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衆人到來

外面傳來樂聲,伴着人聲喧譁。孫沔站起身來,對兩人道:“想來是相公們來了,我們出去迎接。——對了,剛纔說的事情就這麼定下來,兩位千萬要幫我這一個忙!”

盧革滿口答應:“元規兄儘管放心,鄭州那裡是不會有一個人到河南府來的!”

王贄見了這個情形,也只好道:“一會我就派人回去準備整修舊渠的事情,唐州自然也無人可派,元規放心就是。”

“多謝,多謝!在下日後定有厚報!”

“我們份屬同年,自該互相提攜,說什麼回報的話就是見外了。”

三人一邊說着,一邊出了驛館的小院。

驛丞正在院子裡面急得沒頭螞蟻一樣,見到孫沔出來,忙上前行禮:“原來孫通判在這裡,真是急死小的了!外面孟州李相公和鄭州陳相公一起到了,還有許州帥守也到了離城十里之內。——對了,鹽鐵司的劉判官是與帥守李知州一起來的。”

孫沔一愣:“怎麼還有鹽鐵司的判官來?我們京西路集議,關鹽鐵司什麼事情!”

驛丞雙手一攤:“小的哪裡知道這些?還請孫通判趕緊帶人相迎。”

孫沔心裡狐疑,也沒有人問,只好組織人手,準備出迎。

城外驛路,有十里亭五里亭,針對的是不同地位的官員的迎送規格。李迪和陳僥佐都是離任的宰執,不需要十里五里的出迎,孫沔帶人只要迎出城外就好。至於安撫使李遵勖一行,規格當然不會高過兩位前相公。

至於城裡的徐平,京西路的每一位知州都在他的監察之下,不可能出迎。至於河南知府李若谷,作爲西京留守,待遇僅次於宰執節度使,那是更不會迎出來。

轉運使司衙門,種世衡垂手對徐平和楊告道:“下官這兩天查看了隋唐故漕渠,都已經完全淤死了,要想重新清理出來,費工着實不少。”

徐平道:“我自然知道不容易,你估摸着,如果限今冬修完,需要多少人手?”

種世衡想了一會,才道:“下官以爲,沒有五千人以上,只怕難以成事。”

“五千?”楊告聽了連連搖頭,“河南府纔多少人戶?除去維護西京皇宮和永安皇陵所需的人役,到哪裡去抽五千人?就是把老弱婦嬬都算上,能不能湊齊還在兩可之間!”

種世衡苦笑:“五千人只怕還要連續施工一個月以上,除了附近的洛陽和河南兩縣,最多再加上新安壽安兩縣,其他地方離此太遠,供應口糧太過艱難。這樣算下來,確實是無論如何也湊不齊這麼多人。不過人如果少了,只好分作兩年三年慢慢來。”

徐平擺擺手:“錢糧和人手你不需要操心,只要算好所需人力即可。對了,你最好是做個規劃,怎麼安排人力,先從哪裡起,具體怎麼做,免得到時一團亂麻。規劃做好了寫個書狀,給我和楊副使看。”

種世衡聽了這話,便就知道徐平要從其他州縣調人,忙拱手行禮:“下官遵命!”

徐平對楊告道:“天色不早,吉時已到,你帶人出城迎接。今天到的大人物不少,一定要警醒些,不要失了禮數。來的知州,倒是有一大半比我的官位還高,千萬不要怠慢了!”

