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餘波未了

垂拱殿比真正的正殿大慶殿和正衙文德殿都要小得多,在殿內上朝的都是大臣和有要緊職事的,小官參加起居都是站在院子裡,屬於自己的那個石臺上。這些小官的人數又多,外面黑漆漆的也看不清楚,紀律遠不如殿內嚴整。雖然偶爾會有巡查御史看到了厲聲喝斥一句,但卻阻止不了他們交頭接耳。

不等早朝結束,歐陽修和蔡襄兩個已經把徐平被王沿氣病的消息,傳遍了周圍參加朝會的小官耳朵。高若訥在前邊聽着,只能在心裡連連嘆氣。

宋庠入列,乘着殿內御史還沒有查到自己隊列的空檔,用最快的語速,低聲向身邊的同知諫院孫祖德說了剛纔御街上遇到的事。

孫祖德一臉不可思議地看着宋庠,見宋庠向自己又點了點頭,才真地相信。

略一思索,孫祖德向宋庠做了個寫字的姿勢,宋庠點頭,孫祖德也重重點了點頭。

前兩天諫院彈劾王沿的奏章一直也沒個結果,現在好了,新的彈藥又來了,當然是要再接再厲。尤其是對孫祖德來說,年前因爲廢后的事情牽連到了徐平,惹得徐平到諫院大鬧了一場,到了這個時候,孫祖德早就想着怎麼彌補跟徐平的關係了。

事情緊急,來不及寫奏章沒有關係,反正這個時候諫院的地位還不行,常班奏事也輪不到他們。至於朝會上遞奏章,實際上也極少有機會直接遞到皇上手裡,你就是有本要奏,大多也都是下朝前內侍拿個袋子走一圈,把臣僚的奏章收到袋子裡。與散朝後遞奏章惟一的區別,也就是少了通進司那一道手續。而諫院本就有在通進司直接遞奏章,且要立即送進去的特權,對他們來說上朝下朝遞奏章是一樣的。

出了這麼大的事情,當然是等到早朝散了,立即到通進司那裡遞奏章,彈劾王沿去。這次不把王沿扒下一層皮來,諫院也就別開了。難得一次啊,這種大事讓諫院趕上了,而御史臺因爲要彈壓上朝秩序,加上奏事的,消息反而落後了。

壓倒御史臺辦這種大事,這幫諫官想想就激動。

散朝之後,呂夷簡等人略加休息,便就要到後殿去議事,這差不多成了每天的程序。垂拱殿早朝能說的事情非常有限,基本不可能當場做出決策,真正決定國家事務的是在散朝後皇上後殿再坐。除了政事堂和樞密院當值的人,其餘所有宰執基本都要參加,常客還有翰林學士,再次的自然就是“四入頭”中的其餘三個,知開封府、御史中丞和三司使。翰林學士並沒有具體職掌,地位卻極高,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要經常參與國家的大政討論,時時備皇帝顧問。

早朝上御史臺和諫院都彈劾王沿,後殿再坐必須要把處理意見定下來,再拖下去會引起臺諫的反彈。自去年廢郭皇后一事,這一段時間臺諫被壓制得狠了,朝廷一有動靜便就來勢洶洶。呂夷簡再是強勢,現在也必須暫避其鋒。

不過今日早朝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御史臺彈劾王沿的時候,也出現了王沿彈劾徐平的奏章。說是徐平在河陰縣的時候,不以民生爲念,以小錯捕當地勢力之家,把當地的納稅大戶一網打盡,只給人家留下了孤兒寡母。而且在地方百般索求,貪圖孟州豬肉的美味,讓所帶橋道廂軍下鄉強買,差點引起民變。

這道奏章讓呂夷簡的心裡又活泛起來,他本就對修不修運河沒什麼成見,只要不影響到自己的權勢就好。最重要的,還是壓一壓徐平的氣勢,做一個鹽鐵副使,就快要脫出政事堂的掌控了,這樣下去那還得了。有王沿這一道奏章,正好就可以做一做文章,派人到河陰縣走一趟,不管能不能查出徐平的錯,對他都是個敲打。

經過垂拱殿向大內去的時候,只見通進司那裡擠滿了人,都是臺諫官員和年輕的館閣官員,爭先恐後地遞奏章。甚至還有還不及寫的,趴在一邊現寫。

呂夷簡暗暗搖了搖頭,這些年輕官員現在都是一腔熱血,聽到點風吹草動便搶着出頭。哪一天運氣來了,一道奏章引起風潮,便就名滿天下。他們卻不知道,名滿天下有時候是好事,但更經常的是壞事,到了哪兒上司都會記住這個刺頭。

