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四章 皇帝大婚

今年新春不同於往常,除了新皇改元之外,還有另一場喜事。

那就是皇帝大婚。

皇太后早已頒下懿旨:配德元良,必俟邦媛,作儷儲貳,允歸冠族,皇家銀行大總管韓仲良之女,門襲軒冕,家傳義方,柔順表質,幽閒成性,訓彰圖史,譽流邦國,正位儲闈,寔惟朝典。可爲皇后,母儀天下,所司備禮冊命,主者施行。

今日,皇帝再頒冊封詔書:惟爾皇家銀行大總管韓仲良之女,族茂冠冕,慶成禮訓,貞順自然,言容有則。作合春宮,實協三善,曰嬪守器,式昌萬葉。備茲令典,抑惟國章。是用命爾爲皇后。往,欽哉!其光膺徽命,可不慎歟!

同時,大赦天下,凡不在十惡之罪者,皆大赦。

就在舉國同歡之際,西南一道戰報送入京城。

由官驛至兵部,再至軍機、內閣,呈報皇帝。

消息迅速傳開,唐軍攻破吐蕃都城邏些城,生擒吐蕃贊布和輔政大相祿東贊等一應衆臣。

三喜臨門,街頭的歡慶之意愈發高昂。

無數的百姓自發地入朱雀大街,向朱雀門涌去。

在朱雀門前橫街,逾數萬人跪拜稱頌“偉哉大唐!”

連續三天三夜,長安城中的爆竹、煙花就沒有停過。

人們陷入了狂歡。

然而,在甘露殿中,身穿喜服的李沐卻臉色不虞。

對面,內閣、軍機十三大臣也是皺眉不展。

勝利固然可喜,代價未免太大,關鍵是如何善後。

李師率部從鬆州出兵,到攻下邏些城,前後用了共計一百十一天。

這個戰績,就算是李靖、李勣,也張口結舌,無法相信。

太過離奇和不真實。

無人敢信。

可當軍機處展示了狼牙衛在吐蕃各地傳來的消息,印證了戰報的真實性。

羣臣終於信了。

太極殿之上,羣臣一片歡呼。

可問題隨之而來,由魏徵爲首的言官,首先提出,李師該當何罪?

大臣們原本就對李師已經非常不滿。

張揚跋扈。

違抗聖旨。

屠殺平民和戰俘、不經朝廷同意擅自出兵。

不經朝廷同意擅自拒絕吐蕃議和。

不遵奉旨意,擅自進攻吐蕃都城,致使唐軍傷亡六萬人。

……哪一條都足夠李師喝一壺的。

內閣七人、軍機處五人,除了蘇定方不在,李靖迴避沉默不言之外,十二名重臣一致諫言,必要給予李師以重懲。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這道理說到哪都是真理。

李沐是個講道理的人,不過他從來只講自己的道理。

自己的道理,顧名思義,就是與自己有利的道理。

但這次,李沐也怒了,他可以赦免李師任何罪責,但有一點無法赦免,因爲李師違背了他的囑咐,自己再三囑咐李師不可造成太大傷亡,結果僅邏些城一戰,傷亡了六萬人。

戰爭總有傷亡。

但需要問,值不值得。

李沐的戰略根本沒有想要滅了吐蕃,因爲吐蕃以西,如泥婆羅、象雄、迦莫路等西域小國,那等着吐蕃去佔領。

明明可能假手於人的事,如今卻要親歷親爲,這不符合大唐的利益,也不符合李沐的戰略構想。

不僅如此,吐蕃這次被唐軍迅速攻破都城,並不代表着吐蕃整個勢力的覆沒,大片的疆土都控制在吐蕃各個部落手中。

沒有三五年時間,唐軍很難真正控制吐蕃。

而這,更需要朝廷投入大量的兵力和精力。

很顯然,李師把這一切都攪亂了。

這就象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原本不去想的,如今放在了面前,想拿怕燙手,丟掉太可惜。

這讓李沐,乃至內閣、軍機諸臣都陷入了爲難中。

面對諸臣一致要求懲誡李師的陳請,李沐看向李靖。

“衛國公意下如何?”

李靖臉色波瀾不驚,甚至沒有起身,他安坐錦凳,答道:“削爵去職,勒令其限期回京自辯。”

李沐聞聽,微微一笑,“重了,重了。削爵倒不至於。”

雖是笑言,但已一語定性。

所有大臣都已經清楚,皇帝還不想懲誡李師。

沒有人敢反對。

就算魏徵也一樣。

李沐靠自己奪取天下,手中掌控大唐最精銳兩衛,不需要去討好任何一個勢力。

這就是實力。

無欲則剛。

言出法隨。

“諸公都知道,臨陣換將,是爲大忌,朕可不能因一些小節,去懲罰剛剛爲大唐立下赫赫戰功的一方主將。這不等於打自己臉嗎?”李沐悠然說道。

“但功過要分清,李師並無擅專抗旨之罪,是朕回京之前,授於他臨機決斷之權。至於拒絕吐蕃求和之事,也在這臨機決斷權力之內,李師畢竟沒有阻攔吐蕃派往長安的議和使團。李師的枉殺罪名,朕覺得也可分開來說,畢竟此戰是吐蕃先入侵大唐西南,致西南十數州生靈塗炭,王師討伐不義,如佛家當頭棒喝,有慈悲,也須有雷霆之罰。”

“但,李師攻邏些城,致使六萬唐軍傷亡,打亂朝廷整體佈局之罪,不可饒恕。”

李沐掃視了一圈,“故朕以爲,派使前往邏些城,訓斥李師,令其收斂心性,積極進行善後。待局勢穩定,再召回論罪處置也不遲。諸卿以爲如何?”

