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先發制人

俄國公使提出修改幾年前兩國簽訂的《明俄尼布楚條約》,至於修改的內容,基本上就是要恢復原先俄國與清廷所籤條約的疆界劃分。

也就是說,大明需要將外興安嶺以南,以及濱海省的大片土地“歸還”給俄國。

儘管這片土地原本就屬於中國,但俄人在外交國書中,仍然使用了“歸還”這個詞。

曾紀澤當然不可能答應了,當即予以堅決的拒絕,同時,爲了反擊俄方無理的要求,曾紀澤勒令外交部也擬定了一份國書,要對兩國西北待議的邊界地區重新勘定,並要求俄國從清國手裡搶來的西北所有土地。

俄人這頭侵略成性的北極熊,想讓它把吞進去的肉再吐出來談何容易,沙皇政府當即回絕,並宣佈不承認《明德尼布楚條約》的邊界劃分,同時開始大規模的往遠東地區增兵。

龍城。

曾紀澤及時召開了內閣會.議,討論東北局勢的變化。

“俄人胡攪蠻纏,單方面廢除尼布.楚條約,還大肆的向遠東地區增兵,諸位愛卿有什麼看法。”

“俄人貪婪成性,想來對早年東.北戰爭失敗懷恨在心,而今必是想尋求報復,咱們不可不防啊。”

內閣總理李鴻章率先發表了看法,第一任內閣總.理胡林翼因病於一年前去逝,李鴻章由副的轉正。身爲總理,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算遂了他平生的抱負。

曾紀澤的目光投向了交通總長李善蘭,問道:“李愛.卿,東北的鐵路進展如何。”

李善蘭起身道:“回皇上,哈璦鐵路再有一兩個月.就可以竣工,至於沈哈鐵路,卻只修建了不到三分之一,恐怕沒有一年半載無法完工。”

東北雖然資源.豐富,開發程度卻很低,除卻濱海省等先前被俄人佔有之地建有一些工廠之外,其餘之地可以用“荒蠻”二字來形容。

所以,東北駐軍一應軍需,都需要從南方海運到沿海港口,再由陸路轉運往各軍。

而大明的鐵路規劃中,瀋海鐵路、沈哈鐵路、哈璦鐵路,三條線路所構建起來的網絡,在促進東北開發的同時,亦能有效的解決軍需運送的難題。故這三條鐵路雖非主要幹線,但卻是交通部重點關照的項目。

“沈璦鐵路未成,則往邊境地區投送兵員與物資將相當的有難度,皇上,臣以爲這個時候,當以與俄人談判拖延爲主,不易草率述諸於武力。”副總理馮桂芬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曾紀澤很善於保持內閣的平衡性,內閣共設總理一人,副總理三人,其中李鴻章在東系勢力中的激進派與溫和派中都有相當大的名望,同時在太祖朝舊臣與大興皇帝一朝新臣中間也都很有人脈。除此之外,李鴻章本身就有經世之才,故曾紀澤任命他爲內閣總理也是衆望所歸。

副總理三人中,馮桂芬屬於原東系中的溫和派代表,不但對學習西方極力支持,同時也主張儘量與西方保持良好的關係。

彭玉麟,此人更不必說,自太祖之時就是重臣,對改革持開明積極的態度,對曾紀澤也一直比較支持。

當初曾紀澤搞兵變,除湘王曾國荃之時,彭玉麟明面上不說,私下裡還是比較高興的。但後來太祖病逝,有傳聞說是被今上給害死的,彭玉麟也多有懷疑,故曾紀澤登位以來,一直稱病不出,閉門養花養草。

曾紀澤知彭玉麟在太祖朝中,無論是地方還是京中的臣子們之中,都有極重的名望,而曾紀澤繼位之後,雖大力提拔東系之人,但天下之官中,畢竟太祖舊臣還佔了大半。所以曾紀澤更要重用彭玉麟,以他的名望來鎮服這些人。

