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建節

爲應對西北党項反叛,多位重臣被派往陝西路坐鎮。其中帶兵的文臣,爲了表明到那裡職在武事,實行了一項特殊的以職換武的政策。基本原則是,侍從大臣之中,待制換觀察使,直學士換節度留後,閣學士和殿學士換節度使。

徐平的樞密直學使是諸直學士之首,祿賜比閣學士,換武時趙禎命向上靠,本官升一階爲禮部侍郎,終於到了六部長貳。徐平以陸海軍節度使、禮部侍郎知秦州,兼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秦鳳路兵馬都部署,兼秦鳳路緣邊招討使,主持秦鳳路軍政。

夏竦以龍圖閣學士換奉寧軍節使,以戶部尚書知永興軍,兼陝西路經略安撫使,兼永興軍路涇原路兵馬都部署。範雍資政殿學士換振武軍節度使,以吏部侍郎知延州,兼陝西路經略安撫副使,兼鄜延路環慶路兵馬都部署,同時兼兩路緣邊招討使。

奉寧軍是鄭州軍額,景祐初年剛剛升格。陸海軍則爲汝州軍額,在徐平把京西路發展起來之後,前年一次性升格了不少軍州,汝州即爲其一。兩節度都是剛剛升上來的,屬於小藩,夏竦和徐平兩人在節度使中是非常靠後的。

對於武將來說,建節是無上榮耀,跟宰執一樣享受大除拜的待遇。徐平也一樣覺得榮耀,他猶記得前世學過的岳飛的那句話,三十二歲建節,自古少有。即使官告旌節要到年後發下來,自己也是三十歲建節,可以說一句自古少有了。

夏竦顯然不這樣認爲,他接過任命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預支一個月的俸祿,用來準備行裝。趙禎大方,乾脆給他預支了半年,可着勁先花去。官員預支俸祿,特別是這種到邊地任職,只要立下丁點功勞,很可能就不用還了。大除拜給草制詞的翰林學士的潤筆不少,家裡開銷大點的,真有可能缺錢。不過夏竦不是貪這些錢——雖然他貪財——這次卻是爲了表示自己的不滿,不想到陝西路去。本來一心想着進政府,結果卻裸眼踢到了陝西路去,這一去就不知何年何月回來,夏竦的心裡窩火得要死。

派這三個人去陝西路,範雍是因爲在廣南西路數年,有爲邊帥的經驗。徐平和夏竦則是因爲對西北出事議論最多,在朝臣中表現得既熱心,又顯得知曉兵事。夏竦知道是這種結果,現在後悔死了,早知道不爲了爭樞密院的位子多發議論。

在家裡設宴款待親朋慶賀,夜裡等親朋散去,林素素娘卻有些怏怏不樂。

徐平微有酒意,笑着道:“不說建節,我如今做到禮部侍郎,躋身六部長貳,朝中堪與比肩的無不是元老重臣。怎麼看你的樣子,還有些不高興。”

林素娘道:“你是一等進士,正榜出身,多麼榮耀!好好的文官,怎麼換了個武職,本官卻又是文資,說出去未免有些不倫不類。再者說了,你欣然接受此官,難免就要被人說是貪節度使的俸祿高。貪財可不是好名聲!”

徐平大笑:“若是別的官員,可能還有人這樣說。我們徐家,在京裡是屈指可數的富貴員外,說我貪錢,京城裡難道還有人信?”

“話是如此說,總是難免被人說閒話。就是要去西北,做個學士不好嗎?”

“聖上之所以如此,必然是有自己的道理。到西北管武事,沒有武職像什麼話?手下大將先就不服。有了武職在身,管軍就名正言順。”

林素娘“噗嗤”笑出聲來:“你若是不說要管手下的軍將倒還罷了,說起要管他們來纔沒有道理!那些禁軍的管軍大將,哪個不是節度使,而且大多都在你這個節度使之上。到了那裡之後小官管大官,這才名不正言不順哩!”

林素娘這話說得不錯,武將不預國事,政治待遇低,就要用金錢收買,經濟待遇就上去了。對統軍大將,朝廷的政策一向都是崇之以高位,啖之以厚祿,不到管軍還有武將建節,管軍大將就更清一色的節度使,還多是大藩。

此次要調京城禁軍去西北,初步定下來要由幾位管軍大將帶兵。他們從差遣上說是位於三位邊帥之下,但若從官職上說,卻又居於主帥之上了。以前官職是文資的時候,涇渭分明,還不會造成混亂,現在邊帥半文半武,就難免尷尬了。

徐平想了想,搖搖頭,還是笑:“這些煩惱是夏龍圖和範資政的,我那裡孤懸隴右,調過去的禁軍是桑秀才和高大全,他們的官離我還遠着呢!”

