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支點(隨筆)
物質存在於世上,需要支點。高樓需要基礎做支點,大樹需要根做支點,人活着也需要有支點。人生的支點有三:生命本能,物質需要,精神追求。
一
動物活着的原因比較簡單,就是出於生命本能。爲了延續生命,動物竭力尋求食物,爲了延續種族,盡力繁育後代。人類脫胎於動物,也承續了動物的生命本能。
人和動物一樣,要盡力完成上天賦予的生命過程。生年不滿百,人的生命過程是短暫的,因而是寶貴的。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明確告訴人們,生命神聖,必須珍惜。西方哲人費爾巴哈說:“生命是一切寶物中最高的東西。”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就是尊重上天寶貴的賜予,就是尊重自然規律。而荒廢生命,損毀生命,是愚蠢,是愚昧,是對神聖的褻瀆。
動物爲了延續生命,表現出異常的堅忍,只要一息尚存,決不放棄努力。日本一些房屋的牆壁是在板條上抹石灰而成。一隻壁虎被釘在牆壁內的板條上,不能動彈,另一隻壁虎不離不棄,天天取食餵養它。十年後房主拆牆時發現了這驚人的狀況。壁虎的友愛令人感動,壁虎維持生命的堅忍令人感嘆。蟑螂是世界上最頑強的生物,在食物短缺時甚至可以吃油漆維持生命。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熱愛生命》的小說講述了人生命的頑強。一個淘金者冬季迷失在荒原上。他沒有食物,衣衫破爛,腿腳又受傷流着血,但他仍在冰天雪地中尋找生路。一隻病狼也是又冷又餓,它舔着淘金者滴下的血跟蹤着他。兩個瀕臨絕境的生物都要做最後的拼搏以維持生命。最終人咬死了兇殘的狼,並靠吃狼的血肉活了下來。列寧對這篇歌頌生命的小說非常讚賞,他在病危時讓護理者反覆讀這篇小說。二戰中德國納粹集中營的囚徒遭受了許多非人的折磨,飢餓、寒冷、侮辱、毒刑,天天面對死亡的威脅,但仍有一些堅持着活了下來。在被解救時他們皮包着骨頭,走路都打晃,但是深陷的眼睛卻現出喜悅的光芒,因爲他們終於戰勝了邪惡,保存了生命。
動物爲繁育後代也顯示了卓絕的堅忍。大馬哈魚從海洋迴流到河流中產卵生子。一路上它們要穿越湍急的水流,跳躍高聳的懸崖,遭遇各種猛獸兇禽的捕食。但它們義無反顧地前行,達到目的地產卵後精疲力竭死去,用身體做新生兒的食餌。
繁育後代也是人的生命本能。如果問許多普通人爲什麼活着,他們會很樸素的回答你:爲了培養好後代。我可以活得艱難,但要努力使我的後代活得更好。
人爲了繁育後代也是不惜犧牲。某風景區電梯失控從高空急速落下,父母在最後時刻用雙手托起嬰兒,使他活了下來。一輛轎車遭遇車禍,母親在撞車剎那用身體護住幼兒,寧可自己死去,讓後代活了下來。古羅馬的龐培城被火山爆發埋沒,當代人發掘這座古城時,發現不少家庭的父母都用身體保護着孩子。
生命本能給人帶來快樂,使人留戀人生。比如天倫之樂,比如對異性美的欣賞和**的快感。當你同親人一起歡聚,當你與心中無比美好的他(她)緊緊擁抱在一起,互贈甜蜜的一吻,你會感到生命本體也如花蕊分泌出蜜糖,人生就是一支歌曲——《甜蜜蜜》。
但生命本能也如世上諸多狀況一樣,呈現二律背反。它會使人堅忍,也會使人軟弱。當生命遭遇威脅的時候,一些人會捨生取義,而有人也會爲了偷生而變節,叛賣。當饑荒來臨時,有人會爲了求生而偷竊、搶劫。生命本能如一支柺棍,可以給人助步,也可用做打人兇器。怎樣使用好這支柺棍,就看你如何思考、把握了。
二
生命本能是人生支點之一,但人不能只依靠本能而活着,這就涉及到第二個支點:物質需求。
鮮活的血肉之軀需要三種基本物質維持:食物、水、空氣。就常人而言,離開空氣幾分鐘就會死去;沒有水活不過七天,沒有食物活不過半月。
人要維持正常的生命過程還需要其它物質,如衣物、房屋、燃料、光、鹽……
所以常言道:“民以食爲天。”基督教徒在祈禱時要感謝上帝賜予食物和衣物。
物質不但維持人的生命,還能激發人生命的活力和潛質。人要活得好,需要更多、更好的物質,於是就開發、就創造。整個人類歷史就是開發、創造的過程。恩格斯用一句話概括了這個過程:“勞動創造了人。”這句話還可引申出一個命題:是人創造了生存必需的物質,還是必需的物質創造了人?這個類似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命題可以引起很多探討,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人生存離不開物質,而人作用於物質並開發創造更多更好物質的勞動也是人生的必需。動物生存也離不開物質,爲了生存也忙碌終生,但它們不能創造更高質量的物質產品,也就不能進化爲人。
物質還給人帶來許多生的樂趣和美感。承受海灘明媚溫暖的陽光,觀賞森林中各種繁茂的植物,我們會醉心於大自然的美麗,由衷感到生活的美好。一切藝術都來源於對大自然的欣賞和對物質的開發、創造。
大自然對人的生活如此重要,愛惜並敬畏大自然不是理所當然的麼?
