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義很高興,他一直認爲自己皇位來得不正,所以搞七搞八,但搞來搞去,還不是爲了讓百姓認可,三軍認可,讓皇位安全,國家安寧嗎?可大家不知道他的用意,反而苦苦阻攔。
但宋九這樣做,效果更好。
於是在百姓歡呼聲中來到河洲,看了一球蹴鞠賽,然後返回。
宋九又邀請趙匡義去了西府,喊來二十個小吏,讓他們下棋。
趙匡義更好奇,一邊觀棋,一邊看着宋九。
棋下完了,宋九說道:“蹴鞠賽也有各種陣型,可高明者,會因爲各人的身體素質不同,如力氣大,如跑得快,如帶球球感好,會安排一些適合的陣型,那麼就會勝了。再者,如下棋,有的喜用炮,有的喜用車,有的喜用馬,還有的居然能善小卒。這僅是一盤幾十枚棋子的棋局,二十二人的球賽,居然就會產生這麼多變化。若是放在數萬數十萬軍隊中,會有多少變化?”
說正事了。
趙匡義顯然會意,緘默不語。
宋九抽出他春天時刻意討要來的,張洎王禹偁等人的奏呈,說道:“他們有的說得很對,可未說準確。如張洎等人說設兩鎮,以便河東河北統一指揮,不再是各自爲戰,一盆散沙,以讓遼人各個擊破,又能集中兵力打退敵人。然而他們有沒有想過,若那樣,一旦失控,安史之亂豈不是前車之鑑。”
“卿中的也。”趙匡義道。
這纔是好同志嘛,說中了他的心坎裡。
“因此春天時陛下徵諸臣說軍務,實際說來說去。就是那麼一點兒弊病,然而反過來它們也有優點。如執行我朝軍制後,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五代更替,甚至追源到前古,西晉與南北朝諸王奪嫡,東漢外戚宦官專政等醜陋現象,會不再發生。因此臣沒有想明白,直到這次徐河之戰,才豁然開朗。有辦法兼顧。”
“說說。”趙匡義來了興趣。
他不是固執者,固執的是東府那個傢伙。趙普,以及趙普與宋九都看好的一個小傢伙。實際當初宋九提出給各團練使與防禦使權利時趙匡義就想過了,未必是團練使與防禦使,這是指一州都部署,以及數州首將,但非是一路,手中兵力不會有很多,因此不會敢產生安祿山的想法。於是恩准同意。
然而它還不能解決宋朝軍制的弊病,雖然一州都部署手中也有些兵力。可是兵力並不是太多,多少受知府節制,因此遼軍南下,無人可擋。除非場場打出李繼隆這兩次奇蹟之戰。
中間利害關係趙匡義也知道,但邊境一時得失,能與國家重大安全相比?只能擇其長棄其短。
宋九能想出兩者兼顧的辦法。那是最好不過。
“陛下,實際解決它的辦法很簡單。李繼隆已經提起了。”
“嗯。”
“那就是臨時授權制,大股敵寇來犯。可從河東河北兩個防區擇一名智勇雙全的重將,臨時授予他指揮一路所有將兵的權利,以便統一指揮,協調作戰,集中兵力。敵寇去後,此權收回。同時明詔諸將,若無敵寇來犯,以虛假情報獲得朝廷授權者,可以拒絕其指揮。再規訂此將不得指揮諸將退後過深,以防將重兵率回京畿謀反作亂。那麼唐朝藩鎮之患便可迎刃而解。”
“這倒是一個好策子,你再想細一點,寫一個札子於朝會上呈給朕,讓諸臣工一起討論完善。”
實際到了宋仁宗時,所有大臣都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在陝西出現安撫經略招討使這個古怪的官職,兼任邊防數州所有軍政財大權,以便統一指揮。不過那時武將沒有話語權了,是文臣在打,是宦官在打,缺陷雖然糾正,可這些文臣當真能打好仗嗎?有人說韓琦是軍事家,打成那樣子還是軍事家?那麼李繼隆豈不是比李靖還要牛氣?
但在這時改,還來得及!
宋九又徐徐說出第二個改革方案:“陛下授陣圖於前線將領,然前方戰事變化莫測,如徐河之戰,李繼隆原本打算在唐河北岸用萬名騎兵消耗遼寇,然後城中大軍殺出,一舉敗敵。可是尹繼倫孤軍奮進,打亂了李繼隆的佈署,然而這一進局面卻更有利。這時候李繼隆若是堅持原計劃會不會有這樣的大捷?”
