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血染大武漢(一)

武漢簡稱爲“漢”,是中國湖北剩的省會,是華中地區最大的城市。長江及其支流漢江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爲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曾在此寫下了“黃鶴樓中吹玉蕭,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在清朝末期,武漢經濟繁榮,一度是清朝規模最大的城市。當時坐落在武漢的漢陽鐵廠是當時亞洲最大、最先進的企業。在民國初期,孫中山先生曾在“建國方略”中,要把武漢建設成爲如同紐約和倫敦那樣的國際化大都市。另外,結束封建帝制開創共和的首義“武昌起義”便發生在這裡。

中、日全面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隨着華北、華東地區的相繼陷落,武漢,就像個秋後熟透的果子,孤零零的懸掛着,隨時都可能落向地面。貪婪的日本人垂涎它,是想把這顆熟透的果子據爲己有,再給中國一次重擊。中國人關注它,是想抵住外來強盜的暴虐,保護已越來越少的國土。

如今武漢三鎮孤零零的聳立在長江邊上,這裡,機關樓堂、要員私宅雲集,名勝古蹟便地,在青翠的珞珈山、碧綠的東湖水和一片片優雅宜人的景區映襯下,透着一個政治樞紐不同凡響的氣度。江北漢口,則以其繁華、喧鬧而名揚天下。作爲舊中國的大商埠,其名氣僅在大上海之下,因而緊緊地吸引住南來北往過客的目光。龜山腳下的漢陽,同樣的不同凡響。這裡有全國規模宏大的軍火城,雲集了舊中國軍火工業的精華。“漢陽造”就是今天提起來,人們也不陌生。事實也確實如此,國民黨軍手中的槍炮彈藥,除了從德國進口的,其餘的都是從這裡運上前線的。

當春節過後的第一縷春風吹綠武漢的千花萬木時,焦躁不安的武漢再也沒有了往常的模樣。公路上、田野裡,一批批攜金帶銀的商賈官吏、絕望無助的難民傷兵,像一股股令人沮喪的混亂的潮水,涌進武漢的大門。國民政府各部門名義上雖說是遷往了重慶,可是依然有其下屬的辦事處留在了這裡。武漢的洋樓私宅、旅館寒舍,只要是個能棲風避雨的地方,都被擠得滿滿當當的,街巷市面上同樣是人滿爲患。房租、糧米菜價,隨着大量人潮的蜂擁而至,也像是雨後冒出的莊稼一樣,飛速的往上竄。大武漢從未像今天這樣,擁擠膨脹得像是要爆裂開來。

武漢南郊林木清脆的珞珈山臨時行營裡,蔣介石站在洋樓的露臺上遠眺武漢城區,他心潮起伏,感慨萬千。自從敗退南京以後,他變得從未像今天這樣對武漢充滿依戀。想當初,國民政府建都金陵,蟄居秦淮,武漢從未真正打動過他的心。每年夏天,他一般都要在廬山上度過一些時日。可是每次上廬山、回南京,他似乎都沒有注意到近在咫尺的武漢三鎮,今天,他卻突然覺得,武漢成了他手中最後一塊明珠寶地。他曾充滿感情的對武漢衛戍司令陳誠說道:“武漢之價值,今日才真正體會到。這裡地處長江、漢水交會口,平漢、粵漢鐵路的樞紐之地。可以說是華中地區的水陸交通的大動脈,九省通衢之說不足爲過啊。”陳誠也滿有感觸的回答道:“委員張所言既是啊,向南,武漢連接華南地區,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援助物資,從香港上岸途經廣州一直運到武漢。向東,則直通蘇皖浙,是我們日後收復失地的橋頭堡。向北,武漢雄居中原大地,是我們發起全面反擊的前沿陣地。可以說,控制了武漢,就可以控制東西、威震南北。”

