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青冢

雲內州州衙,徐平聽着劉滬稟報白天見到契丹援軍入豐州的事情。

劉滬講完,徐平問道:“你可曾看得清楚,來的有多少人?首領約是什麼身份?”

“首領當是節度使以上,來的兵馬共計兩三千人,看服色是契丹王庭人馬。”

徐平聽了,點頭道:“兵馬不多,身份高貴,來的多半不是援軍,而是契丹與我們理論的使節。耶律宗真帶着大軍駐於白水濼,想來是看出這一仗不好打,先派人來理論一番。”

豐州西南面的振武縣,現在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地方,歷史上可是曾經做過鮮卑北魏的都城,唐時的單于大都護府,振武軍節度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從南面來的道路,基本都在振武縣交匯,那裡有很多古道可以通達多處要地。

本來從雲州到豐州,過振武縣是最便捷的道路。現在被曹克明佔住了,耶律宗真才無奈走北線的白水濼,過九十九泉,沿金河到豐州。走北線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宋軍可以從振武縣攻德州,有古道到白水濼,邀契丹大軍的後路。後路被斷,耶律宗真就只能帶着數十萬大軍到大草原去了。雖然習慣遊牧,帶着數十萬人在草原追兔子也難以接受。

耶律宗真只能帶着最後一點僥倖,派使節來見徐平。能用談判的方式,讓宋軍讓出所佔的地盤,哪怕受一點損失,對契丹也是理想的結果。

想了想,徐平喚過譚虎來,對他道:“速派人去唐龍鎮,請範經略到這裡議事!”

譚虎叉手應諾,轉身出去。

范仲淹帶兵攻下唐龍鎮,斬了叛宋的來守順,族人遷往內地,便駐紮在那裡。他的數萬大軍尋找要地築城,準備長期駐紮,從西北方向威脅契丹的朔州。此戰過後,范仲淹要來九原、朔方一帶爲經略使,與契丹的談判他應該參與。

劉滬告辭離去,徐平一個人到了庭院裡,看着天上的一輪明月。

已經是秋天了,正是秋高氣爽的時候,天上的月亮顯得分外明亮。月光透過光禿禿的枝椏灑在地上,斑斑駁駁,好似在地上鋪了一層寒霜。

估計最終還是要打一仗的,只是徐平不知道耶律宗真敢不敢帶着全部三四十萬大軍到豐州。一旦敗了,這三十多萬大軍失去戰力,則徐平從西北方向,高大全統河東路兵馬從代州的東南方向,同時進攻雲、朔兩州,局面就無法收拾。

契丹是真正的帝國,不會跟元昊的部落首領一樣,做事全憑自己喜好。想來耶律宗真不敢這麼冒險,可能會兵分兩路,一路經德州兵逼振武縣,一路到豐州出戰。

如果這樣,仗打起來就有講究了,党項的十幾萬大軍就有了用武之地。

打到這個份上,若說徐平沒有直下雲、朔兩州,威逼幽州的衝動是不可能的。不過他能控制住自己的衝動,堅持把戰線擺在這裡。

戰爭不只是攻城略地,不只是熱血拼殺,說到底還是兩個帝國實力的比拼。無非是兩個國家的較量,在特定的時間,用戰爭這種形勢表現了出來而已。攻下雲、朔,固然是大功,可以漲自己的志氣,但好不容易從東西兩個方向撕扯開的契丹防線,又聚到了一起。

幽雲十六州大大增加了契丹的實力,但契丹的根本不在幽雲十六州。奪下雲、朔兩州對契丹不是致命的損失,對峙的戰線縮短得到的好處,足以彌補這幾州失去的損失。

看着天上的明月,徐平嘆了口氣。到了自己現在的地位,最重要的已經不是過程,而是結果。重要的不是去怎麼打仗,而是要知道從哪裡停止。不懂見好就收,把戰線越拉越長,最終會讓後面無數的矛盾集中爆發起來,一發不可收拾。

契丹派使節來談什麼?耍嘴皮子當然不是目的,而是要各自摸清對方的底線,後面的戰事要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都不能一下滅掉對方,只能這樣打打談談,談談打打。

三日之後,耶宗真和劉六符得到了徐平的答覆,雙方在雲內州和豐州的中間青冢會面。

秋風已起,草木枯萎,遠遠看去前面一個巨大土堆,上面似還有青色。

范仲淹駐馬,看着遠方的青冢,吟道:“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千餘前宣帝南征北討之後,還要賴此一女子撫綏蠻夷,統軍之人至此,豈能無愧色?”

徐平道:“對於蠻夷或徵或撫,本無一定之規,擇合用者爲之。只是朝廷大政,以一弱女子一身當之,有些令人不齒罷了。統兵之人有愧,居廟堂理朝政的人,難道就能夠心安理得?朝廷大政,文武並用,文事不修,武事自然敗壞。文用於內,武用於外,內爲根本之基,武以別內外而已。故宣帝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之道雜之。”

范仲淹點了點頭,沒有再說話。這涉及到兩人深層的治國之道的區別,不是徐平一兩句話就能說服范仲淹的。這幾年來,徐平對自己的整個治國理論越來越成系統化,已經開始自成一派。儒家系統內的治國理論之爭,不脫《春秋》、《尚書》、《易》這幾本經,其餘的沒有這麼嚴重的原則爭論。《春秋》講的就是華夷之辨,內外之別,在這一方面徐平慢慢走到《春秋》這一派的儒生的道路上。一講文武,必講內外,成了徐平的習慣。

文明是一直在延續的,認爲自己來自一千年後,就比這個年代的人有見識,那也未必見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有一個時代文明立足的根基,不是靠着後世的三言兩語就可以當先知。只能紮根於這個時代,才能真正引領這個時代前進。

