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致太平(二)

見徐平不說話,張載不免有些心虛,問道:“敢是學生說得哪裡不當?節帥指教!”

徐平道:“我剛纔問你,要想從地裡種出糧食來,除了人和地之外,還有哪些。就是想告訴你,土地問題的核心是糧食,而不是地。爲什麼大家的眼光都放在地上面?因爲對糧食來說最重要的是地,但到今天,只想着平均田地是不夠的。要想讓民間衣食無缺,就不要只把眼光放在地上。而是應該把土地下種,收穫糧谷,從頭到尾,有哪些物事相關都一一條列出來,仔細分析,才能理出個頭緒。把田地平均是不是有利,就要根據這理出的頭緒來講,最後看是不是能產出更多的糧食。所以說,單單講井田制是不夠的。”

講農業生產,自然離不了分析農業生產的要素。農業生產要素多種多樣,但最根本的還是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也就是人力、各種農具和畜力以及土地。李覯比前人認識得更深的一點,就是把人力和土地同時重視,但其他要素還是忽略了。張載的井田制思路是來源於李覯,自然也就繼承了李覯思想的優點和缺點。

晚唐五代離亂,人口損失極多,一直到這個年代,即使中原地區也面臨人力不足,很多田地荒蕪。土地現在並不是農業生產要素中最尖銳的矛盾所在,實際上歷史上兩宋的地價一直不高,地價和租稅的比例遠不能跟明清時代比。這最直觀地反映一個問題,就是耕地矛盾在宋朝遠不如後來明清時期尖銳。

在耕地矛盾並不那麼尖銳的情況下,宋朝講平土、均田、井田的學者和著作又遠不是後來明清時期相比的,這跟學術氛圍有關。宋朝儒學再興,又以尊孟爲主流,而講究民爲本的孟子對土地的態度就是耕者有其田,實行井田制。在託古改制的思潮中,平均田地便就被一再拿出來作爲治國良方。

平均田地能不能解決現在的問題?徐平也沒有答案。要想得出結論,必須針對農業生產的要素綜合分析,什麼樣的生產規模,什麼樣的組織形式纔能有最高的效率。但根本的一點,這個年代肯定還是以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爲主,才能獲得最高收益。

這個結論不是沒有來由,徐平前世工作的關係,看過對於生產要素對糧食生產影響的分析論文。一直到九十年代,在以稻米生產爲主的地區,綜合分析之後,糧食產量的最高值應該是一家一戶生產,每戶種植三十多畝的樣子。當然糧食產量最高,不一定是經濟效益最高,兩者並不重合。提倡以大企業爲主的規模化經營,是從經濟效益上來講的,並不是從生產更多的糧食上來講的。實際上在徐平前世,除了少數幾個國家,即使是歐洲東亞的發達國家,農業生產的主流也是以戶爲單位的小農場。

把土地平均分配下去,能不能生產出更多的糧食?科學的回答就是不一定。土地只是生產要素中的一個,必須綜合起來分析,還要考慮到生產要素之間的交叉影響。比如平分土地,每戶規模太小的話,必然就會影響牛、馬等大牲畜的養殖,就會影響水利建議。而規模太大的話,又會造成粗放經營,地力浪費。

擡頭看着天空,徐平對張載道:“秀才,人生天地之間,天如父,地如母,我們只是這天地中間的一個孩子。孩子難免有時候孩子氣,想通了一個道理,便就以爲發現了天地至理,世間只要按着自己想的這天地至理去做,便就五穀豐登,上下和睦,天下太平。實際上這至理可能在天地眼裡,只是一個笑話而己。天道雖有常,而世事卻無常,天地間哪有亙古不變的治國安民的法子?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纔是解決事情的辦法。當然,這樣做起來太過麻煩,不如靈機一動想出個長治久之計來得痛快。但你想一想,真有這樣痛快的法子傳下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做事情就要勤動腦子,多動手,一點一點踏踏實實去做,才能真地爲國爲民做出些業績來。”

張載是經學家,雖然在經學家他是最肯於實踐的人之一,但要埋下身子,從細碎的日常事務中總結道理,真地難爲他。腦子轉得太快,有時候對於實務反而不是好事。

沉默了一會,張載才拱手道:“學生謝先生教誨!”

徐平突然想起來,歷史上張載好像拜訪過范仲淹,要募兵討賊立功。然而范仲淹卻讓他用心學術,回家好好讀書去,將來不定會有一番大成就。現在想起來,范仲淹的眼光還是很毒的,這年輕人腦子太好使,有一長必有一短,踏實做事就成了他的短處了。

想到這裡,徐平不由笑了起來,對張載說道:“秀才,世間最難,是彎下身子,踏踏實實地去做事情。想出道理不算成功,要把這道理貫穿到實踐當中,真正看一看,合不合實際。對了看對在哪裡,錯了看錯在哪裡,再去跟想出來的道理印證。如此三番五次,想出來的道理纔是真地對世間合用的。便如這井田制,你跟我講古聖賢怎麼說是沒有用的,聖賢書我也讀過。你要告訴我的是,實行了井田制的地方,同樣的土地,同樣的畜力,同樣的農具,同樣的人力,多產了多少糧食。這樣,才能說明實行井制對產糧食是有用的。多產糧食只是一,二是實行了井田制之後,利不利於朝廷管理。管理是要花本錢的,可不是你說的只要給田官分職田,以職田稅賦代替俸祿,便就不花朝廷一文錢。若是天下的土地都成了田官的職田,朝廷的稅賦哪裡收去?少收了一份稅賦,便就是朝廷花了這一份錢出去,怎麼能說是朝廷沒花錢呢?再一個,實行了井田制之後,田間的道路怎麼修,引水的渠道怎麼修,也一樣要有個說法。都理清了,官府才能考慮能不能推行。不要你這裡天上地下講了一堆道理,引經據典,到了官府那裡卻茫然沒有頭緒。那個時候,再自怨自哀天下無人識英雄,不用你提出的治國良策,就是小兒態了。”