趙匡義臉色又陰沉下來。
宋九沒有管他,繼續說道:“這是李繼隆,智勇雙全,纔打出來的戰績,換其他人呢?至少陛下把持着大方向,不會讓前線將士出現嚴重失誤。如在雄州,若是諸將聽從陛下詔書,會不會有那樣的慘敗。”
趙匡義臉色這纔好轉。
寇準認爲宋九少了風骨,但辦不好事,要風骨幹嘛?管它是黑貓白貓,只有能捉住才鼠才能算是好貓。
宋九繼續說道:“因此似乎同樣難以兩全,故張洎他們上書,雖看到弊端的一面,但沒有看到弊端的另一面。臣想了許久,心中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有許多老將從前線退了下來,他們富有經驗,全部呆在洛陽閒賦,朝廷雖然偶爾讓他們來書院傳授武學,但書院裡能成爲將才的人少之又少,將領是在戰鬥中磨練出來的,天才將領自古有幾個?若是空讀兵書戰策,不知變通,沒有磨練,可能只能成爲第二個趙括害己害國。因此臣認爲可以於西府置一參謀司,若是有重大軍事行動,諸將一起於參謀司商議。一人想法會有失誤之處,數人數十人,並且個個都是從前線下來的老將,那麼想法便能完善。或有爭議,陛下也足以拍案決定。那麼不僅是陛下智慧,而是集數人數十位富有經驗將領的智慧決定的草案。然後再將這份決議頒發前線,爲防前線變動。只做大框架,就象陛下授李繼隆詔書一樣。讓前線將領在這個大框架下自由發揮,水無常形。兵無常勢,那麼前線將領就有空間自由發揮,又能避免前線將領發生嚴重失誤。”
也就是參謀司一出來,那個所謂的陣圖就不要再搞了。
“這個,讓朕再想一想。”
宋九這一回不依趙匡義了,機會難得啊,若不借助這個勢,說不定以後就沒有機會改變了。趙匡義授陣圖,以後宋真宗授陣圖。或者未來的其他皇帝再授陣圖。這還了得!
因此又說道:“陛下,請三思哪,當今名將,李繼隆算是最出色的了,他在滿城矯詔,他在朔州矯詔,他在定州矯詔。爲何,難道是陛下決策不好嗎?非也。陛下決策乃是前度局面,到了他手中。局勢又是兩樣,所以必須要變。若陛下堅持,那麼能戰者如李繼隆,會繼續矯詔。早晚會讓陛下不滿。這還是好的,甚至不能戰者也學習李繼隆矯詔,詔書威令不在。這些人又貽害國家。”
實際他很想挑明瞭說。
你想學李世民,有那本領麼?李世民與尉遲敬德每次交戰。都身先士卒,一人持聞槊。一人挽弓,如入無人之境。你也挽弓,可射的是什麼,花蕊夫人!
還是乖乖地學劉邦吧,用好了蕭何,韓信與張良,從容得天下。
但不能說,劉邦在開國諸君中能力真的很差。
一說,趙匡義肯定惱羞成怒,俺這麼有本事,僅是一個小劉邦。實際就是劉邦也不容易,那個馭人用人的本領,有幾人能做到?
因此又加重了一句:“先帝臨陣畫策,每發必中。是不錯,臣親眼所見,可那是看誰,若是巴蜀南漢之流,縱然陛下之天資亦能辦到。然而面對河東,先帝都親臨前線指揮,可曾拿下太原,更不要說對手是比北漢強大百倍的契丹。陛下內治已勝過先帝,疆域更勝於先帝許多,太原,漳泉,吳越,定難,陸續收復。百姓之愛戴,剛纔陛下也親眼所見,親耳所聽,勿用證明什麼了。”
“你!”
“臣是爲大宋千秋萬代計!陛下,恕臣不得不說!前線將士浴血奮戰,臨死不降,臣也深入絕域之地,爲了就是大宋更加強盛,陛下成爲偉大的明君,爲的就是報答陛下的恩情。”
這又讓趙匡義軟了下來。
說得不錯啊,爲了這個國家,宋九吃了很多的苦。爲的啥,以這小子的脾氣,若是爲說地位,換誰都不相信。他嘆口氣說道:“那你就擬一道奏呈吧。”
“喏。臣再說第三件事,那就是前線堡砦。於要地築堡砦防禦自古就有了,我朝發揚光大。然後又經臣提議,變得更加密集。不能說它不起作用,多少阻止了敵寇推進的速度,不然遼寇上次入侵可能就兵臨京城城下。西北堡砦作用更明顯,由於西北山區密集,道路更崎嶇,堡砦隔阻,各部不便聯通,因此諸族豪酋難以壯大自己部族勢力。由是漸漸進入安定治理狀態,否則叛亂更甚。然如張洎所說,它的缺點同樣很多,堡砦築得多,兵力分散嚴重,易於被遼寇各個擊破。臣這一段時間也在苦思這個難題。特別是河北,多平原地帶,若不築堡砦,形勢更惡劣,若築堡砦,無險可守,既分兵又易爲敵所破。不過楊延昭在遂城上來一疏,倒是給臣一個靈感。”
“何疏?”
