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慈悲喜捨(1)

佛陀對愛的教誨豐富而深刻。想要一天24小時生活在愛的境界中是可能的。一舉一動、揚眉瞬目、起心動念、一言一語都可以充盈着愛。

愛之源:婆羅門

佛陀時代,婆羅門教信徒祈禱死後能夠升到天堂,與婆羅門——宇宙之神,共享永生。有一天,一名婆羅門教男子問佛陀:“我要怎樣才能確定在我死後,能與婆羅門同在?”佛陀回答:“婆羅門是愛之源,想與婆羅門同在,你就要實踐四梵住 (brahmaviharas)——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和舍無量。”梵,即是 brahma,意思是梵天,亦解作崇高、清淨。住 (vih的意思是住所或宅第 ,梵住的意思是梵天的住處。

通常我們把四梵住也叫做四無量心。如果你能實踐它們,它們就會在你心中每天不斷地成長,直到能擁抱這世界。你會變得更快樂,圍繞在你周遭的人也會變得更快樂。

四無量心:慈、悲、喜、舍

四無量心所包含的四個真愛元素分別是: maitri——慈,願能給予別人幸福快樂; karuna——悲,願能幫助止息別人的痛苦; mudita——喜,願能將喜悅送給周圍的人 ,因爲他們的幸福快樂而感到喜悅; upeksha——舍,願能不存分別心地接納一切。當你愛時,是因爲衆生需要你的愛。而不是因爲他是你的家人、國家或宗教裡的人。當到達這種境界時,你就是在實踐真愛。

當你能安住於這些元素,你就是活在宇宙中最美麗、最和平、最喜悅的境界。要是有人問你的地址,你可以回答:“梵住。”也就是說。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有些五星級的飯店要超過 2000美元一個晚上,但梵住提供更多的快樂,這是五千星級的飯店,一個我們可以學着去愛和被愛的地方。

佛陀尊重人們實踐自己信仰的渴望。所以,他用能夠鼓舞這名婆羅門教男子的話來回答。如果你喜歡靜坐,那你就修行靜坐。如果你喜歡行禪,那你就修行行禪。要緊的是,要能保留你的猶太教、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的根。這是延續佛陀精神的方法。如果你切斷你的根,你不會幸福。

公元2世紀的佛學家龍樹說:行慈無量,熄衆生心中的憤怒。行悲無量,熄衆生心中一切憂鬱和焦慮。行喜無量,熄衆生心中的悲傷和無歡。行舍無量。熄衆生心中的仇恨、厭惡和執著。

慈悲喜捨是覺者的本性

若是我們學會修行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和舍無量。我們就會知道如何療愈由憤怒、憂鬱、不安全感、悲傷、仇恨、寂寞和不健康的執著所帶來的疾病。在《增支部經》裡。佛陀教導:“憤怒心起時,比丘不妨對帶來憤怒的那人,行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和舍無量的禪觀。”

那麼四梵住能夠了結苦難和苦惱嗎?佛陀相信是可以的。有一次佛陀對他喜愛的侍者阿難尊者說:“將這四無量心教給年輕比丘。他們將會感到安全、堅強和喜悅,身心無苦惱。終其一生。有能力行純淨的比丘道。”又有一次,佛陀的弟子拜訪鄰近一個教派,那裡的出家人問:“我們聽說令師尊釋迦教導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我們的導師也是這樣教,這中間有什麼不一樣?”

佛陀的弟子不知道怎麼回答,回去後,佛陀告訴他們:“行四無量心,又行七覺支、四聖諦及八正道者,可深得開悟。”慈悲喜捨是覺者的本性,也是真愛的四層面,存在我們心中、每個人心中和每件事中。

“真愛”不單單只是存在於男女之間的“愛情”,還有生活中的每件事,帶着覺知,帶着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去處理事情,或許,你就會看到機緣,看到事物的另外一面。

要發菩提心,首先要修慈悲心,若慈悲心真實不虛,發菩提心也就易如反掌了。

打一個比喻,當一個人的母親生病的時候,如果他對父母很孝順的話,就肯定會把母親送到醫院治療。這時,他是不會求什麼回報的,只是無條件地付出。他不會對母親提出,我送你去醫院的話,以後你要怎樣怎樣,這是爲什麼呢?因爲,他對母親懷着強烈的慈悲心,所以不求回報,這叫做無條件。菩薩也就是無條件地付出。