蔣介石微笑着點了點頭,其實他並沒有完全對陳誠說出心裡話。他心裡非常清楚,仗打到這個份上,中國內地繁華的、有影響的大都市中,能容得了他蔣某人的,也就只有這武漢三鎮了。他清楚的知道,控制武漢,就能吸引住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目光,他就仍能自豪的對外界宣稱:中國並沒有被日本所滅亡,國民政府依然存在,他蔣中正依然在做着有力的抵抗,仍然領導着國共統一戰線,依然是這個國家的唯一領袖。武漢三鎮無論從軍事還是政治上來看,都必須緊緊的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有此同樣想法的不光只有蔣介石,日本人也看到了這一點。日軍在攻下了徐州和中條山以後,馬不停蹄的擂響了西進的戰鼓,從戰略上說,仰攻武漢,就必先控制控制武漢的外圍,所以剛剛結束的中條山戰役,時時刻刻都在提醒着蔣介石:武漢血戰已不會太過遙遠了。

中國人的威武不屈,使日本人3個月滅亡中國的夢想破滅了,戰爭明顯有一種拖向漫漫無期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倭皇裕仁和他的大臣們也是心急如焚。島國上下,北進派和南下派等軍事集團,眼看着自己的戰略意圖因中國戰事的久拖不決而變得日益無望,憤怒的他們都把矛頭指向了內閣,一時之間狂熱的軍人和內閣間的爭鬥越演越烈。惱羞成怒的內閣近衛首相見軍事威逼併沒有讓蔣介石就犯,便自作聰明的耍起了政治把戲。他在東京狂妄的向全世界發表聲明:帝國今後不以國民政府爲談判對象,期望真能與日本提攜之新政府成立且發展,而擬與政府調整兩國邦交。近衛惟恐自己的恐嚇分量不足,又急命日本外交部拋出新的對華政策,再次強調:不論任何情況下,日本均不與國民政府交涉,並絕對不接受第三國的調停。

面對日本人咄咄避人的外交政策,蔣介石在武漢召開了會議,在會上蔣介石首次邀請中共代表參加了會議。此時的蔣介石已經作好了血戰武漢的準備,爲此,他也採取了一些他過去想都想不會想的舉措。既然他的中央軍嫡系都無法幫他撐住戰局,那他只有接受一切有利於戰爭的力量和建議,甚至包括他的老對手中國共產黨的一貫主張。他覺得眼下只要能頂住日軍的進攻,度過眼下的難關,其他的都可以放在以後再說。一向深謀遠慮的蔣介石情急之間,首次放下了念念不忘的黨派之爭、信仰之異。爲此,他擺出了一副抗戰到底的姿態,又一改過去專政、獨裁的法西斯作風,放出了一點兒有限的民主。這點民主,雖然遠不能滿足民心、民意,可在被封建思想規縛千百年的中國大地上,他的這一舉措仍然贏得了陣陣歡呼。國際輿論、民主人士、共產黨人和各界民衆一片贊合。蔣介石在軍事上雖不高明,但他在政治上卻是相當的老練。他不但是個創造環境的能人,也是個適應環境的能人。在這失地千里、損兵百萬之際,如果不採取些措施安定軍心、民心,爭取國際社會同情,他很難想象如何應對目前的局面。他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內憂外患,使蔣介石暫時停止了對共產黨人的排斥,民主之風緩緩的吹拂開來。眼下的武漢危機,使國共合作進入了黃金時期。

滾滾大潮,讓士氣低糜的武漢又恢復了勃勃生機。由中國共產黨主辦的《新華日報》刊登了,由郭沫若、鄒韜奮、柳堤等人的文章,又國民黨左翼創辦的《全民抗戰》也登載了響應的文章。一時之間,沉悶了許久的武漢三鎮,彷彿在漸漸的恢復到了它在北伐時代的氣息了。許多曾被國民黨取締的抗日救亡團體,這時重又打出了招牌,融入滾滾的抗日洪流中。一個個新老抗日團體、一羣羣熱血沸騰的人們,都高呼着同一個聲音:抗戰到底,收復失地。整個武漢三鎮都掀起了熱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各救亡團體、愛國華僑,外國聲援團、學生、市民,都投入到了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中。這次活動,使普通的中國百姓第一次聽說了西方的綏靖政策,瞭解到了國家、民族正面臨的險境,也弄清了他們自己所揹負的使命,無數的青年人滿懷從軍報國的熱情,爭先恐後的走進了軍營。67