如何?還能如何?

皇帝都已經將大半罪責攬到了自己身上,不能如何?

僅憑一個傷亡巨大的過錯,要將剛剛立下滅國之功的一方主將,削爵去職,這不符合常理,更不合李沐的脾性。

於是,諸臣互視一眼,起身應道:“陛下聖明!”

……最後經過幾輪商談,與吐蕃來長安議和的使團商議之後,朝廷決定,赦免芒鬆芒贊、大相祿東贊及所有吐蕃官員,芒鬆芒贊生母蒙潔墀嘎入唐,賜宅留居長安。

冊封芒鬆芒贊爲西海王,文成公主爲王太后攝政,大相祿東贊輔政。

內政一應皆由吐蕃自治。

大唐在邏些城駐兵五萬,只爲衛戍邏些城,保護文成公主和吐蕃唐人的安全。

駐軍不干涉內政,但駐守唐軍的耗費、軍餉皆由吐蕃提供。

吐蕃使團隨即奉旨返回邏些城。

第八百六十六章 唐僧闢謠了第九百七十二章 出走第八百九十四章 李恪與段志玄第三十章 有心種花第五百六十章 決定造反(三)第九百三十三章 李師殿後第六百七十九章 長孫渙遷兵部左侍郎第四百六十一章 延攬韓仲良第四百四十一章 天才少女許青雲第七百三十八章 有賞有罰第一百二十二章 徹夜奏對(二)第六十章 拉攏第三十九章 打了小的惹來老的第九百十三章 高陽一案第八百六十七章 被徵辟的唐僧(一)第六百八十七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七百八十七章 崩潰的不只是內心第五百五十二章 兄弟傾訴第八十一章 威風第四百四十章 許胤宗的兒子許意第八百三十四章 勝利者總喜歡與失敗者聊天第七百四十八章 盛名之下無虛士第一百四十五章 開誠佈公第九百四十六章 調虎出籠第六百十四章 別開生面的談判(四)第三百二十八章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氣勢第一百六十三章 禁婚令第七百八十六章 真作假時假亦真第九百五十八章 勝利第五百六十四章 多年同袍,分道揚鑣第三百五十九章 出朕之口,入卿之耳第六百四十二章 君臣一拍即合第四百十九章 議和談判第六百三十章 欲燒三把火(一)第九百七十七章 果然是個人物第九百九十二章 金勝曼託孤第八百九十九章 糧食生產是基本國策第三百六十八章 秦心的安置第四百三十四章 劫獄(二)第九百十八章 高手在民間第九百四十九章 突厥軍開始撤退第一百十五章 病虎秦瓊(第十更 求訂閱)第四百二十三章 倭皇乞和第八百二十六章 山風欲來第二百五十七章 常寶親手畫押的口供第九百五十七章 進攻第八百三十四章 勝利者總喜歡與失敗者聊天第二百三十三章 養虎未必爲患第四百四十九章 兄弟交心第六百七十五章 功成返京第六百八十章 李世民吃癟第六百三十八章 慘遭逼婚?第九百零一章 這是陛下設下的局?第六百零四章 李沐的戰術(二)第五百四十章 暗地北上第二百三十八章 不打自招第九百零六章 魏徵死了第四百八十一章 不肖子第五百六十三章 樑仲業日子不好過第五十九章 忌憚第四百十一章 血戰突如其來第八百十一章 甘露殿君臣奏對(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徹夜奏對(三)第七百十五章 京兆韋家沒落(六)第二百九十七章 嗣王府(一)第六百零四章 李沐的戰術(二)第一章 隱龍出世第八百七十二章 小別勝新婚第三百三十五章 反擊(二)第三百八十六章 許之以利第六百四十六章 美人如玉(二)第四百五十五章 外戚之患?第一百四十九章 秦瓊居然是知情者(三)第七百一十章 京兆韋家沒落(一)第三百十六章 以舊換新第五百五十八章 決定造反(一)第一百八十四章 李世民拒絕賜婚第二百七十八章 常綠雲的手刀第六百三十九章 李師成了小舅子第六百九十四章 調息令的威力第六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二百九十九章 嗣王府(三)第八百二十六章 山風欲來第一百零七章 募兵規則(第二更 求訂閱)第八百八十二章 房玄齡稱頌第三十四章 李淵的賞賜第四百四十二章 掠奪人口第八百七十八章 有那麼難嗎?第三百四十三章 劉仁軌的小算盤第四百四十二章 掠奪人口第八百三十一章 殺尉遲者李恪第七百九十三章 抽絲剝繭(四)第六百九十九章 李沐遇刺(二)第九百二十三章 國不可一日無君第七百六十一章 高藏王要降唐第十章 忽悠是種功德第五百九十七章 圖窮匕現第三百二十九章 魯縣子的跋扈第四百三十四章 劫獄(二)第六百四十五章 美人如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