並不強。而土司的實力在歷史上的改土歸流過程中,又大受打擊。這使得革命軍掌控地方政權變得相對容易,只要軍紀嚴明,不擾民、害民,甚至沒有了苛捐雜稅的盤剝,便少有地方武裝會與革命軍爲敵。

甩開了清軍主力後的兩路革命軍,在東西兩面展開了迅猛攻掠。在滇西,革命軍勢如破竹,地方清軍非降即逃,佔永德,克龍陵,兵鋒直指滇西南重鎮永昌(現保山);在桂西,陸榮廷率人馬在左右江地區亦是摧枯拉朽,光復數縣,殲敵上千。

而就在這又一次國內震動的時候。陳文強已經由廣州出發,前往上海。武漢、上海、瓊州這三大地區,正是陳文強的產業之基。而上海,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則是陳文強佈局江浙的重要棋子。

西南、東南,再加上武漢的腹心地位。這就是陳文強設想的革命方略。而要直搗腹心,粵漢鐵路便是關鍵,這也是他幾乎傾盡全力的原因所在。

只要鐵路修成,從瓊州出動人馬便可攻襲廣州,然後乘車北上。再加上西南、東南的呼應行動,在長江以南掀起革命高潮,並吹響埋葬清王朝的號角,還是比較有把握的。

而在回上海之前,陳文強還要先到天津。誠摯的邀請已經由人送達了。而對袁世凱。袁老四,袁大頭,對這位歷史上的“竊國大盜”,陳文強的感情是複雜的。

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報》提到當時大清王朝的四個人,除了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外,一是袁世凱,另一個則是端方。

不可否認,老外的眼光很獨到。而袁世凱能爬到現在這個位置,也確實與他的能力有關。絕不是投機取巧。一個沒有功名的傢伙,靠着事功扶搖直上,你能說他全靠鑽營和運氣?

而現在,袁世凱雖未失意,但卻不如意。

清廷於一九零六年十一月正式發佈新官制上諭。新的官制沒有采用袁世凱、奕劻等人所希望的責任內閣制(因爲在責任內閣制度下,皇權要受制於內閣。萬一慈禧太后去世而光緒有了出頭之日,屆時也不能把出賣化皇帝和維新派的袁世凱怎麼樣,實際上是爲他自己留後路),而是繼續保留了舊的內閣和軍機處,各部院的設置則基本採用了奕劻提出的方案。

這一次。慈禧再一次支持了守舊派,奕劻和袁世凱的如意算盤都落空了,特別是袁世凱,他最希望的陸軍部居然落空,心裡別提多難受了。

而從各部長官的人選上來看,雖然清廷標榜不分滿漢,在十三個部院的長官中,滿漢在人數上看似平分秋色,但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滿人佔據的大都是要害部門。

由此也可以看出,預備立憲後,滿族親貴專制化的趨向不但沒有扭轉,反有愈演愈烈之勢,這開了一個極爲惡劣的先例,而後來慈禧太后死後,攝政王載灃後來組織的“皇族內閣”更是把這種情況推到極致。

官制改革的硝煙雖然散去,但奕劻、袁世凱與瞿鴻禨、岑春煊等人的矛盾已經完全明朗化,雙方已是勢不兩立,都想去對方而後快。

兩派的分歧其實並不是立憲與否的問題,而是什麼時機推行的問題——也就是說,立憲是遠期目標還是近期目標的問題。

緩行立憲的一派認爲,一個國家的立憲要取得實效,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如政府對社會的有效控制能力,各種資源(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相對充沛,國民的教育程度,吏治的清廉和有效等。

這種觀點姑且稱爲“條件論”,他們由此認爲,在不具備這些條件就貿然速行立憲,不但事與願違,反會給國家和民衆帶來災難。更有甚者,他們對改革者的動機表示懷疑,認爲大清的國情和歐美國家有很大差別,僅僅是一些人爲了追求立憲的虛名,結果恐怕不能於國有利,反導致“執政者無權”,那些別有用心的“神奸巨蠹”倒“棲息其間,日引月長,爲禍不小”。

而主張速行立憲的一派也承認當時的現狀,但他們反過來認爲這種現狀是因爲沒有變革的結果。因此,只有通過立憲的刺激和引導才能改變這種危機。而且,速行立憲派對立憲後的推論相對樂觀,他們認爲立憲制度一旦建立,緩行立憲派說的那些條件是可以在這種制度下逐漸創造出來的。這種觀點也就是所謂的“危機論”。

儘管兩派都各有道理,但在清末的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情況下,“危機論”顯然更有市場,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

從陳文強的角度來看,他已經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不可能回頭。所以,即便“危機論”更傾向於一種非理性的情感層面,即便“條件論”更具有理性,對他來說。也全都不重要了。

