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抓着管道搖晃了幾下,確定安全後。又率先往下爬。榮安安也顧不上自己穿的黑色禮服有漏光的危險,她的衣服穿了三天,骯髒破爛。乾脆用裙襬結結實實的包住臀部,爬在了我上方。
自己一邊往下滑,一邊往下看了一眼。這一看險些吃驚的掉下去。剛纔從804房的陽臺上明明能一眼看到下方的景象。順着天然氣管道下到最底部,應該能到二樓的樓頂。這棟公寓的一樓是商鋪,商鋪的頂端當做花園賣給了二樓的住戶。
住在二樓的居民在平臺上種滿了花草,鬱鬱蔥蔥的,十分喜人。
可是現在我再往下看。平臺上的花草樹木,卻顯得極爲遙遠。自己爬的不像是8樓,像是十八樓。
我用腳夾住天然氣管道,抽出一隻手使勁兒揉了揉眼睛。自己沒看錯,不知是底樓距離我們遠了,還是樓房變高了。如果真要爬下十八層樓,以我倆的體力,恐怕凶多吉少。
我心臟猛跳,拼命的平靜下驚駭的心緒。沉聲道:“榮安安,你往下看看。你覺得我們離底樓有多遠?”
“我不敢看,我恐高。”女孩都快要哭了。
“快看。”我厲聲道。
“看就看嘛,那麼兇幹嘛。”榮安安嘟囔着,朝下看了一眼,立刻就把視線移開了:“總之挺遠挺嚇人的。咦,奇怪!”
她本來就蒼白的臉色,變得慘白起來,再次往下看去,驚訝道:“怎麼可能。8樓有那麼高嗎?”
我倆一上一下的對視一眼,互相看出了對方臉上的驚詫。
“樓變高了,意味着空間被拉長了。這也是那張牀的力量嗎?”我皺着眉,語氣裡帶着不解:“這張牀究竟想幹嘛,不死就不放我們離開?”
我冷靜的數着對面的房子的落地玻璃。每一層每一戶每一張玻璃,我從自己腳下那一層開始數,數過了8樓,數過了十八樓,數過了三十八樓。數着數着都把自己數亂了,仍舊沒有數到低。
密密麻麻的窗戶玻璃,彷彿整棟樓都變成了哈哈鏡,在我的視線中往下延伸,茫然不知底部究竟有多深。我們賴以保命的黃色天然氣管道,也在樓棟中往下探,明明筆直的一根,由於距離太遠都變得扭曲起來。
我的額頭涌出了冷汗。
“夜不語先生,我們該怎麼辦?”榮安安六神無主,不知該如何面對眼前的詭異現象。
我一咬牙:“往下爬!”
如果那張牀真的能拉長空間,這就太不符合物理定律了。一張牀罷了,哪來的能量將空間拉長的?所以我在賭,賭自己仍舊在8樓,只要往下爬二十多米就能到樓底。這一切,都只是幻覺而已。
賭輸了該怎麼辦,我沒想,也不敢想。
榮安安很害怕,但是她也沒覺得有別的選擇。回去那詭異的804房,誰知道堅持多久才能得救。而且房間裡的怪物可以變成人類的模樣,雖然暫時沒辦法侵入地磚地面,可萬一變異了呢。
往下爬,是唯一的選擇。
順着黃色的細細天然氣管道爬了六分鐘,樓下的景色絲毫沒有變清楚的跡象。反而一樓頂上的花草樹木,離我們更加遠了。
不對,這棟樓,還在不停地長高。
我的臉色非常糟糕。樓又不是樹木,竟然在無限往天空生長,這完全不合理嘛。
我每爬下一層樓,就凝神注意着那一層住戶的情況。804以下的房子,陽臺都被塑鋼防盜窗封閉了起來,我們沒辦法闖進去。封閉的生活陽臺上,有的空蕩蕩的,有的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
又往下爬了接近一分鐘。突然,我眉頭一皺。怪了,自己現在所處的這一層人家戶的擺設,和剛剛我四分鐘前爬過去的那家基本一樣。就連破舊的嬰兒車,都花色相同。但是醬油瓶以及其它物件,擺放位置略有些不一樣。
我不動聲色的繼續往下爬。又過了4分鐘。那架嬰兒車又出現了,骯髒的粉紅花色,泛白的小花朵點綴在其上。卡通人物因爲骨架變形的原因,笑容扭曲,用陰森森的眼神,盯着我倆。
我打了個冷顫。
再次接着往下爬。再過了四分鐘後,果不其然,嬰兒車又出現在了一戶人家的生活陽臺上。這一次它被放在洗衣機旁,同樣的骯髒破爛。同樣的角度。那羊頭人身的卡通人物,眼珠子竟然變了,斜着眼睛,在微弱光線的作用下,看我們的眼神充滿了怨恨。
“那個嬰兒車,好可怕。”我上方的榮安安,顯然也發現了這架出現了4次的嬰兒車。她恐懼的看了一眼那輛車,連忙轉過了腦袋。
“你發現沒有,每四分鐘。不論我們爬的快還是慢,哪怕這四分鐘內爬的樓層不一。這架嬰兒車總是能按時出現。”我重重的打量着嬰兒車,語氣凝重。
榮安安很不安:“夜不語先生,你是說這架嬰兒車有問題。”
我沒有回答,反而問:“你聽說過潘洛斯階梯嗎?”
女孩想了想,搖頭:“沒有。”
“這是由英國著名數學物理學家、牛津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潘洛斯提出的理論。潘洛斯階梯是四條樓梯,四角相連,但是每條樓梯都是向上的,因此可以無限延伸發展。”我解釋道:“例如,一個人走上了潘洛斯階梯,他會覺得自己不論是向上走還是向下走,最後都變成在不停的向上。而如果有人在潘洛斯階梯外看那個人,就會驚奇的發現,那人不停的從一樓走到二樓,然後又從一樓出現走向二樓。永遠都走不出來。”
榮安安吞了下口水:“您是說,我們走進了類似潘洛斯階梯的地方?”
我苦笑着,不知道該搖頭開始該點頭:“但從理論上講,這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我們的三維世界裡,不可能存在。因爲潘洛斯階梯的原理是將三維物體描繪於二維平面後,出現的錯視現象。甚至有科學家評論它爲僞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