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一日兩子

臨進家門,徐平遠遠看見門前臺階上坐了一個人,正搖頭衣襟扇風,極是不雅。

定睛看了一會,徐平對身邊的譚虎道:“你看我們家門口坐着的,是不是主管”

譚虎手搭了個涼棚看了一會,滿臉詫異:“不錯,正是主管坐在那裡!怪了,自我認識主管,一向只知道他爲人穩重,何時見過這個樣子?莫不是西京出了事情?”

徐平不敢怠慢,急忙催馬上前。

徐昌看見徐平一行人過來,從臺階上一躍而起,快步走上前來。

隨行的衛士大多已經跟在徐平身邊多年,誰不認識徐家的這位大管家?不敢阻攔,讓出通道讓徐昌到了徐平的馬前。

徐昌大踏步上來,一把扯住徐平的繮繩,把徐平嚇了一跳。

“大郎,天大的喜事!夫人和秀秀同一日生產,誕了兩位麟兒下來!徐家有後了!”

徐平看着馬前的徐昌滿面大汗,瞪着一雙大眼緊騍看着自己,一時有些發矇。過了一會才反應過來,一把抓住徐昌的肩膀:“好!好!——母子可安好?”

徐昌高聲道:“母子平安!”

“平安就好!平安就好!”徐平唸叨了幾句,只覺得思緒紛亂如麻,一時竟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騎在馬上只是發愣。

譚虎小聲道:“官人,已近家門,我們還是回家裡說話的好。”

“好,回家!回家!”徐平說着,翻身跳下馬來,拉着徐昌的胳膊,大步向家門走去。

進了家門,在大樹下的石凳上又發了一會呆,徐平纔回過神來,對徐昌道:“主管路上辛苦,且去洗一把臉,回來我們說話!”

徐昌滿面笑容地起身謝過,到一邊洗臉去了。孩子生下來,確認了母子平安,他便騎上快馬向京城趕來。一路上幾乎沒有休息,要把這喜訊第一時間告訴徐平。

兩個女兒乖巧懂事,但終究是女兒,張三娘雖然嘴上不說,心裡卻天天盼着能夠抱上孫子。徐平是獨子,徐家的香火要傳下去,沒有兒子怎麼能行?

這種事情好像會傳染一樣,秀秀和林素娘並不是同時懷孕,卻在同一天生產。張三娘拉着丈夫兩個家一天之內來回也不知道跑了多少趟,鞋都磨破了,卻一點也不覺得累。當知道一天之內有了兩個孫子,張三孃的嘴就沒有合上過,樂得臉上開了花一樣。

傻傻愣愣地好一會,徐平才把徐昌帶來的消息慢慢消化了,只覺得驚喜交加,整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了。這倒不是他重男輕女,兩個女兒出生的時候,都沒有第一時間給他報喜。盼盼出生的時候遠在萬里之外,自不須說,二女兒安安出生的時候,家裡面跟他想的不一樣,沒有那麼重視,直到由林素娘帶着到了洛陽,他纔得到了確切消息。這種事情就是靠着第一時間的衝擊力,等到大了,親還是一樣親,但卻少了一份驚喜。

回過神來,徐平叫過劉小乙,從身上摸出一把金錢銀錢,也不看有多少,對他道:“你去賞給家裡的人,不拘是誰,只要是我們家裡的,一概有賞!”

劉小乙應諾,轉身要走,又被徐平叫住,對他道:“還有,家裡但凡是喘氣的生靈,馬牛之類,今晚一律加料!香燭也準備一些,燒化了謝天地!”

前世的習慣,徐平一向都不求神拜佛,有沒有神他也不關心。今天卻只覺得滿心的歡喜無處釋放,但凡能謝的,今天全部一一謝過。

劉小乙剛走出兩步,又被徐平叫了回來,摸了摸自己身上沒有錢,對他道:“賬上領些錢去,不要問多少,只管向多了領!買些好酒好菜,今夜我們家裡慶祝!”