楊告拱手:“都漕放心,下官心裡有數,定然不會丟了漕司的顏面。”

說完,到外面招集人手,準備了儀仗,到城外驛館迎接今天來參加集會的人員。

正在這時,外面公吏報來,已經有幾位知州到了轉運使司衙門。

楊告不敢怠慢,急忙帶了種世衡迎出門去。

徐平也有點理不清現在的頭緒,只好在長官廳裡喝着茶,慢慢等着。

同樣是州府,等級卻不一樣。州軍分團練、防禦、節度、都督等好多級,按照治下戶口的多寡又分望、上、下、緊好幾等。在此之上還有京府,地位更高。像是河南府作爲京府,雖然隸在京西路之下,河南府的地位就比轉運使司還高。

州軍中節度州和都督州都是大蕃,經常是朝廷的重臣在這些地方任知州,尤其是都督州,知州一般都是職在待制以上或者官在大兩省以上的,徐平現在的官職還真未必比他們高了。這個道理就跟在徐平前世,同樣是地級市,還分一般地級市、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之上還有國家直轄市。而與那個時代不同的是,轉運使司不是正式的行政層級,轉運使的官職也就遠遠比不上那時的省級長官。實際上差遣裡帶個使字的,往往都是朝廷小官出外掌大權,中央用來牽制地方的。

徐平這一年來官升得非常快速,已經躋身官員的最上層那一小撮。除了沿邊三路,各路的轉運使中就算是他的官職最高。但偏偏他現在爲官的地方是京西路,中原重地,治下重要的州軍不少,實際上還是小官掌大權。

等不了多久,楊告陪着幾位知州進了長官廳,徐平急忙起身敘禮。

走在最前面的是鄧州知州趙賀,徐平見了不由吃了一驚,拱手道:“諫議怎麼來得如此之早?楊副使正要帶人出城相迎,不想你們就到衙門了。”

趙賀笑着搖了搖頭:“今天諸事紛繁,在下就不勞都漕廢心了,自己趕過來,省了許多功夫。你我今後在京西路一同做事,不需要這些俗禮。”

徐平客套幾句,與他身後的汝州知州趙諴、唐州知州王贄、蔡州知州王質等人打過了招呼,讓了座,吩咐公吏上茶。

其他三州知州官位較低,不敢讓轉運使司出迎,自己趕過來也就罷了,趙賀按理來說是應該等在城外驛館的。鄧州是南陽郡、武勝軍節度,京西路治下屈指可數的幾個大蕃之一。趙賀的本官是右諫議大夫,大兩省官,位在徐平之上。

員外郎和郎中是兩省官,意思是原來唐朝時都是屬於中書和門下兩省的,官品都在五品以下。兩省五品以上的官,包括中書省的右散騎常侍、右諫議大夫、中書舍人和門下省的左散騎常侍、左諫議大夫、給事中則相應地稱爲大兩省官。至於更高的兩省官,尚書和侍郎稱“六部長貳”,這個年代一般是宰執的加官,如陳堯佐便就爲戶部侍郎。

徐平現在本官右司郎中,就因爲下一步升爲右諫議大夫是跨了一個大臺階,需要苦熬資歷,遲遲升不上去。

喝過茶,聽了兩句口風,徐平才明白了趙賀的意思。他一個右諫議大夫,說起來大兩省地位很高了,但面對李迪和陳堯佐這兩位前宰執,實在拉不下臉跟他們在一起。就是後邊的安撫使李遵勖,那也是附馬,寧國軍節度使,擺譜擺得起來。