但更重要的是,曾紀澤敬佩彭玉麟忌惡如仇,鐵面無私的爲人,有這樣一名清廉公正又有點鐵血的重臣坐鎮內閣,對淨化大明官僚的廉潔清明之風也是極有好處的。

而彭玉麟也是那種閒不住的人,看着在新帝的治理下,大明蒸蒸日上,堵在彭玉麟心頭的那點疙瘩漸漸也就鬆了。

於是,在曾紀澤的幾番力請之下,他終於決定再次出仕,擔任了大明副總理,而他所主管的司法、警備兩部,也正符合他那種鐵面無私的性格。

第三名副總理出自純黃浦系,名叫做孟儀凡,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早年在東海艦隊任參謀長,但平定浙江之後,因爲東西二系的內部爭鬥,孟儀凡被調離了東海艦隊,在黃浦軍事學堂擔任海軍總教習。

曾紀澤一向將發展海軍視作大明未來崛起的必要條件,故他特任命海軍系的孟儀凡爲副總理,以示他要發展海軍的決心。

同時,也在向天下人顯示,我大明用人,並不是只視名望,但凡有才華者,破格提拔也不是不可能。

這孟儀凡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激進派,在對待外國挑釁時,他一向主張以強硬態度處置。

當馮桂芬提出鐵路未通的困難時,孟儀凡馬上道:“馮副總理多慮了,咱大明的哈璦鐵路雖然未通,但俄人西伯利亞連條像樣的路也沒有,他們從歐洲本土千里迢迢而來都不操心,那咱們就更沒有理由畏戰。”

孟儀凡說着站了起來,面向曾紀澤大聲道:“皇上,臣以爲俄人的挑釁,正好給了咱們一個開戰的絕佳理由。臣請皇下立刻下動員令,調集大軍北上,俄人不是要戰嗎,好,咱們這一回索性就把他的西伯利亞也給端了!”

曾紀澤笑着揮手示意孟儀凡先坐下,目光轉向沉默不語的彭玉麟,頗爲客氣的問道:“彭公有何看法,朕想聽一聽。”

彭玉麟緩緩站將起來,似乎是胸中已有良策。

“前日我去上海武器局走了一遭,親手試了一試新產的明德步槍,那槍隔着六百多步的距離,竟然就把一頭牛的肚子射了一個碗口大的口子,我說好傢伙,這麼厲害的槍,只怕英國人也造不出來。”

衆人都是一臉茫然,不明白彭玉麟好端端的怎麼扯開了不相干的事,而彭玉麟卻全然不理,自顧自的往下說。

“我還順道去看了下南方艦隊,他們讓我乘坐了剛剛下水的一艘潛艇,我當時就驚得說不出話來,我彭玉麟也算是治水師多年,這般能在水下航行的艦船,足可以殺敵於無形,着實叫人匪夷所思。”

曾紀澤微微點頭,開始明白他想表達些什麼。

“在我回來的時候,經過鎮江時,正好瞧見沿江的農民們正在做農活,他們用的不是我們那時的鋤頭、鎬子,而是冒着煙的機器!那麼大的一塊地,不一會就耕種完了,這是何等的神奇。”

彭玉麟洋洋灑灑的把大明這些年來的進展與成就述說了一遍,馮桂芬接下話碴,笑道:“這都是皇上英明神武,維新變革,殖產興業的結果,從第一家兵工廠建成到現在,咱大明的工廠增加了將近一千餘家,遍佈大江南北,每年從外國引起的先進技術,更是不計其數,正是如此,才能使我大明出現了日漸民富國強的局面。”

彭玉麟點了點頭,接着道:“老夫經年治軍,於洋務之道遠不如馮總理精通,但老夫卻知道當年的滿清兵弱國衰,尚且敢與洋人一戰再戰,而今我大明船堅炮利,上下一心,面對洋人之挑釁,若還一味的韜光養晦,那與滿清的無能又有何異。”