但這並不妨礙陳文強從中取利,他的揣摩,他的探悉,他的左右逢源,將是他值得信賴的武器。而且,不管是什麼派。日後都有成爲革命的同盟軍的可能,推翻滿清,也少不了他們的力量。

革命軍與北洋軍難免有一戰,並不一定要打得你死我活、分出勝負,但北洋軍要顯示出力量,革命軍也要展現強軍的風采,重要的是敢戰的精神。最後解決問題還是要在談判桌上,軍事永遠要爲政治服務。

是的,沒錯。陳文強並沒有抱着革命成功等同於武力統一的念頭。除非北洋軍倒戈,而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而從當時的中國軍力來看,北洋軍與革命軍打得兩敗俱傷,打得持續不斷,傷害得不僅是國家的元氣,更會招致列強的干涉,比如日本,那是肯定會趁火打劫的。

最後將是一個談判達成的妥協。才能儘量地保全國家的武力,包括北洋軍在內。特別是中國的北方。沒有了北洋系的軍隊,最直接受害的便會是東北。而革命軍的實力被消耗太多,也無法穩固佔領和控制某些省份,也就無法實現革命者心中的國家建設的理想。

一場大戰,一場談判,一場妥協。然後是一段相對平和的發展時期。至於統一嘛,除了武力,恐怕還有別的辦法吧?

所以,陳文強纔要去見一見袁老四這個中外皆知的大人物,希望能從他的思維中尋找到可資利用的東西。不一定非要現在發揮作用。可作爲一個長遠的準備,也是很好的。

“袁大人對陳先生是慕名已久,今番能在天津相見,終於是圓了心願,必然心中大慰啊!”張一鏖作爲袁世凱的親信幕僚,此次攜信邀請陳文強成功赴津,差事可謂辦得圓滿,心情也很暢快,對陳文強更是唯恐有觸犯之處。

“袁大人擡舉,張兄客氣了。”陳文強淡淡地一笑,說道:“兄弟官卑職微,實是當不得如此謬讚。”停頓了一下,他盯着張一鏖緩緩說道:“恐怕袁大人邀兄弟會面詳談,並不只是有關北洋機器製造局,以及修築津鎮鐵路之事吧?”

津鎮鐵路,也就是後來改名的津浦(天津至南京浦口)鐵路。一九零二年,清政府改派袁世凱督辦津鎮鐵路,袁世凱又委派唐紹儀、張翼等人與英國中英公司及德國德華銀行代表進行談判。

但清政府與英、德關於津鎮鐵路借款的談判遭到直隸、山東,江蘇三省京官、地方紳商及留日學生的反對,認爲“津鎮一路,北接畿甸,南貫江淮,扼江海之咽喉,握三省之命脈”,地理位置和戰略意義十分重要,要求將津鎮鐵路收回自辦,事情由此擱置。

一九零七年年初,清廷又加派張之洞會同辦理津鎮鐵路。張、袁幾經協商,認爲廢約自辦困難很大,借款自辦雖切實可行,但合同必須不甚苛刻,方可爲國人所接受。

而陳文強在粵漢鐵路修築中的籌資募款顯然是可以借鑑學習的,工程進度也令人驚訝讚歎。但陳文強卻知道,袁世凱邀其見面,並不是修鐵路這件事情,至少不是主要的。北洋機器製造局呢,專爲北洋軍制造槍炮子彈,與湖北槍炮廠似乎也不是什麼競爭關係。

張一鏖想了想,委婉地說道:“當然還有別的要事,只是製造局和鐵路,哪敢勞動陳先生大駕呢!”

“言不由衷。”陳文強伸出手指輕輕點了點,嘆息道:“政爭我是不管的,京官我也不會幹,至於英國人,我對他們印象不好,能不用就不用。”

張一鏖略有些驚訝,但城府也深,瞬間便恢復正常,岔開了話題,象是閒聊般地詢問道:“最近亂黨在滇桂兩省鬧得很兇,湖北新軍雖然赴援,卻上奏朝廷言說裝備不強、力有未逮,請調北洋新軍南下剿亂……”

陳文強噗卟笑出聲來,打斷了張一鏖的講述,看着張一鏖投過來的疑惑目光,他趕忙表示抱歉,然後解釋道:“北兵南戰,實是可笑。氣候水土、環境地形皆不適應,連我這軍事外行也知道這不是好辦法。”

“袁大人也是此意。”張一鏖贊同道:“南方潮溼多雨,又有瘴癘難防,北兵赴南,水土不服,未戰而先病弱,史上是有記載的。”

“我卻不知這史上記載。”陳文強裝傻充愣地搖了搖頭,轉而說道:“只是遷民至瓊州墾殖,親眼所見水土不服及瘴癘之疫病。這還是淮北、上海等地的災民窮人,若再往北的地方,估計更難適應了。”

“原來是陳先生親眼目睹。”張一鏖信以爲真,想了想,說道:“那可有防治之法?”

