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郭振宇如此發問,劉廣明不由得有些緊張,不知道他這樣貿然提問會不會讓馬揚不滿,忍不住在茶几下面輕輕踢了他一腳。
郭振宇似乎還沒明白他的意思,小聲嘟囔了一句,“要不是弄清楚這東西是什麼,讓我怎麼做工作?”
“當然,我們肯定會讓您知道的!”馬揚微笑着說道,他從郭振宇手中拿過一份配方說道,“這一份是新型常溫超導材料的配方,根據我們實驗得出的數據,
K是指開爾文溫度的符號,與攝氏度溫度計量將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義爲0度不同的是,開爾文將絕對零度也就是-273.15攝氏度作爲計算起點定義爲0K,在開爾文溫度計量裡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則變成了。溫度每變化1K相當於變化1攝氏度。
經過換算可以得知,馬揚剛纔所說的到之間就相當於攝氏度的零下20.85度到41.05度,這基本上相當於室溫的溫度!
“零下20.85度到41.05度?”郭振宇也飛快的計算出了結果,他不僅大驚失色,“我記得我們國家目前最高水平的超導材料也不過是在153K實現超導現象吧?你確定你們的測試的數據都是真實的?”
153K相當於零下120攝氏度,如果使用這樣的材料作爲線纜進行輸電,每隔一千米左右就必須安裝泵機和冷卻設備,利用類似液氮的降溫劑將線纜的溫度保持在零下120攝氏度以下,大大增加了超導電纜方案的成本和複雜程度;所以儘管超導電纜可將電能輸送幾千千米的損耗降低到現有水平的百分之幾,也因爲維護線纜的高昂成本而無法得到應用。
而馬揚現在拿出的這份配方可就不簡單了,一下子就將這一紀錄提高了一百多K,零下20.85度到41.05度的溫度區間,除了個別極端地區之外,這點溫度基本上就相當於當地的地面溫度了!這就意味着無需進行降溫處理,就可以利用超導線纜進行遠距離輸電了!將大大降低輸電的成本,每年可以爲國家節省的資金將以千億計!這毫無疑問將會是人類科技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發明。
“我們經過了多次試驗,結果已經確認無誤!”馬揚當時幾乎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不管怎麼更改實驗條件,這種材料的表現始終如一,“箱子裡也有一點兒樣品,您可以自行實驗驗證!不過還是要注意保密工作!”
“我現在是明白了您們爲何會如此謹慎!”劉廣明滿臉的興奮,“這麼先進的技術再怎麼加強保密級別都不爲過啊!對了,不知道這種材料的生產成本大概是多少?”
如果價比黃金的話,那麼這種材料也就是去了大規模應用的意義,身爲一名企業家,劉廣明最關心的還是成本問題。
“目前纔是一代產品,價格相對來說還是有些偏高!所以短時間內向用這種材料做輸電線纜恐怕有些不現實!”馬揚也覺得頗爲遺憾,“不過我們的研究人員已經開始了二代產品的研究,我們擁有了完善的理論儲備,再加上現在的基礎!再過些時間,價格更爲低廉的替代產品就可以研發出來了!”
“嘖,這可是諾貝爾級別的成就啊!就這樣保密的話實在是有些可惜了!”郭振宇從一名科學家的角度出發遺憾的說道。
“這個沒什麼關係,一來等我們研究出更爲廉價的替代品之後,這種材料就可以投入市場了!二來麼,呂教授已經得過諾貝爾獎了!一次和兩次的區別也就不那麼大了!”哎,教練,我也想得諾貝爾獎。
此言一出,劉廣明和郭振宇二人同時無語,要是哪位科學家能獲得一次諾貝爾獎的提名就足以成爲傳奇,就更別說獲獎了!任何一項能獲得提名的成就幾乎都是這名科學家一生努力的結晶,而現在呂丘建獲獎纔過去幾年,他就又拿出一項新的獲獎成果?這還讓不讓其他物理學家活了?
沉默半晌,郭振宇首先回過神來,他好奇地問道,“呂教授不是主持太空探索計劃的探究麼?怎麼會去搞超導材料?”
“超導材料在航天上的應用也很廣泛啊!利用超導發射火箭架的反重力效果可以大大的節省火箭發射的成本,如果材料的成本降到可以大規模應用的程度我們甚至可以直接用真空超導管道將航天飛船直接送入太空!另外超導衛星比常規衛星的使用壽命更長、功能更加強大......”馬揚滔滔不絕的說起了超導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廣泛應用。
但是實際上,呂丘建可不是打算用這些材料做超導火箭發射架、超導衛星,而是打算用於等離子體的磁約束上面,約束等離子體的磁場是由真空室外部的線圈產生的,電流一般可以達到幾十個千安培,如果是採用常規的銅導體,功率會達到兆瓦級別,相當於火電站的一個發電機組發電功率,可以計算一下一個小時會產生多少的熱量,一天會產生多少熱量,這些熱量全部需要及時地由冷卻水帶走......這樣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而一旦採用全超導,線圈電阻爲0,將線圈的電流增加到指定值之後,理論上就不用再消耗任何能量,維持聚變的時間理論上是可以無限長,這個特性是將來可控核聚變進行商業化應用的所必須的。
就像馬揚當初去參觀過的ITER,他們的約束磁場就打算使用超導磁鐵來產生,只不過他們所使用的材料遠未達到這種材料的水平。CERN的LHC對撞管道也是由超導線圈組成,他們和ITER一樣都需要用大量的液氮將超導線圈降溫到兩下一百多攝氏度,這樣才能讓線圈產生超導現象。
而現在則不同了,羲和計劃所使用的材料直接可以在室溫條件下實現超導現象,這意味着他們距離可控核聚變的商業化應用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