跟這個年代的讀書人有不同的認識是正常的,因爲兩者立足的事實不同。

徐平前世是被教育漢文明是人類惟一延續數千年的文明,綿延不絕,有格外強大的融合能力。縱然一時挫折,也無需擔憂,縱國滅,漢族文明不會滅。

這個年代的讀書人沒有這麼樂觀,漢文明曾經不絕如縷的危險一直在他們心頭,重興漢家江山對他們來說是一副千鈞重擔。自漢亡,經過短暫的魏晉之後,永嘉南渡,五胡亂華,鮮卑北魏建立,後來的中原王朝都是與鮮卑一脈相承。包括隋唐這兩朝,都脫不了跟鮮卑北魏的關係。本來以爲唐朝算是重興漢室了,結果又是五代亂世,掌控天下的依然是沙陀和粟特人佔上風。現在北方的契丹,那一套制度也不是他們自己摸索出來的,實際還是鮮卑北魏的傳統。范仲淹這些人,面對這種局面,沉重可想而知。

其實何止是這個年代,契丹之後是女真,女真之後是蒙古,蒙古之後是明,明朝之後又是女真。除了中間的宋和明,其餘全部是跟北魏鮮卑一脈相承,到滿清朝鮮卑的傳統算是到了大成之時。算一算這些朝代的傳承,比宋和明這兩朝還是佔上風的。

在徐平前世,學歷史的本來就有一種思潮,把鮮卑之後的北方民族傳承連起來。從北魏之後算起,把一脈相承的隋唐加進去,而後接上遼、金、元和清,就是遠比以漢族爲中心的王朝更替更加久遠的傳承。認爲宋朝不是統一王朝,而只是另一個南北朝,一定要把契丹和女真稱爲遼朝和金朝,都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漢武帝獨尊儒術,但對天命所歸採用了陰陽家的一套,即五德終始。後來劉向父子又提出一套五行相生,便出現了閏朝。本來劉向父子的原意是把短暫的秦朝視爲閏朝,但在後世,統觀歷史的時候,後人以漢族爲中心的王朝更替觀,就有人把元和清視作閏朝。但真正說起來,論傳承的聯綿不絕,宋和明相對於北方民族的傳承更替,反而更像是閏朝。

徐平前世的歷史教育是在這兩種思潮的夾擊下進行的,於是一方面強調漢文明的綿延不絕,另一方面又格外吹捧鮮卑北魏一系傳承。夾於這一傳承中的宋和明兩個朝代,被譏諷謾罵的最多。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總有一個以誰爲主的問題,偏向了哪一面,便就會對歷史形成一種態度。而這種態度,必然會影響對歷史的解讀。

談治國,談理政,必須要以史爲鑑。而以史爲鑑,自然就有一個讀史的態度,這種態度必然會表現在政治行爲之中。

與這個年代的讀書人比較起來,徐平沒有一定要把鮮卑傳統拉進文化體系的包袱,自然也就另成了一派。這一派其實也是後面百十年的主流,因爲與契丹一直和平,對党項的戰事處於上風,文化心理已經變了。徐平這幾年的大勝,不過提前了這個進程,而且大增加了新成長起來的讀書人的信心。

范仲淹在儒生們心中的地位比徐平高得多,但論起思想的前途,就是徐平佔上風了。

第172章 提綱挈領第52章 酒鬼亭第68章 別跟着我第56章 國柄第264章 停發錢糧第7章 我做好人第99章 前奏第101章 要出人命?第22章 三司集議第93章 多方牽連第23章 秋意第13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中)第40章 清香白酒第223章 小術還是大道?第83章 無一石糧入陝西第150章 席捲諒州(中)第287章 祖宗有深意第202章 李覯的去路第113章 惹人生疑第16章 仁義者何?第76章 稅改第116章 場務戒嚴第125章 終於有事做了第78章 彈劾第155章 五彩棉花第52章 如和風光(上)第90章 發酒發肉第59章 掃雪第127章 堵門要賬第135章 瘋狂時代(六)第148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4章 馬政第246章 軒然大波第33章 科舉第一步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52章 酒鬼亭第319章 使節第110章 波州來人第13章 諸事要請示第167章 情報第13章 諸事要請示第8章 老朽別無所求第214章 蠟丸第59章 夜戰(下)第197章 遣散出宮第260章 宜將剩退窮寇第20章 繡花枕頭第212章 滿載而歸第322章 齊魯豪傑第136章 小馬蹄帶來的戰事第17章 盼盼第138章 文明之師第36章 孟州通判第9章 白沙鎮第279章 黑吃黑第2章 準備第120章 風高放火天(上)第327章 攻守三策第124章 段雲潔的麻煩第146章 柳暗花明第298章 夜襲第157章 花紋不甚美第60章 陽光明媚第20章 送行第261章 胡風漢風第105章 各有道理第285章 軍制大改第47章 生意第98章 破上思寨第319章 使節第178章 大獲全勝第127章 這屆言官不行第116章 微不足道的開始第223章 各軍持重第38章 必勝之勢第26章 慶祝第329章 私下奏對第118章 老臣的勸告第150章 席捲諒州(中)第3章 人之將去第119章 月黑殺人夜第94章 大錢還是小錢?第98章 破上思寨第29章 生活不易第42章 酒名第1章 再臨鄭州第143章 推卸責任第184章 商業機會第102章 何以道理最大?第280章 狄青離去第4章 斜谷造船務第49章 舊部第2章 父老第30章 攻略(二)第83章 猛虎入狼羣(一)第126章 你在騙我們?第195章 大變第216章 王拱辰開店(上)第53章 秦二第45章 扶你上馬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