通常,世俗人也有一些慈悲心,但他的慈悲是針對父母親友的,相對陌生人而言,平等的慈悲就難尋難覓。而菩薩的慈悲心就可稱之爲無緣慈悲心,也就是無條件、無意識、平等地利益衆生。無論你跟他有沒有關係,無論是經常來往的親朋好友,或是萍水相逢的陌路之人,他都以平等的慈悲心相待,這叫做無緣的慈悲,也可以叫無條件地付出,這才真正是大乘菩薩的行爲。

我們可以循序漸進,首先培養慈悲心,雖然慈悲心與菩提心還有一定差距,但如果具備了慈悲心,就有發起菩提心的希望。所以,我們先講慈悲心的修法。

若要廣修慈悲心,那麼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都需要修;如果不願意太廣,就只修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這是中等的修法;有些人的根基不一樣,希望更簡單,就可以只強調悲心的修法。

爲什麼稱作“無量”的慈悲喜捨呢?因爲修慈悲喜捨的功德不可思議,無法衡量,其善根深廣難思,故叫做無量心;再則修慈、悲、喜、舍時,其對境是普天下所有衆生,因衆生數量無盡。所以也稱作無量心。

四無量心在經書裡依次是慈悲喜捨,舍心列於最後。但是在修法時,舍無量心卻位居第一。因爲所謂的舍無量心就是平等的觀念。如果沒有衆生平等的感覺,則修出來的慈心、悲心都將成爲片面的慈悲心。是不完整的。所以首先要修舍無量心。

(一)舍無量心的修法

舍無量心的修法有兩個步驟,第一是觀想,第二是思維(或叫觀察)。

觀想的時候,是以人爲對境。無需觀想本尊上師等。在自己的右邊觀想一排人,左邊也觀想一排人。

右邊這一排是現世當中害自己的仇人。如果今生沒有仇人,便可觀想經常害自己的一些魔障,如魔或鬼。如果這樣觀想也感覺困難,就可以想象,在無始以來的流轉當中,我們肯定有數不清的怨敵,就把他們觀想在自己的右邊。

左邊這排人是現世的父親、母親以及兄弟姐妹等親眷,也就是對我有恩的人。觀想他們坐在自己的左邊。

無論是怨敵。或是親友。他們實際的相貌怎樣,就觀成怎樣。觀想就是這麼簡單。

第二是觀察。

首先,對右邊的怨敵象平時一樣發起嗔恨心;對左邊的父母親人。生起愛心、貪心。生出貪嗔心以後,再回頭省察:剛纔我於怨生嗔。於親生貪,而且不只是這一次,長久以來我一直都是如此,但這樣有沒有道理呢?我應該去觀察一下。

具體觀察的時候,可以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角度來思維。

首先觀察左邊的怨敵:他們不論是人或非人,現在雖然是我的仇人,想盡一切辦法來傷害我,但他們是不是在過去、現在、未來的生生世世當中都是這樣呢?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他們現在不擇手段地加害於我,但在過去世,他們肯定曾做過我的父母。當其做我父母之時,也和現在的父母一樣,心疼我、照料我,爲了我寧願捨棄自己的一切,對我的恩德是那麼深厚,給我帶來那麼多利益。

再觀察未來的下一世,當我們再次轉世投胎,改身易形時,他們也不會永遠都是我的仇人。而且,在無有窮盡的來世當中,他們會再次做我父母。再次做我父母時,也會與現世父母完全一樣,要爲我克服諸多困難,給我帶來極大利益,可謂恩德巍巍。

也許無須等到來世,在不久的未來,在這一生的下半輩子也隨時可能會發生變化。上半輩子他對我竭力迫害,但在下半輩子我們也有可能成爲水乳交融、心心相印的朋友。

所以,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所謂的仇人也是不一定的。我們也曾互爲父子兄弟,只是現在回憶不起了。如果這些仇家能夠回憶我們互爲母子的經歷,就絕對不會加害於我。例如,在兩人打架打得最激烈的時候,他們若能猛然憶起前世母子拳拳、手足情深的情景,所有的仇恨就會瓦解冰消,他們會立即扔掉武器,停止打鬥,這是肯定的。使我們相互敵視的罪魁禍首就是無明,是它使我們前世的父母親友們無法回憶過去。所以,即使現在他們害我,我也不能責怪他們。

這並不是精神上虛幻的寄託或安慰,事實就是這樣。什麼叫做仇人?什麼叫做親人?我們在輪迴中流轉,你、我、他都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時光,在這個過程當中,有時是仇人,有時是親人,親怨都是不一定的。這樣再三思維後,修得比較好時,對仇人的嗔恨心會慢慢地淡化,直至最後完全消失。所以,舍無量心的修法極其重要。