還是一個二律背反,物質激發人創造產品和藝術,但也會刺激人走向邪惡和殘暴。爲了爭奪更多物質,爲了不勞而獲,個體的犯罪:偷竊、搶劫;整體的犯罪:不義戰爭,發生了,並持續不斷。
還是那支柺棍,怎樣使用,就看你如何思考、把握了。
三
動物生存出於本能,依靠物質,這些都與人一樣,那麼人與動物的區別在哪裡呢?人的生存還有一個支點,精神的追求,而動物沒有,這就是人與動物的區別。
動物是爲活着而活着,維持生命過程即可,比如斑馬吃草即可,熊貓吃竹子即可,它們不再追求新的東西,所以不創造,沒有理想。而人不但要活着,還要活得更好。人有得寸進尺、喜新厭舊的天性,有了一件衣服,還希望有更多更新更美的衣服,口味也渴望不斷變化。於是進行創造,於是產生理想。
每個人對生活都有新的希冀,就是最樸素的人也有,這就是理想。理想的着眼點不是現實存在,而是對未來的希望,屬於思想和精神的範疇。理想進入到某種虛幻並固定的模式,就產生宗教,基督教的天國,佛教的空門和來世都是理想的王國。理想進入到某種未來現實社會設想模式,就產生主義,儒學、現代各種政黨都提出過主義。理想由美的形式來顯現,就產生藝術。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就有了理想,也就有藝術伴隨,豐富、愉悅着人生。
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人又試圖用思想概括、解釋人生和世界,探討人生的終極理想和目標,這就產生哲學。而用技術手段對人生、世界進行探究則產生科學。
以上所說各方面都是人的精神追求。精神追求就如燈塔照耀人生,沒有燈塔的照耀人生就會陷入黑暗,陷入迷茫,人生也會了無生趣。沒有希望的人生還會有什麼希望呢?
精神追求超越生命本能、物質需要,最大程度豐富、愉悅人生。
人生的三個支點呈階梯式排列,生命本能是第一層次,物質需要高一級,精神追求則爲最高層次。前兩個層次都沒有脫離動物的層次,而精神追求脫離動物層次使人成其爲人。可以這樣說,人的一切開發、創造都是爲了最終滿足精神追求。精神追求的高低也決定人和人生質量的高低。精神追求越高,人離獸性越遠,生活質量也越高。
哲人馬斯洛認爲,精神追求是自我的實現。沒錯,人生能夠顯現自我價值,顯現傑出的個性,必定會有所成就。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藝術家都有突出的個性,有獨特的發現和創造。而在實現自我的基礎上關懷整個人類,整個世界,把視野投向人類、世界廣闊長遠的未來,併爲之奮鬥終生,則會成爲高尚的人,偉大的人。比如蘇格拉底,孔子;比如屈原、托爾斯泰;比如哥白尼、李時珍;比如白求恩、南丁格爾……
這裡所說的精神追求是真、善、美的精神追求。精神追求也有歧途,比如納粹主義將人類陷入血腥,某些宗教的偏執觸發了種種派別戰爭。發生於中世紀的九次十字軍東征血流成河。實現並保持正確、高尚的精神追求,是人類永遠要付之努力的目標。
你要活好自己的人生麼?那就好好思考人生的三個支點,並由低入高邁出堅實的腳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