林素娘聽了,坐到徐平對面正容道:“我婦人家本不當過問你的公事,不過你此次去西北,手下兵馬是原來舊部,高大全又曾經受僱我們家,會不會有人說閒話?”

“說什麼閒話?邊帥是武職,比不得文官各種迴避法極嚴,武職不講究那些的。別說只是舊部,那些武將一出去往往帶着子弟,有軍功他們先得,帶挈上去。帶兵作戰,朝廷本來就是儘量讓邊帥帶舊部,越是親密越好,跟做文職不是一回事。”

武將不但沒有迴避法,還鼓勵父子兄弟同處一軍,越親密越好,人熟了好辦事。這可是跟文臣職務的要求完全不同,林素娘被徐平教育得時時注意影響,一下子還轉變不過來。

哪怕沒有改軍制的因素,徐平到西北面對党項,趙禎也會把原來的舊部調給他。趙禎不提朝臣也會提建議,作戰用舊部纔是慣例,晚唐五代就傳下來的規矩。

不但帶的兵儘量用舊部,邊帥的幕職還可以自闢,只要朝廷追加任命就可以。

正是因爲如此,帥臣的幕職裡往往有自己的子弟。歷史上最典型的就是兵飛父子,岳雲的正式職務是主管機宜文字,正是幕職之一。不管是曹瑋還是王德用,初次上戰場都是跟着長輩,他們最早的軍功就是這樣得來的。北宋將門興盛,不管是在邊地禁軍還是在京城禁軍,只要家風過得去,往往是幾代從軍,還有不少名將輩出,道理便在這裡。所謂的家學淵源,僅僅靠着長輩的耳濡目染,耳提面命怎麼行?還是要有實際經驗,特別是統兵的實際經難。將門子弟,便就比普通人有這個條件,年紀輕輕便就在長輩手下帶兵。

林素娘搖了搖頭,不再跟丈夫爭辨,不過她還是高興不起來。此時風氣,武將的地位低下,地位低下倒還罷了,世人眼中武將的節操也不怎麼好。文人講氣節,沾了這個武字總是在人眼裡有些異樣,特別是有陳堯諮的例子擺在那裡。

第26章 男兒何不帶吳鉤第84章 蓄勢待發第4章 郊迎第316章 党項投宋的人第74章 埋伏第86章 猛虎入狼羣(四)第205章 內外交困第250章 修兵書第192章 鑿齒蠻第138章 要考覈了第257章 文武之德第98章 一起發財第80章 花開富貴第109章 不如結社第32章 東華門第43章 盼盼要定親了第241章 羈縻還是郡縣?第47章 法外之地第57章 原則第111章 故人來信第228章 人事變動第186章 有錢人第29章 其心可誅第16章 仁義者何?第96章 取他人頭來第6章 召對第172章 提綱挈領第268章 驚天噩耗第91章 你只管去做第225章 新消息第22章 星第44章 細鹽第162章 風波驟起第50章 牛羊滿欄第172章 能戰方能和第64章 三路出擊第60章 釜底抽薪第314章 偷營第32章 東華門第67章 猜測第153章 破局的作物第296章 輿論爭取第292章 陰山之下第133章 殺人不見血第237章 任福之死第265章 瀚海第26章 男兒何不帶吳鉤第225章 誘敵之計第132章 柳八娘第83章 猛虎入狼羣(一)第82章 祭奠續第178章 賈憲三角第176章 靜守歲月第59章 民間亂相第256章 皇城司出馬第251章 危機第41章 宰相的日常第220章 星空(下)第109章 不如結社第158章 高麗商路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173章 夜對第79章 一劍平亂第33章 公事中沒有我覺得第187章 包拯第202章 換相(上)第127章 大捷第225章 四輪馬車第103章 事發第86章 猛虎入狼羣(四)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65章 因地制宜第113章 茶引商人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217章 追獵第110章 清除後患第314章 偷營第128章 優遷第2章 準備第33章 家信第171章 隴右都護府第36章 洞房花燭夜第262章 應對之策第63章 在路上第280章 善後最難第13章 兩手都要硬第99章 搞事情第301章 談的人來了第42章 劉小妹第160章 誰的官大?第118章 突圍第67章 挖三司牆角第82章 祭奠續第150章 各有各的難處第127章 這屆言官不行第68章 冬日牡丹第15章 軍改第53章 查稅第40章 出人意料第118章突然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