“倒是有一些,但要適應卻頗耗時間,不可能立竿見影。”陳文強沉吟着說道:“比如在山林中行走,如何防範蚊蠅毒蟲,如何辨識瘴樹毒氣……”

其實,陳文強所說的並不是危言聳聽,在東南地區,除了最主要的疫病——瘧疾外,還有很多致命的因素,具備山地叢林的生存常識是很必要的。比如在南方溼熱的叢林地區,樹林內常有甲烷等可燃性氣體聚集;地面落葉腐爛,溼度大並且孽生大量的病毒、細菌以及山螞蝗和蚊蟲。不知如何預防,如何規避,確實很危險。

“瘴江西去火爲山,炎徼南窮鬼作關。從此更投人境外,生涯應在有無間。”張一鏖倒吸着冷氣連連發出慨嘆,“古人誠不欺我。”

顯然,對於張一鏖來說,陳文強約略的描述便足以使他悚然心驚,視東南滇桂兩省爲畏途了。

對於陳文強呢,不管能不能達到目的,他都要盡力阻止北洋軍南下,爲革命軍的發展壯大爭取時間,儘管他所說的這番話未必會成爲清廷或袁世凱作出決策的依據。

當然,陳文強的辦法不只是靠他的一張嘴,復興會所掌握的媒體也會加以反面的宣傳和誘導。

………

第190章 硬碰硬第58章 安排託付第68章 謹慎應對,取巧之法第188章 赴鄂,貪官第29章 迫走地痞第98章 抵制的成本,針對辦法第188章 赴鄂,貪官第124章 全在演技第294章 大反攻之勝第267章 大軍發動,借外安內第245章 忽悠第249章 迅猛的抵日運動第233章 第一輪和談第137章 正當防衛,雷厲風行第252章 分化拉攏第69章 工會設想第57章 瓊州戰略第46章 茶館較量第50章 建廠立基,醜惡近在身邊第60章 施惠羅登,陳家屈服第276章 訪德成功,抵美晉見第88章 革命的具體和細節第44章 復興會會議第274章 中德會談一第244章 大勢所在第4章 破家、苦日子第266章 有備而來第202章 無題第55章 攤牌(二)第206章 你拿我沒轍,軍火販子第210章 繁瑣雜事,清廷的兩難第177章 潛伏,裡挑外掘第189章 亡也忽焉,北洋第五鎮第208章 臨時政府,篷勃生氣第9章 外謙內毒第243章 革命根基穩固第119章 退出的安排第5章 離國,蘇報案轉折第293章 狼羣戰術,反攻第157章 殺伐果決,栽贓陷害第200章 印象,國路第2章 博覽會之感第73章 南洋之行的收穫第175章 實力,跋扈第21章 暴戾的渲泄第43章 意外,混血兒第48章 狂殺亂砍第228章 和談策略的調整第70章 長期攻略第37章 無題第265章 朱爾典的分析第65章 海上第279章 制海權和炮艦外交第198章 天津會袁第277章 巧舌如簧第78章 賞罰分明的堂規第198章 兵貴神速,不戰而勝第76章 黑名單的威懾第216章 北辰歸來,同盟會決議第4章 過苛,面具第241章 狠辣絕決,袁氏之難第182章 海上,領獎,抵德第87章 堅強決心,蘇報第191章 無題第32章 小題大作的刺殺第240章 革命的兩條戰線第42章 陰謀論第1章 重生的感悟第198章 天津會袁第148章 喧賓奪主,袁大頭爽約第271章 自強,抵英第197章 猛烈展開,北上會袁第69章 工會設想第244章 革命光復區的招商引資第85章 熟人再遇第19章 失落,恬靜的嚮往第43章 安頓第166章 緊鑼密鼓,提前發動第66章 慶生第56章 無情殺戮第132章 暗殺威懾,立憲嘴臉第153章 領先的革命,買古玩第121章 切身經驗第49章 茶樓比試第174章 感同身受的龍濟光第175章 激勵的目標,在人不在槍第73章 佈局,人販第201章 爭高下,中國紅龍第249章 肅王伏法,大總統第134章 專訪,閉塞的改變第80章 理論班子第一人第12章 麻皮的忿怒第255章 凝聚,打壓第276章 訪德成功,抵美晉見第85章 熟人再遇第144章 內部支持,德國外債第283章 農民和土地,證券交易所第217章 最後的全力支撐第46章 味素問世第47章 混血兒——雜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