“陛下你看。”宋九拿出一份疏折。
這是宋九在楊家父子回京敘職,順便替楊延昭成親時,翁婿談話時,宋九提出來的,楊延昭回到遂城,也一直在思考。最終想出的辦法。
河北防禦不是西山,哪裡不難防禦,主要是西山東邊平原地帶。
然而這裡同樣有地形之利,河流密佈,沼澤湖泊遍佈各地,因此楊延昭出策,在邊境處廣挖池塘,再密植棘刺雜柳等灌木,用池塘湖泊沼澤當成第一道水城長,讓厚實的灌木叢當成第二道木長城。
“這個主意好啊。”
“恩,臣再輔以一策,堡砦多缺點就是分兵嚴重,因此臣認爲於各州軍中選擇幾處關健的所在,建築真正的大堡大砦,若是國家財政允許,甚至不惜用水泥磚牆代之。這樣的堡砦出來後,遼軍本不善攻城,那麼就無法攻破了。周圍小堡砦也不取消,畢竟平時會起聯防作用。若是大部敵寇到來,這些環繞着各大堡砦的諸小堡砦士卒迅速撤向各大堡砦。那麼聯防作用有了,拖延敵寇推進速度好讓後方有備也有了,分兵的缺陷同時也得到部分解決。甚至稍過兩年,國家進一步恢復,兵力也恢復起來,那麼就可以用這個方法,逐步將易州收回,甚至步步緊逼,自易州起,漸漸順山區向遼國一步步侵逼。若戰,在山區交戰,利於我軍,若不戰,我軍會漸漸佔據整個燕雲山區,居高臨下,平原地帶隨時受到我軍威脅。燕雲就能漸漸迴歸我朝。”
還是他的淺攻戰術,不過是更理智的加強版。
“侵襲遼境倒也罷了,不用這麼小家子氣。不過這個主意倒也不錯,你再擬一個奏呈吧。”
第三天大朝會上宋九提出這三個策子。
引起許多大臣爭議,有一些人反對,不過這些年大勝有之,大敗也有之,已經引起很多人的反思,因此附和者也有之。
暫時決定不下來,趙匡義宣佈散朝。
趙普忽然將宋九攔住,說道:“易安,你我可否去順店一敘?”
宋九冷冷地瞅了他一眼。
宋朝軍制出現許多古怪的怪胎,爲什麼宋朝相對而方軍事上要軟弱一點,難道是將士不勇敢嗎?看看有多少將士臨死不降的。難道是不能打嗎,前線一批又一批能征善戰的勇將陸續涌出。難道是武器不犀利嗎?那更是一個笑話。固然是因爲對手太強大,主要原因還是這些個古怪的軍制。
如取消節度使,將從中御,打壓武將地位與名譽,取消真正的節度使是好的,漢朝唐初沒有節度使,難道打不好仗?就應入則爲臣,出則爲將,反正是募兵制,輪戍制了,何必要這個節度使。
但爲什麼要將從中御?
壓一壓武將地位也能理解,防止武將專權篡國,可爲什麼要打壓他們的榮譽?
這一系列方案正是趙匡胤與趙普一手提出來的,趙普是主謀。然後在趙匡義手中進一步發揚光大。
自己提出三條,強行矯正其中的弊端,可能取消所謂的陣圖讓趙匡義多下不了臺,然而打的臉,還是打的趙普的臉,朝堂上反對聲音的大臣多是支持趙普這一派系的。因此宋九冷聲說道:“趙公,道不同不相爲謀,勿爲了自己,而害了國家,害了你的子孫萬代!”
如果在幾個月前宋九提出這麼大的軍制改革,也許擔心趙普會鬧事。
但現在不怕,有乾旱在,幾個大嘴巴在朝中亂噴一氣,趙普你怕不怕。不怕行,還有哈雷彗星來對付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