在武漢三鎮的外圍,國民黨的百萬大軍正源源不斷的開來,抓緊時間在武漢外圍修築工事、整頓軍備,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武漢會戰。蔣介石這次是打算與日軍血戰到底的,所以他這次派出了他所有的精銳部隊。目前武漢周邊的局勢非常好,這也讓蔣介石漸漸的有了守住武漢的底氣。他把指揮軍隊的權利交給了心腹愛將陳誠,希望他能在國家危亡之際,用一場大勝仗來鼓舞全國軍民的鬥志。陳誠對蔣介石的命令不敢掉以輕心,他在上任之後就加緊佈防,加緊整訓部隊督導訓練。把整個武漢地區打造成了鐵桶一般,他也決心效仿李宗仁,要在武漢地區來一次“武漢大捷”。

第130章 血染大武漢(七)第32章 一二九學生運動(下)第97章 徐州會戰(二)第107章 敵後游擊戰(六)第218章 兵敗衡陽(一)第204章 鐵血孤城(四)第21章 報考中央軍校第194章 宜春整訓第88章 南京!南京!(十一)第192章 誓與長沙共存亡第92章 晉南戰事(中)第93章 晉南戰事(下)第109章 敵後游擊戰(八)第188章 74軍遭遇慘敗(上)第227章 倉皇突圍第31章 一二九學生運動(中)第4章 南下北平第207章 鐵血孤城(七)第162章 訓練新兵(上)第144章 閤家團聚第87章 南京!南京!(十)第231章 團圓飯第105章 敵後游擊戰(四)第230章 徵兵令第199章 浴血叢林(五)第94章 板垣的新計劃(上)第165章 山田乙三的“小戲”第134章 血染大武漢(十一)第194章 宜春整訓第137章 南昌整編第120章 中條山之戰(五)第17章 白山黑水間的抗日烽火第195章 浴血叢林第16章 一二八凇滬抗戰(四)第51章 再戰上海(三)第47章 盧溝橋上的槍聲(三)第165章 山田乙三的“小戲”第102章 敵後游擊戰(一)第201章 鐵血孤城(一)第239章 茶山坳大捷第145章 無聊的遊擊訓練班第198章 浴血叢林(四)第167章 鐵打的1營第99章 徐州會戰(四)第184章 出手救人第50章 再戰上海(二)第221章 兵敗衡陽(四)第64章 浴血山西(五)第115章 敵後游擊戰(十四)第73章 大撤退(一)第59章 北上投軍第110章 敵後游擊戰(九)第80章 南京!南京!(三)第191章 誓與長沙共存亡第107章 敵後游擊戰(六)第245章 喪心病狂第90章 南京!南京!(十三)第131章 血染大武漢(八)第59章 北上投軍第200章 浴血叢林(六)第64章 浴血山西(五)第92章 晉南戰事(中)第20章 長城抗戰(中)第21章 長城抗戰(下)第114章 敵後游擊戰(十三)第217章 盲目樂觀第91章 晉南戰事(上)第121章 中條山之戰(六)第234章 滇緬大反攻(三)第131章 血染大武漢(八)第245章 喪心病狂第148章 北上還是南下(上)第110章 敵後游擊戰(九)第45章 盧溝橋上的槍聲(一)第181章 刀劈鬼子第206章 鐵血孤城(六)第133章 血染大武漢(十)第70章 浴血山西(十一)第155章 湘北大捷(四)第44章 華北陰雲(下)第104章 敵後游擊戰(三)第10章 北平學生的愛國運動(下)第80章 南京!南京!(三)第143章 再見家人第150章 重返部隊第70章 浴血山西(十一)第21章 長城抗戰(下)第100章 徐州會戰(五)第174章 終身大事第89章 南京!南京!(十二)第174章 終身大事第139章 戰事蔓延第61章 浴血山西(二)第177章 光復青川鎮(一)第128章 血染大武漢(五)第49章 再戰上海(一)第177章 光復青川鎮(一)第212章 四戰長沙(三)第192章 誓與長沙共存亡第185章 重回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