劉小乙應了諾,這次卻不走了,對徐平道:“官人,還有什麼事一起吩咐了,我好一起去做。不是小的怕辛苦,只怕耽誤了功夫。”

徐平笑着擺了擺手:“沒有了,就這些事情,你去忙吧。——哎,還有一件,到李太尉府上去一趟,一是報喜,二是請李璋前來陪我飲酒。——算了,主管回來了,此事讓主管去做吧,你只管去忙別的!”

劉小乙笑着無奈地搖了搖頭,也能感覺到徐平心裡的喜悅,拿着錢先去賞人。他在徐家從小廝做起,十多年時間,現在已經成了管着不少產業的主管。說起生活,劉小乙一樣有大宅子,家裡一樣僱得有奴僕婢女,甚至還討了一房小妾,在京城裡面拋開身份不談的話,正經也是一號富貴員外。這種人生際遇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夠遇上的,徐平的家就是他的家,徐平的親人就是他的親人,家裡添丁,他也一樣從心裡高興。

徐昌洗罷了臉回來,徐平讓他坐在自己身邊,詳細問了林素娘和秀秀的身體狀況,聽說生產順利,兩人一切安好,才徹底放下心來。又問起兩個小傢伙,到底長得是個什麼樣子,是像爹還是像媽,幾斤幾兩。

這種事情徐昌哪裡說得上來?女人生產,他只能遠遠等着,再就是跟着張三娘兩處家來回跑,腿都跑細了一圈。至於兩位小郎君長得什麼樣子,他還真沒有見着。

徐平有些遺憾,又問道:“那兩位夫人,哪位生的是大哥,哪位生的是二哥?”

徐昌道:“此事卻絲毫馬虎不得,長幼有序,容不得半點差池。夫人生產都是按着家裡的刻擺掐着時辰記着的,秀秀那邊早生了一個時辰,她生的是大哥。”

徐平連連點頭:“好,好,不管是誰大誰小,都一樣疼他。”

這一個時辰,差得可不是一點半點。

此時社會上宗族觀念相當淡薄,嫡庶長幼之分也不分明,沒有大家族,也就沒有誰主事之說,大家各過各的。長輩在,家裡的事情統一由長輩管理,長輩不在了,便就分家另過。李昭述家裡七代不分家,京城裡僅此一家,傳爲佳話。但到李昭述這一代,地位已經相差甚遠,他自己家裡明顯過得比其他家好,相當於分家了。一族之中,長輩在的時候看長輩喜歡誰,誰的地位就比較高。長輩不在了,便就看誰當的官大,誰的家裡錢多,誰的勢力比較大,他在自己家族裡說話就比別人管用。就是皇室,宋朝也不遵循立嫡立長的原則,而是在諸子中擇賢立爲太子。

林素娘和秀秀本來就是分家各過,生的誰是大哥誰是二哥,在徐家並沒有什麼差別。

誰長誰幼,差的是在恩蔭上。以徐平的地位,子孫當然會恩蔭爲官,按此時制度,恩蔭首先從長子起,隨着官職越來越高,名額越來越多,延及其他子孫。同樣爲官,一般講長子比弟弟們要高一品,起點較高。而且各種禮儀,長子參與的多,機會也多。

恩蔭只論長幼,不論嫡庶,實際上社會沒有大家族,嫡庶本來就被淡化了。

問過了各種細節,徐平的心情終於平靜下來,對徐昌道:“主管再辛苦一下,到李太尉府上一趟,一是報喜,再一個請李璋過來,陪我飲兩杯酒。今天大喜事,只覺得不飲上兩杯,怎麼也是睡不着的。”