徐平心裡嘆氣,不是外戚近臣,想在官場上真正有地位,還是要到宰執才行。趙賀現在官位離着宰執們只差一步,怎麼說也是姓趙的,依然還是羞於見人。

楊告客氣兩句,便急匆匆地帶着儀仗出城迎接去了。剩下的那三位知州,朝廷裡的文武百官裡面沒幾個人的地位能壓過他們一頭,必須要禮數周到。

看看快到了中午,才把李迪、陳堯佐和李遵勖三人迎進城來,隨着李遵勖的,除了鹽鐵判官劉沆,還有一個提舉營田務的王拱辰,讓不知情的幾位知州很是納悶。

這次是京西路的集議,徐平怎麼拉了兩個朝廷裡的官員來?兩京是離得不遠,但朝廷這樣插手地方事務,地方官員本能地就感到不舒服。

等到衆人落座,李若從才姍姍來遲。雖然同處一城,但今天的地主是轉運使司,河南府也是客人,他沒等着徐平派人去迎已經不錯了。

看天時不早,徐平吩咐上茶飯,大家先隨便吃一點墊一墊肚子。這個年代沒有午飯這一頓正餐,到了中午時候只是隨便吃一點,省得下午談事情沒有精神。

用罷茶飯,公吏撤了下去,徐平道:“趁着天時尚早,我們在這裡談一談公事。等過一兩個時辰,我在後衙備了點薄酒,爲諸位洗風接塵。”

衙門裡談事情,說一個時辰正事,兩個時辰吃喝,這就算是不錯的效率了。而且各位知州都是遠道而來,沒有當天就回的道理,怎麼也要談上個三五天。不但是談正事的時間足夠,還有時間到周圍遊山玩水呢。

徐平輕咳一聲:“在下初到京西路上任,按道理是要與諸監司見上一面。本該是我登門拜訪,只是現在季節到了,要修引洛入汴的漕渠,等不及,只好讓諸位到西京來。——對了,賈提刑路上遇到了一點小意外,需要明天才到,我們今天只是略講一講。”

賈昌齡是京西路的提點刑獄,路上因爲一件案子有疑點,耽誤了兩天的功夫,不能在預定時間趕到。他已經提前派了人來知會,這種事情倒也不差一天。再者說了,路級監司中提刑不帶勸農使,跟日常事務便就沒有多大瓜葛,也不是非等他不可。

第182章 人事安排第75章 人質第192章 鑿齒蠻第13章 受歡迎的購物券第168章 不平靜的夜晚第279章 黑吃黑第284章 新軍第169章 砲擊軍營第119章 小令與慢詞第47章 跑了的狀元第11章 回莊第78章 彈劾第176章 靜守歲月第308章 怪物第192章 殿中演武(爲勿忘黑島加更)第262章 戰是義戰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197章 人非少年時第238章 做事難第143章 舉手之勞第198章 鄧州集議第50章 抓捕第323章 雅俗共賞第138章 文明之師第14章 賜名第58章 說不到一塊第129章 重貶第173章 絕知此事要躬行第157章 清場第165章 政令分掌第4章 針尖對麥芒第200章 前方升龍府第166章 人才濟濟第132章 兌水再賣第206章 兄弟鬩牆第34章 土豪的地盤第132章 兵進門州第190章 東還是西?第278章 興靈路經略使第212章 爭功心切第26章 餘波第59章 合謀第41章 購置新宅第151章 新市場第103章 李覯趕考第175章 火海第86章 兩全其美第302章 青冢第42章 遠方的稀罕物第219章 星空(上)第89章 猛虎入狼羣(七)第168章 田園風第187章 時代特色第170章 曲線挽留第319章 使節第10章 巡視河道第70章 南下大道第46章 慎選西平王第84章 重奪甘谷城第42章 旬估第200章 前方升龍府第132章 戰爭的腳步第53章 炭價風波第4章 郊迎第117章 事情敗露第25章 對決第113章 赤子與行者第56章 國柄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221章 再對天章閣(下)第136章 衝擊宰相府第56章 官督民辦第23章 這就是俠客?第97章 雪中論兵第203章 進佔外城第10章 野味第316章 大火第111章 李覯第6章 買書第29章 端午(上)第61章 轉機第142章 配合第126章 時機到了第252章 詭異的格局第299章 不吝重賞第130章 劉太師的煩惱第85章 軍權的收與管第34章 都不可行第198章 意料之外的結局第10章 除害第202章 換相(上)第37章 夜對第126章 不是盜賊的盜賊第199章 追亡逐北第249章 一拍即合第36章 往事如煙第223章 各軍持重第23章 流民第110章 政事不過耍把戲第269章 推開一扇門