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業不會留在蘇杭太久,畢竟家在荊蠻楚地,楊爸或許對他在外不加干涉,但楊媽絕對不同意。另外,與韓家親事確定後,成婚也勢所必然。
是這邊的事業會越來越大,缺少一個真正核心人物來主持這邊工作,楊繼業也不會放心離開。
蘇杭這邊,除了知書堂、楊家寨、隱秘研發所,以後肯定還有海事和商貿等方面的事務,每一方面,都需要有大魄力的人去做事。
青年軍這邊卻是有不錯的苗子,像唐仕順、左繼祖等人,還有之前的鄭明亮、趙佩龍和王敬寶等,都在不斷成長。這些人對楊繼業的忠誠,不容置疑的,不存在山頭競爭。
不過,如果巫龍在這邊主導全盤事務,與蠻族軍、與輔兵、與榮盛鏢局的關係處理,會更彌合、融洽。
“少爺,蘇杭這邊的佈局可不小,我有自知啊。”巫龍笑着搖頭,“荊蠻楚地那邊主要是熟悉,又有父親在把握大脈絡,我做事情就放得開。蘇杭這邊,雖說少爺打下的基礎非常牢固,只是,我個人的見識受到侷限,真不敢到這邊來。
這樣吧,荊蠻楚地交給我去打理,想來,以後你很快就返回京都。荊蠻楚地作爲最堅固的根基,會一直保持下去……”
聽巫龍這樣說,楊繼業也無奈,說,“大哥不想遠離故土,我也不好強求。荊蠻楚地確實主要,未來十幾年的發展,也需要大哥去主導。垣武城那邊,就煩大哥一起了。”
垣武城的重要性,在商業的角度上說,垣武城是中轉之地,經營好了,可將少爺的影響力,輻射到半個文朝。這樣的地方,楊繼業自然不會輕易放手。
“垣武城目前的發展很快,孫家那邊的助力很大。”巫龍說,“也是因爲這樣,蘇杭這邊與垣武城、荊蠻楚地才能連線起來,然後從代削蠻那條商路,一直走到蒙匈族去。”
如今,蠻族這邊擁有的戰馬雖然還少,但有戰馬源源不斷從蒙匈族流進來,也是因爲這一商路的佈局所致。另外,在蒙匈族那邊,用米糧換肉食、換戰馬、換皮革等已經在不動聲色中,擴大了規模。另外,關於種植棉花的產業上,前期的投入已經開始,在蒙匈族那邊也開始見效。
真正能夠影響到蒙匈族,該要幾年的推動。到時候,蒙匈族但凡適應作物的區域,都成爲產棉基地。哪時候,蒙匈族的棉花產出,就抓住了當地一些人的利益命脈,同時,削弱了遊牧業也侷限了蒙匈族人的敵視和武力。
蒙匈族人爲什麼如此強大的戰力?關鍵是遊牧,遊牧讓他們從小就生活在馬背上,使之完全適應馬背生活。
一旦戰爭,蒙匈族能夠快捷地衝鋒,稍微不利,則快速離開。但種植棉花後,遊牧的草地會縮小,而棉花基地成爲他們利益所在地,這些人就不能像遊牧民那一,所有家資家產,都在馬背上。
用高額收益來改變蒙匈族人的生活方式,即使投入多一些,對目前的體系而言,還是承受得起的。等大量產棉基地縣城,那時候會有大量布匹產出,海貿的發展也開始走出一條通道,這些布匹和棉花,都能夠作爲商品,銷往海外,不至於讓這個體系虧損。
整個環節中,垣武城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這也是楊繼業一早就在垣武城成立榮盛百貨的用意。從垣武城往蘇杭走,到時候,完全可拉一條大路出來,使得兩地貨運暢通起來,就能夠解決不少現實問題。
討論未來的發展與安排,這也是巫龍到蘇杭來的主要目的之一。雖說蘇杭與荊蠻楚地一直互通信息,但哪有當面交談說得深透?
巫龍來蘇杭,也是要看一看蘇杭這邊的具體情況,他在荊蠻楚地和垣武城的規劃,才更有針對性。
楊繼業將蘇杭這邊目前的情況,和未來對於海貿的發展計劃,以及在蘇杭這邊成立商業體系、劉裕等人合作關係,都說給巫龍得知。
蠻族軍在蘇杭建立大戰功,贏得蘇杭的尊重,同時,在蘇杭這邊得到的財物,遠遠超乎之前的預設。
見湖鎮所得本身就不少,後來清剿李明傑和齊家,更是超乎想象的財物。另外,削勁那邊在宮崎山被殲滅後,派出的一千人,在外人意想之外已經找到宮崎山這股倭寇留下的部分財物,數額巨大。
宮崎山團伙其餘的財物,都集中在海島,具體地點也是有掌握的。宮崎山身邊的幾個重要倭寇,蠻族軍這邊沒有選擇殺掉,而是留下來,等有機會後,到海島去運回這些財物。
楊家粥場在杭城外、在寧城外,施粥、放米糧,總量確實不少,但相對於收穫,那不過是十之二三而已。
“少爺,之前你送回去的那些種子,在家裡種下。我過來的時候,見一見開始長出來了。至於能不能收穫,可不好說。”巫龍又提起一件讓楊繼業掛心的事情,“你幾時回去,自己看一看,要怎麼種植纔會有收成,都得你看過才更好。”
原本寄回種子彈時候,楊繼業就書寫了每一種作物的種植辦法。辣椒的移栽、施肥等,玉米的種植相對簡單,紅薯也是如此。
聽巫龍所說,基本按照印象中的樣子在成長了。如果能夠做成,以後在荊蠻楚地先發展起來,作爲一種重要的商品來向外輸出,還是很有價值的。
玉米、紅薯等是填肚子的糧食,可以對外擴散,辣椒這個調味品,倒是可嚴格限制在荊蠻楚地,將種子控制好,對外僅銷售成品就能夠提高其價值。
這些種植,對於楊繼業而言,目前都是小事情。文朝這邊米糧不足,等海貿做起來,大海船往南亞那邊跑,一年可收三季稻米,運回內陸來,也可彌補華族這邊產糧的缺口。
玉米和紅薯的種植推廣,估計要一些年月,纔會被文朝這邊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