徐昌應諾,便就起身,向李家去了。

李璋娶的是迎兒,名義上是林文思的義女,他是徐平的小舅子。徐家在京城正兒八經的親戚,也就這麼一家了,當然要過來與自己同喜。至於虎子,因爲秀秀不是正室,那是秀秀的親人,但卻不是徐家的親戚。徐平自己可以不在乎這一點,社會交往上,卻不能不遵守這個時代的規矩。

徐昌和劉小乙都離開,徐平一個人坐在院子裡,透過大樹茂密的枝葉,看着遠方紅彤彤的夕陽,只覺得感慨萬千。不知不覺間,自己也是有兩兒兩女的人了,一個大家族就此成形。如果沒有意外,自己這一支就會開散葉,成爲這個時代有數的大家族也說不定。

十年時間,自己真地變了許多,在這個世界,頂起了一片小小的天空。有父母,有愛人,有子女,有各種各樣的朋友,有了無數的羈絆。溶入這個世界,改變這個世界,由於這些羈絆,徐平變得越來越主動,也不得不主動。

政治上改革的框架已經撐開,徐平現在要做的是小心翼翼地爲改革保駕護航,不使偏離了正確的軌道。至於一些小的磕絆,在所難免,也不用太過於在意,最重要的是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畢竟徐平自己也是邊做邊學,並不是全知全能的先知。又有誰知道,是自己那前世一知半解的認識正確,還是這個世界的人們總結出來的正確呢?

只要自己還在改革的陣營中,只要一直前行,所有的問題都會在實踐中解決。

徐平面對的真正難題,還是即將到來的西北戰事。禁軍像個刺蝟,沒有戰爭,徐平便無處下手。軍事不改革,政治的改革便就不可能徹底。而且西北的戰事打不贏,很多努力也將化爲泡影。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徐平都必須參與那場戰事中,並且能夠贏得勝利。

第128章 用纔不用德第36章 手舞足蹈第125章 歸正人第114章 兄弟情誼第62章 算計第185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第74章 請君入甕第207章 戰還是和?第91章 不合規矩啊第89章 搶佔要地第275章 驅虎吞狼第236章 狂徒第33章 迷惑第98章 破上思寨第10章 除害第101章 要出人命?第80章 花開富貴第209章 送禮第108章 故伎重演第200章 謹守其成第13章 蠻人第40章 清香白酒第34章 一城二虎第195章 荒蕪的土地第109章 不如結社第40章 誰承其後第197章 最後時刻第24章 煩心事第145章 三不朽第259章 前途未卜第217章 追獵第332章 建節第1章 購物券發行第130章 重度近視第98章 三人成虎第91章 猛虎入狼羣(九)第130章 飲鴆止渴第214章 蠟丸第21章 割稻第150章 各有各的難處第191章 我也不管第105章 各有道理第154章 做事過急第156章 銅版第170章 曲線挽留第82章 別機機杼第59章 分歧第228章 大戰將臨第68章 別跟着我第9章 白沙鎮第170章 早晚會反第37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19章 匪訊(上)第7章 貴人相助第326章 惟有一戰第166章 前線指揮第253章 亮劍第295章 強兵策第36章 釀酒第208章 使氣第22章 三司集議第152章 防微杜漸第126章 不是盜賊的盜賊第67章 晾到一邊第20章 匪訊(下)第233章 學習第17章 新的產業第7章 學以致用第214章 僵局第51章 三路佈防第27章 牧草換豆第212章 爭功心切第240章 觀念衝突第261章 胡風漢風第161章 特旨升遷第77章 你倒黴第197章 遣散出宮第316章 党項投宋的人第22章 三司集議第171章 萬事操之在我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122章 白髮浪蕩才子第148章 由他們去吧第184章 商業機會第308章 怪物第156章 銅版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78章 彈劾第177章 風波將起第311章 攻其一端第21章 黃白朮第59章 掃雪第46章 慎選西平王第204章 一日破五寨第43章 盼盼要定親了第90章 猛虎入狼羣(八)第280章 狄青離去第149章 制度和人手第154章 結硬寨,打呆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