之後,便開始對右邊的親屬進行觀察,對他們的觀察與左邊相反。

他們雖然現在是我的父母或者親屬,爲我遣除各種違緣,給予各樣恩惠,對我恩重如山。但他們是否生生世世都是這樣呢?也不是。前世或者前世的前世,在無始以來的六道輪迴當中,他們肯定很多次地做過我的仇人,甚至傷害過我的生命,這是必然的。

再看看未來又如何呢?他們會不會在以後的生生世世中,永遠做我的親人呢?結果也是否定的。當我再投生到另一個身體的時候,他們很有可能會成爲我的仇人,那時候,就與現在右邊的人一樣,會千方百計地傷害我,甚至掠奪我的生命。即使在今生,雖然此時我們互相牽掛、情意綿綿,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會反目成仇、分道揚鑣。這決非聳人聽聞,如果在短期之內不能解脫,長時漂泊輪迴的話,這就是確定無疑的。

這一切就像演戲一樣,現在這邊的人扮演我的仇人,另一邊的飾演我的親屬。但是下一輩子就會角色互換,演仇人的扮作親屬,演親屬的飾爲仇人。因爲現在我們爲無明所遮蔽,沒有智慧了知以前的事情,對未來的前途也茫然無知,現在唯一知道的,只是眼前很短暫的時光。

但輪迴卻是極爲漫長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能夠回憶前世,或以長遠的眼光靜心觀察,我們就會深深地體會到所謂的親人與仇人,根本就是無常的,確實象演戲一樣。這就是觀察的方法。

這樣觀察後,我們會開始發現,原來我只是用了一雙異常狹隘的眼光,去看了一個很短很窄的範圍,便指定誰是我的敵人,誰是我的親人,對敵人生嗔恨心,對親人生貪心,因爲有了這樣的錯誤認識,所以就產生了這樣不正常的貪嗔。

第84章 四梵行3第3章 這個家族還有誰在?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6章 牌坊林的秘密2第12章 渡5第29章 狗屠夫第49章 理想國第27章 財由心收1第12章 天力講《易經》第112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4第59章 陰陽八卦第17章 愛你的存在第7章 和生命簽下一個契約第57章 學會全然地信任第11章 與宇宙的連結第27章 處理情緒之痛3第21章 懂得放過自己第19章 擺脫受害者身份第2章 何處不是水雲間第8章 出於愛去做事2第28章 菩提果第33章 沒有觀察者的觀察第121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2第16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3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4章 佛陀4第36章 讀書會2第55章 附體現象探秘1第6章 佛陀6第30章 參禪開悟3第106章 與潛意識溝通的冥想第32章 太極高手楊師傅第7章 牌坊林的秘密3第30章 人間好時節第25章 換個角度看問題第97章 按照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第13章 靈魂伴侶第105章 分清三件事第28章 參禪開悟第11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第84章 發現內在的力量第105章 分清三件事第9章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第81章 做有愛的能力的家長第18章 改變是毫不費力的第8章 迴歸自性之旅1第70章 找回自我第116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4第62章 童年創傷療愈第119章 改命,從孝養父母開始第2章 何處不是水雲間第14章 渡7第86章 提升孩子感官經驗第59章 陰陽八卦第44章 破除受害者模式第76章 非言語治療與後現代心理學第25章 換個角度看問題第13章 靈心療法2第37章 處罰你的不是神,是你自己第三 卷前言空靈第17章 絕不能讓枯燥進入課堂第116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4第7章 渡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4章 夢魘2第1章 我得了和姥姥一樣的瘋病第92章 允許孩子適當表達憤怒第17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2第25章 自性本空第20章 用自性之光照亮自己第21章 好大一棵樹---系統排列第26章 相由心生第91章 讓教育離人更近點,離功利更遠點第35章 布財陣2第5章 牌坊林的秘密1第50章 我們到底從哪裡來第25章 不再評判第2章 孩子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第56章 附體現象探秘2第89章 休學是孩子重塑自我的重生第72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2第22章 積極應對混亂時刻第67章 體重過重來自於心事太重第13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3第77章 心理陷阱第60章 多維度覺察自己第6章 活在當下3第19章 靜心打開喜樂之門第74章 性與金錢第37章 處罰你的不是神,是你自己第24章 衣櫥與鼻竇炎第99章 接納孩子的叛逆第80章 心淨國土淨2第86章 平行宇宙1第117章 愛的控制1第31章 天真的心第11章 幸福之旅2第9章 笑看風雲淡 坐對雲起時第9章 笑看風雲淡 坐對雲起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