張載確實是埋頭經典,即使起而行做些實踐,也是按着書裡講的做,跟自己想出來的來印證。在他想來是治良妙策,實際上在官員那裡根本就覺得無法實行,這也是書生談治國的通病。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這話簡單,但認真做下去,纔是最有用的。

徐平又道:“何謂太平?太者大也,多也,萬物不缺,百姓和樂,是爲天下太平。平者公也,雖廣有錢糧,而分配不公,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也算不上太平。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可見這平又在太之上。要致天下太平,自當從多與平兩方面着手。你講井田制,平的是田地,講的是多產五穀,實際上只是講一個太字,而不是平字。這樣想本沒有做,先要有了,才能講怎麼分。但是依我剛纔所講,僅僅是講一個井田制,而不去把生產糧食的物事都一一條理出來,是遠遠不夠的。你講的未必對,官府也無法實行。”

張載此時年輕,正是好學善問的年紀,聽了徐平的話恭聲道:“學生謹受教!”

“凡做事,不能空想道理,還要把這道理放到當下之中,看看是不是能跟現今之世相合纔是正理。世間事千變萬化,不要只想着一個方面,去鑽牛角尖,而是要時時抓住一個抓手,通盤來看。便如講田地,多產糧是一個抓手,此即爲一個太字。地有貧瘠,還要按照這樣做,這地將來是越來越肥還是越來越不堪,是會旱澇保收還是一切看天,這又是一個抓手。民是國之民,到了這個時候,小國寡民則國不保,國沒了民又焉能自存?這裡是秦州,四面看一看,本是漢唐故土,晚唐中原衰落,不過百多年便盡爲蕃羌。漢人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這可不是笑一笑就能過去的事。所以講田地,不只是單看對民如何,還要看利不利於朝廷管理,管理要花多大的代價。這些都考慮到了,纔是真正切實可行的治國良策。你現在講的井田制,還差得非常之遠!”

張載流傳後世的有橫渠四名句,其中之一就是爲“爲萬世開太平”,雖然他現在還沒有講出來,這份志向卻是已經有了。開太平具體到張載的思想上,便就是以井田制爲核心。

徐平對張載正色道:“秀才啊,要爲萬世開太平,僅僅埋首故紙堆是不行的。一心只讀聖賢書,或許勉強可以爲往聖繼絕學,能不能還是兩說。要開太平,便就當彎下身來到這紅塵世中去,一邊想,一邊做,能夠有一點門路,就足以流傳後世。”

第2章 準備第156章 明爭暗鬥第77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130章 我要做土豪第73章 田二第137章 瘋狂時代(八)第80章 小人難纏第33章 得失之間第334章 李璋隨軍第5章 人與人不能比第164章 運籌帷幄第2章 黯然離去第268章 驚天噩耗第177章 重商抑商第126章 不是盜賊的盜賊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23章 蔡襄之錯第124章 我是你們學不來的第177章 風波將起第95章 契丹的算盤第195章 大變第101章 不能治家,焉能治國?第65章 永寧侯府第20章 繡花枕頭第105章 思想分歧第10章 詔旨回京第216章 王拱辰開店(上)第116章 微不足道的開始第126章 選差外州第173章 再巡孟州第18章 農田輯要第192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上)第2章 這個技術不好細說第6章 知州第124章 段雲潔的麻煩第95章 契丹的算盤第7章 我做好人第50章 牛羊滿欄第200章 前方升龍府第35章 三輪車第94章 大錢還是小錢?第97章 流年第257章 文武之德第172章 農事第137章 瘋狂時代(八)第319章 和戰兩難第320章 一切要講好第199章 傳承第210章 我爲什麼跟個閹人談?第155章 攻城(下)第58章 步步爲營第172章 農事第94章 春狩防秋第177章 天下大義第57章 夜戰(上)第189章 側翼牽制第127章 步步緊逼第45章 京城故事第186章 應對第267章 一定要查清楚第72章 夜襲第324章 各掃門前雪第160章 公平交易第139章 鋤頭要揮好第49章 串連第11章 回莊第90章 猛虎入狼羣(八)第162章 樞密院都承旨第36章 釀酒第24章 富貴田園第66章 無所建明第114章 大戰將起第239章 別做書呆子第44章 白酒代言人第92章 收權第62章 政壇動盪第121章 風高放火天(下)第82章 別機機杼第12章 權在手,跟我走第298章 試用期第97章 布衣上書第14章 故人第39章 按律當斬第319章 使節第150章 寓兵於民第107章 再見已非當年第302章 青冢第171章 隴右都護府第34章 移民第94章 我遇到了貴人第199章 傳承第101章 莫做儒巫第144章 僵局第87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上)第114章 兄弟情誼第154章 結硬寨,打呆仗第38章 青苗貸第72章 夜襲第8章 交接第21章 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