“再則。”彭玉麟提高了嗓門,朗聲道:“歷代之強國,諸如漢唐,無不是打仗打出來的威名。如漢唐之盛、外夷之弱,尚無法避免戰爭,而今我大明尚有諸般的不平等條約纏身,若不打幾個勝仗,打得讓列強心生畏懼,又如何能解除那些套在我們身上的恥辱枷索呢。”

這番話一出,彭玉麟支持開戰態度已明確無誤,衆人也被他極具煽動性的言辭鼓動的激昂不已,形勢很快倒向了開戰一派。

衆臣的意思其實也符合曾紀澤所想,他心裡有了底,便在最後決策前,再徵求一下李鴻章的意見。

“李愛卿,衆臣的意思你也都聽到了,不知你的看法呢。”

李鴻章清了清嗓子,道:“臣的意思是,俄人既然挑釁,咱們就得給他們點顏色看看,開戰是必須的。不過,關鍵是怎麼打的問題,是打大仗還是打小仗,是隻爲擊敗俄軍,還是要奪佔俄人土地,這些具體的過程,還需三思而定。”

幾年前的那次停戰,曾紀澤到現在還覺得遺憾,西北大片的土地,仍在俄人的鐵蹄之下,他無一日不想着收回來。

而今,數年已過,大明在經濟上已是突飛猛進,而在軍事上,早已超越俄人,甚至是英法。

內已安,接下來就是要攘外了。俄人既然不知趣,那就只好拿他們來祭旗了。

曾紀澤拍案而起,決然道:“朕意已決,此番與俄人開戰,不打出個尊卑,不分出個強弱來,絕不罷休!朕命即日起全國動員,一個月之內,海陸空三軍,務要集兵二十萬於東北邊境,一旦部署已畢,即刻開戰,先發制人。”

[奉獻]

第19章 美國局勢第75章 特雷格醫生第289章 經略越南第169章 被開明第100章 耕者有其田第74章 紀澤式第316章 信第237章 宿命第52章 料事如神第154章 左宗棠的抉擇第201章 “聖母皇太后”第132章 所謂忠臣第261章 改革大幕第1章 湘江北去第83章 復旦第37章 夜襲第208章 “禽獸”第102章 技術方向第292章 德意志第43章 美國領事第168章 望洋興嘆第160章 殖產興業第264章 謝幕前的演出第49章 除夕,雪夜第127章 血戰第315章 憲法第78章 瘟疫第206章 特色弟妹第133章 山雨欲來第295章 四面開花第75章 特雷格醫生第136章 至尊第135章 左擁右抱第139章 逆天者亡第31章 風流猛將第28章 手術第72章 烽火漫金陵第314章 犧牲第163章 新的變數第202章 罪有應得第272章 強硬第16章 出征第187章 輪迴第265章 試驗品第87章 徐州第15章 創建炮連第50章 幕府第118章 兵臨城下第95章 招降納叛第18章 武器優勢第219章 “貴賓”第301章 反英運動第41章 上海,擴軍第139章 逆天者亡第58章 北極熊第237章 宿命第40章 狂歡與告別第273章 天罰第262章 賣國成性第287章 揚眉吐氣第220章 空軍第168章 望洋興嘆第109章 鼎之輕重第32章 太平軍的投降第109章 鼎之輕重第243章 黎明第241章 狂歡第28章 手術第92章 機槍車間第156章 侍王第176章 忠?愚?第212章 廢物第100章 耕者有其田第294章 致命武力第143章 滅亡的號角第248章 絕育第313章 牌坊第120章 對峙第289章 國土第56章 軍校第104 江南製造局第1章 湘江北去第13章 打砸搶燒第208章 “禽獸”第193章 死是大清鬼第163章 新的變數第55章 私人武裝第212章 廢物第121章 來陰的第267章 傀儡第2章 新的身份第115章 聯姻第255章 箭在弦上第237章 宿命第157章 白話文第290章 三國進獻第175章 志向,玩物第194章 人,狗第49章 除夕,雪夜第168章 望洋興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