不過想一想,自己年輕的時候不也是如此,不顧一切一心銳意進取嗎?呂夷簡的家世並不顯赫,父親只是個小官,那時候呂家的頂樑柱是伯父呂蒙正。呂夷簡中進士爲官後,在真宗東封西祀的高潮建言緩建宮殿,任御史知雜彈劾紅極一時的丁謂黨羽李溥,頂住大臣壓力審理假李順一案,後來又果斷處置帽妖事件,也是這麼走過來的。

想起往事,呂夷簡的嘴角不由露出微笑。誰都有年輕氣盛的時候,當年,在暮氣沉沉的真宗朝,自己也曾經不顧一切地奮力拼搏過啊。

後殿再坐一直延續到了中午,今天這還算是結束得早,要是真到了朝廷有大事的時候,皇上管上兩餐飯,一直到天黑纔出宮也是有的。

步出垂拱殿大門,呂夷簡心情異常輕鬆。到了這個地步,王沿自然是要貶的,不過呂夷簡念在他最後反咬徐平一口,給了自己下手機會的面上,只是把他貶到江南路去任個知州。至於徐平,呂夷簡說得好,既然王沿這樣說,不查無法服衆。要是徐平真的沒事,查一查又有什麼關係呢,河陰那裡還是派人去的。

回到政事堂,雜吏上來了茶,呂夷簡舒舒服服地喝了,靠在椅子上讓自己放鬆一下,隨手從身前的案几上拿起了一份公文。

不等看完,呂夷簡已經是目瞪口呆,身子從椅子上騰地直了起來。

這正是范仲淹和宋庠聯名作保爲徐平請“尋醫”假的奏章,上面說得明白,今日上朝的路上,恰好遇見徐平病發,從馬背上摔了下來暈在地上。

手裡拿着公文,呂夷簡覺得腦子嗡嗡作響,好像有一塊大石頭壓在胸口,整個人都喘不過氣來。就那麼傻愣愣的,好一會一動不動。

官場上也是有規矩的,官員們爲政事再是爭得劍拔弩張,但絕不涉及人命,不涉及家人,不能夠乘人之危。丁謂那樣斬盡殺絕,一旦失勢就沒有再起的可能了。

呂夷簡可以敲打徐平,甚至可以貶他的官,奪他的職,但在他被氣病的時候再出手,就要壞規矩了。看看自己的位子,十年之後很可能徐平就會坐在這裡,那時候自己的家人怎麼辦?這時候出手要被記恨,到時候徐平豈會不報復?呂夷簡有些怕了。

第97章 雪中論兵第155章 接風第172章 提綱挈領第94章 早晚要刷牙第79章 皇帝的後花園第178章 重商理所當然第116章 清理後患第322章 我們一起講道理第213章 預算第16章 活在洛陽第88章 改制第63章 放生池第13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中)第145章 彩棉的用途第25章 要不我們換換?第204章 焦慮的林素娘第43章 盼盼要定親了第77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95章 遷隆峒第334章 李璋隨軍第11章 回莊第310章 死局第17章 新的產業第114章 盛宴第207章 玻璃產業第166章 初戰第64章 金光頂第22章 三司集議第243章 一日兩子第6章 買書第44章 嫁女瞻前顧後第26章 前奏第118章 漸有頭緒第106章 敗在哪裡?第163章 榮耀之戰第128章 用纔不用德第6章 攔路的強盜第68章 示恩不招怨第1章 桂州第240章 道理第122章 火光沖天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9章 永不加賦的困境第283章 斬于軍前第60章 陽光明媚第62章 這有何難?第94章 大錢還是小錢?第88章 改制第81章 準備迎駕第8章 老朽別無所求第313章 揚長避短第59章 分歧第43章 重逢第139章 鋤頭要揮好第225章 新消息第166章 時機正好第69章 失意者第295章 強兵策第112章 另起爐竈重開張第95章 遷隆峒第223章 各軍持重第285章 被俘之將第91章 大勢第87章 言官的反擊第13章 諸事要請示第24章 煩心事第172章 夜戰第30章 斥責第59章 掃雪第2章 秀秀(上)第202章 李覯的去路第219章 星空(上)第144章 僵局第229章 圍寨第152章 防微杜漸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239章 該論功過了第24章 祖先的呼喚第252章 驚夢第167章 獵犬第88章 南來的漢人第45章 安撫第284章 新軍第209章 送禮第53章 甘谷歸附第114章 心經第53章 萬民雲集第253章 收網第77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96章 貴客盈門第73章 報信的嗢末人第156章 銅版第195章 簡在帝心第101章 莫做儒巫第214章 內朝外朝第119章夜戰第107章 誰會那麼蠢?第49章 串連第143章 我回來了第40章 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